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需要愿景,需要梦想,需要梦魇,或是揉杂这三者的东西,才能够驱策他们一往无前。一九一四年的德军,每天能步行廿哩南进,就是因为心中有个愿景——在六週里获得完全胜利,击溃法军,进入光辉之城(la ville lumière,巴黎),傲然踏在香榭丽舍大街上。西方军队在这两百多年正式开办军事教育以来一向颇有斩获的这项目标,就是要将战争行为化约为一套规则、一套程序体系。士兵穿着的制服就算再怎么斑斓华丽,还是抹消了每个人的个体性,而个体性却恰恰正是中世纪的盔甲所强调的主要作用之一。
约翰・基根是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之一,在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任教多年,着有许多战争史着作,包括《指挥的面具》(The Mask of Command)、《海军的代价》(The Price of Admiralty)、《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Second World War)、《战争史》(A History of Warfare)。
《战斗的面目》和《战争史》是基根的经典代表着作。《战斗的面目》出版于一九七六年,使他一举成名,成为桑赫斯特学院最引人关注的天才作家。《战争史》耗费了基根长年的心血,这部集大成之作出版当年便获得历史类四大奖之一的达夫•库珀奖(Duff Cooper Prize),被评为《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图书,至今仍然雄踞在英美等国畅销榜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