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危機四伏!
中國頻頻嚮外秀肌肉,美國高調重返亞洲
美中終須南海一戰?颱灣如何麵對強國爭霸?
全球沒有幾個區域,比得上川普總統倡議的「印太戰略」還要競爭激烈。
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颱灣都宣稱擁有南海部分島嶼主權,中國、越南及印尼,也宣稱擁有貿易航道及部分島嶼控製權。有些國傢甚至派遣部隊駐守在這些海島或珊瑚礁,導緻摩擦逐年升溫,但其中沒有任何國傢能單獨與中國分庭抗禮。
隨著中國在貿易活動及占領軍事前哨取得上風,這些國傢隻得嚮美國求助,以緻西太平洋被戲稱為「美國湖」,而南海就是這座保護傘的核心。
本書作者賀斯理(Humphrey Hawksley)是資深BBC駐外記者,曾駐派北京、香港,2013年外交部協助他登上東沙島做一係列報導,寫作本書時,他亦到颱灣、中國收集資料,書中一章專文討論颱灣在此區域的角色。
全書分為五部,前四部講述趨勢與一旦點燃便可能以戲劇性、災難性方式,改變所有人。
第一部探討南海主權爭議和美國決心堅持國際法,捍衛自己的主導地位,保障小國獨立以預防成為中國的附庸。這部分說明軍事前哨的幕後理由,以及對國際航綫的威脅。
第二部討論東南亞,這些國傢環繞南海形成馬蹄鐵狀,現今必須再度在對立的強國之間做齣選擇。有的國傢已經屈服,其他國傢則選擇抗爭。在此地區,優先事項與議題變得模糊不清,每個東南亞國傢都必須決定如何與中國打交道。
第三部前進南亞,印度將南海爭議視為中國軍事擴張到印度洋,亞洲民主在此也受到考驗,澳洲、印度、印尼、日本、紐西蘭、菲律賓和南韓,是否能夠形成陣綫,阻止南海與印度洋落入中國手中?
第四部談東亞,中國與日本重演對立的曆史,這種敵對突顯一項事實:即經濟成長與生活水平提高,並不足以掩埋未獲解決的悲慘曆史。東亞還有另外兩個導火綫:北韓與颱灣。對北京當局而言,北韓是戰略議題,颱灣則是情感議題,但攻打計畫始終放在枱麵上。
第五部是本書結尾,說明東西方價值觀如何學習共存,若選擇衝突將造成何種下場?西方民主國傢越來越內縮,中國則不斷嚮外在世界推銷它的訊息。當今的現況是,我們對愛國主義、種族、忠誠、自我認同、歸屬感的想法已然改變,彼此溝通的方式也已改變。
現今世界運作的矛盾之處,顯示需要做齣改變。經濟體係已跨越邊境,而政治體係卻仍源自七十多年前五個二戰勝利國控製的民族國傢權威。這種政體老舊到無以為繼。至今,美國還在打韓戰,而中國早已擬定現代全球社會的遠大未來規劃。
中國已占據強國地位,西方應該正視這點。南海島礁的重點不在於屬於誰的主權領土,而在於它們是中國將擔任最終保證人的國際貿易路綫。這個議題與邊境無關,但與責任有關,跟古早殖民時代航海船長旗幟飄揚更沒有關係。
名人推薦 李淳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
林永樂 前外交部長
範雲 颱灣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社會民主黨創黨召集人
徐韶良 海洋國傢公園管理處副處長
夏珍 《風傳媒》社長
陳芳明 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彭定康(Chris Patten) 香港末代總督
剋萊德(James Clad) 前美國防部副助理部長
艾摩特(Bill Emmott) 暢銷書《西方的命運》作者
布朗(Kerry Brown) 倫敦國王學院劉氏研究院主任
後藤誌保子(Shihoko Goto) 華府智庫威爾遜中心日本專傢
希柏特(Murray Hiebert) 華府智庫CSIS東南亞專傢
梅塔(Ashok K. Mehta) 印度陸軍退役少將
浦立(Hardeep Puri) 印度民航部長
【媒體推薦】
《齣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美國利益雙月刊》(The American Interest)
《耶魯全球綫上期刊》(YaleGlobal Online)
閤眾國際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等等眾多媒體
好評推薦 與賀斯理(Humphrey Hawksley)的對話中,深切感受到他非常欣賞金門及東沙等前綫地區能成為國傢公園。談到戰爭的無情,我半開玩笑地問他:「會不會覺得颱灣的做法太天真?」誠懇的他,一臉認真地迴答:「你們做的事情是很有意義的……颱灣以生態保育為導嚮的南海政策非常明智(smart idea)。盡管在現實的環境裏,大多數國傢仍然迷信軍事力量,但到最後多半隻是無用的消耗,不會有很好的結果……」。但願透過本書,提醒大傢珍惜和平的無價。 ──徐韶良 海洋國傢公園管理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