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基因组:尼安德塔人与人类演化史的重建

寻找失落的基因组:尼安德塔人与人类演化史的重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vante Pääbo
图书标签:
  • 古人类学
  • 尼安德塔人
  • 基因组学
  • 人类演化
  • 古DNA
  • 科学普及
  • 考古学
  • 遗传学
  • 生物学
  • 进化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对他们的好奇,源自于我们对自己的好奇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类?
  尼安德塔人的基因是一扇独特的窗口,
  让我们能借此一窥我们人族亲戚的生活,
  同时也可能解开一个谜团:
  为何尼安德塔人灭绝,而人类活了下来?


  2010年,瑞典遗传生物学家帕波宣布完成尼安德塔人基因组定序,从此人类演化研究迈入新纪元。在《尼安德塔人》这本书中,帕波描述自己在二十五年漫长的研究中所进行的工作,并叙述为了找出人类和近亲尼安德塔人之间遗传差异,最终获致的成功,以及期间所付出的极大努力。

  帕波从1980年代研究埃及木乃伊开始,不断试验萃取绝种物种DNA的技术,排除古代DNA污染问题,建立可靠重建DNA准则,最终使用在重建人类演化史的圣杯上,定出共有三十亿个核苷酸序列的尼安德塔人基因组。

  由于演化人类学及古生物学家对于现代人类起源以及与尼安德塔人的关系,一向颇多争议,帕波的研究透过基因组的分析,打破许多人对遗传学真能对人类学有所贡献的疑虑,解开人类演化之谜。

  更惊人的是,他发现尼安德塔人并没有灭绝,所有现代人类体内都带有尼安德塔人的基因,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尼安德塔人的后代。这个发现让人不得不重新描绘人类演化的历程。

  这是一个关于深具远见的科学家与科学研究本质的故事,对于「我们是谁」这个基本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见解。这也是一本好看的实验室文学,科学家在探索科学真相时理论上的思辨,不断检验实验成果,并寻求出路时的波折连连,实验室成员的互动以及与科学竞争团队的竞合,将科学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极为生动地记录下来。

  *** 本书2015年曾以《尼安德塔人:寻找失落的基因组,一场重建人类演化史的科学历险》书名出版

各方赞誉:


  这本书是由对科学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主要创新者所撰写,文字忠实地其中描述了科学研究展开时,当事人的思虑及风格,这是极罕见的。《尼安德塔人》是从科学前线发来的捷报。如果你想要了解真正的科学是如何被发现的,建议你该看这本书。──威尔森(Edward O. Wilson),美国哈佛大学荣誉研究教授。

  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来,答案一个接着一个提出。帕波对于人类与尼安德塔人之前关系的发现过程,描述得扣人心弦,并且鲜明地传达出目前重要科学领域中的激动与真实感觉,以及重大突破带来的兴奋之情。──蓝翰(Richard Wrangham)美国哈佛大学生物人类学家,着有《找到火:烹调使我们成为人》(Catching Fire : How Cooking Made Us Human)。

  帕波的《寻找失落的基因组》是一个精采的个人传记,说明了他如何运用最新的技术研究人类的起源。在这个刺激的旅程中,帕波首先从古代的骨头中萃取DNA并定出序列,让我们能够首次真正的一窥我们祖先的面貌,也显示出早期人类和尼安德塔人曾经混血而产生了现代人类。这是最了不起的科学,也让我们确信,我们每个人的基因组中都保留了人类的历史。──凡特(J. Craig Venter),凡特研究所的董事长与总裁。

  「粗壮无脑」的尼安德塔人真的是我们的祖先吗?这本书详述了二十多年前专注于人类演化的瑞典遗传生物学家帕波,如何利用基因密码向世人宣示,两、三万年前的尼安德塔人,在现代人入侵后已经绝灭;但十多年后的二○一○年,团队再以相同的定序工程却惊人发现,尼安德塔人并没有灭绝,而且每一个现代人的身上还流着尼安德塔人的血!也就是说,你我都是尼安德塔人的后代!为何前后研究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结论?事实究竟如何?你将在这本书里得到答案,并体验到人类寻根过程中的艰辛、挫折、惊奇与喜悦。――沈川洲,台大地质系教授

  本书叙述的是一个成功的故事,但是故事的发展交织着远见、挫折、毅力以及运气,绝非理所当然。同时本书也为读者开了一扇窗,观察现代科学的运作。对于有志于科学的读者,这是个难得的机会。――王道还,生物人类学者
 
追溯文明的起源:一部关于古代文明社会结构、技术革新与文化传播的深度研究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人类历史上几个关键古代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古埃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及早期中华文明的雏形)的兴衰历程、内在驱动力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我们试图跳脱传统的君王更迭叙事,转而聚焦于支撑这些宏大文明得以建立、发展与最终转型的社会基础、技术飞跃和思想变革。 第一部分:河流与定居:文明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分层 古代文明的诞生,无一例外地依赖于对特定地理环境的成功适应,尤其是对大河流域富饶土地的有效利用。本书首先将重点考察水利工程的复杂性如何催生了最初的社会组织。 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冲积平原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塑造了独特的日历与宗教信仰。我们将详细分析灌溉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如何迫使早期的村落走向更高层级的协调,从而催生了复杂的官僚阶层。这不仅仅是关于“挖渠引水”的技术记录,而是关于权力结构如何围绕稀缺资源——水——进行组织和固化的社会学研究。 随后,我们将探讨剩余产品的积累与社会分化。一旦农业技术(如犁的发明与驯化作物的优化)使得食物生产超出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剩余物资的存储、分配和保护就成为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直接导致了专业化劳动的分离:不再需要所有人都从事农业,从而诞生了早期的工匠、祭司和士兵。本书将通过考古证据,描绘出这些早期社会中阶层差异是如何通过居住区划、墓葬随葬品以及服饰规范等物质文化遗物体现出来的。例如,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其城市规划的严谨性,暗示了一种超越个体家庭利益的中央规划能力,这种能力是如何通过祭祀权威或世俗统治者实现的,是本章的探讨核心。 第二部分:书写、度量与宇宙观:知识的固化与传播 任何复杂的社会运作都离不开精确的记录和沟通系统。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深入研究书写系统的起源及其在国家构建中的作用。 楔形文字和早期象形文字的出现,并非仅仅为了记录文学故事。它们的首要功能是经济管理——记录税收、库存和贸易往来。我们考察了泥板上最早的“账目”如何逐渐演化出语法结构和符号抽象能力。这种知识的“固化”,使得信息能够脱离个体的记忆,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传递,是人类认知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 同时,我们关注度量衡系统的标准化。无论是古埃及对“腕”的精确定义,还是苏美尔人对六十进制的应用,这些抽象的数学工具体现了早期统治者对控制和秩序的渴望。本书将论证,正是这些看似枯燥的计量标准,构成了最早期的“国家基础设施”,它们使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赋税征收和远距离贸易成为可能。 此外,早期文明的宇宙观与宗教信仰在巩固统治结构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们分析了“天人合一”或“神授王权”观念是如何为社会不平等提供形而上学的辩护。祭司阶层如何通过天文观测、历法制定和复杂的仪式,垄断了与“神圣秩序”沟通的渠道,从而确立了其在世俗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部分:技术革新与资源流动:跨区域的互动网络 古代文明并非孤立发展的孤岛。本书的第三部分着眼于技术扩散与资源贸易对文明形态的塑造。 我们将考察冶金术的传播。从最早的铜器到后来的青铜时代,金属的获取和加工需要跨越广阔的地理距离来获取稀有矿物(如锡)。这种对关键资源的渴求,极大地推动了贸易路线的形成和安全维护。例如,青铜的冶炼技术如何从近东传入爱琴海地区,并如何促进了地方精英阶层的崛起,便是研究的重点。 我们也将分析交通与基础设施的演进。从早期的水路航行到后来的道路系统(如后世波斯的御道雏形),这些连接点不仅是货物的通道,也是思想、艺术风格和技术诀窍的载体。通过对特定贸易品(如青金石、绿松石)的源头追踪,我们可以重建出早期世界的复杂互动网络,揭示出文明的“脉动”是如何通过这些物质交换得以维系的。 第四部分:城市、法律与“公共领域”的萌芽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探讨早期文明在社会治理上的尝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中法律规范的出现。 城市,作为人口密集的中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管理挑战——卫生、治安和财产纠纷。我们考察了早期成文法典(如《汉谟拉比法典》的早期前身)的结构与内容。这些法典的核心意义在于,它们标志着社会规范从单纯的习俗或神谕,向“可被公开审视和引用的书面契约”的转变。 通过对这些法律条文的细致解读,我们可以洞察到当时社会对“公正”的基本定义、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程度,以及不同社会群体(自由民、佃农、奴隶)之间的权利差异。这些早期的法律实践,虽然与现代概念相去甚远,却是人类尝试建立一个可预测、稳定且受某种程度规范约束的“公共领域”的最初努力。 总结而言,本书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将古代文明视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地理环境、技术创新、社会组织以及知识管理共同作用,塑造了人类社会最早期的宏伟蓝图。 这是一部关于基础结构、看不见的连接和早期人类智慧如何搭建起文明阶梯的叙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帕波(Svante Pääbo)


  《时代杂志》选为世界百大影响人物之一

  帕波,是德国莱比钖马克思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遗传系的系主任,不仅《纽约时报》、《新闻周刊》、《国家地理杂志》和《经济学人》,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美国公共电视网和英国国家广播公司,都曾报导过他的故事。帕波在2009年被《时代杂志》选为世界百大影响人物之一。他住在莱比钖。

译者简介

邓子衿


  科学编辑与译者,主要翻译生命科学以及与食物相关的书籍,最近翻译的作品有《杂食者的两难》、《厨艺之钥》与《医学之书》。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从定序机降临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 ex Machina
第2章  木乃伊与分子Mummies and Molecules
第3章  放大历史Amplifying the Past
第4章  实验室中的恐龙Dinosaurs in the Lab
第5章  人类的挫败 Human Frustrations
第6章  联络克罗埃西亚A Croatian Connection
第7章  新家A New Home
第8章  多地区起源的争议 Multiregional Controversies
第9章  细胞核测试 Nuclear Tests
第10章 向细胞核出发 Going Nuclear
第11章 基因组计画启动 Starting the Genome Project
第12章 硬骨头 Hard Bones
第13章 魔鬼藏在细节中 The Devil in the Details
第14章 绘制基因组图谱 Mapping the Genome
第15章 从骨头到基因组 From Bones to Genome
第16章 有基因流动吗? Gene Flow?
第17章 最早的发现 First Insights
第18章 果然有基因流动! Gene Flow!
第19章 替代的人群 The Replacement Crowd
第20章 人类的本质? Human Essence?
第21章 公布基因组 Publishing the Genome
第22章 非比寻常的手指 A Very Unusual Finger
第23章 尼安德塔人的亲戚 A Neanderthal Relative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二章 木乃伊与分子

我的研究生涯不是从尼安德塔人开始的,而是埃及古代的木乃伊。我十三岁的时候,母亲带我去埃及,自此我就着迷于埃及的古老历史。不过我是在祖国瑞典的乌普沙拉大学(University of Uppsala)唸书的时候,才开始认真做研究。这时我逐渐了解我对于法老王、金字塔和木乃伊的狂热,是我青少年时期的浪漫梦想。我自己做了功课,背下象形文字的意义和历史内容,我甚至连着两个夏天在斯德哥尔摩的地中海博物馆(Mediterranean Museum)整理陶器碎片和其他古文物的目录。那里有可能成为我将来工作的地点,我又或许能成为瑞典的古埃及学家。不过我后来发现,同样的人在第二个夏天所做的事情和第一个夏天非常相似,而且他们在同样的时间到同样的餐厅、吃同样内容的午餐,讨论同样的古埃及之谜和学术八卦。基本上,我开始了解到,对我而言,埃及古物学这个领域进展得非常慢,这不是我所想像的专业生涯。我希望能有更多令人兴奋的事情,和周遭的世界的联系更紧密。

觉醒之后,我一度陷入危机。我的父亲曾经是医师,后来变成生物化学家。面对危机,我以他为前例,决定读医学,然后从事基础研究。我进入了乌普沙拉大学的医学院就读,过了一些年后才惊觉,我还满喜欢看诊的。这是少数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又能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正面角色的职业。和人们互动的能力是意料之外的才能。经过四年的医学研究生活,我又面临了另一个小小的危机:我应该成为医生,还是一本初衷从事基础研究呢?我选择后者,当时我想我能够(应该是我想)在读完博士班之后再回到医院。我加入了当时乌普沙拉大学最热门的科学家之一彼得森(Per Pettersson)的实验室。才在没多久之前,他的实验室首先找到了某一个移植抗体(transplantation antigen)的遗传序列。这种抗体是一种蛋白质,位于细胞的表面,负责调控免疫细胞对于病毒和细菌蛋白质的辨识。彼得森不但作出了让人兴奋的生物学发现,也与临床医学有关系,而且他的实验室还是乌普沙拉大学中少数擅长利用细菌来选殖和操纵DNA的实验室之一,这个技术在当时是很新颖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历史性的题材抱有浓厚兴趣,但《寻找失落的基因组:尼安德塔人与人类演化史的重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关于远古人类的故事,更像是在解开一个跨越数十万年的谜团。 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叙事能力,将一个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学议题,变得引人入胜。他巧妙地将古生物学的发现、考古学的证据以及最前沿的基因技术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人类演化图景。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于尼安德塔人研究的深入和细致,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我们既相似又不同的族群,他们拥有自己的文化、智慧,甚至情感。 更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书中揭示的我们现代人与尼安德塔人之间基因上的联系。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发现,更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考。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这个概念,理解到我们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过去无数的生命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的过去充满了好奇,对未来的演化充满了期待。

评分

读到《寻找失落的基因组:尼安德塔人与人类演化史的重建》这本书,真的是让人脑洞大开,彷彿搭乘了一台时光机,直接穿越回了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我一直对人类起源的故事充满好奇,但总觉得教科书上的知识有些枯燥,缺乏生命的温度。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非常生动、甚至有点像在说故事的笔调,一步步带我们走进那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年代。我们不再只是冷冰冰地听闻“智人”和“尼安德塔人”,而是能够想象他们在严酷的环境中如何生存,如何狩猎,如何与自然搏斗,甚至如何思考和感受。 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尼安德塔人描绘成我们想象中的“野蛮人”,而是呈现了他们独特的智慧和文化。那些出土的工具、艺术品,甚至是埋葬的行为,都在诉说着一个与我们相似却又不同的文明。通过现代基因技术的应用,我们得以窥探那些早已消失的古人类的DNA,仿佛与他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感觉非常奇妙,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探索未知的激动。我常常一边阅读,一边想象自己就身处那个时代,亲眼见证这一切的发生。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类演化的历史,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分支、交汇和遗忘,而我们,正是这漫长演化链条中最新、也是最独特的一环。

评分

《寻找失落的基因组:尼安德塔人与人类演化史的重建》这本书,让我对“我们是谁”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理解。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以“现代人类”自居,似乎是演化道路上的终点。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只是漫长演化河流中的一部分,而且,我们并非孤军奋战。 作者通过对尼安德塔人DNA的分析,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我们和他们,曾经有过交集,甚至融合。这意味着,我们身上流淌着一部分来自早已灭绝的亲戚的血脉。这种感觉非常微妙,既有震撼,又有种莫名的亲切感。想象一下,在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与尼安德塔人擦肩而过,甚至共同生活,这种跨越时空的联系,真的非常奇妙。 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很多特征,比如免疫系统、甚至一些行为模式,会不会都受到了早期与其他古人类群体互动的影响?它打破了我以往对人类演化“非此即彼”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个更加复杂、多元,也更加引人入胜的过去。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读《寻找失落的基因组:尼安德塔人与人类演化史的重建》之前,我对人类演化史的了解,大概就停留在“从猿猴变成人”这个非常粗浅的阶段。尼安德塔人对我来说,只是教科书上一个模糊的形象。 然而,这本书让我彻底改观。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着我深入探索那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他不仅仅是介绍事实,更是通过生动的语言,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人类的艰辛与智慧。我能想象到,他们如何适应冰河时期的严酷环境,如何发展出独特的工具和生活方式。 而最让我震撼的,无疑是基因技术的介入。通过DNA分析,我们竟然能够“复活”早已消逝的古人类,了解他们的基因组成,甚至发现他们与我们现代人的联系。这种科学的进步,让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自身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的科学探索之旅。它让我对生命、对演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拿到《寻找失落的基因组:尼安德塔人与人类演化史的重建》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会不会很硬核?读起来会不会像在啃一本古生物学的教科书?”毕竟“基因组”、“演化史”这些词汇,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学术的距离感。但读了没几页,我发现自己完全想多了!作者的写作风格简直太接地气了,他用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方式,将一个复杂的研究过程娓娓道来。 他从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古代人类遗骸入手,像是拼凑一块块破碎的拼图。每一次新的发现,每一次DNA片段的解读,都像是一个关键的线索,引领着读者一步步接近真相。尤其是关于尼安德塔人基因在我们现代人中的存在,这个事实本身就足够令人惊叹!作者并没有回避其中的技术细节,但他解释得非常清楚,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他让我们看到,科学研究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充满了智慧、耐心和对未知的不懈探索。这本书让我觉得,人类的过去,其实隐藏在我们的身体里,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