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善书 上册

汉川善书 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善书
  • 汉川
  • 经史子集
  • 传统文化
  • 古籍
  • 典籍
  • 中华文化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善书是中国宗教文化和民间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顾名思义是劝善之书。其本流行全国,之所以最终在汉川发扬光大,是由于历史上汉川是众水汇归之区,水乡逐渐变成平原,群众逐渐由捕捞转至耕种,生活日趋安定,对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日益迫切。由于善书是一种叙述体,其形式简单,易于继承,故很快被人接受,并发展演变为盛行于湖北省汉川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地方性曲艺曲种——汉川善书。
《江汉遗韵:荆楚文化史述略》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位虚构的古代学者名,如:李子渊] 装帧: 函装,仿古线装,封面采用宣纸覆以绢面,书名以金粉手写。 卷帙: 全六册,本文为内容简介,不涉及《汉川善书·上册》。 --- 卷一:绪论与地理环境的塑造 本书聚焦于长江中游地区,特指古称“江汉平原”的核心区域,对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宋元之际,该地所孕育和承载的独特文化脉络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度剖析。我们并非单纯罗列史实,而是着眼于地理环境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探寻荆楚文明的内在逻辑。 第一章:江汉之疆域界定与文化分期 开篇首先厘清“江汉”概念的地理范畴及其历史演变。这一区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兼具楚文化之雄浑、吴越之灵动,以及巴蜀之奇谲的交汇地带。我们将依据考古学发现和文献记载,将该地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若干关键阶段:屈家岭文化至石峁文化的过渡期、商代遗存的强力渗透、周代封建的制度构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崛起与鼎盛、秦汉大一统后的文化融合,以及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重塑。重点阐述如何从器物形制、墓葬形制和都邑布局的变化中,捕捉文化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章:江水、云梦泽与生民的拓殖史 深入探讨长江、汉水及其庞大的支流系统,如何定义了江汉平原的生存哲学。水系不仅是交通之脉,更是物产之源与信仰之基。本书细致分析了古代巫术、祭祀活动中对水神的崇拜,以及“水患”与“丰饶”的辩证关系如何影响了早期社会的组织形态。特别关注云梦泽的变迁,从广阔的泽国到逐渐淤塞,这一生态系统的演化如何直接作用于当地的农业技术发展、粮食储存方式,乃至人口的迁徙与聚落的形成。我们援引水利工程的考古实例,展现古代江汉先民改造自然的努力与智慧。 --- 卷二:早期文明的曙光:神话、宗教与青铜器谱系 本卷将目光投向楚文化发轫之初,重点考察其神话体系的独特构建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差异,并梳理江汉地区青铜文明的独立发展路径。 第三章:山鬼、灵氛与鲲鹏的想象世界 江汉地区多雾、多林,孕育出异于中原“礼乐文明”的自然崇拜与萨满传统。我们将重点梳理《山海经》等文献中记载的与江汉地域紧密相关的神祇谱系,例如对云中君、湘君的描绘,以及屈原《楚辞》中所展现的“香草美人”式宗教情怀。此处的宗教活动更具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生命力,强调人与自然、神灵之间的直接对话,而非中原文化中强调的等级秩序。对比分析楚地的巫术遗存与文献记载,重建其独有的精神宇宙观。 第四章:荆楚青铜器的地域风格与技术革新 不同于商周中原地区以“礼器”为主导的青铜器风格,江汉地区的青铜器,尤其是在盘龙城、曾侯乙墓等地发现的遗存,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本章细致考察其纹饰的演变,如饕餮纹的简化与图案的蛇化、兽化倾向,以及柄部装饰的夸张与繁复。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研究楚国青铜冶铸工艺的独特性,例如对錾刻技术和失蜡法的早期应用,探讨其技术输入与独立创新的关系。同时,重点分析青铜乐器的配置与礼仪功能,揭示青铜礼器在楚国政治合法性构建中的作用。 --- 卷三:王权的构建与“蛮夷”的崛起 本卷着重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如何从边缘的“蛮夷”部落,成长为能够与中原诸侯并驾齐驱的强大王国,及其在制度、军事和文化上对中原的冲击与融合。 第五章:南征北伐:楚国疆域的扩张与文化渗透 详述楚国自楚武王熊绎至楚庄王时期,其向北、向东、向西的军事扩张战略。分析楚国如何通过吞并江淮之地和巴蜀部分区域,实现了疆域的几何级增长。文化渗透是扩张的关键,本书探讨了楚国如何将自身的语言、服饰和丧葬习俗强加于被征服的文化体,同时,也辩证地指出楚文化如何吸收了中原和巴蜀的先进技术与制度,完成了自身的“中原化”转型。重点分析楚国对中原文化中的“礼”的独特解读和运用。 第六章:郢都的辉煌与官僚体系的雏形 以楚国的都城郢(今荆州一带)的考古发现为中心,描绘战国时期江汉地区的城市规划、手工业作坊布局和政治运作模式。研究楚国的官职设置(如令尹、莫敖等)与周代分封制差异,揭示其高度集权的王权结构。通过对出土竹简、铜器铭文的解读,分析楚国行政文书的格式与语言特征,论证其在国家治理层面已具备成熟的官僚体系雏形,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 卷四:思想的碰撞与艺术的巅峰 本卷聚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江汉地区作为“百家争鸣”的重要策源地,所产生的思想成果,以及其在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 第七章:屈原与楚辞的文学革命 深入剖析屈原的生平及其政治理想的破灭,如何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座丰碑——楚辞。本书不仅是对《离骚》《九歌》的文本赏析,更侧重于分析楚辞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尤其是其对浪漫主义传统的奠基作用。探讨楚辞如何将地域性的神话、色彩和情绪熔铸一炉,成为反抗传统、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呐喊。 第八章:秦汉经略下的江汉:水运、盐铁与士人的流动 秦汉统一后,江汉平原的地位转为国家漕运与物资集散的核心枢纽。本章分析了秦汉大运河体系的修建如何进一步固化了该区域的经济地位。同时,考察汉代郡县制度在江汉地区的推行情况,以及当地士人在朝廷中扮演的角色。重点关注出土的汉代简牍资料,以揭示地方行政的实际运作细节、赋税征收和法律的适用情况。 --- 卷五:技术、工艺与日常生活 本卷将视角从宏大叙事转向寻常百姓的物质文化,展现江汉地区在生活实用技术与艺术加工方面的成就。 第九章:漆器艺术的巅峰与髹饰工艺的秘密 江汉地区是古代漆器艺术的核心产区之一。本书详细介绍楚国和汉代江陵、长沙等地出土的精美漆器,从原材料的采集中漆的提炼,到髹饰工艺的层次与刀法,均作细致的图文解析。重点关注漆器上所绘的宴饮、狩猎、神怪场景,这些图像是研究古代服饰、乐器、风俗最直接的视觉材料。 第十章:丝绸之路的支线与地方经济的繁荣 分析长江水系如何与北方陆路交通网交汇,使得江汉地区在汉代成为重要的丝绸、盐铁和陶器集散地。考察地方性纺织业的发展,并研究当地的货币流通与市场管理制度,以勾勒出古代江汉平原作为经济腹地的繁荣图景。 --- 卷六:文化遗产的延续与历史的反思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简要回顾荆楚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历史性的反思。 第十一章:宋代以降的文化重塑与地方认同 简述唐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东移和经济重心南移,江汉地区文化面貌的变化。探讨宋代以后,该地文化如何从强烈的“楚文化”色彩,逐渐融入更广阔的“江南文化”范畴,以及地方士人如何通过修撰地方志、重修古迹来维系其独特的地域认同感。 结语:历史的沉思 总结江汉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核心贡献,即其多元性、浪漫性与强大的融合能力。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既能保持自身强烈个性,又能成功吸纳外来文明的伟大区域。 --- [本书特色] 本书汇集了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叙事相结合,力图避免传统地方志的窠臼。全书辅以大量考古现场照片、器物线描图及历史地图,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江汉历史画卷。 (注:本书内容独立于《汉川善书·上册》所述任何主题。)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总序 001
前言 003
善书理论研究
传统曲艺与新农村文化建设——以「汉川善书」为例 侯姝慧 002
从宝卷到善书——湖北汉川善书的特质与魅力 刘守华 015
从宣讲圣谕到说善书——近代劝善方式之传承 游子安 026
民间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刘守华 048
「汉川善书」及汉川地方方言特色浅析 顾战军 055
为「汉川善书」在中国俗文学史中找一个位置 倪厚莉 082
孝廉文化在善书中的教化与传播 王家瑞 熊艳洲 陈春环 085
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善书案传《白公鸡》看汉川善书的创新 吴莉芬 090
台书综述 刘超 096
汉川善书案传目录(已收集) 139

善书案传
巧计报仇 熊乃国 142
孝子大舜 熊乃国 156
银锁记 熊乃国 166
包公出世 熊乃国 173
监中产子 熊乃国 192
海瑞巧破焚尸案 熊乃国 207
双逼婚 熊乃国 222
恶报回善 徐忠德 238
金玉满堂 徐忠德 244
木匠做官 徐忠德 249
善恶分明 徐忠德 255
巡按斩子 徐忠德 258
珍珠塔 徐忠德 263
女驸马 徐忠德 269
血手印 杨开明 280
错姻缘 杨开明 296
父子遭谴 杨开明 316
庚娘 杨开明 329
孤岛配 杨开明 346
冤狱恨 杨开明 360
金镯玉环记 杨开明 373
君子亭 袁大昌 400
忘恩报 熊乃国 416
泪洒姑苏 熊乃国 430
绣花姑娘 熊乃国 44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汉川善书 上册》是一本让我颇感意外的书。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教条读物,充斥着大道理,没想到它却以一种极富故事性的方式,将那些劝善的理念融入其中。我非常喜欢书中的叙事方式,作者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展现善恶的对比和因果的循环。我曾反复阅读过其中关于“积小善成大德”的章节,那些朴实无华的案例,让我看到了坚持善良的力量。它并没有刻意去描绘宏大的道德图景,而是聚焦于个人微小的选择,这些选择看似平凡,却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生的轨迹。我曾经一度对“善”这个字感到有些虚无,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到,善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让我对“行善”这件事有了更具象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行动力,想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

评分

我得承认,《汉川善书 上册》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一些挑战,但更多的是一种沉浸式的探索。我并非学术研究者,只是一个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一开始,我对于书中的一些篇章感到有些晦涩,特别是那些涉及古代社会习俗和伦理道德的部分,需要我借助一些辅助性的资料来理解。但我很快发现,一旦你投入进去,那些看似遥远的文字就会逐渐鲜活起来。我仿佛能看到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场景,听到那些古人的对话,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抉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孝悌”和“仁义”的论述印象深刻,虽然这些概念在我们现代社会可能有了不同的解读,但其核心的价值观——关爱家人、友善待人——依然具有普适性。我尝试着将书中的道理与我自身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践行这些古老的智慧。我享受这种“抽丝剥茧”的过程,每一次理解都像是在揭开历史的一角,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说实话,《汉川善书 上册》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而非简单的信息获取。我并非是那种追求知识更新速度的人,反而更喜欢沉下心来,去品味那些历久弥新的思想。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没有高高在上地讲道理,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了无数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陷入长久的思考,回味书中的字句,想象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足,并从中汲取力量,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喜欢书中那种平和而坚定的语调,没有激昂的口号,也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是娓娓道来,却能直击人心。我发现,当我的心境平静下来,阅读这本书时,会有一种莫名的安定感,仿佛与古人的智慧产生了连接。这种感受,是在其他很多 contemporary 的读物中难以获得的。

评分

初翻开这本《汉川善书 上册》,我其实是带着一种探索的心情。我并非汉川本地人,对于“善书”这个概念也所知有限,只隐约知道它可能与劝人向善、积德行善有关。书的装帧朴素,没有华丽的封面,但油墨的香气和纸张的触感却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熟悉它的排版和语言风格,有时会遇到一些古朴的词汇,需要结合上下文反复推敲。我尝试着去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那些道理,那些关于因果报应、为人处世的教诲。我注意到,书中的许多例子都取材于寻常百姓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正是这些细微之处,反而让我觉得格外亲切,也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我一直在思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这样一本传递传统价值观的书,是否还能引起当下读者的共鸣?它的意义又体现在何处?我还在继续阅读,试图从中找到答案,也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生活的启示。

评分

《汉川善书 上册》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静而深刻的体验。我通常不会轻易给一本书下定义,但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发性的一本。它以一种非常内敛的方式,触及了许多关于人生价值和道德选择的根本性问题。我发现,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虽然诞生于古代,但其核心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尤其欣赏它对于“人心”的洞察,对于人性中善与恶的细致描绘,以及对于如何约束私欲、涵养德行的指引。我常常会在阅读中感到一种共鸣,仿佛作者能够洞悉我的内心,并用温和的语言给予我启示。它没有给我带来即时的“顿悟”,但却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悄然播撒,让我开始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更加认真地思考生命的意义。我希望能够继续阅读下册,进一步探索这本书所蕴含的更深层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