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牠们的存在,才有现在的我们
——我们是命运共同体
「澳洲野犬是全人类的祖先。
起初存在的只有半人半狗的生物,之后才开始有的变成狗,有的变成人。
澳洲野犬的父母变成原住民,白狗变成白人的小孩。」
-老提姆,澳洲原住民耆老 生在基督教家庭,长大后成为人类学家,田野做的是澳洲原住民,作者黛博拉・罗斯的研究成果与成长经验无法调和。
基督宗教中的上帝曾以人的形象来到世界,经历人类的种种限制,作为上帝肉身之爱的显现,这样的信仰设定千年来未曾动摇。然而人类却愈来愈孤独,现代化导致的分离与寂寞,与这时代亮眼的科技表现并存,在崇拜进步之神的同时,也释放了好战的斗犬,而那好战的斗犬似乎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痛苦、寂寞,并质疑存在的意义。
在澳洲原住民的世界观中,把澳洲野犬视为全人类的祖先:死亡的经验和死后的遭遇、主宰的慾望、无以回报的恩德、人与其他生物之间深远的连结,都是人类与澳洲野犬亲缘关系最有力的表现。然而,澳洲政府与民间无视其重要性,正大规模滥杀无辜。作者长期在田野中与澳洲原住民一同生活,在逐渐深入了解原住民的世界观的同时,也对她基督宗教的世界观造成挑战。她问:倘若上帝是以狗的形象来到世界,在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下,基督教徒会发现牠就是上帝吗?
从撞见澳洲野犬毒杀事件开始,作者反思了西方基督教世界「人类」与「非人」的界线。我们有可能超越「人类为大自然的主宰」的世界观吗?人保护其所爱,但这爱是否扩展到「非人」的物种呢?原住民的视角认为,「人类」与「非人」都在「传命」(Dreaming)中连结,同属上帝创造之工。这认知也让人直接地背负起物种大灭绝的责任,原来我们无法真正置身事外。我们是否愿意「转向」,与问题根源交会呢?这是作者要唤起存于我们内在的:愿意建立自我对话、愿意承担责任、选择接触与回应的心,那个不转身逃跑,选择正面迎战的决定。
本书呈现丰富多元面向,让读者能再思自身与祂/他/牠者的关联,且深刻地意识到人类自身涵纳在大地系统之中。因此,不论你是爱护环境生态的人、关怀生态哲学或圣经诠释的读者,都能从罗斯的书中得到启发。
名人推荐 阮秀莉/国立中兴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
邱凯莉/台湾神学院都市原住民神学研究室主持人
林益仁/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人文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林文源/国立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
黄心雅/科技部科学发展与国际合作司司长曁中山大学外文系特聘教授
曾宗盛/台湾神学研究学院旧约学助理教授
邓元尉/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助理教授
媒体赞美 「即使阻止人为的灭绝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罗斯〕说她仍相信这是我们应当以道德回应的课题。」—《高等教育记事报》
「人类学家罗斯以澳洲野犬为试金石,来探讨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伦理连结……是传命世纪的故事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之间,针对生命、死亡、亲缘关系及人与非人之间二元对立一场引用完整、天马行空、时而抽象的对话。」-《Choice杂志》
「〔这本着作〕大胆论述了一种由爱、连续性与渴望相互交织而成的伦理。」—《澳洲动物研究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