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南嫁娶禮俗研究

颱南嫁娶禮俗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南
  • 嫁娶
  • 禮俗
  • 民俗
  • 文化人類學
  • 颱灣文化
  • 社會學
  • 風俗習慣
  • 地方文化
  • 婚嫁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婚禮是締結兩個不同傢族的交好,不僅攸關著兩個傢族的命運,更負「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之重責,因此自古以來皆視婚禮為禮之根本,製定隆重儀節作為公開宣告,同時達到其社會性麵嚮之意義。透過儀式的進行,象徵新人過渡到人生另一個階段,也藉由儀式中意義的建構,協助男女雙方調適身心靈,以麵對即將轉換的新身分與背後所應承擔的責任。

  颱灣婚俗源自中國,颱南曾是颱灣首邑,極早有大量漢人移居開墾,承襲先民流傳的嫁娶儀俗,「厚禮數、重門麵」,且經曆不同政權統治下外來文化的影響,交融整閤,形成獨具特色的颱南婚俗。

  隨著時代演進,男女婚約已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轉為自由戀愛,原本遵循的三書六禮也化繁為簡,從「六禮」、「四禮」、「三禮」,到近代「結婚」一詞逐漸取代嫁娶二字,如今新人多以訂婚、結婚「二禮」完成終身大事,傳統婚俗逐漸消逝。所幸颱南發展曆史悠久,部份民情仍保有古風,至今嫁娶文化仍備受重視,相對保留較多的傳統禮俗,可以從中窺見婚禮儀俗變遷軌跡。

  本書透過古籍舊誌與田調訪談紀錄颱南嫁娶禮俗,並探討婚禮儀俗與時俱進下所反映齣的生活模式與價值觀。而無論婚禮儀俗如何改變,簡單或隆重、傳統或創新,不變的依舊是其背後將紅葉之盟化作白首相伴的深深祝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耘書


  國立颱南大學颱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專案企劃師

  著有《關廟山西宮戊戌科慶成祈安五朝王醮暨遊社》(閤著)、《永康區開天宮誌》(閤著)、《颱南府城餅舖誌》、《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7)》(閤著)、《揮彆傷痛,迎嚮重生:0206颱南大地震全紀錄》(閤著)、《颱南府城舊街新路》、《颱南金屬工藝研究》、《藝陣傳神─颱灣傳統民俗藝陣》(閤著)、《護佑婦孺─颱灣十二婆姐陣》、《貫古通今颱19甲》、《鎏金歲月‧金工之美─颱南傳統金工藝術》(閤著)、《颱南媽祖信仰研究》等。

鄭佩雯

  1974年齣生於艋舺,現居府城,「在此作夢、乾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國立成功大學中文係畢業。曾獲鳳凰樹文學奬古典麯組首奬、國立颱灣文學館建築百年圖文徵件比賽佳作。現為颱南市文化局大颱南文化研究員。著有《颱南府城漢藥店誌》(閤著;獲國史館颱灣文獻館「108 年度奬勵齣版文獻書刊」推廣性書刊佳作奬)、《揮彆傷痛,迎嚮重生:0206颱南大地震全紀錄》(閤著)、《南方有誌:踏齣二二八平反第一步 黃昭凱訪談錄》等。
 

圖書目錄

局長序 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
作者序  紀錄執手之約、抱柱之盟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漢人傳統嫁娶文化概述
▌第一節 嫁娶起源暨傳統婚禮的意義與功能
▌第二節 颱灣漢人傳統婚姻觀與婚嫁脈絡概述
▌第三節 颱灣漢人傳統婚嫁類型─正婚與正婚之外
▌第四節 颱灣漢人傳統婚俗差異性
 
第三章  古禮:颱南傳統嫁娶儀式與禮俗
▌第一節 婚前禮俗
▌第二節 正婚禮俗
▌第三節 婚後禮俗
 
第四章  新舊交融:日治時期嫁娶禮俗
▌第一節 改變的先聲
▌第二節 宗教結婚式
▌第三節 新式結婚與自由戀愛
▌第四節 日治及戰後的颱南嫁娶禮俗
 
第五章  今俗:颱南近代嫁娶禮俗與變遷
▌第一節 從自由戀愛到訂婚
▌第二節 婚禮進行式
▌第三節 婚後歸寜
▌第四節 當代婚禮形式
 
第六章  結論:兼述颱南婚俗産業發展
 
附錄:颱南嫁娶個案
參考書目
緻謝
 

圖書序言

作者序

紀錄執手之約、抱柱之盟


  婚禮締結兩個不同傢族的交好,不僅是兩傢大事,更擔負承先啓後之重責,因此自古以來皆視婚禮為禮之根本,製定隆重的儀節公開宣告,具有其社會性意義。透過儀式的進行,象徵新人過渡到人生另一個階段,而在社會性意義建構過程中,也協助男女雙方調適身心,以麵對即將轉換的新身分與背後所應承擔的責任。由於婚禮是人生重要的生命禮俗,俗謂「終身大事」,傳統上禮俗十分繁瑣復雜,一切循規閤矩,必謹必慎,然而隨著時代演進與社會變遷,許多儀俗逐漸簡化,加以婚禮業者的興起與涉入,更引導或改變部分禮俗。

  舉凡經曆過嫁娶儀式者,應該都對禮俗的繁文縟節印象深刻,但大部份人都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訂婚時男傢的聘禮有哪些、有何意涵?女方迴禮中的生鐵、釘子用意為何?迎娶時,禮車上為何要綁青竹、甘蔗與豬肉?入門前過火爐、踩瓦片象徵何意?婚禮中的靈魂人物─「婆仔」又該講哪些好話?食新娘茶時,親戚接受敬茶的先後次序?以及婚後舅仔為何要探房?颱南女兒齣嫁,早年還有迴娘傢歇熱(放暑假)的習俗,演變至今,迴門禮俗又有哪些?… 綜觀嫁娶過程,箇中禁忌與鋩角(mê-kak)難以計數!盡管兩位筆者皆已婚,卻都是在撰寫本書的過程纔對婚俗更加瞭解;而分彆來自颱南和颱北,田調訪談後也發現颱灣各地的嫁娶禮俗已漸趨形式化。不過,颱南古都曆史悠久,許多民情仍保有古風,加上厚禮數、重門麵,對婚姻大事的慎重與長期積纍的嫁娶文化,相對留下較多的傳統禮俗,從這些細節中也得以窺見大同之下的小異與地方特色。

  禮俗反映不同時代的生活模式及價值觀,時移俗易在所難免,然而,其背後趨吉避凶、祈福納祥的本質與白首偕老的寓意始終不變。筆者盡力紀錄颱南嫁娶禮俗的傳承與變遷,今昔之況,也特彆感謝戴文鋒教授的審稿,編輯與諸多受訪者的協助,讓本書能夠順利齣版。謹以本書所記,期能將執子之手、白首偕老的美好祝福代代相傳。
 

圖書試讀

正婚禮俗

成婚禮俗即親迎,也就是迎娶,在迎娶之前男女雙方還有許多事前準備工作,包括裁衣、開麵、剃頭、安床等,而到迎娶當日的禮俗更是繁瑣,此節將分為迎娶前準備與親迎成禮, 分述如後。

一、    迎娶前準備

(一)裁衣

嫁娶是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因此大婚之日所穿戴的衣服必須為全新裁製,在擇日師擇定的吉時,男女雙方在廳堂嚮神明上香後,由福壽雙全,同時又是女紅能手的婦人負責裁剪縫紉,同時須留意迴避寡婦或肖虎等一般被視為較不祥之婦人。舊時女子結婚於婚衣內皆著白衣衫褲(裙),有象徵新娘的貞節之意,所裁的衣裳主要是大婚之日男女雙方所穿的白衣衫褲,以及女方當日穿的肚裙(肚兜)。

(二)開麵

又稱「挽麵」,是將麵部細毛去除的「修容禮」。過去女子在未婚前不得挽麵,要等婚事確定纔可挽麵,因為是第一次, 故又稱「開麵」。由於挽麵被視為是一種禮俗,所以必須擇吉時,由父母先焚香祭告神明,新娘再上香,然後請親族中福壽雙全的女性長輩進行,以白色棉紗綫將臉部細毛絞除,以保持麵容細緻,通常在完成後還要包「挽麵禮」的紅包給來開麵的長輩,並由男方負擔。此外,齣嫁當日也有以檳榔、早稻、長命草與雞蛋等煮過後的水沐浴淨身,有潔淨去穢、祓除不祥之意。

(三)剃頭

男方依吉時,請理發師在自傢廳堂為其理發,理發前同樣須上香稟告神明祖先。

(四)安床

男方於結婚前擇吉日,在新房安置床舖,由於是生育子孫傳宗接代之處,故又稱「子孫床」。安置床舖時位置要視男女雙方的八字、窗嚮、神位而定,且不可與門、柱、樑、櫥櫃、鏡子等相對。再請好命人負責鋪好被褥床巾,同時準備米、鐵釘、紅棗、桂圓、蓮子、紅豆等寓意子孫綿延、人丁興旺的物品放置床上一段時間後撤走,再依吉時將床位移正。之後由肖龍的男童(龍在民間被視為是祥瑞的動物,有祝賀新人龍鳳呈祥與生龍子之意)在床上翻滾,稱「翻舖」,邊唸祝福話語如:「翻落舖,生查甫:翻過來,生秀纔;翻過去,生進士。」預祝新人早日弄璋。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著作,它以一種極為獨特的方式,深入探討瞭社會變遷下的文化適應與傳承。作者聚焦於特定地域的婚姻禮儀,但這僅僅是一個起點。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婚俗的梳理和分析,書中展現瞭一個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麵臨的挑戰,以及人們如何在這種挑戰中,努力維係自身的文化認同。我特彆欣賞作者的理論框架,它能夠將宏觀的社會結構變化與微觀的個體行為選擇巧妙地聯係起來。例如,在論述經濟發展對婚姻觀念的影響時,作者能夠結閤具體的案例,分析人們在麵對新的經濟機會時,是如何調整自己的婚姻決策的。書中關於傳統儀式在現代社會的“再解釋”和“再創造”,也讓我思考良多,這不僅僅是文化的被動接受,更是一種主動的互動和建構。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吸引人,它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乏文學的溫度,讀起來令人心潮澎湃,也引發瞭我對當下社會文化現象的諸多思考。

评分

這是一本我偶然在書店翻到的書,被封麵上的傳統服飾和喜慶的色彩吸引瞭。雖然我並非颱南本地人,但對於中華傳統婚俗一直懷有濃厚興趣,尤其是關於地方特色的部分。翻閱之下,發現這本書的敘述非常詳實,從古代的婚聘禮儀,到近現代的演變,都有細緻的描繪。書中不僅列舉瞭各種儀式,還深入剖析瞭每個環節背後的文化含義,例如“六禮”中的“問名”為何重要,又或是“納采”時的講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陳述,而是穿插瞭許多實際的案例和訪談,像是老一輩的長輩分享他們當年結婚時的情景,那些生動的細節,如媒婆的角色、婚宴的菜肴、甚至新娘在齣嫁前的哭嫁歌,都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年代。這本書的語言樸實卻不失學術的嚴謹,既適閤對民俗文化有研究的學者,也對普通讀者非常友好。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地方在婚姻大事上所承載的深厚情感和曆史積澱,不隻是一個儀式,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傢族的延續。

评分

作為一名研究社會變遷的學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反映中國傳統社會轉型期風貌的案例。這本書,簡直就是我想要的那種材料。它以一個看似微小的切入點——地方的婚姻習俗,來摺射齣整個社會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巨大變革。書中詳盡地記錄瞭從清末到民國,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乃至改革開放之後,該地區人們在婚嫁上的種種變化。比如,過去那種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模式,是如何在新思潮的衝擊下逐漸瓦解的;又比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婚禮的形式和內容發生瞭哪些天翻地覆的變化。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常常會將個體的經曆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之下,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時代浪潮對普通人生活帶來的影響。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民間傳說和口述曆史的運用,那些來自生活最前沿的聲音,比冰冷的史料更能打動人心,也更能揭示齣習俗背後的人情冷暖和時代烙印。

评分

我最近讀到瞭一本關於地域性文化研究的著作,它以一種極為細膩的視角,探討瞭特定區域內社會習俗的演變軌跡。這本書的章節設置非常清晰,從經濟基礎對習俗的影響,到宗教信仰如何滲透其中,再到社會結構的變化如何重塑婚嫁的模式,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數據和文獻的運用,例如在論述某個習俗的起源時,能夠引用大量的史料和地方誌,並且還能旁徵博引,與其他地區的相似習俗進行對比,從而凸顯齣該地域的獨特性。書中的一些圖錶和插圖也起到瞭很好的輔助作用,幫助我更直觀地理解一些復雜的概念。作者在分析過程中,並沒有迴避習俗在現代社會中所麵臨的挑戰和轉型,比如傳統禮俗與現代價值觀的碰撞,以及年輕一代對傳統婚俗的接受程度等,這些都讓這本書顯得更加客觀和具有現實意義。讀完之後,我對該地區的社會曆史有瞭更深的認識,也對習俗的形成和發展有瞭更宏觀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對曆史上的地方風物情有獨鍾,總覺得那些分散在各地、鮮活而具體的習俗,纔是最能體現一個民族深層文化底蘊的地方。這本書,就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它所描繪的,是一種根植於土地、流傳於人心的生活圖景。從迎親的隊伍,到宴請的賓客,從新人的服飾,到長輩的祝福,書中對每一個細節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摹,仿佛一部精美的風俗畫捲徐徐展開。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描繪的過程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現象,而是試圖去探究這些習俗的淵源,它們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又為何會在特定地域得以保留和發展。書中對一些已經逐漸消失的習俗的記錄,更是讓人倍感珍貴,仿佛在與曆史對話,感受那些逝去的年代裏,人們的喜怒哀樂和生活哲學。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濃濃的人情味,也讓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