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论稿 上册

敦煌学论稿 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敦煌学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文化
  • 考古
  • 艺术
  • 佛教
  • 中亚
  • 民国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姜亮夫先生着有《莫高窟年表》、《敦煌学概论》、《瀛涯敦煌韵辑》、《敦煌学论文集》等多部专着和论文,他在敦煌学的研究中,不仅在国内,而且远渡重洋到许多国家,收集散失的敦煌卷子,撰写出两百五十多万字的着作,为祖国保留了学术价值极高的文化遗产。《敦煌学论稿》撷取姜先生敦煌学研究精华,编撰成册。
《丝绸之路的文明交响:欧亚大陆早期交流史》 卷首语: 本书旨在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梳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欧亚大陆腹地,尤其是中原王朝与西域、中亚、西亚之间,在物质、技术、思想和信仰层面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图景。我们试图超越单一民族或王朝的叙事框架,聚焦于“丝绸之路”这一动态的地理概念所承载的文化流动与文明互渗的真实过程。它不是一部枯燥的商品贸易史,而是一曲由不同民族、信仰和知识体系共同谱写的早期全球化交响乐。 第一部分:地理的必然与帝国的驱动 第一章:大漠孤烟中的通道:河西走廊与西域诸国的地理制约 本章深入剖析了连接东方文明核心区与西方世界的核心枢纽——河西走廊的地理特性及其对早期交流的影响。我们将探讨祁连山、阿尔泰山系对气候和水文的塑造如何直接决定了绿洲的分布与兴衰。重点分析了匈奴、月氏、乌孙等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围绕“居止之利”的长期博弈,这些博弈不仅是军事冲突,更是文化适应与资源争夺的复杂过程。我们将细致描绘楼兰、高昌、龟兹等西域重镇的兴衰,它们如何在地理的夹缝中,成为不同文明的汇流点和信息转运站。 第二章:汉唐盛世的战略需求与开疆拓土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以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和唐代“安西都护府”的设立为标志性的国家意志在推动交流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并非简单赞颂军事胜利,而是深入分析了中原王朝对战略物资(如汗血马)、信息安全和边疆稳定的迫切需求,如何驱动了庞大而复杂的边疆管理体系的建立。通过对出土文书和官方奏疏的梳理,揭示了“朝贡体系”在早期丝绸之路贸易中的实际运作机制,以及它如何同时满足了宗主国的政治需求和边陲小国的经济生存。 第二部分:商品的流动与技术的扩散 第三章:丝绸的秘密与纺织技术的双向移植 丝绸作为东方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其贸易路线是本书讨论的核心之一。本章详细考证了丝绸的原料、染色工艺以及复杂的织造技术(如锦、绫的演变)。重点探讨了西域地区对丝绸工艺的吸收、改造,以及中国在丝绸生产中吸收外来技术(如某些染料的引进)的案例。我们还将讨论“丝绸之路”贸易中,丝绸并非唯一的奢侈品,玉器、漆器等其他东方商品的流向和在异域的上层社会的接受程度。 第四章:金属、玻璃与农业的跨界移植 商业的深度不仅仅体现在奢侈品上,更在于实用技术的传播。本章聚焦于冶金术(特别是青铜器和铁器铸造技术)的交流路径。我们比较了中原的块范法与西亚的失蜡法在欧亚大陆不同区域的传播速度与融合情况。同时,玻璃工艺的对比分析占据重要篇幅,探讨了罗马玻璃器皿如何通过伊朗高原进入中国,以及中国学习和改进琉璃制造技术的具体路径和时间点。农业方面,葡萄、苜蓿、胡桃等作物的引入,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饮食结构,是本章的另一重点。 第三部分:信仰的碰撞与思想的融合 第五章:佛教东传的地理路径与本土化适应 佛教的传入是丝绸之路上最深刻的精神事件。本书摒弃传统上对“玄奘取经”的单一叙事,转而聚焦于信仰传播的复杂网络。我们详细考察了犍陀罗艺术风格如何沿着中亚绿洲传播,并在敦煌、克孜尔等地与本土文化进行强烈的视觉对话。本章深入分析了早期译经活动的地理分布(如洛阳、建康、成都),以及不同学派(如早期的小乘佛教与后来的大乘中观学派)在不同政治中心寻求庇护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重点探讨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如禅宗的兴起,是对本土哲学思想吸收的结果。 第六章:祆教、摩尼教与景教的边塞足迹 除了主流的佛教传播,晚期丝绸之路的文化景观还被中亚和西亚的“外来”宗教所丰富。本章致力于还原祆教(拜火教)、摩尼教以及早期基督教(景教)在唐代长安和西域地区的生存状态。通过对出土的服饰、祭祀器皿、壁画残片的研究,我们试图重建这些信仰在异域的宗教实践方式,它们如何与世俗的商业活动相结合,以及它们最终被主流社会同化或边缘化的历史轨迹。 第七部分:多元的记录与历史的反思 第七章:中外文献中的“他者”:身份建构与误读 交流的发生必然伴随着对“他者”的认知与记录。本章对比分析了《史记》《汉书》中对西域诸国的记载,以及古希腊、罗马、波斯等地的地理著作中对东方帝国的描述。我们特别关注不同文明对“国王”、“商人”、“僧侣”等社会角色的定义差异,以及这些记录中存在的夸张、神化或轻视。通过对这些文献的互文性解读,我们揭示了早期欧亚交流中,身份认同是如何在异文化接触中被不断建构、扭曲和再定义的。 第八章:从贸易通道到文明枢纽:历史地位的回顾 结语部分,本书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它不仅是商品交换的通道,更是技术、艺术、疾病、政治理念流通的“生物圈”。本书强调,这种互动并非线性的进步,而是充满了中断、倒退、适应和重新融合的辩证过程。我们认为,理解早期欧亚大陆的紧密关联,是理解后世世界秩序形成的关键前提。它提醒我们,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全球化的脉络早已清晰可见,只是其表现形式与今日截然不同。 附录: 丝绸之路主要绿洲城市兴衰对照表;早期中亚地名汉译与梵/粟特语对照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姜亮夫(1902-1995)


  云南省昭通市人。原杭州大学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着名楚辞学、敦煌学、语言学、历史文献学专家。以毕生精力从事楚辞学、敦煌学、古汉语、古典文献研究,着有《屈原赋校注》、《楚辞学论文集》、《楚辞通故》、《中国声韵学》、《莫高窟年表》、《敦煌学概论》、《敦煌学论文集》等三十多部专着和百余篇论文。曾获国家教委高校首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励。
 

图书目录

上册
我与敦煌学 3
敦煌学论文集序 7
敦煌学概论 11
第一讲 我与敦煌学 11
第二讲 敦煌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 28
第三讲 敦煌经卷简介(上) 44
第四讲 敦煌经卷简介(下) 60
第五讲 敦煌艺术内容简介 80
第六讲 敦煌卷子的研究方法 91
敦煌——伟大的文化宝库 115
自序 115
一 敦煌简史 144
二 敦煌石室 149
三 敦煌学 160
四 敦煌学在中国学术上的价值 173
五 敦煌的造型艺术 199
六 敦煌的佛教经典 220
七 敦煌的道家经典 231
八 敦煌的儒家经典 241
九 敦煌的史地材料 254
十 敦煌的语言文学材料 266
十一 敦煌的科学材料 284

下册
敦煌经卷在中国文化学术上的价值 321
一 佛经 324
二 道家经典 326
三 儒家经典 328
四 韵书发现 330
五 文学 332
六 史学 334
结尾 336
瀛外将去敦煌所藏韵书字书各卷叙录 337
吴彩鸾书切韵事辩及其征信录 375
敦煌小识六论 387
一 敦煌艺术之变化 387
二 莫高窟小识 395
三 藏经洞与经卷 399
四 敦煌经卷 400
五 道教经典 402
六 敦煌杂识 405
读王静安先生曹夫人绘观音菩萨像跋 409
罗振玉补唐书张议潮传订补 413
一 413
二 422
三 427
四 435
敦煌造型艺术 439
一 画 440
二 塑像 452
敦煌学必须容纳的一些古蹟文物 457
一 汉晋竹木简 458
二 绢与纸 462
三 军用器物 463
四 杂器 463
后记 46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所传达出的学术气息,并非是板正的教科书式语言,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与发现的惊喜。作者在行文中,时常穿插着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思考。这种“有人情味”的学术表达,让我感觉仿佛在与一位博学的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他不仅分享知识,更分享了他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过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能够客观地呈现不同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分析,这种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令人肃然起敬。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提出的新颖视角所启发,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敦煌文化,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并从中解读出新的意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学术研究并非是闭门造车的苦功,而是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评分

这本《敦煌学论稿 上册》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纸质感,触感温润,米白色的底色配以古朴的隶书书名,隐约透出历史的厚重。当我第一次翻开它,便被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所吸引。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柔韧而不易破损,印刷清晰,字迹工整,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内页的排版也颇为用心,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整体视觉效果十分雅致。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对细节的把控,例如书脊的缝线处理,紧密牢固,预示着这是一本可以长期珍藏的书籍。封底的介绍语言简意赅,却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对敦煌文化的深情。作为一个对古代文献和历史文化略有研究的读者,我深信这样一本用心制作的书,其内容必然是经过了作者的精心打磨和反复推敲的。单从其外在的呈现,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对敦煌学研究的尊重与投入,这无疑为我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也让我对书中所蕴含的学术价值充满了期待。

评分

当我翻阅《敦煌学论稿 上册》时,一股强大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这本书所探讨的每一个主题,都触及了敦煌文化的精髓,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的文字充满激情与洞察,他对于敦煌文物的解读,不仅仅是表面的描述,更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以及社会影响。例如,在对某幅壁画的分析中,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画面人物的服饰、表情,更从这些细节中推断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甚至社会阶层的划分。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作者的论述严谨而不失鲜活,他能够将学者的理性分析与对历史的热情相结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至于枯燥乏味。我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他对敦煌学研究的热爱,这种热情极具感染力。

评分

从拿到《敦煌学论稿 上册》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蕴含的深邃与宏大所震撼。这本书不仅仅是纸张和文字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千年敦煌的时光之门,引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那段璀璨的历史。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敦煌文化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我仿佛能看到那个繁华的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听到驼铃声声,看到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书中提及的许多细节,如壁画的色彩变化、经卷的文字风格、佛教艺术的演变等,都让我对敦煌文化的丰富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史料,而是将枯燥的学术研究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我沉浸其中,仿佛亲历了那些历史事件。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知识,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一种思考,对文化传承的价值的肯定。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反复品味其中的论述,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与满足感,是其他形式的阅读所难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令人印象深刻,它并非是简单地将零散的论述堆砌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种清晰而富有逻辑的脉络。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思路,从宏观的敦煌学概况入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文化、艺术、宗教、社会等多个层面。每一章、每一节的转换都显得自然而流畅,仿佛是一条条清晰的脉络,将繁杂的敦煌学知识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史料的运用方式。它们并非是孤立的呈现,而是被巧妙地融入到作者的论证之中,成为支撑其观点的有力证据。而且,作者在阐释复杂概念时,往往会运用形象的比喻或者清晰的类比,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敦煌学的读者,也能相对容易地理解。这种精巧的结构设计,以及严谨的论证方式,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组织能力,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既有深度,又不失流畅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