「老」,並不是「年輕」的相反詞,
 而是遇見嶄新的價值觀。 
  人,真的有那麼怕老嗎?你能麵對自己的老去嗎?對於討厭老人的人來說,或許很難吧。畢竟,你討厭的不就是「未來的自己」嗎?現在無法好好和老人相處的人,將來也無法好好麵對老後的自己。反過來說,現在學會和老人好好相處,將來自己也能好好變老。
 
   這本書不僅是青年人陪伴銀發族的青銀相處指南,也提醒我們陪伴老人時,必須忘記「效率」二字,瞭解老人每個動作和生活節奏,纔能真正幫助老人。
 
  本書作者三好春樹是日本照護領域的權威專傢,有三十多年安養照護和居傢照護的經驗,他以二十則故事,告訴我們如何陪伴老人,其中包括:
 
 ►如果老人能夠自己走路,腦袋會更清楚,對於周遭也更有好奇心。
 ►何妨和老人一起抽根菸,說不定就能成為好朋友。
 ►陪同老人找迴尿意,走去洗手間解手,就能擺脫尿布的束縛。
 ►伴隨老人坐上輪椅,就能讓他獲得更寬敞的生活空間。
 ►老頑固,其實隻是忠於自己而已。
 ►大吼大叫的奶奶被當成失智癥患者,真正的原因是奶奶三天沒排便。
 ►人上瞭年紀之後,個性會愈來愈鮮明。老實的人愈老實,頑固的人更頑固。
 
  「隻看光明麵卻忽略陰暗麵,這樣是無法和老人好好相處的。」「仰望比俯瞰更能看清一切。」這是作者從老人身上學到的人生智慧,幫助我們找到方法陪伴人生的前輩,也能更實際地想像自己的老後生活。
 
 ★本書改版自《愛爺爺奶奶的方法》★
【推薦序】有溫情的人際交流,有溫度的照顧服務(文/李若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推薦序】嚮不順從的長照實驗傢緻敬(文/陳景寜|傢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
 【推薦序】照顧,使對方也使自己開心(文/彭懷真博士|幸福傢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前言】照護現場的不可思議法則
第一篇 與年老的邂逅是個巧閤——老人照護的初體驗
1 你認為這裏的老人很可憐嗎?
2 上瞭年紀的人,個性會變得更鮮明
3 「小仁」的香菸
4 不洗澡的原因
第二篇 照護的發現是個必然——從醫療到照護
5 鬆平奶奶的住院檢查
6 南丁格爾切下瞭床腳
7 從下往上看,世界看得更清楚
第三篇 把專業知識用在照護現場——物理治療師的觀點
8 知識的遠水救不瞭第一綫的近火
9 訓練上的緻命傷
10 既然又要走迴去,乾嘛叫我走過來
11 何謂遊戲復健?
第四篇 住在傢裏的老年人更堅強——居傢照護的啓發
12 「比給我一韆萬更好」
13 草蓆坦剋車
14 大鐵鍋澡盆上的吊環
15 雞同鴨講的對話
16 「還是叫救護車比較實在」
17 不死鳥小野田
18 失智老人也大歡迎!
19 擺脫尿布學會
20 慶幸與年老相遇
後記【推薦序】有溫情的人際交流,有溫度的照顧服務
文/李若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曾經聽我們同仁分享,有一位接受居傢服務的阿嬤齣瞭名的不愛洗澡,如何讓她進浴室洗澡成瞭同事間的巔峰挑戰。有一次,夥伴想到一個點子,在阿嬤的衣櫥找到一件漂亮衣服,拿到她麵前問:「阿嬤妳想不想穿上?」阿嬤點點頭,眼睛發亮,夥伴見機不可失,接著問:「衣服這麼漂亮,要先洗身軀喔,洗完穿上會更美!」想不到,阿嬤為瞭穿上衣裳,又點點頭,乖乖被帶進浴室洗澡。這場洗澡「攻防戰」,最後因為一件衣服,雙方順利達成共識、和平收場,實在太有意思瞭!
照顧服務並不是冰冷、機械式的,相反地,這過程中充滿瞭人際互動,是一種雙嚮的對流,有時多一分同理和巧思,照顧會更有溫暖、事半功倍,甚至成為堅守第一綫照顧現場的熱忱來源。本書作者三好春樹先生分享瞭長年的服務經驗,不僅令我産生共鳴,也使我更堅信這個想法。記得書中有一位老奶奶在三好先生要去進修之前,寫瞭張卡片勉勵他,那種情誼正是服務現場最可貴的禮物,在日本、颱灣皆是如此,不因國界、語言、年紀而有所不同。
也因為高齡化的腳步加速,近年國人對照顧服務的關注越來越多,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希望我們所愛的人都能得到妥善且「以人為本」的照顧,三好春樹先生在書中不時提到的「擺脫尿布」、減少臥床的觀念,也已經在颱灣悄悄醞釀,像是創立「颱灣自立支援學院」的林金立老師,就提倡讓失能長者減少穿尿布、幫助臥床病人重新走路、解脫約束等情況,不僅要老人傢過得健康,也更有尊嚴,相信未來能成為國際之間、照顧服務之間,最普世的價值觀念,也是我們投入第一綫服務持續努力的目標。
  照顧前綫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我非常敬佩所有第一綫服務的夥伴們,因為他們都是照顧服務的開端與基石,若長輩沒有獲得好的照顧,後續復健、生活也都難以為繼。期待颱灣能有更多的人可以加入照顧服務行列,或是體會認識照顧服務的理念,讓我們所愛、所疼惜的人,可以擁有最自在、最舒適、也最人性化的照料。 
  
【推薦序】嚮不順從的長照實驗傢緻敬
文/陳景寜|傢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
這是一本關於「好奇心」、「不滿足」改變長照的故事。
目睹傳統醫療照護體係,老人傢被限製下床、包尿布,甚至束縛,因此失去生命力、眼神空洞。一個高中輟學、茫然從事過幾個不盡如意行業的年輕人,誤打誤撞走進這個世界,始終覺得「有些事不對勁」而提齣反駁,但又常受到專業權威喝止,因此三十一歲時發憤當上物理治療師,試圖找齣答案,卻在無意間找到自己最愛的誌業。
「關於照顧老人,我們所知真的很有限」,就在颱灣長照2.0如火如荼發展之際,每次看到激烈辯論的各方,我常在想,真的有標準答案嗎?一則高齡化是人類社會近期纔有的經驗,二則雖然其他國傢或有因應對策,但畢竟國情不同,很難完全套用,正如作者提到的一個例子,習慣淋浴的西方國傢,無法瞭解「沐浴泡澡」對於日本老人的重要性與影響,作者與夥伴因此研發齣「沐浴照護」,還推廣到全國。此外,西方老人重視隱私,但日本老人卻害怕「孤單單人房」。因此,不斷突破、創新與實驗,或許纔是解方。
本書中,有許多「長照實驗傢」,有人設置瞭「不拒絕失智或臥床老人的日照中心」、有人成立「擺脫尿布學會」、有人開始推動「擺脫鼻管運動」,他們共同的特質是看不慣現有的服務、不順從被框限的製度,自己動手做,打造他們理想中的照顧服務模式,若無法符閤政府補助標準,就改經營使用者願意付費的服務,讓傢屬共同參與,走自己的路。颱灣呢,是不是有這樣的實驗環境?
這本書,也提齣質疑:「專業,是唯一的解答嗎?」最近颱灣在長照機構設置標準或服務規範,爭議最大處即是,長照服務提供者是不是需要那麼多訓練、專業?作者提齣瞭「外行人精神」,從老人傢、傢屬身上學習生活的智慧,就以一般在傢的生活方式,作為照顧老人的方式,例如機構不需要購買昂貴的洗澡設備,而是使用一般傢用浴缸就能進行沐浴照護。作者說,他漸漸對於「找專業商量」這件事保持謹慎態度,寜可在那麼做之前,由自己「外行人」先盡可能想辦法嘗試改善,纔不會扼殺瞭創新的可能性。
每一段照顧關係,可能改變一個生命和一個傢庭,而提供服務的人,從中也獲得更多迴饋,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吸引人的行業?看到書中,「生活復健俱樂部」、「相互扶持宅老所」等新型服務模式齣現,讓身在颱灣的我們無比羨慕。期待颱灣也能齣現更多的「不順從的長照實驗傢」,勇於創新嘗試、翻轉現況。
  雖然書中許多的故事,大多是關於專業人員的觀察與反思,但透過一段又一段故事,纍積作者二十四年來精彩的服務經驗,一張張老人傢的臉孔、傢人的互動,他們寶貴的生命經驗,也能讓一般人從不同視角,跟著作者一同深入高齡者的內心世界,探索「關於老這件事」,或許能在迴頭看望自己的長輩,或前瞻未來年老的自己時,有更多理解與準備。
  
文/彭懷真博士|幸福傢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颱灣以前長照1.0照顧的對象包括:因六十五歲以上或五十五歲以上山地鄉原住民因老化或失能而有需求、五十歲以上身障者、六十五歲以上僅I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需協助之獨居老人。長照2.0再擴大納入五十歲以上失智癥患者、五十五到六十四歲失能平地鄉原住民、四十九歲以下失能身障者、六十五歲以上衰弱老人。如此龐大的人口群,需要更龐大能照顧的人。難怪交通部長動腦筋希望郵差也投入長照。
此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觀念應該大力推動,具體的照顧技巧應該普及倡導。本書的齣版,正好為「我照顧他人、他人照顧我」做最好的說明。作者告訴我們:照顧不難,照顧可以帶給被照顧者快樂,也絕對可以使自己開心。
許多人都抗拒醫院,都不喜歡跟老人相處。上帝早在我十歲時,就把社工的種子放在我幼小的心靈之中。小學四年級時,一週有好幾天下課後,我獨自搭半小時的公車到小南門的醫院,陪伴有各種病痛但不怎麼喜歡當病人的叔公,他的妻子兒女都在大陸。醫院的夥食還不錯,叔公總是留一些給正在發育中的我。待到晚上七點半,他給我兩個牛奶瓶,退瓶費就是零用錢。然後,我到公車站等車,通常要等二三十分鍾,那時就會想到老人、醫院、照顧等問題。
叔公的人生末期,我在颱中念國中三年級,農曆年初一就北上照料,他已經不省人事,我照顧敬愛的人十幾天後走完人生之路。
到瞭東海讀博士時,比我大四十歲的梅可望校長非常照顧我。許多人怕他,我卻由衷欣賞與佩服,因此有瞭三十四年的追隨。他九十九歲生命結束前的五天,我與女兒、外孫女還去陪他。攙扶他的手走路,是我人生珍貴的片刻。
照顧,心態是關鍵。妻子是老病號,近兩年內三度住院,去年因髕骨破碎,半年多不良於行,連洗澡都要幫忙,我還要照顧幾個月大的外孫女。但我很喜樂,能夠照顧人,是一種光榮。喜樂的心使我們正麵看待生命裏的功課,尤其是麵對長輩老去的功課。
作者以輕鬆的文筆描述照顧老人的情況,生動有趣。「使老人傢開心」是工作的原則,調整心態,真心愛被照顧者,就不會不開心。作者分享換尿布那一段,很精采:
確實,剛開始體驗換尿布任務的人,肯定會吃不下飯。不過,人類擁有非常強的適應能力,到瞭第三天,真的就能一邊吃著咖哩飯一邊想「○○先生的大便狀況差不多就像這樣」瞭。所以,不管再怎麼討厭又臭又髒工作的人,隻要忍耐個三天,之後無論三年或是十年都應該能持續下去。
人生能夠接觸不同的人、麵對不同的情境、處理不同的難題、經驗不同的感受,是多麼有趣又有意義。作者在書中分享親身的經曆,帶領讀者進入照顧的真實情境裏,比看電影還有意思。
電影吸引人的原因之一是給觀眾大大方方瞭解其他人及其傢庭的機會,而照顧人更給予照顧者直接探究被照顧者人生、傢庭、生活世界的機會。最近朋友住院,我去探望。他偷偷告訴我:隔壁床的大腸癌患者,老婆又凶狠又冷漠,外籍看護工是病患的性伴侶,在人前叫病人「阿公」,晚上擠在病床上叫「老公」。在長照環境中,這樣的情境太多瞭。
當然,照顧技巧不可少。許多細膩的動作,在書中處處呈現。作者不是學院派的理論傢,而是親切的實踐者,讀者可以輕鬆閱讀,多方學習。
我是社會工作者,社工經常扮演與傢人聯係的角色,是被照顧者與機構、與其他專業人士甚至與其他傢人之間的橋樑。如何麵對傢人、處理傢庭間糾纏的關係,書中也有精彩的案例及具體的建議。
老,是無數人的明日,今日做準備就可以安排自己的明日。如同作者提醒的:
你能麵對自己的老去嗎?對於討厭老人的人來說或許很難吧。畢竟,你討厭的不就是未來的自己嗎?現在無法好好和老人相處的人,未來或許也無法好好麵對自己。反過來說,現在能和老人和樂相處的人,肯定也能開心麵對老後的自己。
我喜歡讀這一類的書籍,我也常去醫院,常扮演照顧者,因為我要充分準備老去的自己、住院的自己、需要被照顧的自己。
這本《老大人陪伴指南:青銀相處開心就好,想那麼多乾嘛?》光聽書名就覺得很對味,對於我這種在颱南念大學,週末迴傢就要麵對阿公阿嬤,偶爾又覺得自己好像不夠貼心的學生來說,這本書的宗旨「開心就好」,簡直是救星!有時候,長輩講話會重覆,或者做事情比較慢,我們年輕人很容易就心浮氣躁,覺得怎麼這樣,但這本書似乎告訴我們,別想太多,放輕鬆,這樣纔能讓相處更愉快。 我很好奇,這本書裡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怎麼跟長輩「玩」的方法?不是說真的要玩什麼電動玩具,而是像是怎麼陪他們散步,怎麼跟他們聊他們年輕時的故事,或者一起做些簡單的傢事,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是有用的,不是一個需要被照顧的負擔。我覺得,如果書裡能教我們怎麼找到這些生活中的樂趣,怎麼讓長輩覺得他們是被需要、被重視的,同時也讓我們自己能從中獲得溫暖和感動,那就太棒瞭。畢竟,陪伴不隻是一種付齣,更是一種雙嚮的交流和成長。
评分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老大人陪伴指南:青銀相處開心就好,想那麼多乾嘛?》,光書名就覺得挺親切的,尤其「開心就好」這四個字,瞬間擊中我這個在颱北打拼的上班族的心。傢裡有長輩,平常工作忙,週末迴傢,看著長輩日漸增長的年紀,心裡總有些擔心,又不知道該如何有效溝通。這本書,看它的書名,感覺就是走比較輕鬆、接地氣的路線,不是那種死闆闆的教條式指導,而是像跟一位經驗豐富、又懂得生活情趣的朋友聊天,分享一些生活的小撇步,讓長輩開心,自己也放鬆。 我一直覺得,照顧長輩最難的不是做多少事,而是那個「心」要怎麼調適。有時候,我們年輕人總想著要給長輩最好的,想著要規劃他們的晚年生活,想著要讓他們健康、快樂,結果往往給自己很大的壓力,也可能忽略瞭長輩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這本書的名字就點齣瞭這個核心,它提醒我們,也許放輕鬆一點,別想太多,用更自然、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去陪伴,反而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分享一些具體的案例,例如在溝通上有什麼訣竅,或者在生活中怎麼做,纔能讓長輩覺得被理解、被尊重,同時也保有他們的自主性?光是想想,就覺得這本書可能為我這個「夾心餅乾」族群帶來不少啟發。
评分關於《老大人陪伴指南:青銀相處開心就好,想那麼多乾嘛?》,我第一次注意到這本書是在一傢書店的「生活心靈」區域。當時我就被它直白又充滿智慧的書名所吸引。「青銀相處」這幾個字,立刻讓我想到瞭我傢裡的情況,我爸媽年紀大瞭,偶爾需要我這個做子女的關心,但又不想讓他們覺得我是「在照顧」他們,而是希望維持一種比較自然的、互相支持的關係。書名裡的「開心就好,想那麼多乾嘛?」更是點醒瞭我,有時候我們把事情想得太複雜,反而失去瞭最初的初衷。 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從長輩的角度齣發,去描繪他們在晚年可能遇到的心境轉變,以及他們對於陪伴的期望?很多時候,我們年輕一代可能隻看到長輩身體上的變化,卻忽略瞭他們在心理上、情感上的需求。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溫柔的引導,讓我們學會如何真正進入長輩的世界,理解他們的需求,並且用他們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錶達關愛,那將會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它或許會告訴我們,陪伴不隻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有愛的連結,而這種連結,關鍵在於「開心」。
评分我最近在網路上看到《老大人陪伴指南:青銀相處開心就好,想那麼多乾嘛?》這本書的介紹,覺得它的理念非常符閤現代社會的需求。現今的年輕人,很多都身兼數職,一邊要顧工作,一邊也要照顧傢庭,包括年邁的長輩。在這樣的狀況下,如何有效率、有品質地陪伴長輩,就成瞭一個重要的課題。而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齣瞭「開心就好」的核心價值,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務實且充滿智慧的態度。 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提供一些打破傳統觀念的陪伴方式,鼓勵我們放下不必要的包袱和壓力,用更輕鬆、更自然的方式去與長輩互動。或許它會強調,陪伴的重點不在於做瞭多少「大事」,而在於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關懷與理解。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具體的溝通技巧,讓青銀兩代之間能夠消除隔閡,增進瞭解,甚至能一起從互動中獲得樂趣。畢竟,對於長輩來說,心靈的愉悅和情感的連結,有時比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
评分這本《老大人陪伴指南:青銀相處開心就好,想那麼多乾嘛?》的封麵設計給人一種溫暖、樸實的感覺,不像市麵上很多教養或陪伴類的書籍,動輒就擺齣一堆理論或數據,這本倒是很貼近我們颱灣人的生活步調。我在新竹工作,偶爾迴老傢,看到阿嬤變得比較健忘,有時候也會有點不知所措,想說怎麼幫她,又怕管太多會讓她不高興。這本書的標題「開心就好」,真的太貼切瞭!它點齣瞭陪伴最核心的價值,就是讓彼此都開心。 我特別期待書裡會探討到,如何在與長輩的互動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提供必要的協助,又不剝奪他們的尊嚴和自主性。有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是對長輩最好的,但事實上,他們的人生經驗遠比我們豐富,他們或許有自己一套看待世界的方式,隻是我們年輕一代比較少去傾聽和理解。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引導,讓我們更懂得如何「聽懂」長輩的潛颱詞,如何用他們習慣的方式來溝通,那將會非常有幫助。它說不定會告訴我們,別急著去「解決」問題,而是先去「感受」他們的感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