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探匠心:李干朗剖绘台湾经典古建筑

直探匠心:李干朗剖绘台湾经典古建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古建筑
  • 传统建筑
  • 李干朗
  • 建筑绘图
  • 匠心精神
  • 文化遗产
  • 古迹巡礼
  • 建筑史
  • 台湾文化
  • 建筑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3种观察视野,9种剖面透视,148幅精彩手绘
  古建筑侦探李干朗
  上天入地,穿墙透壁,直探匠心原点
  解构最Top台湾经典古建筑!
 
  匠心赋予建筑灵魂,时间累积其深度,知音则点亮其光采。

  李干朗是古建筑的知音,被誉为台湾古蹟的解码人,除了丰富的学养与修复经验,他最为人所称道甚至称奇者,是具有独到的建筑透视眼与神乎其技的手绘图工夫,而其现场导览的功力也是一绝,总能引人穿越时空,看见每一栋古建筑的前世今生与最精妙亮点。

  本书中,李干朗严选出最钟爱的的三十五栋台湾经典古建筑,含括原住民建筑、宅第、寺庙、城塞、书院、牌坊等多种类型,他运用三种绘图视野,九种剖透技法,以上百幅精致手绘图,直探匠心之原点,将每栋古建筑给予解构,巧妙展露出之所以成为他心目中经典的理由。精彩独特,值得珍藏。
 
  建筑剖视图的形式有无数种可能性,之所以要剖开墙壁或掀起屋顶,其目的是要直视内部虚实,让观者看到更多的细节。祕密就藏在细节里,建筑的智慧也藏在细节里。
  建筑是人工造物,人将诸多材料集结,再予编成。透过剖视图可使读者明了其集结的动力与奥祕,甚至可以想像建造的过程,这种思维对我们理解或欣赏建筑是极为重要的! ──李干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干朗


  1949年出生,新北市淡水人,祖先来自泉州同安。

  初中曾向陈敬辉学画,师大附中时期参加附中写生会。1968年入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学系,成为卢毓骏的学生,开始对中国古建筑感到兴趣。1972年结识民俗学者林衡道与画家席德进,开始致力于台湾古建筑的田野调查研究工作。1974年在金门服役,走访金门乡下,于1978年出版第一本着作《金门民居建筑》。其后陆续出版了《台湾建筑史》、《台湾建筑阅览》、《二十世纪台湾建筑》、《古蹟入门》(与俞怡萍合着)、《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水彩台湾近代建筑》、《巨匠神工:透视中国经典古建筑》等六十余本与传统建筑或近代建筑相关之书籍。

  现为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古蹟艺术修护学系教授、国立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教授,同时也主持多项古蹟历史建筑的调查研究计划,出席各县市政府之古蹟评鑑会议或文化资产议题会议,尽其所能地为台湾古建筑的保存与未来发声。
 



 

图书目录


台湾古建筑导论
本书所选古建筑分布图
解构建筑剖视图画法
 
台湾经典古建筑35选
【原住民建筑】
泰雅族万大社住屋
  >延伸观察:泰雅族眉原社住屋
  >延伸观察:达悟族住屋
鲁凯族大南社青年会所
  >延伸观察:鲁凯族大武社头目住屋
【宅第】
芦洲李宅
  >延伸观察:关西叶宅
林本源园邸三落大厝
林本源园邸来青阁
  >延伸观察:潜园爽吟阁
林安泰古宅
筱云山庄
摘星山庄
  >延伸观察:大甲梁宅
雾峰林家大花厅戏台
马兴陈益源大厝
永靖余三馆
  >延伸观察:澎湖民居
【寺庙】
淡水鄞山寺
  >延伸观察:北埔慈天宫
大龙峒保安宫
台北孔庙
陈德星堂
  >延伸观察:宜兰郑氏家庙
艋舺龙山寺
  >延伸观察:淡水龙山寺前殿
新竹都城隍庙
  >延伸观察:嘉义城隍庙
彰化节孝祠
鹿港天后宫
鹿港龙山寺
北港朝天宫
  >延伸观察:先啬宫前殿
台南三山国王庙
祀典武庙
台南大天后宫
台南孔庙
【城塞】
淡水红毛城
台北府城承恩门
新竹迎曦门
赤崁楼
台湾府城大南门
凤山县旧城
旗后砲台
【书院】
理学堂大书院
  >延伸观察:淡江中学八角塔
凤仪书院
【牌坊】
接官亭石坊
  >延伸观察:苗栗天旌节孝坊
 
主要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台湾古建筑的论述,最早可追溯自二十世纪初期,当时日本统治台湾,为了殖民地的管理与控制,风土民情与建筑文化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例如高桥彝男调查板桥林家花园,安江正直调查台湾寺庙与民宅,田中大作研究台湾建筑史,千千岩助太郎调查原住民高砂族的住屋,后来才有藤岛亥治郎一九四七年在东京出版《台湾の建筑》。日人学者沿用比较法,将南方的台湾建筑与北方的日本建筑比较,有其独到见解。

  二战之后台湾古建筑的研究发生一段空窗期,直到一九六○年代可能受到当时世界反思地域文化之影响,才有建筑学术界开始关心建筑历史的严肃课题。一九六八年我就读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学系,几位同学对传统建筑产生高度兴趣,我们邀请民俗历史学者林衡道与画家席德进带队到台湾各地考察,这是我接触台湾古建筑的起始点。

  经过近五十年,以台湾古建筑为主题,我写了不少书,在学校也开这门课,现场调研古建也从未间断,特别是梳理匠师脉络,基本上釐清十九世纪以来,台湾寺庙匠师的派别与系谱。特别是一九一○年代台湾本土风格的形成与一九二○年代之后福建泉州溪底派风格之融合,汇集成近代台湾寺庙建筑之主流风貌。

  一九八八年之后,我有许多机会到中国大陆考察古建筑,实地走访千年以上古建筑及闽粤古建筑之源头,从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找出台湾古建深藏的核心价值,建筑的境界是在自然环境中追求平衡与巧思,平衡指的是天人合一,人工造物与自然融洽并存,巧思指的是物尽其用,合理使用建材,发挥其特性,虽由人作,却有如天地造化美的化身。二○○七年,我将在中国大陆考察的成果,结合剖面透视图的绘法完成一本书,名之为《巨匠神工》(简体字版名为《穿墙透壁》),表明我对古代匠师智慧之敬佩。有朋友询问我,是否对台湾着名的古建筑,也可用「穿墙透壁」之法完成一本书?经过一年多的资料整理,我从建筑设计与美学的观点,挑选出三十五座经典古建筑,包含原住民建筑、宅第、寺庙、城塞、书院与牌坊等几种类型。

  挑选案例的准则包含几个面向,首先它是台湾数百年建筑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者,其次是其建筑蕴含丰富的文化艺术内容,例如结构展现匠师巧思,或雕刻彩绘装饰艺术丰富,空间佈局灵巧,文化表现力丰富而多元。特别是彰显庶民文化之生活美学,从早期垦拓至农耕工商社会之嬗变。

  古建筑乍看为土木砖石之组合,然其表达人的生存与生活之道,牵动着历史、社会、艺术与人的情感,涉猎的文化极庞杂,要真正了解并不容易。一座好的建筑可以令人感动,有所感受,当你面对它时,有对话也有无限的想像,例如我们站在淡水红毛城下,可以想像近四百年前荷兰人在城上安置大砲,扼守淡水河口的情景。我们面对台南孔子庙,也可想像汉人儒家文化在台湾播种,举行祭孔的庄严场面。在古蹟现场,受到的启发会更实在,体会更深化。

  汉人入台之前,台湾原住民各族文化的差异也形塑出多样的建筑,日治时期千千岩助太郎深入山地部落实测住屋,其中鲁凯族大南会所无疑是一座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其结构、空间与形式互为表里,作了最好的结合。虽然原建筑已不存,但后来依测绘图复建,不失为一座具高度代表性的杰作。清代汉人垦拓时期,规模较宏大,格局严谨的宅第很多,其中台北林安泰古宅近年虽因拓路而易地重建,然其主要木结构仍完整保存,特别是其平面佈局,可见环绕一圈内廊,形成妇女空间,建筑反映清代保守的传统社会生活规范。同样的私密空间需求,在板桥林宅三落大厝採用屏风墙来解决,其廊道以屏风及墙体分隔,将亲疏人际关系区分出来,展现异曲同工的设计。

  清代道光之后,士大夫阶级在台湾形成,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成为士族心中追求的目标,郊野的大庄园建筑渐多,台中一带的吕宅筱云山庄与林宅摘星山庄是最典型的代表,这两座庄园保存至今,且极为完整,被视为台湾仕绅宅第之高峰作品。

  另外,台北板桥的林家由于善于经商而致富,清末在宅第旁大事营建庭园,林本源庭园被公认为台湾园林的代表作。园中的来青阁造型秀丽,檐牙高啄,构造合理,四平八稳,为台湾最美的建筑之一。

  可与板桥林本源来青阁媲美的是台中雾峰大花厅的戏台建筑,大花厅为罕见的福州风格建筑,它是林朝栋地位如日中天的时代所建的。戏台系依考证重建之物,藻井与舞台下方的水缸可起共鸣作用。古时除了寺庙前演戏酬神,富户望族如雾峰林家或板桥林家均有自己的戏台,也见证着当时娱乐生活的一面。

  寺庙建筑的规模或装饰程度高于宅第,台湾的寺庙除了文武庙多得自官方倡建,一般民间的妈祖庙、观音庙、王爷庙或家庙,多由百姓集资捐献,因为每根龙柱、每片石垛或每扇门窗大多可见沐恩弟子或裔孙之名款及年款,凡走过必留下踪迹,这些铭记实际上也有助于我们研究其历史沿革。

  妈祖庙或观音庙属于阳庙,殿内明亮,但城隍庙及王爷庙属于阴庙,一般多採联结式工字殿,缩小天井以降低进光量。富裕的城市能支持规模宏伟的寺庙,如台南的大天后宫、三山国王庙,嘉义的城隍庙,鹿港的龙山寺、天后宫,新竹的城隍庙与台北的龙山寺、保安宫等,规模宏整且石雕木雕或彩绘艺术水准很高,被公认为台湾传统建筑之经典作。

  十九世纪台湾因其优越的航海地位而跃入世界舞台,西方势力透过宣教与贸易使台湾屡发生国际纠纷。岛内为防内乱外患乃陆续建造城池与砲台,而西洋建筑如雨后春笋出现在港口城市如沪尾(淡水)、台北、安平与打狗(高雄),包括教堂、学校、贸易洋行、仓库与灯塔等近代建筑。近代建筑引入新材料或新构造,水泥与钢骨增大室内的跨度与高度。一八九五年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之后,近代建筑经由日本建筑师之手在各地更趋普及,街头的近代建筑成为台湾人观望世界的橱窗,台湾开始面临文化的转型。

  本书的内容是将上述几种不同类型与不同时代的台湾古建筑,选择三十五个主案例加上十多个延伸案例(惟日治时期引进的近代建筑,与现代建筑技术同源,故未纳入挑选案例之中),以建筑剖视图来分析其设计特色,特别是结构与构造的探讨。我们知道建筑空间与造型是由结构与材料所决定的,技术的演进常是建筑史背后的动力。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但建筑史的发展规律是,先经过技术的创造与发明,才能获得有时代意义的建筑。具有多元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才能被指定为古蹟,但台湾的古蹟主管机关缺乏主体历史观,常常未能掌握保存维护的最佳时机,甚为可惜。

  本书所用的图大都採用鸟瞰全景及剖面透视图,其优点是可在一张图内同时表现较多的内容,包括大木结构、屋顶造型、空间组织及装饰重点。建筑是空间与形象组合的艺术,形象借由光线而为人所感知,光线导引人们理解建筑的存在。这些图与现场所拍摄的照片互相比对,让读者有亲临现场之感。
 
  文字数尽量减少,图的传达力可能更全面,因此我花了较多时间绘制这些经典的台湾古建筑图,希望带给读者赏心悦目的感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