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世界的市民城市:探讨未来新生活型态城市创生发展新思维

游牧世界的市民城市:探讨未来新生活型态城市创生发展新思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arles Landry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移动」成为生活、工作、探索的常态时,
世界成为处处挑战、处处是机会的新游牧时代,
在此流动浪潮下,居住者与城市的关系必须重新被定义

以创意推动城市改造的国际权威查尔斯.兰德利最新力作
探讨未来新生活型态城市发展新思维
 

各界专家学者一致推荐:
朱平 (涟漪人文化基金会创办人)
林崇杰 (台北市产业发展局局长)
许毓仁 (立法委员、TEDxTaipei创办人)
张基义(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专任教授)
黄瑞茂 (淡江大学建筑系教授)
温肇东 (创河塾塾长、政大科智所兼任教授)
萧丽虹 (竹围工作室负责人)
               ──以上依姓氏笔划排序

 

 创意城市学权威查尔斯‧兰德利在《创意城市》一书,提出如何打造城市创意生活圈的思考技术。睽违多年,查尔斯‧兰德利再度以他对全球城市发展的观察与研究,推出新作《游牧世界的市民城市》,开展对于人类城市文明不同想像的对话。

查尔斯‧兰德利指出,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处处是机会,却也处处挑战的新游牧时代。我们的社会、群体内外均处于紧绷状态,焦虑感不断上升,导致我们身处的世界出现极深的断层,城市变得更复杂。二十一世纪的城市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城市里数位建设不断加速,跨国移动交通工作日益便利,人类城市再次进入新的游牧时代:部分是仰赖数位工具而居不定所的新游牧人,另一部分则是为天灾人祸所推动的大规模移民。这两者无不挑战城市发展的想像,挑战市民的内涵,从而形塑不同城市的轨迹:成为自闭城市或开放都会。

本书分成四部,前两部阐述对于移动中世界与城市的观察,点出现今城市面对的挑战。例如城市中出现各式各样的游牧者,挑战了城市拥有者的定义;公民资格也不再是城市居民独有,反而成为待价可沽、高价者得的商品;大量涌现的移民潮、观光客改变了城市地景与功能。

兰德利精辟剖析现代人生活的悖离困境:当世界趋向游牧状态,反而呈现巨大断裂。许多人为了工作或休闲在世界各地游移。部分的人热爱此种生活状态,观念与趋势的交流成为广大世界的一环。但其他也有人却深感恐惧。基本上,游牧指涉圈内与圈外;归属与不归属。游牧是关于矛盾张力。」当我们熟悉的世界持续内缩,而城市愈加混杂、多元而游离时,我们的部落/社会天性,我们的抱团/离群直觉,就会持续拉扯这份矛盾张力。……

后两部则提出因应策略:城市,即是回应挑战、适应挑战的重要场域。城市应该创造更多「相逢区域」(zones of encounter),是平行生命得以遇见与混杂的地方,也是创造浅深不同连结的所在。许多的微型相逢,造就社群兴起的沃土。城市住民与非住民透过不同形式「相遇」,各自以自己的长处,形塑地方纹理。观光客、客人或半住民,可能尚未成为社群正式成员,也没有政治权利,却有看待城市资源与机会的崭新眼光,发现城市住民习以为常的特色。积极参与的圈外人与圈内人之间的界线将逐渐模煳。

兰德利坚信,唯有透过人民各自行动产生的创意矛盾张力,以及面对矛盾的集体行动,方能成为新一代城市创生的基础。作者的立论具前瞻性,处处带给生活于「移动」频繁的游牧世界的我们更不一样的思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查尔斯.兰德利Charles Landry
出生于1948年,先后在英国、德国、义大利接受教育。1978年创立「传通媒体」(Comedia),担任执行长。「Comedia」被誉为欧洲最具权威的文化创意规画谘询机构,其宗旨在于借由激盪想像力与新的思维激发城市创意潜能,使城市完美地结合传统与创新,并兼顾到城市的独特文化与全球化趋势,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创意城市”。

多年来,兰德利与他的团队跑遍全世界,推展了无数的专案;他在全球45个国家发表过演讲,包括:阿尔巴尼亚、澳洲、保加利亚、加拿大、杜拜、芬兰、德国、挪威、比利时、瑞典等等。近几年,则专注于辅导亚洲国家推动城市的创意发展。例如,日本、中国、香港和台湾等。

Landry擅长于帮助城市改变它们的想法,并且具备相当多的实务经验;他不但能刺激城市本身的创意,使城市能转变自己,同时发展未来的想像潜力。

其着作有: 《创意城市》(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2000)、《城市建设的艺术》(The Art of City Making,2006)、《掌握先机:复杂年代的都市生活》(Riding the Rapids: Urban Life in an Age of Complexity,2004),以及与菲尔‧伍德合着的《跨文化城市:多元文化的优势》(The Intercultural City: Planning for Diversity Advantage,2007,)、与和马克‧派克特(Marc Pachter)合着的《文化十字路口》(Culture @ the Crossroads,2001)等书。
其中《创意城市》自2000年出版至今,一直持续再刷不辍。


译者简介

姚孟吟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学系毕,法国第八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1998年自法国返台后先后参与艺术村、闲置空间再造、艺术介入空间的政策研究与概念推动,也是《艺术创作与交流的磁场—全球艺术村实例》(文建会,1999)、《文化空间创意再造—国外案例汇编》(文建会,2002)、《从边缘建构另类美学——竹围工作室12年》(竹围工作室,2008)的共同作者。
译作有《艺术介入空间》(远流,2002、2017)、《阅读设计的13个关键课题》(远流,2015),以及查尔斯.兰德利与台北市都市更新处合作的系列小书:《创意台北,势在必行》(2012)、《创意平台:台北,迈向城市3.0》(2013)和「台北的企图心」(2015)。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变动世界中的城市取径    林崇杰
第一部     变动中的世界
                 序曲
     
         游牧者的回归
                 游牧者:新与旧的定义
                       游牧的生活形态
                      外移者的差异
                       研究员和学者
                       国籍:买和卖
                   游牧的中继站和热点
                     大迁徙
                      逃亡与避难
                      离乡背井和目的地
                     同种与混血
                    追寻和体验
   
          游客和旅行家
                    性与愉悦的追求
                   美貌和健康
                  寄生虫和都市生活
    
         有机体和病原体
                  腐蚀性的歧义 侵蚀性的犯罪
                 人口问题
  
            城市与人类世
                文化与城市混合
 
           想法与意识形态
                语言和传播
               空间与地点的侵略
 
          品牌与乏味
           疯狂的流动
   
          金融与其攀升速度
               物流
              虚拟和现实
              更多的移动,快还要更快

第二部     变动中的城市
            
 过去与未来
     
          历史与古蹟
                       永恆的主题
                      现在与梦想
     
          概念的力量
                  地点和空间轨迹
    
          城市1.0、2.0、3.0……
                      数位化城市:影响和冲击
                     城市的回归
    
          转型与改变
                     游牧迷因与创造力
                城市的感官地景
    
          城市做为讯息传达的装置
                     独特性的衰退

第三部     不期而遇的地带
            
 会面与交融
     
          连结:深与浅
                       平行的生活
                       公民与市民
     
          赋能的轨迹
                      城市做为一个文明
                      下一步:公民的创造力
                     心理学与城市
      
         城市和古代思想
                     地方的意图与健康
                    公民的信号
    
          重建公民权
                    相关的抗争
   
          可以有另一种城市

第四部     同理心的所在
            
 前进的模式
      
         异国的城市,还是国际都市
                      都市性:它的过去与未来
                      都市性的十大主题
                      创意官僚
         如果……
        参考网站
 
          感谢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变动世界中的城市取径

                                      林崇杰(台北市产业发展局局长)

 

故事要从查尔斯.兰德利的《创意城市》(The Creative City)2008年在台出版说起。那时创意城市论述正是全球火红,在他来台参加研讨会期间,经由萧丽虹老师的介绍,开始尝试请他来担任台北推动创意城市的总顾问。2010年的当下,我在空间部门正全面的推动以URS(都市再生前进基地)为行动实践的都市再生计画。斯时也提出了软都市主义(Soft Urbanism)的行动论述,从URS、Future Lab、Next Play、Share Vision、Space Share、Open Green等六条取径,同时邀请了学校老师、民间专业及各类NPO、文史团体,全面的启动了以城市对话为主轴的都市再生工作。在那个当下,兰德利经由我们诚挚的邀请,在2012到2014的三年多期间,伴随着我们走访台北各大企业主、年轻新创工作者、各大专院校及专业机构,同时也邀请了世界各个创意城市的关键推动部门与专业者来台工作讨论,其工作成果依序汇整成三本中英文分析论述。其一《创意台北、势在必行》(Talented Taipei & the Creative Imperative,2012)分析了台北迈向创意城市的必须,与整体环境的支持。其次在《创意平台:台北迈向城市3.0》(A Creativity Platform:Harnessing the Collective Imagination of Taipei,2014)具体的提点了台北迈向创意城市,在创意特区(creative quarters)上如何规画酿造。在第三册《台北的企图心》(Taipei:A City of Ambition,2015)则直接提出了台北建构一个具有创意能量城市的工作进程。

在那三年多的密切合作中,让我对兰德利的全球性论述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而这本书也可以说是兰德利将这些年在全球各地城市工作的经验累积汇总的论述。一如兰德利所言,2007至2008的金融海啸及2017到2018的全球政治风潮(极右派的兴盛与对菁英政治的不满),结构性的影响了全球城市间的流动与城市内在的结构。全球城市内原有市民与游牧者、外移者,乃至游客、旅行家之间多层复杂的交织关系,在兰德利抽丝剥茧的分析下,面貌变得清晰可循。但他更在乎的是在这变动衍化之中,如何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让城市的文化及市民更适切地融入变动中的世界,并且能够持续发挥能量,促成城市的向前迈进。

在外在变动的环境之下,城市往往深植于既有的脉络之中,因此它的转进需要一种为了城市转型的转化机制(transitional transformation)。不论是地点或空间,在因应现在与未来的调适,如何无缝连结,便成为城市调解复杂环境的重要工作。而以人为本的创造力,则是此城市经验得以成功实践的根本。城市做为各种不期而遇的场域,有意义的连结将带来城市更为丰富的可能,这种凝聚的产生则需要创造性的规画。兰德利有意的提点出了整合的(integrated)、创新的(innovative)、包容的(inclusive)、鼓舞人心的(inspiring)、互动的(interactive)等5I,及试验(experimenting)、参与(engaging)、确保(ensuring)、赋权(empowering)等4E,强调出城市市民的角色与赋权的模式,这也是他所主张的公民创造力的推展及其架构的基础。

兰德利在最后章节城市前进的模式中,特别以「同理心的所在」标举出城市在变动世界中持续前行的关键。唯有清楚的认知所在的所有人们的关系网络与行动文化,方得以清晰了解在当今全球化城市中,城市在复杂人口结构及多层文化交织下,如何得以釐清理路保持创新前进。兰德利也特别指出了综效思考、共享公共空间、生态意识、健全规画、美学、民主及跨文化思考、跨世代公平、跨族群包容的关键。而综观所有一切的推动,他也提出了政府部门的创意官僚在此所能扮演的重要推手角色。

如果可能(What If),这本书期待给大家重新认识全球化下的己身处境,台湾的确方方面面都已经具备,但我们更需要一个渐进式的启动,诚实的面对我们在法令、机制、效能、观念等等的有所不足,以及对包容的状似开放却仍潜伏着结构性的意识束缚的真实情境。

如果可能,活在当代的我们,应当勇于挑战突破框架,追求实现跨域、跨境的网络连结,及协力合作下可以共同营造的城市创新体验。

如果可能,让我们一起为下个世代营造一个充满想像、无所限制的创意城市!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