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鲁番本《文选》辑校 下册

敦煌吐鲁番本《文选》辑校 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敦煌文献
  • 吐鲁番文献
  • 文选
  • 辑校
  • 古籍
  • 文学
  • 汉魏六朝
  • 注释
  • 校勘
  • 唐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百年来,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选》写卷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涉足于此的学者众多,研究成果丰硕。但已有的研究论着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写卷收集不全(迄今一个相对全面的敦煌写本《文选》校录本——罗国威《敦煌本〈昭明文选〉研究》所收写卷数量仅占全部敦煌《文选》写卷的一半强)、录文不够、校释过于简单(往往只校异同,不校是非)等。对敦煌吐鲁番写本《文选》作一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非常必要。金少华着的《敦煌吐鲁番本文选辑校(精)》将全面仔细地搜罗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文选》写卷(已收得44号,缀合为26件)。
敦煌吐鲁番本《文选》辑校 上册 本书简介 本书为《敦煌吐鲁番本〈文选〉辑校》的上册,专注于对迄今为止发现的敦煌、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抄写有《文选》残卷的文献进行系统、详尽的整理、辑录与校勘工作。此项工作旨在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古文献学以及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提供一份扎实可靠的原始资料基础和深入的文本分析。 一、 辑录范围与重要性 《文选》,这部由南朝梁代萧统组织编纂的汉魏六朝文学总集,自问世以来便被视为中古文学的圭臬,对后世文学观念、创作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然而,由于历史流传的复杂性,现存的通行本(如宋刻本)多有疏漏、讹误,其文本形态也未能完全反映中古时期的真实面貌。 敦煌与吐鲁番,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保存条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汉唐时期的文书遗存,其中不乏《文选》的抄本。这些抄本,大多形成于南北朝至唐代,它们是当时学人习读、抄录《文选》的直接物证。 本上册所辑录的,便是散布于海内外各大文书收藏机构(如北京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等)的全部可辨识的敦煌、吐鲁番《文选》相关残卷。辑录的工作遵循“一卷一档”的原则,力求忠实记录每一份残卷的全部文字内容,包括: 1. 残卷的物理特征描述: 纸质、尺寸、抄写年代的初步判断、墨色状况以及残损情况。 2. 抄录文本的原文复原: 尽可能清晰地缀合残缺文字,以底本的形态呈现其面貌。 3. 抄写体特征分析: 对其书写风格进行初步记录,为断代和定性提供依据。 这些辑录的文献,由于其抄写年代早于现存善本,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研究《文选》早期流传史和文本演变的可能性。它们往往带有大量原抄本独有的异文、脱文、衍文,以及重要的篇末题记或校勘批注。 二、 详尽的校勘方法与研究视角 本书的“辑校”二字,体现了严谨的文本学立场。上册在辑录完成的基础上,着重展开了对这些敦煌、吐鲁番本的精细校勘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1. 与通行本的“参校”: 本书将敦煌、吐鲁番本的异文,与宋代以来的主要刊本(如宋蜀刻本、宋本集注本等)进行逐一对比。校勘的目的并非简单地“改正”或“采纳”异文,而是旨在勾勒出《文选》文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变轨迹。例如,某处敦煌抄本的罕见写法,可能更接近萧统所见的原貌,或者反映了唐代特定地域的语言习惯。 2. “内部互校”与篇章结构重建: 由于材料的残缺性,单一残卷往往无法提供完整的篇章。本册的工作核心之一,是利用不同地点、不同卷号的敦煌、吐鲁番残卷,进行内部的互相印证与缀合。通过对篇目次序、篇内内容的比对,力求重建出早期抄本在篇章编排上的原始结构,这对于研究《文选》的编次演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 提炼“抄写体”校勘特征: 敦煌、吐鲁番文书往往带有大量的“避讳”、“脱字”、“衍字”等抄写过程中形成的痕迹。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些笔误和特点,将它们归类,从而辨识出不同抄本之间可能存在的抄写源头关系,甚至可以推断出某一抄本群的抄写者或地域特征。例如,某些抄本中对特定字词的简化或异写,揭示了当时通行的书写规范。 三、 重要的学术价值 上册的整理工作,为中古文学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石: 还原早期文本面貌: 提供了研究《文选》在唐代(抄写高峰期)的实际流通情况和学习场景的直观证据。 重估异文价值: 许多被后世底本删改或误刻的异文,在敦煌本中得到了保留,这为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提供了新的语境。 文献地理学的贡献: 揭示了《文选》在丝绸之路沿线学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证明了其在唐代西域地区的普及程度。 本书的编纂,以严谨、细致、客观的学术态度,将这些零散、脆弱的古代文献转化为可供后人深度挖掘的可靠资料,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中古抄本学与敦煌吐鲁番学领域的重要参考书。 --- (注:本卷主要收录卷一至卷二十五,即《文选》之文学、辞赋、诗、駢文等部分内容的相关残卷辑录与校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少华


  二〇一一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讲师。在《文学遗产》、《敦煌研究》、《文史》等靠前文科知名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
 

图书目录

上册
凡例 1
绪论 5
白文本
东京赋 3
吴都赋 5
恨赋 17
啸赋 23
乐府十七首——乐府八首 39
答临淄侯牋 57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颜延年)——王文宪集序、阳给事诔、陶征士诔、褚渊碑文 59
王文宪集序 103
剧秦美新、典引 109
晋纪总论 121
恩倖传论——光武纪赞、石阙铭 125
运命论——辩命论 147

中册
演连珠 197
汧马督诔 217
阳给事诔 223
文选序 227
羽猎赋——西征赋 233
海赋 291
李善注本
西京赋 297

下册
江赋 451
答客难、解嘲 455
七命 489
佚名注本
补亡诗——上责躬应诏诗表 505
与嵇茂齐书——难蜀父老 539
主要参考文献 627
后记 65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文选》的出现,犹如沙漠中的甘泉,滋养着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渴望。我一直对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和他们留下的篇章充满好奇,而敦煌吐鲁番文献,更是将这份好奇推向了极致。想象一下,那些在千年风沙中沉睡的卷轴,承载着多少文人墨客的心血与才情,又见证了多少历史的变迁。当我翻开这本书时,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那些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味他们的人生哲学。书中的选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每一篇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细读之下,你会发现,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生活,与我们今天的内心世界有着惊人的共鸣。对那些热爱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对敦煌吐鲁番学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宝藏的大门,它不仅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更引领我们深入理解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文化瑰宝。每一页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

我一直认为,阅读古籍,尤其是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文献,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它不是为了追求速度,而是为了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连接。这本《文选》的下册,让我对古代散文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学者,但我能够感受到那些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那些描绘山川景色的段落,仿佛将我带入了古代的壮丽河山;那些抒发人生感慨的篇章,也常常让我心生共鸣。更令我着迷的是,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我能够窥见古人的生活片段,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走进那个遥远的时代,去理解那些不朽的篇章。每读完一篇,我都忍不住去思考,去回味,去体会其中的深意。这种阅读的过程,是充实而宁静的,让我忘却了尘世的烦扰,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

评分

作为一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我并没有深入研究过敦煌吐鲁番学,但一直对古代散文和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这本《文选》,被其“敦煌吐鲁番本”的字样深深吸引。我想,这一定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文选》有所不同,它可能保留了更多原始的风貌,记录了更加鲜活的时代气息。拿到书后,我首先被其厚重感所折服,仿佛捧着一本沉甸甸的历史。翻开扉页,那些古朴的字迹,虽然经过现代的整理和校勘,依然能感受到岁月的痕迹。我从头开始,一字一句地读,虽然有些字句的含义需要借助注释,但每一次的理解都带来了莫大的欣喜。我惊叹于古人的遣词造句之精妙,他们的思想之深邃,以及他们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古代文学世界,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我喜欢这种慢节奏的阅读方式,它让我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每一段文字的韵味,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评分

我对历史和文献学的研究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尤其是那些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的珍贵资料。敦煌吐鲁番文献,作为连接古代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文选》辑校本,无疑是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平台。它不仅汇集了散落在各地的敦煌吐鲁番本《文选》的残卷,更是经过了严谨的辑校和考证。对于研究《文选》流传过程、文本演变以及当时社会文化风貌的学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我尤其欣赏其中细致的校勘说明,每一次的异文辨析,都凝聚了研究者大量的汗水和智慧。这不仅仅是一部文本的汇集,更是一次对历史文献的深度挖掘和解读。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必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古代文学和历史的奥秘。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脉络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文选》本身就有着特殊的感情。而当得知有“敦煌吐鲁番本”的辑校本出现时,更是激动不已。我一直觉得,那些经过千年风沙洗礼的古老抄本,一定保留着更加原始、更加鲜活的文字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选》在历史上的传播和演变。这本《文选》的下册,我拿到后便迫不及待地翻阅。即使我对其中的一些古籍考证细节并非全然理解,但也能感受到编纂者付出的巨大心血。那些详尽的校勘说明,就像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让我看到文字背后隐藏的丰富信息。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对于当时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解读,这让我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上的愉悦,更是一种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敬畏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