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叫一九八九

吼叫一九八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自传
  • 八九学运
  • 历史
  • 政治
  • 见证
  • 个人经历
  • 社会
  • 文化
  • 时代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王丹 推荐

  1989年4月17日,我从香港转机抵达北京后,直接从机场驱车前往天安门广场,从那天起,在广场上见证了中国争取民主沸腾的热血和眼泪。

  回台湾后,我在出差核销单里夹着辞呈,以离职抗议报社强制要我回来的决定,那些记录北京学运的影像,跟心里的遗憾,三十年来被隐藏于角落里,一直到张照堂老师看见了我在1989年所洗的照片。他告诉我:「不是非得待到6月4日才算完成任务,不要觉得遗憾,重要是参与过,过程也很重要。」

  转眼间,天安门学运已经30週年,这些尘封了30年的影像重见天日,看着那些如今已不复见的北京样貌和广场上奋斗的脸孔,想起学生们浪漫的情怀,希望我留下的影像能表达学生们对民主自由渴望的千万分之一。——谢三泰

  岁月会抹去很多痕迹,这是我们无奈而必须反抗的事情。而有一种反抗的方式,叫做记忆。而有一种留存记忆的方式,叫做摄影。三泰兄当年就在现场,他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对时间的无情作出了反抗。

  中国有六四,台湾有二二八,二者尽管有太多的不同,但是两者,其实也有很多的相同。当年台湾党外运动时期留下的那些珍贵抗争照片,在那些人权斗士脸上看到的坚毅、悲壮和神圣,在这本摄影集中的那些中国抗争者们脸上也同样可以看到。这样共同的历史影像,是极具有象征意义的,它代表着,我们内心深处,有一些是共享的。这对未来,意义重大。——王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谢三泰


  谢三泰,澎湖人。投身新闻摄影工作多年,曾任职于自立晚报、自立早报、黑白新闻周刊、新台湾周刊、劲报。以镜头记录解严前后、520农民运动、国会全面改选、首届民选总统、省市长等。

  近年将焦点关注于庶民生活、劳工朋友、弱势族群、环保等议题。
  曾出版「劳动尊严」、「我的志愿」、「舞蹈空间」、「走拍台湾」等摄影集。

  曾展出「劳动尊严」劳工肖像摄影展、「我的志愿」身障朋友圆梦肖象展、「身展台」身障艺人肖像摄影展、「点•台湾」社区再造等摄影个展,以及「唐氏症家属照相簿」、「红树林生态之旅」、「港都劳工群像」等专题联展。

 

图书目录

自序

广场上的四十天


  1989年4月17日,我从香港转机抵达北京后,直接从机场驱车前往天安门广场,从那天起,在广场上见证了中国争取民主沸腾的热血和眼泪,也留下一个三十年未完的任务。

  身为中国官方首次核准的第一批台湾记者团成员,对这趟採访是既兴奋又忐忑。出发前,同年4月7日才刚经历了郑南榕为争取言论自由不惜自焚的震憾,紧接着被任职的自立报系,指派前往北京採访,挂念着自焚事件的后续,也还没从失去好友的伤痛中平复,感觉不应在这时离开台湾,却又不想放弃这难得的机会,心情很是挣扎。

  这是我第一次到中国,此行主要有三项新闻任务,一是亚青盃体操赛、二是亚银年会、三是苏联领导人戈巴契夫访中,亚银年会是APEC的前身,1989年是由当时的财政部长郭婉蓉领军,彼时苏联尚未解体,戈巴契夫访中可是件国际大事。出发前即获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耀邦过世,北京学生们自发性地在天安门广场举办悼念活动,飞机一落地出关,等不及到饭店放下行李,马上转往天安门广场,想在第一时间拍摄些画面传回台湾。那时广场上的气氛仍和平,学生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周遭放置花圈和輓联,哀悼、赞扬被视为「改革派」的胡耀邦,同时要求加速中国的民主脚步。

  那是个网路通讯不甚发达的年代,数位相机还未上市,为了这趟採访任务,我扛了一整个「简易暗房」上路,包括简便的放大机、显影药水盆、暗袋、沖片罐,和加起了百余卷的黑白、彩色和幻灯片三种不同的底片,最重要的,还有一台当时美国联合通讯社(AP)独家研发出的滚筒式相片传真机。我必须自己沖洗底片、沖印照片,再透过传真机将照片传回台湾。饭店房间里的厕所就是我的暗房,光是一张5x7的相片,单色扫描传真最短也要耗费上七分钟,那时上网还是靠电话拨接,万一中断了,就得重头再来过。每天都花很长时间传照片回台湾,常引起饭店关切,尤其当时下榻的都是国营饭店,动静多少都被监控中,常传真到一半传来敲门声问,「谢先生你在做什么?」,要不就是传到一半被断线,逼得我好几次都拎着传真机到其他同业的饭店里求救,箇中辛苦是现在数位相机、甚至手机即拍即传的年代难以想像的。

  除了那三件主要新闻任务,剩下时间我都到天安门报到,第一次感受到紧张气氛是4月19日,数千名学生聚集在中共高层居所的中南海新华门前,为确保领导人的安危,中共出动武警驱散了这些高唿口号的学生,这是北京学运首次出现暴力驱离的动作,不过,我并不害怕,带着在台湾街头征战的经验,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台湾1987年解严后,各式民主运动绽放,街头请愿、抗议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我恭逢其盛,历经了520事件等街头运动的洗礼,带着在台湾的实战经验,看着北京刚萌芽的民主运动,心情是无所畏惧的。

  但扛着专业相机在广场上毕竟醒目,常有人跑来问我「你打那来?」,不想引起太多注意,我多是回答「我是南方来的记者」,偶有人回「你是外省人!」,顿时不知如何回答。某次遇上厦门大学的学生,主动问会说闽南话吗?两人就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前,自在地以熟悉的另一种语言交谈着。

  中国官方报纸没有任何学运新闻,一个「外来者」单枪匹马在广场上跑新闻,消息来源得仰赖「路透社」,意谓「路边打探来的消息」,才能大略得知学生们的动态。一直到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会成立后,学生们在广场上刻着钢板,印刷文宣刊物,统一对外发布消息,才有了较明确的讯息来源。不过,也因学生们进入组织性请愿的阶段,让中国官方紧张,加速了日后驱离的动作。

  四月的北京夜晚是很有寒意的,抗议的学生们忍受着饥饿、裹着绵被取暖,「饥饿可忍、无民主不可忍」,他们在大字报上写着,看着令人觉得不舍。为了更了解学生们的生活,我跟着学运领袖王丹回到了就读的北京大学,王丹带着我去看他们的沙龙(言论学术广场)和宿舍,小小的二、三坪的间挤了六至八个人,分睡于上下舖,北大生们的物质生活是拮据的,但心里却有着远大的理想。王丹的父母是老师,当时曾问他参与学运爸妈担不担心?记得王丹回答跟父母深谈过,为了中国的民主自由,他们是支持的,只是那时恐怕谁也没想到,这场运动会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五月中,学生们绝食愈演愈烈,广场上抗议人数愈来愈多,各式耳语传言不断,不时听说解放军已经兵临城外,随时准备以武力驱散镇压,风声鹤立之际,记者们的安危也令人担忧,尤其是像我这样拿着相机的摄影记者目标更是明显。台北报社不止一次希望我能撤离,尤其在中共当局宣布戒严后,天安门上的管制区不断扩大,现场不时发生小暴动,人们流露着害怕及不信任的眼神。报社明白表示不会再提供金钱,以切断奥援逼我回台北,不只一次抗议,强烈表达想留在新闻现场的意愿,但在身上只剩一百多美金和一张回程机票下,不得不妥协。5月23日天安门广场上的毛泽东肖像遭三名工人损毁,我拍下最后一张照片传回台北,带着任务未完的遗憾,于隔天搭机离开北京,从新加坡转机回台湾,距离我第一天踏上天安门广场,总共四十日。

  回台没多久,六四事件爆发,天安门染上了鲜血,从新闻上得知王丹等学运领袖被捕,辗转听说某些认识的中国记者失踪,我的心情五味杂陈,为广场上那些为自由民主奋斗牺牲的年轻学子感到难过,也惋惜自己错失了见证重要历史时刻的机会,但也忍不住想,若我仍在广场,想必现在的处境会大不相同。

  在我的记者生涯里,採访天安门学运是一趟没有完成的任务,回台湾后,我在出差核销单里夹着辞呈,以离职抗议报社强制要我回来的决定,那些记录北京学运的影像,跟心里的遗憾,三十年来被隐藏于角落里,一直到张照堂老师看见了它。

  在一次为摄影博物馆所做的口述访谈里,张老师看到了我在1989年所洗的照片,也听我说了当时的经过,他告诉我「不是非得待到六月四日才算完成任务,不要觉得遗憾,重要是参与过,过程也很重要」。转眼间,天安门学运已经30周年,这些尘封了30年的影像重见天日,看着那些如今已不复见的北京样貌和广场上奋斗的脸孔,想起学生们浪漫的情怀,「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当时的一句标语,希望我留下的影像能表达学生们对民主自由渴望的千万分之一。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厚重的纸张,泛黄的底色,还有那泼墨般的标题,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沉淀感,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看看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刚拿到手时,就觉得它分量十足,捧在手里有一种踏实感,这年头,能够用如此精良的纸张和印刷来呈现一本书,已经不多见了。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粗犷有力的字体,每一个笔画都像是经历过风雨洗礼,透露出一种不屈的精神。书页的触感也很好,翻阅时没有那种廉价的滑腻感,而是带着一种温润的质朴。虽然我还没开始细读,但仅仅是这份装帧,就已经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读懂的封面,需要你凑近了,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这让我联想到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的封面往往是故事的序曲,在文字之外,已经开始与读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我设想,这本书的内容也一定如同这封面一样,充满了力量和故事性,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深深地沉浸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所呈现出的那个时代的面貌,是如此的鲜活和立体。它不仅仅是历史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从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到人们内心的涌动,作者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空气,闻到那个时代的烟火气,甚至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呐喊。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宏大的叙事,更是关于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在那个时代的洪流中,如何生活,如何选择,如何爱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不仅仅是过去,更是塑造我们现在的重要力量。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些曾经的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所触及的主题,虽然是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却有着跨越时空的普遍性。我能感受到人物在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坚持,也能体会到他们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是用一种克制而深沉的笔触,将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娓娓道来,反而更具冲击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回味书中的某些片段,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那些历史的印记。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观念,也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故事的阅读,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和启迪。它让我看到了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渺小与坚韧,也看到了人性中最闪光的一面。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远行,在作者构建的世界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反思和成长。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是一些现代小说那样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朴实、真诚,带着一种天然的生命力。作者的文字如同溪流般自然流淌,没有过多的雕琢,却能直击人心。我尤其喜欢它在描绘人物对话时的处理,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角色的个性,让你仿佛能听到他们真实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的情绪。即使是一些看似简单的对话,背后也隐藏着丰富的情感和未尽的言外之意。我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岁月的沉淀,一种经历了风雨的智慧。这种语言的美,不在于它的炫技,而在于它的真挚和力量。它就像是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被某些句子打动,不是因为它们有多么惊艳,而是因为它们是那样准确地捕捉到了人物内心的感受,那种细腻而真实的情感,让我感同身受。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深深吸引了。它不是那种快节奏的、一口气读到底的故事,而是有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步调,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在娓娓道来一段尘封的往事。开篇的处理就非常巧妙,它并没有直接抛出主线,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零散的细节,一点点地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和故事的背景。这种“慢热”的开头,反而更增加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忍不住去猜测,这些线索最终会指向何方。随着情节的推进,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铺垫开始一一回收,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明朗,情感的羁绊更是被刻画得细腻入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细节描写上的功力,无论是环境的刻画,还是人物的心理活动,都显得真实而生动,仿佛我就是故事中的一员,能够切身感受到那份喜怒哀乐。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完全忘记了时间的存在,只想跟着作者的笔触,一步步地探索故事的深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的发展会是怎样的惊涛骇浪,又会有怎样的人物命运在此交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