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保罗书法:附书信日记

孙保罗书法:附书信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书法
  • 孙保罗
  • 艺术
  • 文化
  • 书信
  • 日记
  • 中国书法
  • 个人作品
  • 艺术史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Paul Yu-kuang Sun:Calligraphy, Letters and Diaries

  走过「白色恐怖」十年囚刑生活,一生三次撕毁圣经,孙保罗最后却奇迹般地成为虔诚教徒──
  透过圣经金句及灵修的书法、书信、日记,目睹宛如使徒保罗走过的艰辛道路。

  本书由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亲自整理父亲孙保罗的书法、书信、日记、手迹及照片,并以亲切的口吻写下精彩的文字及註解。孙保罗在艰难的日子里发挥基督信仰,把渴慕神的心,用传统的书法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本书除了见证他在历经「白色恐怖」后破茧重生的使徒岁月,更是上个世纪独特的历史记录。

本书特色

  1.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亲自整理父亲孙保罗的书法、书信、日记、手迹及照片,并写下精彩的文字及註解。

  2.本书见证孙保罗在历经「白色恐怖」后破茧重生的使徒岁月,更是上个世纪独特的历史记录。

  3.名家诚挚推荐!王成勉(中央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弘祺(清华大学荣休讲座教授;纽约市立大学荣休教授)、李宜涯(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林治平(中原大学荣誉退休教授)、胡晓真(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所长)、张晓风(作家、教授)。

名人推荐

  王成勉(中央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弘祺(清华大学荣休讲座教授;纽约市立大学荣休教授)
  李宜涯(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
  林治平(中原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胡晓真(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所长)
  张晓风(作家、教授)

  诚挚推荐!
  (依姓氏笔画排序)

  保罗这名字,原来只住在圣经里
  是一位使徒的名字
  但因为世人景仰前贤,历世历代
  取名保罗的,很可能已够组成一个国了
  然而众保罗中,只有圣经中的第一位保罗
  强调了自己手写的字
  他说:
  「请看,我亲手写给你们的字,是多么大啊!」
  碰巧的是,二十世纪有位华人孙保罗
  唯独这人不单继承了保罗的名字和敦学
  也写出了原保罗清晰且秀逸的笔力──张晓风(作家、教授)

  扫罗被基督唿召,改名保罗,为祂见证,结果余生被关,甚至处死。孙保罗在被关长达十年之后,被基督感召,也从此改名,为祂见证,贡献他的余生。这本书让我们体会如何在今天重新认识二千年前的保罗。──李弘祺(清华大学荣休讲座教授;纽约市立大学荣休教授)

  孙保罗(裕光)先生在白色恐怖时期曾行过死荫的幽谷,靠着信仰而通过熬炼与网罗,达到灵性的丰富之地、佳美之处。「草必枯干,花必凋谢」,但荆棘的冠冕正是生命的华冠,《孙保罗书法》一书所呈现的使徒生命,就是最好的见证。──胡晓真(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所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孙保罗


  原名孙裕光(1919-2007),天津人。1940年考取日本早稻田大学政经系,1944年担任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1946年举家迁往台湾,1950年受「白色恐怖」牵连陷害,遭捕入狱十年,关入新店的军人监狱,期间曾被送往绿岛劳动营,至1960年出狱。1978年移民美国,在美国教书并积极传讲圣经。身后留下许多有关圣经金句及灵修的书法、书信、日记等,今已收入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Paul Yu-kuang Sun Collection特藏。

编註者简介

孙康宜


  1944年生于北京,两岁时随家人迁居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进入台湾大学攻读美国文学。1968年到美国留学,先后获图书馆学、英国文学、东亚研究等硕士学位,197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为美国耶鲁大学首任MalcolmG.Chace’56东亚语言文学讲座教授,201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16年获选为第31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图书目录

名家推荐
序 《孙保罗书法:附书信日记》/孙康宜
孙保罗印谱

▍辑一 孙保罗书法
第一部分 圣经金句选录
第二部分 孙保罗灵修书法
第三部分 其他书法题字

▍辑二 孙保罗其他手迹
第一部分 随感片段
第二部分 为圣歌作词
第三部分 有关圣经的图表
第四部分 抄录古典中国诗词

▍辑三 孙保罗书信选录
第一部分 一九七○年代书信
第二部分 一九八○年代书信
第三部分 一九九○年代书信
第四部分 二○○○年代书信
第五部分 给孙女路亚(Esther Sun)的十二封信
第六部分 给教会友人的信

▍辑四 孙保罗日记──焚余草
第一部分 二○○三年至二○○四年
第二部分 一九八八年至二○○一年
第三部分 一九九七年三月至十一月(选录)

▍辑五 照片选录

▍附录

一、孙保罗早年着作、译着及访谈
二、亲友写给孙保罗的信
三、亲友追思
四、孙保罗(孙裕光)、陈玉真生平年表

 

图书序言



孙康宜


  如果说,我写的那本《走出白色恐怖》回忆录,是为了追忆我的母亲陈玉真女士(一九二二-一九九七)如何在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的期间,独自不顾一切地养活我们姐弟三人,让我们平安地渡过那一段苦难的日子,那么这本《孙保罗书法:附书信日记》,乃是为了纪念父亲孙保罗先生(一九一九-二○○七)在「走出白色恐怖」之后(尤其在一九七八年抵达美国之后),如何出死入生、完全为基督奉献的后半生。在他离世的前几年,高龄八十五岁的父亲曾在他的日记里写道:「四十四年前今日,我结束了十年囚刑生活,两个人都活着相见,那是主的神迹……」(二○○四年一月二十三日日记)。

  父亲原名孙裕光,抵美之后,改名为孙保罗。(但他早年即取了英文名字Paul)。在他们的后半生,我的父母真正活出了生命的见证,成为我们子女最佳的榜样。

  有关父亲的「前半生」与」后半生」,他的老同学兼挚友汤麟武先生(一九二二-二○一二,即着名的台湾海岸工程之父,台湾成功大学教授),在他的《有人要我写回忆录》(二○○三)一书中写得最为中肯:

  ……说明了上述的时代背景后,我与孙保罗(一九一九-)结识之事即不必多费唇舌。战争中日本与中华民国既未断交,主管庚款留学费用的「外务省文化事业部」运作如常。一九三九年,他们委託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招考庚款留日学生,当年我们身陷沦陷区,大部分的学校已随国民党政府西撤,我与他分别在南北考上后,一九三九年九月先后到东京,在补习日文的时期住在一个宿舍,翌年春天大家考上自己的学校遂分道扬镳,一九四六-一九五○又在港务局共事,后来在白色恐怖中他有十年苦难,他夫人真的是「愁肠百结」,生了一种肠子都绞起来的病,骨瘦如柴,那时她归主,每日祷告,保罗兄终于行过死荫的幽谷,平安归来,但仍属不信,甚至撕掉三本圣经,最后出现奇迹而成为最虔诚的教徒,脾气也完全改掉,他早年就取了英文名Paul,前半生的遭遇类似使徒保罗[的前半生],后半生则完全改观……。

  必须一提的是,一九九七年秋季,母亲病逝之后,父亲的生活一时变得十分艰难,但他却能在艰难之中努力发挥他的信仰生活。父亲极注重基督徒内在的生命,他的信仰一直建立在神的话语上,并强调必须在圣灵里面与主耶稣基督联合。他每天清晨四时即起床祷告,积极投入教会查经班、协助年青人的信仰,以及发展其他文字的活动。父亲在这一方面留下了不少笔墨,尤其是许多有关圣经金句及灵修的书法、书信、日记等,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父亲自幼即受极其良好的语文教育,年纪很轻时已经熟悉中、英、日文阅读及写作。十六岁那年,他曾获「青年会拒毒征文」比赛第一名。据考察,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早已成立了专门团体,大力协助中国政府严禁鸦片、吗啡等吸毒的蔓延。一九三六年天津青年会通过媒体向社会征文,家父当时只是一名学生,并不是青年会的成员。他恰巧看到征文启事,于是写了该篇征文并投稿,竟得了第一名,被青年会推荐到《天津益世报》发表。该报纸的头条新闻是:「孙裕光先生论拒毒是国民的责任;青年会拒毒征文第一名;对吸毒之弊害详举无遗」。(载于一九三六年九月八日及九月九日两天的《天津益世报》,第九版)。有关这篇一九三六年家父所写的〈拒毒〉文章,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大陆朋友吴永胜先生,是他最近突然发现这篇旧文的。他的来信中曾说道:「令尊少年时期便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对民生、科技、教育、体育、医疗、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一个少年在读书之外能放眼看世界,殊为难得,令人敬佩!更令我辈汗颜!」。另外,李方桂先生的弟子、啸隐曲社的林焘先生之子林明,也说家父「对当年社会问题的洞察分析力已远超同时代的青年人,思想已经十分成熟」。同时,我多年来的挚友张宏生教授也评论道:「令尊大作重被发掘出来,令人感慨不已,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的问题,现在仍然存在,而他当时还只不过是个十六岁的青年,就能如此高瞻远瞩,具有浓厚的忧患意识!这也让我想起了梁启超着名的文章《少年中国说》。梁文指出以往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地希望出现『少年中国』,以此振奋国民的精神,令尊的大作则从另一个方面揭示现状,希望唤醒国人。都是气势磅礡,具有感人的力量。如果从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加以思考,则令尊的大作实际上是将中国近现代史贯穿起来,提出了重大的社会问题」。

  至于父亲的书法,我是在他二○○七年五月离世以后,才从姑姑孙毓娴那儿得知,原来父亲自幼即受正规的书法教育,难怪其笔墨总是生动淋漓。姑姑曾在来信中如此描述:

  你父亲很小就学写字了。他用的砚是圆形的,很大。我们叫它墨海,我家有一大箱字帖,墨是名墨,笔是名笔,常听他们谈笔论画。笔用完套上白铜笔帽,然后一支支地放在白铜笔架上。还有白铜镇纸,有一块镇纸是你父亲得的奖品,还有笔洗等等,我都还记得。你父亲铅笔画、水彩画也画得很好,我家有很多画册供临摹用,他有一块画板供野外写生用。你父亲刻图章也刻得很好,有许多各形各色的石头,很多刻刀刻好的图章放在一只小盒里……(二○○七年八月十一日来函)。

  父亲过世之后,我和两个弟弟有幸继承了父亲的许多书法作品及书信。这些年来,我经常浏览父亲的书法及书信,以至于在信仰及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帮助及启发。从许多方面来看,书法可说是父亲信仰生活的最佳见证。他把渴慕神的心,用传统的中国书法艺术表现出来,既是一种美好的灵修方式,也是一种诚挚的抒情。因此,我一直想把父亲的书法作品以及他的书信、日记等整理出来,以与其他读者分享。但遗憾的是,多年来的教书工作异常忙碌,一拖再拖,直到二○一八年七月底,耶鲁大学神学院准备要为父亲建立一个特殊的「孙保罗馆藏」(Paul Yu-kuang Sun Collection, Divinity School Library, Yale University),我才终于把父亲的书法、书信、日记等整理出来,并捐赠给校方。同时我也开始进行将父亲的手稿出版的计划。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行人宋政坤先生,他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并以创新的构想,促成了《孙保罗书法:附书信日记》这本书的顺利进行。同时我要向秀威的统筹编辑郑伊庭女士及副主任编辑杜国维先生致万分的谢意。

  我也要感谢耶鲁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孟振华先生,他一直给了我各种帮助。我的耶鲁博士生凌超,花了许多精力和时间,帮我整理家父的书法、信件和日记,让我终身难忘。此外,台北乐学书局的林星甫先生,多年来在採购书籍方面给我很大的协助,我也要特别感谢他。同时,其他友人如沈渠智、李奭学、李程、赵新新、周有恆、陈丽秋、吴永胜、柯志淑、韩晗等,还有我的两个弟弟孙康成、孙观圻,表弟黄宗斌,表弟李志明,堂弟孙纲,以及我的姪女孙路亚(Esther Sun Lao)和孙卉亚(Helen Sun Maurer),也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在此一併致谢。

  对于外子张钦次,我要献上最深的谢意;是他的坚持和努力,使这本书得以按时完成。
 
写于耶鲁大学
二○一九年春季

图书试读

【辑一 孙保罗书法】
 
第一部分 圣经金句选录
 
▍书法一:祷告的手(附书法1.1献堂感恩)
 
一九九○年夏天,父亲在马利兰州盖城宣道会(Gaithersburg Chinese Alliance Church)教主日学,他一共写了二十六幅有关圣经金句的书法。他在《一粒麦子》一书中曾说:「现代基督徒最难的事,就是如何在纷忙嘈杂的世界里,忙里偷闲,进到神面前,与神交通。读经匆匆促促,受益不多。」(第三十篇)。所以父亲的书法,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友们更多地默想神的话。
 
我相信父亲以这幅「祷告的手」作为这一系列书法的首篇,别有用心,因为他曾说过:「要在安静中一面读一面祷告默想,才能蒙圣灵光照,把神要向你说的话启示给你。」(《一粒麦子》,第三十篇)。
 
多年后,在一篇日记里,他更加强调祷告的重要性:「今日在肉体中,我读经只能见有限的耶稣,必需借祷告,靠圣灵,才能偶有『透过有限进入无限』的经历。」(二○○○年九月二十四日日记)。
 
▍书法二:主悬十架,恩临我罪人
 
父亲这幅书法和诗句「主悬十架/恩临我罪人/打破玉瓶/诚心爱耶稣」可能是他自己最喜爱的作品,因为他生前曾多次重复抄写这份书法,或自勉或赠人。(例如,早在一九八九年他已赠我两幅包括这些诗句的不同格式的书法,次年一九九○年又重抄一遍,将之加入主日学圣经金句系列中。后来一九九七年在我母亲去世后的第一个感恩节,父亲又重写了另一幅相似的书法)。重要的是,后来他在《一粒麦子》一书中,即以「打破玉瓶」作为首篇的题目,并说明这幅书法(十八个字)乃为他的「自箴」。原来「打破玉瓶」来自《马可福音》14:3-9,主要在讲一位善良女子玛利亚如何在耶稣受死前夕,为了爱主,不惜把她最珍贵的玉瓶打破,并以香膏膏主的故事。
 
在这套书法中,父亲特别强调「主悬十架」和「打破玉瓶」的关系。就因为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献上祂自己,我们更应当为耶稣献上自己的一切。因此,如果只讲「主爱」是不够的,必须要「爱主」才能得到神的喜悦。
 
这套书法可以称得上「感恩书法」。信仰是一种恩赐,所以我们应当无时无刻向基督感恩。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孫保羅書法:附書信日開》絕對是我近期閱讀中最具啟發性的一本書之一。我一直認為,真正的藝術,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應該是情感、思想與生命經驗的流露。《孫保羅書法:附書信日開》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孫保羅先生的書法作品,本身就充滿了力量與美感,從他對漢字結構的掌握,到筆墨運用的細膩,無一不展現出深厚的藝術功底。然而,更讓我震撼的是,書信與日記這兩部分內容,它們為冰冷的筆墨注入了溫暖的生命氣息。閱讀這些信件,我彷彿置身於一個時代的縮影,感受到字裡行間流淌著的情感,有親情的溫暖,有友誼的珍貴,更有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日記中的記錄,則像是孫保羅先生的內心獨白,坦誠而深刻,記錄著他對人生、對藝術的感悟與反思。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書法藝術的魅力,絕不僅止於外在的形體,更在於創作者內在的情感與思想的傳遞。它讓我重新思考,何謂真正的藝術家?藝術家是如何將個人的生命經驗,轉化為永恆的藝術作品?這本書的內容豐富且多樣,無論是從藝術鑑賞的角度,還是從文學閱讀的角度,都能獲得極大的滿足。它是一本值得反覆品讀,並且能夠引發深入思考的著作。

评分

坦白說,最初接觸《孫保羅書法:附書信日開》,我其實是抱著一種「看看書法作品」的心態。畢竟,書法這門藝術,對我這個比較務實的人來說,總覺得有點遙不可及,比較像是被放在美術館裡的展品。但翻開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我可以如此輕鬆、如此自然地進入一個書家的人生。孫保羅先生的字,我雖然稱不上是專家,但也能感覺到那股勁道和功底,尤其是一些大型作品,光是看著就覺得氣勢磅礴。然而,真正讓我愛不釋手的,是書信和日記的部分。這些文字,不像一般書法的介紹那樣枯燥,反而像是一則則生活的小故事,充滿了人情味。他記錄的生活細節,對事物的觀察,甚至是一些簡單的問候,都讓我感覺到一種親切感。閱讀這些書信,我彷彿能想像他當時提筆寫字的情景,感受到他內心的喜悅或憂愁。這本書巧妙地將藝術鑑賞與個人傳記融合在一起,讓人能夠從一個更全面的角度去認識孫保羅先生。它讓我發現,原來書法的魅力,不僅僅在於筆畫的結構,更在於文字背後所承載的生命故事。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讓我對書法的理解,不再僅限於「寫得好不好看」,而是進入到「寫字的人是誰,他想說什麼」。

评分

我必須說,《孫保羅書法:附書信日開》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遠比我預期的來得更為深刻。身為一個對歷史文獻有些接觸的人,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時間印記的書信和日記充滿著好奇,而這本書恰好將藝術與文獻這兩種我所關注的面向巧妙地結合了起來。孫保羅先生的書法,其獨特的結構和筆觸,本身就已經是一門值得深入探討的學問。但更引人入勝的是,透過書信和日記中的文字,我得以窺見這位藝術家在書寫時的個人心境、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與周遭人事物的互動。這些書信,不是冷冰冰的官方文件,而是充滿了人情味和生活氣息。從字裡行間,我彷彿能感受到他當時的喜怒哀樂,甚至能想像他在燈下提筆寫字的模樣。日記的部分更是如此,它如同一個個人的時空膠囊,記錄了他對生活的思考、對藝術的追求,以及面對人生種種際遇時的反應。閱讀這些內容,讓我對「書法」這門藝術,有了更為立體、更為人性化的理解。這不再僅僅是關於線條的組合,而是關於一個人如何透過文字,來表達自己、記錄自己、甚至與世界溝通。這本書的編排和選材,都顯示出極高的專業度和對藝術家本人的尊重。

评分

這次拜讀《孫保羅書法:附書信日開》,實在是個意外的收穫,也讓我對「藝術家」這個詞有了更深的體會。以往我對書法的認知,多半停留在那些名家作品的欣賞,覺得字很漂亮、很有氣勢,但總覺得離自己有點遠。然而,孫保羅先生的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貼近人心的角度,讓我走進了他的藝術世界。他的書法,當然是精湛的,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無數次的錘鍊,力道與美感兼具。但我更被他附帶的書信和日記所吸引。那些手寫的文字,帶著一種溫潤的質地,每一筆畫都似乎承載著時間的溫度。讀著他的書信,感覺就像在和一位長輩、一位知己在進行一場心靈的交流。他寫給親友的信,有著濃濃的關懷;他記錄生活點滴的日記,又顯得如此真誠。這些文字,讓我知道,原來在那些看似高深的書法作品背後,是一個如此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這本書讓我感受到,藝術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個人生命歷程的結晶,是情感的寄託,是思想的迴響。它讓我明白,欣賞書法,不只看它寫得好不好,更要感受寫字的人,他想傳達什麼。這是一本讓我感動的書。

评分

這本《孫保羅書法:附書信日開》實在是太驚喜了!我平常就對書法有那麼點興趣,但多半是停留在欣賞的層面,覺得有些字體好看,有些筆畫很有力道,但對於背後的故事和情感,總是隔著一層紗。這次因為偶然的機會翻開這本書,簡直像是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孫保羅先生的書法,不只是墨跡在紙上的藝術,更像是他生命軌跡的清晰留痕。從那些蒼勁有力的隸書,到飄逸灑脫的行草,每一筆每一劃都飽含著深厚的功力與獨特的個人風格。我特別喜歡書信的部分,那些泛黃的紙頁,字裡行間流露出的真摯情感,彷彿能穿越時空,與孫先生進行一場溫柔的對話。他的文字,有時候帶著點文人的清雅,有時候又流露出生活中的細膩觀察,讓人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細讀。書信中所提及的日常點滴、對人生的感悟,甚至是寫給親友的叮嚀,都讓我覺得他是一個如此真實、如此有血有肉的人。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書法鑑賞的入門,更是一本帶領讀者深入理解書法家本人生命與藝術交織的傳記。它讓我對書法的理解,從單純的技法層面,昇華到了對藝術家內心世界的探尋,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體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