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奇蹟課程【經典紀念版】:透過寬恕,療癒對自己的批判

愛的奇蹟課程【經典紀念版】:透過寬恕,療癒對自己的批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Marianne Williamson
圖書標籤:
  • 愛的奇蹟課程
  • 心靈療癒
  • 寬恕
  • 自我批判
  • 內在平靜
  • 靈性成長
  • 個人成長
  • 心理學
  • 新時代
  • 經典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媒體天後歐普拉 悸動推薦:
「沒有一本書如此觸動我心,我買瞭1000本送給親友!」

  ★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NO.1,全球23種譯本
  ★Amazon書店4.5顆星評價,超過1800則留言迴響
  ★靈修經典《奇蹟課程》生活實踐版

  全球最知名「奇蹟課程」講師 瑪莉安.威廉森
  以個人生命蛻變經驗,凝鍊而成的療癒經典

  我們來到世上,不是為瞭去修補、改變或貶低另一個人
  而是為瞭支持、寬恕和療癒另一個人

  你找不到愛,因為你以為的愛不是真正的愛
  你找不到愛,因為愛不在你之外,而在你之內
  你找不到愛,因為愛隻看得見愛……

  本書是美國知名心靈導師瑪莉安.威廉森的成名代錶作,也是她多年來修習與講授《奇蹟課程》的心得總集結。在書中,瑪莉安無私地分享瞭自我療癒的旅程,如何從一個對愛缺乏安全感、生活渾渾噩噩,甚至憂鬱到精神崩潰的人,在曆經奇蹟般的心靈成長後,蛻變成能夠真正愛人,並接納自己、寬恕他人的人。本書為想一窺《奇蹟課程》堂奧的讀者,開闢瞭一條更貼近生活的入門途徑。

  【書中愛的語錄】

  ●關於關係:


  「『對的人』不存在,是因為根本沒有誰是『錯的人』。來到我們麵前的不論是誰,身上都帶著我們需要學習的課題。」
  「每一段關係中,我們不是在教人愛,就是在教人恐懼。」
  「如果兩方都學到瞭該學的功課,那就是一段成功的關係。」
  「為瞭準備好迎接一段深刻的關係,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學習如何讓另一個人發揮他最大的潛能。」
  「身為父母最大的挑戰,就是即使生活在一個充滿恐懼的世界裏,仍要不斷支持孩子保持一顆敞開的心。」

  ●關於工作:

  「我們最深的恐懼不是自己不夠好,而是自己無所不能;害怕的不是自己的陰暗,而是自己的光明。」
  「成功就是每晚入睡前,知道自己的纔華和能力,已經透過某種方式用於服務他人。」
  「去做你喜歡的事,做你的心會歡唱的事,永遠不要為瞭錢而工作。要為瞭散播喜悅而工作。」
  「知道你自己是誰,以及為什麼會來到這裏,比知道你想做什麼工作來得重要。」
  「人們來到你的店,不是為瞭讓你得到什麼;他們被差遣來,是為瞭讓你給他們愛。」

  ●關於身體:

  「攻擊疾病並非治癒之道,那隻會讓病情惡化。隻有和疾病對話,試著去瞭解疾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治癒纔會發生。」

  「我們的身體隻是一塊空白的畫布,上麵投射瞭我們的念頭。缺乏愛的想法,産生瞭疾病。」「癌癥、愛滋病和其他重癥,都是內心呼求愛的錶現,疾病傳達齣的訊息不是『來恨我』,而是『來愛我』。」

  「送給受苦的人最大的禮物,就是在心中為他守住一個想法——黑暗背後總有光明存在。」

  (原書名:愛的奇蹟課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瑪莉安.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


  美國知名心靈導師,修習與講授靈修奇書《奇蹟課程》將近三十年,常受邀齣席歐普拉主持的談話節目,傳遞愛與和平的訊息。一九八九年開始,在洛杉磯發起「天使送餐計畫」,為愛滋病友提供免費送餐服務,日後成立「和平聯盟」,迄今仍投身公益不遺餘力。

  二〇〇六年獲《新聞週刊》評選為全美最具影響力五十人。著有《愛的奇蹟課程》、《愛的祈禱課程》、《改變的禮物》、《更豐盛:工作與財富的奇蹟課程》等書。

譯者簡介

周群英


  清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颱大政治係學士,近年涉足身心靈書籍,深感受益良多,希望能盡一己之力介紹更多好書給讀者。譯作有《當下的力量牌卡》、《那一天,我放手愛自己》、《卓爾,謝謝你毀瞭我的人生》、《更豐盛:工作與財富的奇蹟課程》。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本陪伴你迴歸愛的好書
新版前言
作者序:我與我的療癒旅程
導言:從恐懼迴歸於愛

第一部 奇蹟的理念
第一章 地獄
第二章 上主
第三章 你
第四章 臣服
第五章 奇蹟

第二部 奇蹟的實踐
第六章 關係
第七章 工作
第八章 身體
第九章 天堂

緻謝
本書引文與《奇蹟課程》章句代碼對照索引

 

圖書序言

作者序

我與我的療癒旅程


  我生長在一個猶太裔的中産階級傢庭,傢中有個老是異想天開的古怪父親。早在一九六五年,我十三歲的時候,他就為瞭讓我知道什麼是戰爭而把我帶去西貢。當時越戰正烈,他卻要我親眼看看彈孔長得什麼模樣。他說,不想讓媒體報導操控我的思想,他要我實地目睹其實戰爭沒傳言中那麼嚴重。

  我的祖父是個很虔誠的猶太教徒。小時候,我會在星期六早上和他一起去猶太教堂。當約櫃(the ark)在儀式中被打開時,他會深深鞠躬,然後開始哭泣。我也會跟著哭,但我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哭,是因為正在萌芽的宗教熱忱,還是因為看見祖父在哭。

  就讀高中時,我修瞭畢生第一堂的哲學課。過沒多久,我就確定自己的人生不需要依靠上主。我心想,究竟是什麼樣的神,居然讓孩子餓肚子,讓人們罹患癌癥,或允許大屠殺這樣的事發生。我原本是一個天真信仰著上主的孩子,但這個孩子現在卻變成瞭隻會掉書袋的高中生。我於是寫瞭一封分手信給上主。雖然寫這封信的時候,心情非常沮喪,卻覺得自己非得這麼做不可。因為,我的學識已經淵博到無須再信靠祂。

  念大學時,我從教授那裏學到許多課外知識。後來,我休學去種菜(現在已記不得曾種齣過什麼東西來)。事實上,很多那些年發生的事,我都記不得瞭。我就像許多生活在六○年代末、七○年代初的年輕人一樣,活像一匹脫繮的野馬。傳統規範禁止我們涉入的每一道門,在我看來似乎都藏著一條通道,可以帶我通往亟需的歡愉之境。凡是聽起來很瘋狂的事,我都會想試,而且通常都會真的去做。

  雖然父母一直拜託我做點像樣的事,但我始終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該做什麼好。我不斷地換伴侶、換工作、換住處,一直在尋找認同感及人生的目標,尋找可以帶給我存在感的事物。我知道自己小有纔華,但不清楚那是什麼樣的纔華;我知道自己有點小聰明,卻不知道該怎麼把它用在自己的生活上。我去看過幾次心理醫生,我嗑過藥、和朋友瞎混,試遍各種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開來的辦法。我一直想做一些像樣的事,但是,除瞭自編自導齣種種空想戲碼之外,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

  那些年裏,我依稀覺得有一塊大石頭卡在我的腹部,裏麵滿是自我憎恨的情緒。隨著年紀漸長,我的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為瞭從痛苦中尋求解脫,我對東方哲學、西方哲學、神祕學的興趣日益濃厚。我涉獵過齊剋果(Kierkegaard)、《易經》、存在主義、佛教思想、宣稱上帝已死的激進基督教神學等領域。我一直隱隱感覺到,所有事物都依循著某個神祕的秩序在運行著,盡管我從來不知道這個秩序會如何在我的生命裏起作用。

  有一天,我和哥哥無所事事一起抽著大麻時,他坦誠對我說,大傢一直都覺得我是個怪胎。他說:「你身上就好像染有某種病毒一樣。」我還記得,聽到這番話的剎那,有一種整個人要蹦齣身體去的感受。我常感覺,人生好像一個私人招待所,除瞭我之外的所有人,都知道進門的暗號是什麼,單單我被排除在外。我覺得彆人都握有一組我不知道的通關密碼,但我又不想去問他們,因為我不想讓彆人知道我其實並不知道。

  在我年紀輕輕,大約二十五歲左右的時候,我的人生就已經一團混亂瞭。我相信一定有人和我一樣,內心明明已經在垂死掙紮,卻無法啓齒或不願與人談起此事。我猜想,這其中一定存在著什麼非常重要,但人們卻不願麵對的事。對此,我沒有確切的解答,隻是很確定這世界忽視瞭一些很根本的事。為什麼大傢會認為,玩一場「在世上揚名立萬」的笨遊戲,一場讓自己覺得窘迫,甚至不知道該怎麼玩纔好的遊戲,會是我們降生來此的原因?

  一九七七年的某一天,我在紐約的一傢咖啡館裏,看見某個人的桌上放著一本燙瞭金字的藍皮書。我打開導言,裏麵寫著:

  這是闡釋奇蹟的課程。是一門必修的課程。隻有投入時間的多少是隨意的。隨自己的意願並不錶示你可以自訂課程。它隻錶示在某段時間內你可以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本課程的宗旨並非教你愛的真諦,因為那是無法傳授的。它旨在清除使你感受不到愛的那些障礙;而愛是你與生俱來的稟賦。

  對於這段文字,我記得當時若不是感覺它很傲慢,就是覺得很有意思。但是,繼續讀下去後,發現整本書中充滿瞭傳統基督教的用語,這一點立刻讓我敬謝不敏。雖然我在學校時上過基督教神學的課,但始終僅止於智性上的理解。那一刻,我感覺到一種強烈的壓迫感襲來,於是把書又放迴桌上。

  那天之後,我又過瞭一年亂糟糟的生活,直到再度拾起那本藍皮書。這時候的我,已經準備好要接受這部課程瞭。這一次,我沮喪到瞭極點,再也顧不得那些刺眼的用語瞭。隨後,我立刻明白《奇蹟課程》有很重要的東西要教我。它雖然使用傳統基督教詞匯,但它們的意義卻與傳統的解釋不太一樣。我就像大多數人一樣,在讀著之間,被《奇蹟課程》的內容所震懾。它迴答瞭那些我原先認為無解的問題,還以道地的心理學術語闡述上主。它挑戰我的邏輯理智,卻絲毫不帶威脅感。這麼說或許有點老套,但我真的覺得有迴到傢的感覺。

  《奇蹟課程》要傳遞的核心訊息,就是放鬆。我一開始聽到的時候,其實不太懂那是什麼意思,因為我總是把放鬆和放棄混為一談。長久以來,我一直在等某個人來教我如何打贏人生的仗,如何咬緊牙根奮鬥下去。但是,這本書居然要我徹底退齣這個戰場,走另一條截然不同的路。我雖然覺得十分詫異,但也感到無比寬慰。畢竟打從很久以前,我就知道自己並不擅長人間的爭鬥。

  對我來說,《奇蹟課程》絕對不隻是另一本書。它是指引我人生方嚮的導師,為我能離開地獄指點齣一條明路。一旦開始閱讀《奇蹟課程》,並依照當中的〈學員練習手冊〉來操練時,我馬上就感覺到,自己的內心齣現瞭正麵的轉變。我感覺到深層的幸福,覺得自己的心平靜瞭下來。我開始明白,為什麼人際關係總讓我痛苦不堪,為什麼不管我做什麼事都無法持久,以及為什麼我這麼討厭自己的身體。最重要的是,我開始意識到我可以扭轉這一切。《奇蹟課程》幫我釋放齣內在充滿希望的能量,這些能量曾在以前的每一天裏,變得越來越黯淡,驅使著我走嚮自我毀滅。

  一套三冊的《奇蹟課程》,是一個自我療癒的靈性自修課程。《奇蹟課程》從不自稱是上主的唯一代言人,它隻是對不變的真理的眾多詮釋之一而已。真理隻有一個,但詮釋真理的方式卻有很多。如果《奇蹟課程》這個法門適閤你,你自然會瞭然於心。對我來說,《奇蹟課程》為我帶來智性、心理和靈性上的突破性進展,將我從可怕的情感創傷裏徹底解放齣來。

  我渴望擁有《奇蹟課程》裏所說「感受到愛」的經驗,因此,過去的五年來我很積極地研讀這部課程。正如我母親所形容的,我簡直「把《奇蹟課程》當成餐廳菜單一樣仔細來讀」。

  一九八三年開始,我固定在洛杉磯小規模、定期地演講,分享自己修習《奇蹟課程》的心得。之後,來聽講的人越來越多。從那時候開始,我的聽眾在美國國內和國外迅速激增,這讓我有機會見識到《奇蹟課程》對全球讀者的強大影響力。

  《愛的奇蹟課程》就是根據我自己修習《奇蹟課程》的心得所寫成的,我在書中簡單介紹瞭《奇蹟課程》的基本理念,並對如何將它應用於日常生活提供瞭一些建議。《愛的奇蹟課程》要談的是,如何把愛當成一種力量,並落實齣來;如何把愛當成我們在日常生活裏遭遇睏難時的解答,而不是一項弱點;以及,如何用愛的眼光來看待生活裏的疑難雜癥。

  這本書的目的在於,指引人們以愛的力量去療癒所有的創傷。不論我們的痛處在哪裏,也許是在人際關係、健康、職場或是在其他地方,愛都能帶來最強大的療癒力,以及提供最終極的解答。

  美國人對哲學不那麼在行,但是在瞭解行動的理由之後,往往是最勇於採取行動的一群。當我們更深刻地瞭解到,為什麼愛是療癒世界的必要元素時,我們內在和外在的運作模式將隨之發生轉變。

  我期盼這本書能幫上一些人的忙。我以敞開的心書寫這本書,希望你也能以敞開的心來閱讀它。

瑪莉安.威廉森 於加州洛杉磯

導言

從恐懼迴歸於愛


  我們是天生完美的。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擁有瞭擁抱愛的天性,擁有瞭源源不絕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知道如何善用這些天賦。和今日的我們相比,當時的我們仍和一個神奇的豐盛世界相連。

  問題是,後來發生瞭什麼事?為什麼等我們長到一定的年紀之後,環顧四周,竟發現生活黯然無趣?因為我們被灌輸瞭違背生命本質的思想,被教導要去追求彆的東西。我們習得瞭一種非常糟糕的價值觀,被迫用違背自己神聖本質的眼光去看世界。

  我們被教導諸如此類的想法:競爭、奮鬥、疾病、資源有限、侷限、內疚、惡意、死亡、匱乏以及損失等等。於是,漸漸把成績要優異、錶現要良好、要賺取金錢,以及要把事情做對等等,看得比愛來得更重要。我們被灌輸「自己和他人是隔閡的、對立的個體」、「必須要在競爭中勝過他人」,以及「我們現在還不夠好」等想法。我們一再被教導,要以彆人的眼光看世界。彷彿我們一齣生就被餵食瞭安眠藥一般,在纔剛剛靠岸來到這世上時,就被迫放棄用愛的眼光看世界,並陷入充滿惡夢的昏睡。

  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恐懼則是後天學習來的。靈性的旅程即是放下恐懼,接受愛迴到我們心中。愛是我們終極的真相,也是我們活在這世上的目的。有意識地覺察到愛,並體驗到自己和彆人心中的愛,就是我們人生的意義。

  意義並不存在於事物的錶象,意義隻存在於我們心中。當我們賦予金錢、車子、房子和聲望的意義不是齣於愛時,就是在愛著不能迴愛我們的東西,也是企圖在根本沒有意義的東西裏尋找意義。金錢本身不具任何意義,物質本身也不具任何意義,它們無關好或不好,隻是沒有意義也無關緊要。

  我們來到世間,是為瞭和上主一同創造,把愛延伸齣去。把生命浪費在愛以外的事物上,不僅毫無意義,也違背瞭我們的天性,讓人苦不堪言。這好比我們迷失在一個漆黑的平行世界裏,在那裏,外在事物喧賓奪主比人更受鍾愛。我們高估瞭感官知覺到的有形之物,卻低估瞭自己內心深知真實的那些東西。

  愛永遠存在我們心中,它不會被摧毀,隻會被隱藏。我們誕生時所知曉的那個豐盛世界,依然存在我們的腦海裏。我曾經讀過一本小說,叫作《亞法隆迷霧》(The Mist of Avalon),它是一個以亞瑟王為藍本的魔幻故事。亞法隆是一座魔法島嶼,隱身在濃不可見的迷霧裏。除非大霧散去,否則人們無法航至那座島。但是,除非人們相信島嶼真的存在,否則大霧將永遠不會散去。

  亞法隆象徵著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另一個世界,那裏有許多神奇的事物,是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的神奇世界。赤子般的純真纔是我們最真實的樣貌,而凡真實的必不會消失。真理並不會因為我們不去尋找,就不再是真理瞭。那看似不在的愛,隻不過是暫時被心中的迷霧籠罩住瞭而已。

  亞法隆象徵著一個美好的世界。在那裏,我們依舊和自己的溫柔、純真和靈性深深相係。其實,那個充滿愛、希望、信心的神奇世界,和我們現在看見的是同一個世界。我們很容易就能找迴這個世界的,隻要我們選擇對它保持覺察;隻要我們相信亞法隆就在迷霧背後,這場大霧就一定能夠散去。

  所謂的奇蹟,指的就是迷霧散去,就是我們知見(perception)的轉變,使我們能夠重歸於愛。
 

圖書試讀

第六章 關係(節錄)
 
清除恐懼

 
完美的愛驅逐瞭恐懼。
 
一段美好的關係,不盡然永遠都像水晶或彩虹那樣美麗。美好的關係就像新生兒齣生的過程,通常參雜著痛苦和混亂。我還記得,我女兒剛齣生時,我看見她身上沾滿瞭血和其他體液。在寶寶齣生之前,他們都得經曆一段辛苦的過程。
 
「靈性關係」也是如此,在靈性關係中的兩個人,不一定永遠都帶著微笑。對我來說,靈性最重要的意思是「真實」。我在某一年跨年夜的演講中告訴大傢,我們不要再失心(mindless)地慶祝,而是要用心(mindful)地慶祝。這意思是,在午夜的鍾聲為新的一年揭開序幕之前,我們得先好好寬恕自己過去一年的悲傷和失望,纔能真正迎接一年新的開始。
 
關係也是如此,雙方都是為瞭療癒而來。隻有絕對地誠實,療癒纔會發生。我們渴望真正的關係,卻害怕和另一個人敞開心交流,認為一旦對方知道我們的真實樣貌,就會離我們而去。
 
有一天,一對聽過我演講的伴侶來找我諮商。那天稍早,男方告訴女方他要分手,女方覺得相當錯愕,問他是否願意一起來找我諮商,好協助她剋服失落感。對方答應瞭,當他們在我麵前的沙發坐下時,我嚮男方保證說,我的目的不是為瞭要讓他們復閤,而是和他們一起尋求平安。
 
我記得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驗,當時我的治療師處理得非常好。所以,我完全照治療師和我說過的話去說。
 
「鮑伯,你為什麼這麼氣黛柏拉?」我問。
 
「我沒有氣她啊!」他說。
 
「不過,你聽起來很生氣。」我和他說。
 
「我知道要黛柏拉改變不是我的責任,我也不想改變她,我隻想退齣。」他說。
 
「喔,我猜你認為這樣做比較有靈性吧。」我說。
 
他聽瞭我的話之後,覺得十分詫異。我猜他自認在學習《奇蹟課程》上,是個錶現優異的學生。
 
「你還沒有停止對黛柏拉的批判。」我說:「你對她隱瞞瞭一些重要的想法,要是她不知道你的想法,便無法好好經營這段關係。你何不告訴她你生氣的原因?」
 
「我沒有生氣!」他又重復說瞭一次。
 
「這樣吧,」我說:「假裝你現在是個演員,說說看吧,這裏很安全。讓她知道你真實的想法。」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