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论稿 上册

敦煌学论稿 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敦煌学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文化
  • 考古
  • 艺术
  • 佛教
  • 中亚
  • 民国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姜亮夫先生着有《莫高窟年表》、《敦煌学概论》、《瀛涯敦煌韵辑》、《敦煌学论文集》等多部专着和论文,他在敦煌学的研究中,不仅在国内,而且远渡重洋到许多国家,收集散失的敦煌卷子,撰写出两百五十多万字的着作,为祖国保留了学术价值极高的文化遗产。《敦煌学论稿》撷取姜先生敦煌学研究精华,编撰成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姜亮夫(1902-1995)


  云南省昭通市人。原杭州大学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着名楚辞学、敦煌学、语言学、历史文献学专家。以毕生精力从事楚辞学、敦煌学、古汉语、古典文献研究,着有《屈原赋校注》、《楚辞学论文集》、《楚辞通故》、《中国声韵学》、《莫高窟年表》、《敦煌学概论》、《敦煌学论文集》等三十多部专着和百余篇论文。曾获国家教委高校首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励。
 

图书目录

上册
我与敦煌学 3
敦煌学论文集序 7
敦煌学概论 11
第一讲 我与敦煌学 11
第二讲 敦煌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 28
第三讲 敦煌经卷简介(上) 44
第四讲 敦煌经卷简介(下) 60
第五讲 敦煌艺术内容简介 80
第六讲 敦煌卷子的研究方法 91
敦煌——伟大的文化宝库 115
自序 115
一 敦煌简史 144
二 敦煌石室 149
三 敦煌学 160
四 敦煌学在中国学术上的价值 173
五 敦煌的造型艺术 199
六 敦煌的佛教经典 220
七 敦煌的道家经典 231
八 敦煌的儒家经典 241
九 敦煌的史地材料 254
十 敦煌的语言文学材料 266
十一 敦煌的科学材料 284

下册
敦煌经卷在中国文化学术上的价值 321
一 佛经 324
二 道家经典 326
三 儒家经典 328
四 韵书发现 330
五 文学 332
六 史学 334
结尾 336
瀛外将去敦煌所藏韵书字书各卷叙录 337
吴彩鸾书切韵事辩及其征信录 375
敦煌小识六论 387
一 敦煌艺术之变化 387
二 莫高窟小识 395
三 藏经洞与经卷 399
四 敦煌经卷 400
五 道教经典 402
六 敦煌杂识 405
读王静安先生曹夫人绘观音菩萨像跋 409
罗振玉补唐书张议潮传订补 413
一 413
二 422
三 427
四 435
敦煌造型艺术 439
一 画 440
二 塑像 452
敦煌学必须容纳的一些古蹟文物 457
一 汉晋竹木简 458
二 绢与纸 462
三 军用器物 463
四 杂器 463
后记 46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令人印象深刻,它并非是简单地将零散的论述堆砌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种清晰而富有逻辑的脉络。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思路,从宏观的敦煌学概况入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文化、艺术、宗教、社会等多个层面。每一章、每一节的转换都显得自然而流畅,仿佛是一条条清晰的脉络,将繁杂的敦煌学知识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史料的运用方式。它们并非是孤立的呈现,而是被巧妙地融入到作者的论证之中,成为支撑其观点的有力证据。而且,作者在阐释复杂概念时,往往会运用形象的比喻或者清晰的类比,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敦煌学的读者,也能相对容易地理解。这种精巧的结构设计,以及严谨的论证方式,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组织能力,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既有深度,又不失流畅性。

评分

当我翻阅《敦煌学论稿 上册》时,一股强大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这本书所探讨的每一个主题,都触及了敦煌文化的精髓,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的文字充满激情与洞察,他对于敦煌文物的解读,不仅仅是表面的描述,更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以及社会影响。例如,在对某幅壁画的分析中,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画面人物的服饰、表情,更从这些细节中推断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甚至社会阶层的划分。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作者的论述严谨而不失鲜活,他能够将学者的理性分析与对历史的热情相结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至于枯燥乏味。我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他对敦煌学研究的热爱,这种热情极具感染力。

评分

这本《敦煌学论稿 上册》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纸质感,触感温润,米白色的底色配以古朴的隶书书名,隐约透出历史的厚重。当我第一次翻开它,便被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所吸引。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柔韧而不易破损,印刷清晰,字迹工整,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内页的排版也颇为用心,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整体视觉效果十分雅致。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对细节的把控,例如书脊的缝线处理,紧密牢固,预示着这是一本可以长期珍藏的书籍。封底的介绍语言简意赅,却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对敦煌文化的深情。作为一个对古代文献和历史文化略有研究的读者,我深信这样一本用心制作的书,其内容必然是经过了作者的精心打磨和反复推敲的。单从其外在的呈现,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对敦煌学研究的尊重与投入,这无疑为我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也让我对书中所蕴含的学术价值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所传达出的学术气息,并非是板正的教科书式语言,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与发现的惊喜。作者在行文中,时常穿插着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思考。这种“有人情味”的学术表达,让我感觉仿佛在与一位博学的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他不仅分享知识,更分享了他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过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能够客观地呈现不同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分析,这种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令人肃然起敬。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提出的新颖视角所启发,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敦煌文化,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并从中解读出新的意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学术研究并非是闭门造车的苦功,而是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评分

从拿到《敦煌学论稿 上册》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蕴含的深邃与宏大所震撼。这本书不仅仅是纸张和文字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千年敦煌的时光之门,引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那段璀璨的历史。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敦煌文化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我仿佛能看到那个繁华的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听到驼铃声声,看到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书中提及的许多细节,如壁画的色彩变化、经卷的文字风格、佛教艺术的演变等,都让我对敦煌文化的丰富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史料,而是将枯燥的学术研究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我沉浸其中,仿佛亲历了那些历史事件。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知识,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一种思考,对文化传承的价值的肯定。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反复品味其中的论述,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与满足感,是其他形式的阅读所难以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