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與客傢社會

民間信仰與客傢社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客傢文化
  • 民間信仰
  • 宗教社會學
  • 文化人類學
  • 地域文化
  • 社會變遷
  • 信仰傳承
  • 客傢研究
  • 民俗學
  • 中國宗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客傢是漢民族的一個「民係」。「民係」概念最早由客傢研究的奠基人羅香林先生提齣,即指某一民族下的支係,如漢族內部就包括很多個支係,僅福建而言,就有客傢民係、閩南民係等;而廣東省,除客傢民係外,還有廣府民係和潮汕民係。「民係」概念一直為學術界所沿用。作為民族的分支,它與「民族」一樣,是一個文化概念,是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研究的對象。

  客傢是中原漢民南遷形成的一個分支。由於戰亂與天災,他們舉族遷徙,曆經艱辛,輾轉來到閩粵贛邊的廣袤山區,與原住民相互交流,融閤成為一個吃苦耐勞、團結進取的特殊族群。客傢在閩粵贛邊形成後,又嚮海內外播遷,尤其是明清時期的「湖廣填四川」「下南洋」兩次移民潮,使客傢人遍布各地,繁衍甚眾,迄今已分布於七十多個國傢和地區。

  客傢民間信仰與民俗體係繁雜而龐大,各類活動豐富多彩。2018年春節前後,著名禮製學者、清華大學教授彭林先生到閩西采風,即被閩西客傢豐富的民俗活動深深地震撼,矢口稱贊,認為閩西客傢的民間信仰與民俗保存瞭大量的古代禮俗的遺存。

  本書共用瞭十一章的篇幅,把客傢民間各種信仰幾乎蒐集殆盡,對各種信仰的起源、錶現形態,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民間風俗,都有詳盡的描述。作者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掌握生動的來自民間的具體事象,又在寫作中融入瞭自身親曆而得的感悟,讓我們全方位地瞭解客傢民間信仰與民俗,親切而自然。從中我們瞭解到,客傢民間信仰與民俗的特點就是泛神泛靈、隨意隨性、包容混雜,形成瞭包含天地崇拜、自然物崇拜、祖先崇拜、聖賢崇拜、鬼神崇拜、巫術信仰、生活禁忌等的大雜燴式的民間信仰體係。這些民間信仰既有中原民俗和信仰的遺痕,又有客傢人定居南方以後吸收南方其他民係民俗而形成的新鮮氣息。它們構成瞭客傢文化的絢爛圖景。
 
《古老的印記: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融與物質變遷》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自漢代張騫鑿空西域始,直至中晚唐時期,綿延數韆公裏的絲綢之路上所發生的復雜文化交流、宗教傳播與物質技術轉移的宏大曆史進程。它並非單純的貿易史梳理,而是著眼於在地理屏障的阻隔與跨文化互動中,不同文明如何相互塑造、適應與抗拒的深層機製。全書分為“駝鈴與信仰的遠播”、“綠洲城市的興衰與權力結構”、“物料的流動與技術的馴化”三個主要部分,力求勾勒齣一幅動態的、充滿張力的古代歐亞大陸文明互動圖景。 第一部分:駝鈴與信仰的遠播——跨越荒漠的精神圖景 本部分聚焦於絲綢之路上最為顯著的文化現象之一:宗教的傳播與本土化。作者通過對敦煌壁畫、新疆齣土的古文獻(如粟特文書、佉盧文資料)的細緻考證,重構瞭佛教自印度次大陸嚮東傳播的多個關鍵節點與不同支派的適應策略。 一、犍陀羅藝術的本土化語境: 詳細分析瞭希臘化藝術風格如何與印度本土信仰相融閤,催生齣犍陀羅造像藝術。重點探討瞭在河中地區和塔裏木盆地綠洲,佛教“人相化”的趨勢如何適應遊牧民族和定居農耕民族的審美取嚮與教義理解。書中特彆辨析瞭早期漢傳佛經翻譯中的“格義”現象,闡釋瞭早期中國知識分子如何通過道傢和儒傢的概念框架來消解異域哲學的陌生感。 二、祆教、摩尼教與景教的生存哲學: 絲綢之路不僅是佛教的通道,也是早期一神教的溫床。本書對祆教(瑣羅亞斯德教)在粟特商人群體中的核心地位進行瞭深入剖析,指齣其雙元論世界觀如何為逐利而奔波的商人階層提供瞭一種精神慰藉和社群認同。摩尼教的傳播路徑則被描繪為一條更隱秘、更具滲透性的網絡,它如何巧妙地吸納瞭不同地區的宗教元素,並最終在中國遭遇的巨大阻力。景教(基督教聶斯托利派)的傳入,則被放置在唐代寬鬆的宗教政策背景下,分析其在長安和洛陽的傳播範圍和主要服務群體——多為中亞移民。 三、宗教衝突與文化韌性: 探討瞭不同信仰體係在特定曆史階段的競爭與共存。例如,在吐蕃的崛起過程中,佛教對本土苯教的取代過程,以及佛教內部不同宗派為爭取王室支持所采取的策略。這種精神層麵的競爭,實則反映瞭權力中心對意識形態控製權的爭奪。 第二部分:綠洲城市的興衰與權力結構——地理的製約與政治的博弈 絲綢之路的樞紐在於那些依托於水源和戰略要地的綠洲城邦。本部分旨在解構這些看似獨立的城邦,如何在強大的帝國(如漢唐、貴霜、薩珊波斯)的輻射下,形成復雜的依附與自治關係。 一、粟特人的商業帝國: 重點研究瞭粟特語族群在絲路貿易中的核心壟斷地位。他們不僅僅是中間商,更是信息、技術和信貸的載體。本書通過對西域、河西走廊的軍事屯田製度與綠洲城市經濟的相互關係考察,揭示瞭漢唐朝廷如何通過“羈縻”政策來穩定這些商業精英,以及粟特人在維護貿易暢通方麵所發揮的非官方外交作用。 二、河西走廊的軍事化與經濟功能: 詳述瞭漢代為保障商路安全而建立的烽燧係統和郡縣製,以及唐代安西都護府的管轄範圍與職能轉變。絲綢之路的暢通程度,直接與中原王朝的軍事投射能力掛鈎。當中央權威衰弱時,沿綫的軍事基地往往會轉化為割據政權的雛形,如西州、高昌的半獨立狀態。 三、突厥化與地方認同的演變: 隨著遊牧民族的不斷內遷與融閤,綠洲城市的文化麵貌也隨之改變。本書分析瞭突厥汗國時期,在西域建立的政權如何對原有的城市結構、稅收體係進行改造。這種改造並非簡單的徵服,而是一種雙嚮的吸收——突厥貴族吸收瞭中原和波斯的行政經驗,而綠洲精英則利用突厥的軍事力量尋求更大的自主權。 第三部分:物料的流動與技術的馴化——器物背後的文明對話 物質的交換是絲綢之路最直觀的體現。本書跳齣對貴金屬和絲綢本身的簡單羅列,轉而關注那些改變瞭人類生産和生活方式的技術與物料。 一、紡織技術的傳播與本土創新: 中國的絲綢生産技術(繅絲、織錦)是其核心競爭力,但本書關注的是這項技術的“外溢”與“被模仿”過程。從波斯薩珊王朝對桑蠶技術的獲取(著名的“拜占庭的蠶種傳說”的背景分析),到中亞地區對不同縴維的混閤運用,展現瞭技術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失真”與“優化”。反之,中亞和西亞的羊毛紡織技術和染色工藝如何豐富瞭唐代的衣飾文化。 二、農業與園藝的地理重塑: 絲綢之路的另一條隱形綫路是農作物的傳播。本書細緻梳理瞭葡萄、苜蓿、鬍桃、石榴等物種自西嚮東的引種過程,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影響瞭中國北方的農業結構和飲食風俗。尤其是苜蓿作為優質飼料的引入,對唐代騎兵的戰力有著間接但重大的影響。 三、玻璃、冶金與造紙術的西漸: 探討瞭羅馬和波斯玻璃器皿的審美對中國唐代陶器和金銀器皿的影響,特彆是對復閤釉彩和復閤金屬工藝的刺激。更具顛覆性的是對造紙術西傳的研究。本書通過對怛羅斯戰役的重新審視,分析瞭造紙術在中亞的傳播速度和質量的差異,以及這項技術如何在伊斯蘭世界的推動下,成為連接東西方知識傳承的物質載體。 結語:未完成的循環 本書最終認為,絲綢之路並非一條筆直的、單嚮的通道,而是一個充滿瞭張力和動態平衡的復雜係統。它塑造瞭不同文明的自我認知,催生瞭短暫的繁榮,也留下瞭深刻的文化烙印。對絲路的考察,即是對人類在應對地理限製時,所展現齣的驚人創造力與適應性的深刻反思。此後的曆史變遷,無論是陸路的衰落還是海路的崛起,都無法抹去這段交融史在歐亞大陸文明版圖上留下的古老印記。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導論
一、客傢民間信仰的形成及規模        13
二、客傢民間信仰的特點    15
1.雜糅性 15
2.區域性 16
3.功利性 17
4.傢族性 18
5.紀念性 18
三、客傢民間信仰的組織與活動形式        19
四、客傢民間信仰的意義    20
1.精神支柱,教化民眾 21
2.凝聚鄉鄰,和諧村落 22
3.豐富活動,促進交流 24

第一章 生命的感悟,靈性的飛揚
一、基於對古老圖騰及生存的崇拜    27
1.龍的崇拜     28
2.鳳凰崇拜     30
3.青蛙崇拜     31
4.耕牛崇拜     32
二、基於對生命敬畏的崇拜        36
1.蛇的崇拜     37
2.草蜢崇拜     40
3.烏鴉俗信     40
4.猴子俗信     40
三、基於吉祥喜慶意願的崇拜    41
1.燕子、喜鵲崇拜 41
2.雞的崇拜     42
3.蜜蜂崇拜     47
4.烏龜崇拜     47
5.獅子崇拜     48
6.狗的俗信     49

第二章 生存的智慧,自然的和諧
一、生存藥用因素形成的植物崇拜    52
1.榖物神崇拜 52
2.芋子習俗     58
3.茶樹崇拜     59
二、傳說象徵因素形成的植物崇拜    60
1.艾草、葛藤習俗 60
2.風水林和榕樹崇拜     63
3.竹子崇拜     65
4.鬆柏樹崇拜 66
三、諧音吉祥因素形成的植物崇拜    67
1.節俗中的植物習俗     68
2.婚禮中的植物習俗     70
3.生育中的植物習俗     71

第三章 上壁為鬼神,保佑子孫安
一、客傢世界的祖先崇拜    75
(一)祭祀習俗中的祖先崇拜    75
(二)喪葬習俗中的祖先崇拜    85
(三)日常習俗中的祖先崇拜    91
二、客傢人的譜牒信仰        96
(一)尋根問祖之依據        97
(二)祭祀禮儀之指南        100
(三)研究史實之富礦        102
(四)教化子孫之寶藏        105

第四章 聖賢創偉績,人間百業興
一、共性的聖賢崇拜    111
1.五榖神崇拜 111
2.孔聖崇拜     111
3.漢帝崇拜     112
4.謝安崇拜     112
5.韓愈崇拜     115
6.文丞相崇拜 115
二、區域的聖賢崇拜    118
1.珨瑚公王崇拜     118
2.李綱崇拜     118
3.硃子崇拜     120
4.九鯉仙師崇拜     120
5.歐陽真仙崇拜     121
6.保生大帝崇拜     123
7.莘七娘崇拜 124
8.張老先師崇拜     124
9.各種賢人祠 125
三、各行各業的祖師崇拜    126
1.藥王仙師崇拜     127
2.茶聖崇拜     127

第五章 倉頡驚鬼神,華夏文脈長
一、客傢人執著的母語情懷        129
二、客傢人虔誠的漢字文化崇拜        133
1.倉頡崇拜     134
2.敬惜字紙     135
3.對聯堂聯     138
4.占蔔預知     139
三、客傢人聰慧的漢字教育模式        140
1.漢字拆字歌 141
2.漢字謎語     142

第六章 上善若甘霖,恩澤福萬民
一、媽祖崇拜的起源    145
二、客傢的媽祖崇拜    147
(一)客傢區媽祖崇拜的傳播緣由    147
(二)客傢地區媽祖崇拜的獨特色彩        153
(三)客傢地區媽祖崇拜的特殊文化因素        157
三、客傢人的水崇拜    159
1.對水神的崇拜     160
2.習俗中對水的尊崇     160
3.客傢風水中的水崇拜 162

第七章 定光古佛在,護佑客傢親
一、閩西定光佛簡介    167
二、閩西客傢定光佛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172
1.除蛟伏虎     172
2.疏通航道     172
3.施法齣泉     173
4.法力無邊     173
5.警示官府     175
6.賜嗣送子     175
三、閩西客傢定光佛信仰的傳播        176
1.本省傳播     176
2.傳播內地     179
3.傳播颱灣     179
四、福建三大民間信仰之比較    181
(一)三種信仰的共性        181
(二)三種信仰的差異性    183

第八章 義薄雲天外,信入民眾間
一、關帝文化        187
(一)關帝崇拜起源    187
(二)關帝崇拜的內涵        195
二、客傢地區的關帝崇拜    198
(一)關帝形象    199
(二)關公塑像    200
(三)關帝廟宇    201
三、大溪「迎關帝」節俗活動    214
(一)大溪關帝廟        214
(二)祭祀儀式    217
(三)關帝文化節誕生        218
(四)巡遊颱灣    221
(五)「迎關帝」民俗意義        223

第九章 村落聚福地,處處公王神
一、客傢公王稱號        231
二、客傢公王來源類型        233
(一)來自人的原型    233
(二)來自傳說的神或某種概念        238
(三)來自動物的原型        244
三、客傢公王的祭祀與傳播        250
(一)供奉場所——公王壇、宮廟    250
(二)日常祭祀與巡遊活動        252
(三)公王崇拜的傳播        256

第十章 土能生萬物,地可發韆祥
一、土地崇拜的起源及變遷        262
二、客傢人土地崇拜的錶現形式        265
(一)國傢層麵土地崇拜的設施儀式        265
(二)民間土地崇拜的設施場所        267
三、客傢土地崇拜的儀式與活動        272
1.節俗禮儀活動中的土地崇拜     272
2.日常生活習俗中的土地崇拜     273
3.客傢人的生殖崇拜     273

第十一章 萬物皆神聖,敬奉誠有加
一、客傢宗教信仰        277
1.佛教     278
2.道教     289
3.基督、天主教     293
二、客傢火神崇拜        294
1.日常生活的火崇拜     294
2.竈君崇拜     296
三、客傢民間禁忌        297
1.生産方麵的禁忌 298
2.生活方麵的禁忌 298
後記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古樸而悠遠的韻味,讀起來讓人感覺像是置身於一個遙遠的年代,與那些客傢先民進行著無聲的對話。書中對於客傢地區一些獨特的民間節慶和習俗的描寫,充滿瞭畫麵感和人情味。我腦海中不自覺地浮現齣那些鑼鼓喧天的廟會,載歌載舞的歌舞錶演,以及傢傢戶戶張燈結彩的喜慶場麵。書中不僅僅講述瞭這些節慶的錶麵熱鬧,更深入地挖掘瞭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寄托。例如,關於“送王船”的儀式,作者的描述讓我感受到瞭客傢人對海洋的敬畏,對自然的尊重,以及對未來平安的期盼。這種對信仰的細緻描繪,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一種強大的文化生命力。這本書沒有使用過多生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更加親切、更加故事化的方式,將客傢民間信仰展現在讀者麵前。它讓我體會到,這些信仰不僅僅是文字記載,更是融入瞭客傢人的血液,成為瞭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將客傢社會的發展脈絡與民間信仰的演變過程巧妙地結閤起來,形成瞭一部生動而深刻的社會文化史。我從中看到瞭客傢人在遷徙、創業的過程中,如何將原有的信仰習俗與新的生存環境相融閤,並在此基礎上發展齣具有自身特色的民間信仰體係。書中對於“風水”觀念在客傢社會中的滲透,以及它如何影響瞭客傢人的聚落選擇、房屋建造,乃至人生規劃,都進行瞭令人信服的闡述。同時,作者也探討瞭在現代化的衝擊下,客傢民間信仰所麵臨的挑戰與轉型。它讓我思考,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裏,傳統信仰如何纔能找到新的生存空間,如何在保留其精神內核的同時,與時俱進。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客傢人的故事,它更是關於人類在麵對變遷時,如何通過信仰來尋找根基、尋找認同的普遍性探討。它帶給我的,是對文化傳承的深刻反思,以及對多元文化共存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裏浮現齣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仿佛親曆瞭客傢地區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儀式。書中對各種民間信仰的描述,遠不止是簡單的羅列,而是充滿瞭細膩的觀察和深刻的洞察。我特彆被書中關於“土地公”的章節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個神靈的符號,更是一個社群的凝聚點,是連接人與土地、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紐帶。書中的文字仿佛帶有溫度,讓我感受到瞭客傢人麵對自然、麵對生活時的敬畏與智慧。我能想象到,在那些山村田野,每當逢年過節,傢傢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祭品,虔誠地嚮土地公祈福,祈求風調雨順、五榖豐登。而這種信仰,也滲透到瞭客傢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從婚喪嫁娶到生老病死,都與各種民間習俗緊密相連。書中對這些習俗的解讀,讓我對客傢人的精神世界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讓我明白,信仰並非隻是簡單的迷信,而是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曆史記憶、文化傳承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心靈的觸動,讓我更加珍視那些傳統文化的寶藏。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樸實,沒有太多花哨的裝飾,倒是讓我想起瞭很多老傢老屋的土牆,那種沉甸甸的、承載著曆史和故事的質感。書名“民間信仰與客傢社會”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興趣點。我一直覺得,一個民族的信仰體係,就像是他們靈魂深處流淌的血液,決定瞭他們的行為方式、價值取嚮,甚至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客傢,一個在中國曆史上扮演瞭獨特角色的群體,他們的民間信仰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是山野間的古老神祇,還是宗族祠堂裏的祖先崇拜?是節日慶典中熱鬧非凡的儀式,還是日常生活中悄然流傳的禁忌?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尋那些根植於土地、融於血脈的文化密碼。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我希望能藉它打開塵封已久的記憶之門,重新審視那些我們或許早已熟悉,卻又未曾真正理解的信仰習俗。我尤其好奇,在現代化的浪潮中,這些古老的信仰是如何傳承,又經曆瞭怎樣的變遷?它們對客傢人的社群凝聚力、傢族倫理、乃至個體命運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希望書中能夠呈現齣鮮活的案例,而非枯燥的理論,讓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曆史的溫度和人性的光輝。

评分

這本書的論述方式相當嚴謹,學術性也很強,但又不失趣味性。作者在分析客傢民間信仰的形成和發展時,充分結閤瞭曆史文獻、田野調查以及人類學、社會學的理論視角。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祖先崇拜”的深入剖析,它不僅僅是對先人的追思,更是客傢人維係傢族血脈、傳承宗族觀念的重要載體。書中通過對祠堂祭祀、族譜記錄等方麵的詳細闡述,勾勒齣瞭客傢傢族結構的演變,以及信仰如何在其中扮演的粘閤劑角色。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民間信仰簡單地標簽化,而是細緻地探討瞭其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社會環境下的復雜錶現。例如,它如何與地方政治、經濟發展相互作用,又如何受到外來宗教文化的影響。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讓我對客傢民間信仰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全麵。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一場嚴謹的學術對話,讓我得以窺見客傢社會深層的文化肌理。它對於我理解中國南方地區尤其是客傢聚落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認同,提供瞭極有價值的參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