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全新珍藏版)

悲伤(全新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舞鹤
图书标签:
  • 悲伤
  • 文学
  • 小说
  • 情感
  • 治愈
  • 成长
  • 经典
  • 珍藏版
  • 现代文学
  • 心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论二十一世纪台湾文学,必须以舞鹤始。——王德威(知名评论家) 台湾文学,止于舞鹤。——朱天文(知名小说家) 当代台湾最具原创风格的作家 舞鹤最重要的中短篇小说集 全新改版上市 收录最新创作:新版代序〈就是要这样第一次就一口咬住〉 /名家赞誉 ﹝台湾资深前辈作家 叶石涛﹞ 舞鹤是台湾文学史中的一个天才型作家。他熟悉台湾历史的变迁,台湾庶民生活中的礼俗文化、政治、社会等背景,正确地掌握了台湾历代民众的生活动脉。 ﹝评论家 王德威﹞ 舞鹤是台湾文学最重要的现象之一,他的写作实验性强烈,他面对台湾及他自己所显现的诚实与谦卑,他处理题材与形式的兼容并蓄、百无禁忌,最为令人动容。论二十一世纪台湾文学,必须以舞鹤始。 ﹝小说家 朱天文﹞ 世间有纯粹一词,只是,有纯粹之物吗? 舞鹤纯粹。只不过,纯粹之人出现在眼前,大家倒不识。所以说,直信难有,如来难值。所以台湾文学,止于舞鹤。亦所以为什么王德威说,二十一世纪台湾文学必须以舞鹤始。在这个意义上,舞鹤是我们的师兄。 ﹝中国社科院台湾文学专业研究学者 李娜﹞ 舞鹤以「田野」的双脚感知岛屿上的未知土地,以手工书写人心对自由的向往,以最无羁的声音,追问历史、社会、人性、欲望及其之于个体生存的意义。以一种永远的批判立场,对台湾社会发出声音──这是舞鹤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是他的文学的隐喻。 / 舞鹤是台湾文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作家,《悲伤》收录了他最具代表性的六篇中短篇小说——〈悲伤〉、〈拾骨〉、〈调查:敍述〉、〈逃兵二哥〉、〈微细的一线香〉、〈牡丹秋〉。初读舞鹤的读者,最好的起始点正是小说集《悲伤》,不仅文字好读别具韵味,书中每一篇作品都代表了舞鹤不同时期的创作里程,并反映了台湾不同层面的社会、历史现象。 写作是为过去立下纪念碑的方法,舞鹤的小说,不仅为他自己立下个人生命的纪念碑,也为台湾文学画下了重要的创新里程碑。 〈拾骨〉叙述一位多年为精神官能症所苦的男子,有一天亡母託梦,他发动家人为逝者捡骨。舞鹤对台湾俚俗众生有深刻的观察,勇于指出生命不可思议的矛盾与荒唐;故事的高潮是叙事者悼念亡母之际,突然有了性的冲动,因而脱队去寻欢……爱欲与死亡,悲伤与悼念,〈拾骨〉提供了我们一个诠释、治疗创伤(trauma)的诡异出口。 〈悲伤〉写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异想世界,这位精神创伤的男子,狂野不羁、招人误解却又引人悲悯。他生命中的悲伤、文末展演的那场死亡嘉年华,无不触动我们内在深处的「悲伤」情怀,令人动容。 〈逃兵二哥〉写国家机器——军队——如影随形的控制,任何逃兵都无所遁逃,这犹如卡夫卡式的「家常化」恐怖感,让人印象深刻。 〈调查:叙述〉写二二八事件为受难者家属所带来的无尽压力。调查者与报告者一起发明过去,遥拟悲怆;「调查」与「叙述」不只是情治单位监视民心的方式,也是事件倖存者向自己余生作交代的必然宿命。这篇作品被喻为有关二二八历史事件的短篇文学杰作。 〈微细的一线香〉白描一个家族颓败的必然,臆想伦理传统的绝境;爱恨交加,若断若续,充满忧郁颓废风格,彰显了舞鹤现代主义与乡土写实主义并行不悖的绝妙创作手法。 〈牡丹秋〉处理一段春梦了无痕的恋情,原是通俗的题材,舞鹤写来,却凭添一种存在主义寓言色彩。他描述孤绝的生存环境,昙花一现的人间情义,舍此无有退路的意义追求,别具韵味。 舞鹤说,他的每一篇小说好像是一段时间的小小纪念碑。〈牡丹秋〉是六○年代大学时期的纪念碑。〈微细的一线香〉是府城台南的变迁之于年少生命成长的纪念碑。〈逃兵二哥〉是当兵二年的纪念碑。〈调查:叙述〉是二二八事件之于个人的纪念碑。〈拾骨〉是丧母十九年后立的纪念碑。〈悲伤〉是自闭淡水十年的纪念碑。 王德威在《悲伤》序文中有言:「舞鹤的每一篇作品都处理了台湾历史或政治的不义层面,但每一篇作品都有令人意外的曲折……」这位当代台湾最具原创风格的作家,为他自己、也为台湾文学,留下了无可取代的生命书写瑰宝。
好的,这里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尘封的旋律》的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到的《悲伤(全新珍藏版)》完全无关。 --- 图书名称:尘封的旋律 (The Sealed Melody) 作者: 艾丽莎·文森特 (Elara Vincent) 装帧: 精装,附带手绘插图与作者亲笔签名复刻版乐谱摘要 页数: 680页(正文)+ 48页(附录) 初版年份: 2023年 出版社: 晨曦之塔文化 (Aethel Tower Press) --- 《尘封的旋律》:迷失在时间洪流中的秘密歌谣 主题: 跨越世纪的音乐寻踪、身份认同的追溯、以及失落文明的遗产。 故事背景: 故事设定在现代的欧洲大陆,以一处位于波兰与乌克兰边境地带的古老庄园——“维尔霍夫堡”(Verkhov Manor)为核心。这座庄园不仅仅是一栋建筑,它是时间留下的一个沉默的见证者,被茂密的森林和未解的传说所环绕。 核心情节梗概 第一部分:意外的发现与引燃的谜团 主人公伊莲娜·沃伦(Elara Warren),一位年轻的、天赋异禀的音乐历史学家兼古籍修复师,受委托前往维尔霍夫堡处理一批因年代久远而几近腐朽的家族图书馆。她此行的目的原本是整理一批十八世纪的贵族信件和一份不完整的家族谱系。 然而,在清理一处常年被积雪覆盖的秘密阁楼时,伊莲娜发现了一个由黑檀木制成的、内部刻有复杂鲁恩符文的音乐盒。这个音乐盒无法用常规方法打开,表面覆盖着一层奇特的、类似琥珀的物质。在一次意外的震动中,音乐盒的锁扣松动,从中滑出了一张羊皮纸卷轴。 这张卷轴上记录的并非任何已知的古典乐谱,而是一种融合了拜占庭圣咏、古斯拉夫民谣,并夹杂着一些令人不安的、似乎是“未被记录的音阶”的复杂乐谱残片。更令人惊奇的是,卷轴的边缘用一种几近失传的古老墨水写着一行字:“献给永恒的守望者——致塞拉菲娜。” 伊莲娜立刻意识到,她偶然触及了一个被历史刻意遗忘的秘密。 第二部分:追寻塞拉菲娜的足迹 “塞拉菲娜”——这个名字成了伊莲娜研究的中心。通过对庄园档案的深入挖掘,她发现塞拉菲娜是十七世纪末期在东欧地区声名鹊起的神秘作曲家和演奏家,她似乎掌握了一种能够影响听者情绪的“共振”音乐技艺。但她的所有公开记录,都在1705年的一场“大火”中戛然而止,她的作品被认为全部付之一炬。 伊莲娜的调查将她从维尔霍夫堡带到了布拉格的音乐学院档案馆,再到威尼斯一座隐秘的私人收藏家手中。她发现,塞拉菲娜的音乐不仅仅是艺术创作,它似乎与一个在欧洲历史上昙花一现的、致力于保护“纯净声音”的秘密学社——“和弦兄弟会”(The Brotherhood of the Chord)——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线索的深入,伊莲娜开始怀疑,那份乐谱残片所蕴含的能量,并非仅仅是情感上的震撼,而是拥有某种物理上的、甚至是与地质活动相关的频率。 第三部分:共振与失落的文明 伊莲娜遇到了年迈的语言学家和密码破译专家,卡尔·冯·霍夫曼教授。卡尔教授帮助她破解了音乐盒上鲁恩符文的真正含义,发现这些符文描述的不是旋律,而是一个“校准点”。 最终,伊莲娜意识到,塞拉菲娜的音乐是某种“钥匙”。她不是在创作音乐,而是在记录一种古老的声音——一种据信源自于一处地下洞穴网络的声音,该网络位于喀尔巴阡山脉深处,据说是古代一个高度发达的、以声波技术为核心的文明的遗址。 这些“尘封的旋律”是他们与自然界沟通的媒介。塞拉菲娜是最后一批知晓如何解读并安全演奏这些旋律的人。而那场“大火”,并非意外,而是塞拉菲娜为保护这项技术不被误用而主动设下的屏障。 高潮与结局:声音的抉择 伊莲娜终于找到了进入那个地下遗迹的入口。她必须在“和弦兄弟会”残存的守护者(他们视泄露秘密为亵渎)和试图利用这种强大频率牟利的现代势力之间做出选择。 她手中的乐谱残片,是重现完整旋律的最后一块拼图。在遗迹深处,面对着一个巨大的、由水晶构成的“共鸣腔”,伊莲娜面临着最终的抉择:是演奏完整的旋律,唤醒沉睡已久的力量,冒着世界被声音的洪流撕裂的风险;还是遵从塞拉菲娜的遗愿,将这段旋律永远封存,让“尘封的旋律”继续守护着地球的深层宁静? 小说以一个极具张力的瞬间收尾,伊莲娜的手指停在了她从未敢触碰的最后一个音符上,留给读者对“声音的真正力量”的深刻反思。 核心主题与特色 音乐的本体论: 本书探讨了音乐超越艺术范畴的本质——它是否可能是一种物理能量,一种更原始的交流方式? 档案学的魅力: 对十九、二十世纪欧洲的图书馆、私人信件和失踪文献的细致描绘,充满了真实的学术探秘感。 文化融合: 巧妙地将东欧民间传说(如鲁萨尔卡和森林精灵的低语)与严肃的音乐史相结合。 细节考究: 书中穿插了对巴赫对位法、十七世纪羽管键琴结构,以及早期乐谱印刷技术的专业描述,使情节具有极强的可信度。 《尘封的旋律》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历史、痴迷于未解之谜以及对那些被时间遗忘的伟大创造力心存敬畏之人的史诗性探险。它不仅仅讲述一个故事,它邀请读者去聆听那些被遗忘在历史厚土之下的、最纯粹的振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舞鹤
台湾台南人,当代台湾重要的小说家。作品深具原创性,开拓了台湾小说风格书写的新纪元。着有《悲伤》、《思索阿邦.卡露斯》、《十七岁之海》、《余生》、《鬼儿与阿妖》、《舞鹤淡水》、《乱迷》。

二○一一年,《余生》法文版Les Survivants由巴黎ACTES SUD出版公司出版;二○一七年,英文版Remains of Life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出版。

得奖纪录:吴浊流文学奖、赖和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推荐奖、台北文学奖创作奖、东元奖台湾小说奖、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二○○○年最具影响力好书、金鼎奖优良图书推荐奖等。


相关着作:《余生》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初版序∕
原乡人里的异乡人                 /王德威
  ——重读舞鹤的《悲伤》



    一九八○年代以来,「台湾意识」成为我们美丽岛上的热门戏码。不论是政治权力的变动,还是文化资源的消长,无不以唿唤原乡,寻回主体为命题。历经四百年的浮沉,这座岛屿彷彿蓄积了太多的义愤与悲情,迫不及待要向历史讨回公道。一时之间,文学界也如响斯应。为旧台湾平反,为新台湾请命,千言万语,成为世纪末大观。
  然而跨过了千禧门槛,回顾过去十几年台湾论述及台湾想像的转折,我们不得不警觉它的局限。尤其当原乡的唿唤成为原道的使命,主体的追寻成为主义的崇拜时,「台湾」所象征的源头活水意义,已经打了折扣。岛上的激情与喧嚣如今仍然方兴未艾,未来的动向更不见明朗。我们将何去何从?
  静下心来读读舞鹤吧。眼前高谈爱台湾、关心台湾历史、社会、文化的正是大有人在,但读过,或听过舞鹤的又有多少?这位作家出身府城台南,过去二十六年来漂流南北。他身无长项,唯一的寄託就是写作,但其间有十三年之久他却隐居起来,未曾发表一字。写或不写,还有写什么,怎么写,于他必定是艰难的考验。舞鹤笔下充斥被国家、政治机器斲伤的生命,没有前途的惨绿少年,沉迷异色恋情的男女,黯然偷生的原住民,还有忧伤的、躁郁的寻常百姓。这些人物多半来自中下阶层,他们的痴心妄想,喜怒哀乐,构成台湾庶民社会的异样切片。
  这样的人物及其衍生的故事,其实也曾出现于乡土文学中。不同的是,舞鹤从头就拒绝简化他的立场;他既不对「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广施同情,更不承认苦难就必须等同于美德。与主流的原乡作家比较,他毋宁是极不「政治正确」的。但也正因此,他引导我们进入一个复杂的台湾视野,在在引人思辩。我在他处(《余生》序论)曾借舞鹤的作品〈拾骨〉加以发挥,称他为「拾骨者」。舞鹤探究历史创痕,剖析人性纠结,寻寻觅觅,俨然是在时间与空间的死角里,发掘残骸断片,并企图与之对话。经由他另类的「知识考掘学」,已被忘记的与不该记得的,悲壮的与龌龃的,公开的与私密的,性感的与荒凉的,种种人事,幽然浮上台面。这是舞鹤叙事的魅力,但也更应该是台湾桀骜的生存本质。
  舞鹤是台湾原乡人里的异乡人。他是原乡人,因为他念兹在兹的总是这块土地上的形形色色。他又是异乡人,因为他太明白最熟悉的环境,往往存在着异化或物化的最大陷阱。我使用「异乡人」一词,联想到的是卡缪(Camus)半个多世纪前的名作《异乡人》。舞鹤特立独行,择荒谬而固执,何尝不是你我眼中的头痛人物。但他显然有意以他的生活方式及文学写作,嘲弄、批判我们居之不疑的信念及堕性——他强迫我们与他一起「拾骨」。

  舞鹤早在一九七○年代中就开始创作,而且一鸣惊人。〈牡丹秋〉(一九七四)处理一段春梦了无痕的恋情,原是通俗的题材,舞鹤写来,却凭添了一种存在主义寓言色彩。他描述孤绝的生存环境,昙花一现的人间情义,舍此无有退路的意义追求,也透露他私淑现代主义的痕迹。另一方面,〈微细的一线香〉(一九七八)白描一个家族颓败的必然,臆想伦理传统的绝境,则彰显舞鹤挥之不去的乡愁。爱恨交加,若断若续,由此而来的一股忧郁颓废风格,反而犹其余事。现代主义与乡土写实主义在他的创作里并行不悖,已经在他早期作品中可以得见。
  八○年代的台湾,各种运动风起云涌。舞鹤反而隐居起来,不事生产。逆向操作,似乎一向是他的特色。十三年后,他再度出马,一连串的小说如〈逃兵二哥〉(一九九一)、〈调查:叙述〉(一九九二)、〈拾骨〉(一九九三)、〈悲伤〉(一九九四),都广受好评。之后他再接再厉,并两度进驻原住民社群,写出《思索阿邦‧卡露斯》(一九九五)及《余生》(二○○○)两作。前者见证鲁凯族屡经迁徙所产生的传统绝续危机,后者探堪泰雅族涉入的雾社事件,及其历史、记忆的纷乱线索。就事论事,诚恳实在,读来反更令人触目惊心。
  舞鹤也写了其他小说,如《十七岁之海》(一九九七)、《鬼儿与阿妖》(二○○○)等。触角及于情色生活揭祕,还有它的伦理辩证。舞鹤有意根据他的「田野调查」,重画欲望乌托邦(或无托邦)的界线。他未必有惊世骇俗的意图,却毕竟因为立论的特异,达到惊世骇俗的结果。如此看来,舞鹤是偏执的,也是世故的;是天真的,也是忧伤的。
  初读舞鹤的读者,最好的起始点正是小说集《悲伤》。这本小说集包括了前述舞鹤早期的二篇作品,以及九○年代的〈悲伤〉、〈拾骨〉、〈逃兵二哥〉、〈调查:叙述〉等。顾名思义,这不是本快乐的书。然而舞鹤既然从不按牌理出牌,他的部分作品即使在描写生命最惨淡的时刻,也能让我们睁大眼睛,有了纷然骇笑的冲动。〈拾骨〉中的叙事者多年为精神官能症所苦,委靡不振;忽一日亡母託梦,他于是发动家人为逝者捡骨。由此舞鹤写出台湾殡丧事业的光怪陆离,令人哭笑不得。故事的高潮是叙事者悼念亡母之际,突然有了性冲动,因而脱队寻欢去也。爱欲与死亡双效合一,这位叙事者终于在一个妓女的大腿间,完成了他孝子悼念亡灵的仪式。
  我仍然记得初读此作的震憾。舞鹤不只对台湾俚俗众生有深刻的观察,也更勇于指出生命太多不可思议的矛盾及荒唐。我们怎样面对悲伤,如何在记忆的残骸中拾骨,总是舞鹤的关怀所在。但相对一般涕泪飘零的公式,他的立场是:至恸无言,可也无所不能言吧。像〈拾骨〉这样的小说,其实提供我们一个诠释、治疗创伤(trauma)的诡异出口。
  其他的作品中,〈悲伤〉写精神病患者的异想世界,如此狂野不羁,却又如此委屈、招人误解。〈逃兵二哥〉写国家机器——军队——如影随形的控制,使任何逃兵都无所遁逃。〈调查:叙述〉写二二八事件为受难者家属所带来的无尽压力。「调查」与「叙述」不只是情治单位的监视民心的方式,也是事件倖存者向自己余生作交代的必然宿命。每一篇作品都处理了台湾历史或政治的不义层面,但每一篇作品都有令人意外的曲折,于是〈悲伤〉有了死亡嘉年华式的欢乐,〈逃兵二哥〉发展出卡夫卡式的「家常化」恐怖感,而〈调查:叙述〉中的调查者与报告者竟一起发明过去,遥拟悲怆,合作无间。
  舞鹤曾经写道:

  每一篇小说好像是一段时间的小小纪念碑。〈牡丹秋〉是六○年代大学时期的纪念碑。〈微细的一线香〉是府城台南的变迁之于年少生命成长的纪念碑。〈逃兵二哥〉是 当兵二年的纪念碑。〈调查:叙述〉是二二八事件之于个人的纪念碑。〈拾骨〉是丧母十九年后立的纪念碑。〈悲伤〉是自闭淡水十年的纪念碑。

  写作是为过去立下纪念碑的方法,但诚如舞鹤在《余生》一再强调的,他的碑失去了史诗的、英雄的意义,充其量是「余生」纪念碑。舞鹤的写作实验性强烈,未必篇篇都能成功。我却仍然要说,他面对台湾及他自己所显现的诚实与谦卑,他处理题材与形式的兼容并蓄、百无禁忌,最为令人动容。论二十一世纪台湾文学,必须以舞鹤始。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
 

图书试读

悲伤
 
我心深处剖开马路

 
我「读大册」的最后一年,搬到淡水小镇住在一栋学生公寓的阳台阁楼,打开向西的一扇门是整片的蓝海云天,远望出海口汹涌的浪像被什么挡住,互相推挤成一线白涛。据说是与「红毛」战争时,我们智勇双全的祖先在那里自沉了几艘满载石块的船,以阻止敌人战舰的锥头直戳入我们的内海;也据说由于这几船石块,商船再不能直驶到妈祖宫前,它们转至新兴的海港基隆去下蛋,妈祖宫的香火萧索下去后来被落鼻祖师取代了兴隆。听惯了人间世的爆噪,每当夜深末班客运车掠过后,我面对暗灰青的海口,仔细聆听远方海潮被阻于那一线白涛,不断的潮骚中会有片刻的宁静;我感觉那片刻的停格是乱恣横暴中的永恆,这永恆可以慰我心灵的潮骚,至于小镇的历史沧桑得失就不是那么紧要了。——我聆听这永恆将近三年。其间每年二月和十月,我在阳台阁楼坐看落日正中沉下海口,可惜「红圆」沉没的瞬间从没有预示给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海市蜃楼;我并不为未现世的海市蜃楼而失望,我大约认知「净土就在现世」这样的观点,但我仍感到无以名之的忧伤。我习惯在海潮的宁静中入睡,朦胧中有一艘艘舢板舟出海的噗呜。
 
某日早晨,被轰隆夹着吱怪的响声惊醒,我懒得下床心想是某家瓦厝又被摧毁成就钢筋楼房;但那隆轰声连续了几日,其中又杂着「碰」「碰」的巨响,我在床上翻来覆去,倒屉寻出来一对海绵耳塞,那吱隆声似乎就在床下近处,因为它的超贝斯音爆穿破耳塞还将它震了出来。大约是第五或第六日吧,我只着内衫裤踅过阳台向山坡的那面,低头一望:两辆怪手推土机外加三辆猫仔运土机,还一只大铁球来回晃着每一晃去便命中一壁瓦厝残墙。我趴在阳台垣足足迷煳了十几分的久,心想他们到底在干啥么呢,又铲山壁又毁成排瓦厝;我回屋内泡了一杯救命浓咖啡,回去趴在阳台直到正午秋老虎,我才想通:完了,是一条新马路,——就在这里。我眺见斜对山坡绿林间「鬼屋」的台阶上矗着那个黄发老外,彷彿他鼻头悬空浮在马路山沟的泥巴上,我看不清楚也晓得他的眉头皱得有新削下来的壁褶那样的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動人心深處的作品充滿好奇,而《悲傷(全新珍藏版)》絕對屬於這一類。它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用華麗的詞藻堆砌,而是以一種極其樸實、卻又擲地有聲的筆觸,描繪出人內心最真實的波動。我特別喜歡書中對細節的捕捉,那些微小的動作,那些不易察覺的表情,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訊息。它讓我意識到,原來悲傷並非全然的負面,有時候,它也是一種力量,一種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方式。這本「全新珍藏版」的推出,對於我這樣曾經讀過原版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驚喜。我渴望在其中發現更多關於作者創作心路歷程的線索,更希望藉由這次的重讀,能夠重新審視自己對「悲傷」的定義,並在其中找到一種新的平衡。

评分

天啊!看到這本《悲傷(全新珍藏版)》的封面,就讓我瞬間掉進回憶的漩渦裡。當年第一次讀它,還是個懵懂的高中生,對情感的理解還停留在課本上的文字,但書裡的每一個字,每一段情節,都像一把小錘子,敲打在我尚未成形的心房。那種細膩的情感描寫,那種深入骨髓的孤獨感,完全把我擊潰了。我記得當時好幾天都沉浸在那種氛圍裡,甚至有點不敢再翻開下一頁,怕自己會被徹底淹沒。這不是一本讀起來會讓你感到輕鬆愉快的書,它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你心底最柔軟、最脆弱的部分。但正是這種赤裸的真實,讓人無法抗拒。這次再看到「全新珍藏版」,封面的設計似乎比以前更沉靜,更內斂,我猜想內容可能也經過了更精緻的打磨。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再次踏入那個屬於《悲傷》的世界,看看這次,我又會從中讀出什麼新的感悟,又會被它重新療癒或再次觸動。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本《悲傷(全新珍藏版)》抱持著一種複雜的心情。第一次接觸這本書,大概是大學時期,那時候的我很喜歡探究人性的黑暗面,覺得越是沉重、越是悲傷的故事,才越有深度。這本書確實滿足了我當時的獵奇心理,它描繪的那些角色,他們的掙扎、他們的痛苦,都讓人看得心有戚戚焉,甚至會忍不住去想,如果換成是我,我會怎麼做?但隨著年紀增長,閱歷漸深,我反而開始思考,過度的悲傷是否真的有其價值?這本書雖然在文字技巧上無可挑剔,情感的渲染也極其到位,但有時候會覺得,它似乎過於沉溺於一種無望的氛圍,讓人一時之間難以抽離。這次看到「全新珍藏版」推出,我猶豫了一下,一方面是想看看是否會有不一樣的詮釋,另一方面也是擔心,重讀是否會勾起一些不太美好的回憶。不過,最終還是決定入手,畢竟,有時候,透過反覆咀嚼,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事物,包括那些令人不適的感受。

评分

這次《悲傷(全新珍藏版)》的上市,我真的是眼睛一亮!說實話,我並不是那種特別喜歡閱讀沉重題材的人,但這本書卻有著一種奇特的魔力,讓我即使知道它會帶來一些複雜的情緒,還是忍不住想要去探究。它描繪的「悲傷」,並非那種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而是一種更為內斂、更為深刻的體驗,那種在平靜表面下暗流湧動的痛苦,反而更加令人動容。我尤其欣賞作者能夠將這種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具體的文字,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這本「全新珍藏版」的出現,讓我覺得這是一次重新認識這本書的機會。我期待它在裝幀設計上能夠帶來新的視覺享受,也希望在內容上,能夠有更深層次的挖掘,或許能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這份「悲傷」所蘊含的意義,甚至是它背後可能存在的希望。

评分

這本《悲傷(全新珍藏版)》對我來說,是一段難以忘懷的青春回憶。當時,我和幾個死黨都沉迷於這本書,我們常常窩在圖書館裡,或是跑到海邊,一人一本,默默地讀著,偶爾交換一下眼神,就能明白彼此心中的感受。書裡的那些情節,那些對白,都成為了我們當時的口頭禪,甚至影響了我們對待愛情、對待朋友的方式。我記得書中有一段關於離別的描寫,那種淡淡的憂傷,卻又帶著一種堅韌的力量,我們當時看了都哭了,然後互相安慰,說著「沒關係,都會過去的」。現在回想起來,那種一起分享痛苦、一起成長的感覺,是多麼珍貴。這次看到「全新珍藏版」,封面設計得更加精緻,我猜想裡面應該有更多的彩蛋,或許是作者的手稿,或許是未曾公開的插畫。無論如何,這都將是我書架上的一件藝術品,也是我青春歲月裡,最美麗的註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