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与客家社会

民间信仰与客家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客家文化
  • 民间信仰
  • 宗教社会学
  • 文化人类学
  • 地域文化
  • 社会变迁
  • 信仰传承
  • 客家研究
  • 民俗学
  • 中国宗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民系」概念最早由客家研究的奠基人罗香林先生提出,即指某一民族下的支系,如汉族内部就包括很多个支系,仅福建而言,就有客家民系、闽南民系等;而广东省,除客家民系外,还有广府民系和潮汕民系。「民系」概念一直为学术界所沿用。作为民族的分支,它与「民族」一样,是一个文化概念,是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客家是中原汉民南迁形成的一个分支。由于战乱与天灾,他们举族迁徙,历经艰辛,辗转来到闽粤赣边的广袤山区,与原住民相互交流,融合成为一个吃苦耐劳、团结进取的特殊族群。客家在闽粤赣边形成后,又向海内外播迁,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下南洋」两次移民潮,使客家人遍布各地,繁衍甚众,迄今已分布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体系繁杂而庞大,各类活动丰富多彩。2018年春节前后,着名礼制学者、清华大学教授彭林先生到闽西采风,即被闽西客家丰富的民俗活动深深地震撼,矢口称赞,认为闽西客家的民间信仰与民俗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礼俗的遗存。

  本书共用了十一章的篇幅,把客家民间各种信仰几乎蒐集殆尽,对各种信仰的起源、表现形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民间风俗,都有详尽的描述。作者透过深入的田野调查,掌握生动的来自民间的具体事象,又在写作中融入了自身亲历而得的感悟,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亲切而自然。从中我们了解到,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的特点就是泛神泛灵、随意随性、包容混杂,形成了包含天地崇拜、自然物崇拜、祖先崇拜、圣贤崇拜、鬼神崇拜、巫术信仰、生活禁忌等的大杂烩式的民间信仰体系。这些民间信仰既有中原民俗和信仰的遗痕,又有客家人定居南方以后吸收南方其他民系民俗而形成的新鲜气息。它们构成了客家文化的绚烂图景。
 
《古老的印记: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与物质变迁》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始,直至中晚唐时期,绵延数千公里的丝绸之路上所发生的复杂文化交流、宗教传播与物质技术转移的宏大历史进程。它并非单纯的贸易史梳理,而是着眼于在地理屏障的阻隔与跨文化互动中,不同文明如何相互塑造、适应与抗拒的深层机制。全书分为“驼铃与信仰的远播”、“绿洲城市的兴衰与权力结构”、“物料的流动与技术的驯化”三个主要部分,力求勾勒出一幅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古代欧亚大陆文明互动图景。 第一部分:驼铃与信仰的远播——跨越荒漠的精神图景 本部分聚焦于丝绸之路上最为显著的文化现象之一:宗教的传播与本土化。作者通过对敦煌壁画、新疆出土的古文献(如粟特文书、佉卢文资料)的细致考证,重构了佛教自印度次大陆向东传播的多个关键节点与不同支派的适应策略。 一、犍陀罗艺术的本土化语境: 详细分析了希腊化艺术风格如何与印度本土信仰相融合,催生出犍陀罗造像艺术。重点探讨了在河中地区和塔里木盆地绿洲,佛教“人相化”的趋势如何适应游牧民族和定居农耕民族的审美取向与教义理解。书中特别辨析了早期汉传佛经翻译中的“格义”现象,阐释了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如何通过道家和儒家的概念框架来消解异域哲学的陌生感。 二、祆教、摩尼教与景教的生存哲学: 丝绸之路不仅是佛教的通道,也是早期一神教的温床。本书对祆教(琐罗亚斯德教)在粟特商人群体中的核心地位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其双元论世界观如何为逐利而奔波的商人阶层提供了一种精神慰藉和社群认同。摩尼教的传播路径则被描绘为一条更隐秘、更具渗透性的网络,它如何巧妙地吸纳了不同地区的宗教元素,并最终在中国遭遇的巨大阻力。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的传入,则被放置在唐代宽松的宗教政策背景下,分析其在长安和洛阳的传播范围和主要服务群体——多为中亚移民。 三、宗教冲突与文化韧性: 探讨了不同信仰体系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竞争与共存。例如,在吐蕃的崛起过程中,佛教对本土苯教的取代过程,以及佛教内部不同宗派为争取王室支持所采取的策略。这种精神层面的竞争,实则反映了权力中心对意识形态控制权的争夺。 第二部分:绿洲城市的兴衰与权力结构——地理的制约与政治的博弈 丝绸之路的枢纽在于那些依托于水源和战略要地的绿洲城邦。本部分旨在解构这些看似独立的城邦,如何在强大的帝国(如汉唐、贵霜、萨珊波斯)的辐射下,形成复杂的依附与自治关系。 一、粟特人的商业帝国: 重点研究了粟特语族群在丝路贸易中的核心垄断地位。他们不仅仅是中间商,更是信息、技术和信贷的载体。本书通过对西域、河西走廊的军事屯田制度与绿洲城市经济的相互关系考察,揭示了汉唐朝廷如何通过“羁縻”政策来稳定这些商业精英,以及粟特人在维护贸易畅通方面所发挥的非官方外交作用。 二、河西走廊的军事化与经济功能: 详述了汉代为保障商路安全而建立的烽燧系统和郡县制,以及唐代安西都护府的管辖范围与职能转变。丝绸之路的畅通程度,直接与中原王朝的军事投射能力挂钩。当中央权威衰弱时,沿线的军事基地往往会转化为割据政权的雏形,如西州、高昌的半独立状态。 三、突厥化与地方认同的演变: 随着游牧民族的不断内迁与融合,绿洲城市的文化面貌也随之改变。本书分析了突厥汗国时期,在西域建立的政权如何对原有的城市结构、税收体系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并非简单的征服,而是一种双向的吸收——突厥贵族吸收了中原和波斯的行政经验,而绿洲精英则利用突厥的军事力量寻求更大的自主权。 第三部分:物料的流动与技术的驯化——器物背后的文明对话 物质的交换是丝绸之路最直观的体现。本书跳出对贵金属和丝绸本身的简单罗列,转而关注那些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技术与物料。 一、纺织技术的传播与本土创新: 中国的丝绸生产技术(缫丝、织锦)是其核心竞争力,但本书关注的是这项技术的“外溢”与“被模仿”过程。从波斯萨珊王朝对桑蚕技术的获取(著名的“拜占庭的蚕种传说”的背景分析),到中亚地区对不同纤维的混合运用,展现了技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失真”与“优化”。反之,中亚和西亚的羊毛纺织技术和染色工艺如何丰富了唐代的衣饰文化。 二、农业与园艺的地理重塑: 丝绸之路的另一条隐形线路是农作物的传播。本书细致梳理了葡萄、苜蓿、胡桃、石榴等物种自西向东的引种过程,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北方的农业结构和饮食风俗。尤其是苜蓿作为优质饲料的引入,对唐代骑兵的战力有着间接但重大的影响。 三、玻璃、冶金与造纸术的西渐: 探讨了罗马和波斯玻璃器皿的审美对中国唐代陶器和金银器皿的影响,特别是对复合釉彩和复合金属工艺的刺激。更具颠覆性的是对造纸术西传的研究。本书通过对怛罗斯战役的重新审视,分析了造纸术在中亚的传播速度和质量的差异,以及这项技术如何在伊斯兰世界的推动下,成为连接东西方知识传承的物质载体。 结语:未完成的循环 本书最终认为,丝绸之路并非一条笔直的、单向的通道,而是一个充满了张力和动态平衡的复杂系统。它塑造了不同文明的自我认知,催生了短暂的繁荣,也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对丝路的考察,即是对人类在应对地理限制时,所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与适应性的深刻反思。此后的历史变迁,无论是陆路的衰落还是海路的崛起,都无法抹去这段交融史在欧亚大陆文明版图上留下的古老印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论
一、客家民间信仰的形成及规模        13
二、客家民间信仰的特点    15
1.杂糅性 15
2.区域性 16
3.功利性 17
4.家族性 18
5.纪念性 18
三、客家民间信仰的组织与活动形式        19
四、客家民间信仰的意义    20
1.精神支柱,教化民众 21
2.凝聚乡邻,和谐村落 22
3.丰富活动,促进交流 24

第一章 生命的感悟,灵性的飞扬
一、基于对古老图腾及生存的崇拜    27
1.龙的崇拜     28
2.凤凰崇拜     30
3.青蛙崇拜     31
4.耕牛崇拜     32
二、基于对生命敬畏的崇拜        36
1.蛇的崇拜     37
2.草蜢崇拜     40
3.乌鸦俗信     40
4.猴子俗信     40
三、基于吉祥喜庆意愿的崇拜    41
1.燕子、喜鹊崇拜 41
2.鸡的崇拜     42
3.蜜蜂崇拜     47
4.乌龟崇拜     47
5.狮子崇拜     48
6.狗的俗信     49

第二章 生存的智慧,自然的和谐
一、生存药用因素形成的植物崇拜    52
1.谷物神崇拜 52
2.芋子习俗     58
3.茶树崇拜     59
二、传说象征因素形成的植物崇拜    60
1.艾草、葛藤习俗 60
2.风水林和榕树崇拜     63
3.竹子崇拜     65
4.松柏树崇拜 66
三、谐音吉祥因素形成的植物崇拜    67
1.节俗中的植物习俗     68
2.婚礼中的植物习俗     70
3.生育中的植物习俗     71

第三章 上壁为鬼神,保佑子孙安
一、客家世界的祖先崇拜    75
(一)祭祀习俗中的祖先崇拜    75
(二)丧葬习俗中的祖先崇拜    85
(三)日常习俗中的祖先崇拜    91
二、客家人的谱牒信仰        96
(一)寻根问祖之依据        97
(二)祭祀礼仪之指南        100
(三)研究史实之富矿        102
(四)教化子孙之宝藏        105

第四章 圣贤创伟绩,人间百业兴
一、共性的圣贤崇拜    111
1.五谷神崇拜 111
2.孔圣崇拜     111
3.汉帝崇拜     112
4.谢安崇拜     112
5.韩愈崇拜     115
6.文丞相崇拜 115
二、区域的圣贤崇拜    118
1.珨瑚公王崇拜     118
2.李纲崇拜     118
3.朱子崇拜     120
4.九鲤仙师崇拜     120
5.欧阳真仙崇拜     121
6.保生大帝崇拜     123
7.莘七娘崇拜 124
8.张老先师崇拜     124
9.各种贤人祠 125
三、各行各业的祖师崇拜    126
1.药王仙师崇拜     127
2.茶圣崇拜     127

第五章 仓颉惊鬼神,华夏文脉长
一、客家人执着的母语情怀        129
二、客家人虔诚的汉字文化崇拜        133
1.仓颉崇拜     134
2.敬惜字纸     135
3.对联堂联     138
4.占卜预知     139
三、客家人聪慧的汉字教育模式        140
1.汉字拆字歌 141
2.汉字谜语     142

第六章 上善若甘霖,恩泽福万民
一、妈祖崇拜的起源    145
二、客家的妈祖崇拜    147
(一)客家区妈祖崇拜的传播缘由    147
(二)客家地区妈祖崇拜的独特色彩        153
(三)客家地区妈祖崇拜的特殊文化因素        157
三、客家人的水崇拜    159
1.对水神的崇拜     160
2.习俗中对水的尊崇     160
3.客家风水中的水崇拜 162

第七章 定光古佛在,护佑客家亲
一、闽西定光佛简介    167
二、闽西客家定光佛信仰的形成与发展    172
1.除蛟伏虎     172
2.疏通航道     172
3.施法出泉     173
4.法力无边     173
5.警示官府     175
6.赐嗣送子     175
三、闽西客家定光佛信仰的传播        176
1.本省传播     176
2.传播内地     179
3.传播台湾     179
四、福建三大民间信仰之比较    181
(一)三种信仰的共性        181
(二)三种信仰的差异性    183

第八章 义薄云天外,信入民众间
一、关帝文化        187
(一)关帝崇拜起源    187
(二)关帝崇拜的内涵        195
二、客家地区的关帝崇拜    198
(一)关帝形象    199
(二)关公塑像    200
(三)关帝庙宇    201
三、大溪「迎关帝」节俗活动    214
(一)大溪关帝庙        214
(二)祭祀仪式    217
(三)关帝文化节诞生        218
(四)巡游台湾    221
(五)「迎关帝」民俗意义        223

第九章 村落聚福地,处处公王神
一、客家公王称号        231
二、客家公王来源类型        233
(一)来自人的原型    233
(二)来自传说的神或某种概念        238
(三)来自动物的原型        244
三、客家公王的祭祀与传播        250
(一)供奉场所——公王坛、宫庙    250
(二)日常祭祀与巡游活动        252
(三)公王崇拜的传播        256

第十章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
一、土地崇拜的起源及变迁        262
二、客家人土地崇拜的表现形式        265
(一)国家层面土地崇拜的设施仪式        265
(二)民间土地崇拜的设施场所        267
三、客家土地崇拜的仪式与活动        272
1.节俗礼仪活动中的土地崇拜     272
2.日常生活习俗中的土地崇拜     273
3.客家人的生殖崇拜     273

第十一章 万物皆神圣,敬奉诚有加
一、客家宗教信仰        277
1.佛教     278
2.道教     289
3.基督、天主教     293
二、客家火神崇拜        294
1.日常生活的火崇拜     294
2.灶君崇拜     296
三、客家民间禁忌        297
1.生产方面的禁忌 298
2.生活方面的禁忌 298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古朴而悠远的韵味,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置身于一个遥远的年代,与那些客家先民进行着无声的对话。书中对于客家地区一些独特的民间节庆和习俗的描写,充满了画面感和人情味。我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那些锣鼓喧天的庙会,载歌载舞的歌舞表演,以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的喜庆场面。书中不仅仅讲述了这些节庆的表面热闹,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寄托。例如,关于“送王船”的仪式,作者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客家人对海洋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未来平安的期盼。这种对信仰的细致描绘,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文化生命力。这本书没有使用过多生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更加亲切、更加故事化的方式,将客家民间信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让我体会到,这些信仰不仅仅是文字记载,更是融入了客家人的血液,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倒是让我想起了很多老家老屋的土墙,那种沉甸甸的、承载着历史和故事的质感。书名“民间信仰与客家社会”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觉得,一个民族的信仰体系,就像是他们灵魂深处流淌的血液,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甚至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客家,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独特角色的群体,他们的民间信仰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是山野间的古老神祇,还是宗族祠堂里的祖先崇拜?是节日庆典中热闹非凡的仪式,还是日常生活中悄然流传的禁忌?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些根植于土地、融于血脉的文化密码。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我希望能借它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重新审视那些我们或许早已熟悉,却又未曾真正理解的信仰习俗。我尤其好奇,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些古老的信仰是如何传承,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它们对客家人的社群凝聚力、家族伦理、乃至个体命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鲜活的案例,而非枯燥的理论,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客家社会的发展脉络与民间信仰的演变过程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部生动而深刻的社会文化史。我从中看到了客家人在迁徙、创业的过程中,如何将原有的信仰习俗与新的生存环境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民间信仰体系。书中对于“风水”观念在客家社会中的渗透,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客家人的聚落选择、房屋建造,乃至人生规划,都进行了令人信服的阐述。同时,作者也探讨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客家民间信仰所面临的挑战与转型。它让我思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传统信仰如何才能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如何在保留其精神内核的同时,与时俱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客家人的故事,它更是关于人类在面对变迁时,如何通过信仰来寻找根基、寻找认同的普遍性探讨。它带给我的,是对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多元文化共存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亲历了客家地区那些古老而神秘的仪式。书中对各种民间信仰的描述,远不止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充满了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土地公”的章节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神灵的符号,更是一个社群的凝聚点,是连接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书中的文字仿佛带有温度,让我感受到了客家人面对自然、面对生活时的敬畏与智慧。我能想象到,在那些山村田野,每当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虔诚地向土地公祈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这种信仰,也渗透到了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从婚丧嫁娶到生老病死,都与各种民间习俗紧密相连。书中对这些习俗的解读,让我对客家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让我明白,信仰并非只是简单的迷信,而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让我更加珍视那些传统文化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方式相当严谨,学术性也很强,但又不失趣味性。作者在分析客家民间信仰的形成和发展时,充分结合了历史文献、田野调查以及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祖先崇拜”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对先人的追思,更是客家人维系家族血脉、传承宗族观念的重要载体。书中通过对祠堂祭祀、族谱记录等方面的详细阐述,勾勒出了客家家族结构的演变,以及信仰如何在其中扮演的粘合剂角色。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民间信仰简单地标签化,而是细致地探讨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复杂表现。例如,它如何与地方政治、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又如何受到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客家民间信仰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对话,让我得以窥见客家社会深层的文化肌理。它对于我理解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客家聚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