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语言文献研究 下册

敦煌语言文献研究 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敦煌文献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丝绸之路
  • 中亚历史
  • 佛教文献
  • 写本
  • 古汉语
  • 音韵学
  • 汉藏语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敦煌语言文献研究》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征先生在敦煌文献语词研究方面的专题论文集,共收集专题论文三十篇,涉及敦煌文献整理通论、敦煌语词考辨、浙江敦煌学研究概况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的《敦煌写本整理应遵循的原则》,分别强调了「尊重原卷」、「不掠人之美」、「寻求确证」、「精通写本文字符号系统」四个方面,为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古典文献、出土文献整理研究的原则。《敦煌写本异文综析》分别对「因字形关系而引起的异文」和「因字音关系而引起的异文」、「因词义关系而引起的异文」作了举例分析,表达了作者对俗字、俗语词、俗音等的基本认识。《敦煌变文释词》、《敦煌俗语词辑释》、《敦煌俗语词小札》、《〈坛经校释〉释词商补》、《魏晋南北朝俗语词考释》、《魏晋南北朝俗语词辑释》、《释「接」》、《〈搜神记〉释词》等文,是作者在训诂学上的部分成果,文中体现了「有所发明」、「无征不信」的原则。《「踏破贺兰山缺」——近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VC₁+N+C₂》、《三字连文论析》是作者在敦煌口语语法研究方面的努力,堪称「训诂式的语法研究」。凡此等等,不一而足,为当代学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典范。
敦煌文献中的语言变迁与文化交融:跨学科研究新视野 本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国内外多位顶尖学者对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的最新研究成果,聚焦于中古汉语在边疆地带的演变轨迹,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多元文化互动图景。全书不涉及《敦煌语言文献研究 下册》的具体内容,而是从宏观和微观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敦煌文献作为汉文、藏文、梵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载体的交汇点,所蕴含的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和宗教学价值。 第一编:中古汉语的地域性变异与语音重构 本篇着重探讨了唐宋时期,以敦煌为中心的河西走廊地区汉语的特殊性。不同于中原标准的语音系统,敦煌地区的口语和抄写习惯,为我们重建中古汉语的实际发音提供了宝贵的“活化石”。 一、 俗字与异写对音韵系统的指示: 详细考察了大量俗字、讹字以及异体字在抄写过程中对特定音节的替代现象。例如,某些本应归于上古音“梗”部的字,在敦煌白话中已与“庚”部产生合流,或者某些声母的脱落与增生现象,与后世方言的某些特征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我们通过系统梳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文书(如户籍、诉讼文书与佛经变文)中的用字习惯,力图描摹出中古汉语在西部边缘的实际语音面貌,而非仅仅依赖《切韵》等典籍的理想化模型。 二、 词汇的渗透与借用: 敦煌文献是汉语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吐蕃语和古突厥语)接触的直接物证。本部分分析了大量与日常生活、军事、宗教相关的外来词汇在汉语中的融入过程。这不仅是词汇借用的简单记录,更是语言接触理论指导下,社会文化权力转移的侧面反映。例如,对特定官职名称、度量衡单位的借用,反映了唐代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变迁。 三、 变文中的口语特征: 敦煌变文,作为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形式,其语言是最接近当时民间口语的材料。本章通过对比变文与正统佛经译本的语言差异,揭示了口语中语法简化、词序灵活化、介词泛化的趋势。特别是对助词“了”、“过”的早期使用痕迹的追踪,为汉语语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提供了早期证据。 第二编:多语种文献间的互文性与翻译策略 敦煌遗书的特殊性在于其丰富性,它不仅仅是汉文文献的宝库,更是一个多语种文献的集合地。本编关注不同语言体系在同一文化场域中的互动。 一、 梵汉对勘与译者思维: 本部分选取若干重要的梵汉对照文本(如部分密宗仪轨或因明学论著),深入分析译者在处理梵语复杂语法结构(如格变化、复合词)时所采取的“意译”与“直译”策略。研究发现,早期译者倾向于将印度的概念硬性套入汉文的框架,而后期译者则发展出更具适应性的翻译模式,这直接影响了中古汉语后期对抽象概念词汇的构建。 二、 汉藏文本的对译与文化失语: 吐鲁番和敦煌出土了大量汉藏对译的诏书、契约或佛教文献残片。本研究聚焦于在对译过程中,双方语言体系中难以完全对等的概念(即“文化失语”现象)。例如,吐蕃的政治结构词汇如何被汉文理解和表述,以及汉文中的儒家伦理观念如何被吐蕃化。 三、 官方文书与契约中的法律语言: 户籍、田亩买卖、借贷契约等法律文献,展现了一种高度程式化和稳定的语言风格。本章分析了这些文书中特有的法律术语、固定句式及其在时间推移中的演变,揭示了中古法律文书的书写规范如何形成并维护社会秩序。 第三编:文献的流传、抄写与文本形态学 本编从文献学角度出发,考察了文献的物质形态如何影响其语言内容的记录与保存。 一、 抄写群体与文本定型: 敦煌文献的抄写者多为僧侣、文吏或普通百姓。本章通过分析不同抄写群体在书写规范上的差异——例如,对避讳、对标点符号(如圈点)的使用习惯——来探讨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二次创作”或“语感修正”。 二、 纸张与书写材料对文本的影响: 纸张的质量、装订方式(如卷轴、经夹)与书写工具的差异,对书写速度和字体的选择产生制约。研究发现,在紧急情况下或使用不佳材料时,书写者更倾向于使用结构简化、书写便捷的俗体字,这使得某些语言现象得以更直接地被记录下来。 三、 敦煌文献在后世的流播: 通过对部分文献的后世题跋、抄录本的考证,追溯了敦煌语言材料在宋元明清时期的“隐性影响”。虽然这些材料长期沉睡,但其语言特征仍通过某些未散佚的文本,间接影响了后世的区域性语言特征的固化。 结语:中古语言研究的新范式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倡导一种跨越传统语文学界限的综合研究范式。敦煌文献不仅是语言的陈列馆,更是历史的活态数据库。通过对这些多元、破碎、又充满生命力的材料进行细致入微的梳理与解读,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立体、更具地域色彩的中古汉语图景,从而深化对中国语言史和文化交流史的理解。全书的研究方法论强调文本考证与理论构建的紧密结合,旨在为未来的敦煌学和汉语史研究提供坚实的语料基础和创新的研究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征


  又名黄征,号江浙散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兼任南师大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祖籍江苏淮阴,一九五八年三月二十七日生于浙江江山。曾任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一九九八年四校合併后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一九九九年九月起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二〇一一年调至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图书目录

下册
《王梵志诗校辑》商补 219
王梵志诗校释补议 251
《敦煌歌辞总编》校释商榷 277
《敦煌歌辞总编》评议 303
辑注本《启颜录》匡补 315
《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匡补 341
浙江敦煌学研究综述(1909—1990) 363
敦煌文献中有浙江文化史的资料 379
敦煌语言文学研究者的一次兴会——1988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侧记 389
有关「敦煌学三书」的撰着情况 395
贵在有所发明——蒋礼鸿先生的精品意识 405
徐复先生对俗语词研究的贡献 413
板凳甘坐十年冷 文章不着一字空——郭在贻先生评传 417
后记 42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敦煌语言文献研究 下册》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学术殿堂。我一直深信,语言是历史最忠实的记录者,而敦煌,这个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留下了海量的珍贵文献,其中蕴含的语言信息更是价值连城。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人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情感表达,他们的社会结构,都可能在这些语言文献中有所体现。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濒危”的语言现象,或者是那些在历史变迁中逐渐消失的语言形式。能够了解到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理解语言的演变规律,以及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自身的语言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期待着,《敦煌语言文献研究 下册》能够带我进入一个由文字构筑的奇妙世界,让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从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升华。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学术视野。一直以来,我对语言的演变过程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悄然改变,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语言的那些细微之处。《敦煌语言文献研究 下册》的扉页,仿佛向我发出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邀请,邀请我去探寻那些被时间长河冲刷得模糊不清的语言痕迹。我尤其对书中所提及的“敦煌方言”这一概念感到兴趣盎然。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语,是经历了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而古老的方言,就像是语言活化石,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地域的特色。我迫切地想知道,在敦煌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其语言究竟呈现出怎样的独特面貌?它与中原地区的语言有何异同?那些曾经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他们究竟是如何交流的?书中是否会有对这些方言的详细描写和分析?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证,比如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敦煌文献,能够通过比对,清晰地展现出语言的演变轨迹。我也希望书中能够触及到一些鲜为人知的语言现象,能够让我了解到一些过去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学知识,从而拓展我的认知边界。

评分

我对《敦煌语言文献研究 下册》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它所承载的“研究”二字。在我看来,“研究”不仅意味着对已有资料的梳理和归纳,更代表着一种探索未知、揭示真相的精神。《敦煌语言文献研究 下册》这个名字,就给我一种深入骨髓的学术气息。我并非专业的语言学家,但对历史和文化的痴迷,让我对那些湮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文明碎片充满了敬畏。《敦煌语言文献研究 下册》所涉及的“语言文献”,对我而言,是通往古老灵魂的一条幽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呈现在我面前,让我能够领略到学者们是如何从那些残破的文本中,抽丝剥茧,还原历史的真相。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对具体文献的深度剖析,能够让我看到那些古老的文字是如何被解读,其中的语法、词汇、语音等要素是如何被研究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治学的严谨和对知识的尊重,让我明白,每一个看似微小的语言现象背后,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探索。

评分

初拿到《敦煌语言文献研究 下册》,内心是充满期待的。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沉静而厚重,隐约透露着学术的严谨与历史的沧桑,仿佛我捧在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千年之前丝绸之路深处的回声之门。我之所以对这套书如此着迷,源于我对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向往。那里,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是无数智慧与信仰碰撞的熔炉。而语言,作为承载文明最直接的载体,其研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敦煌文物的泛泛介绍,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意犹未尽。我渴望深入了解那些尘封千年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怎样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又蕴含着怎样令人惊叹的语言演变轨迹。这本书的下册,我期望它能为我揭开更多语言学的神秘面纱,让我得以窥见古代先民们如何用文字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如何记录他们的社会生活,如何传承他们的思想观念。想象一下,在某个静谧的午后,手捧这本书,细细品味那些古老的词句,仿佛能听到当时人们的低语,感受到他们的呼吸,那将是多么令人心潮澎湃的体验!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出现一些详实的案例分析,能够解读一些我 hitherto 难以理解的古老词汇,更希望能够理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消逝或演变的语言现象,从中汲取关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启示。

评分

拿到《敦煌语言文献研究 下册》的封面,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它一直是我内心深处渴望探寻的答案。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古籍充满敬畏,而敦煌文献,更是其中璀璨的瑰宝。我并非专业的学者,但我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促使我不断追寻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真相。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指出了它所关注的领域——语言文献。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古人在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政治活动等方面是如何运用语言的。例如,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生动有趣的日常对话片段,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生活细节?是否会解读一些具有宗教意义的经文,让我们理解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又是否会分析一些官方文书,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运作?我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寂了千年的文字,有着一种天然的好奇心,我渴望知道它们背后所代表的真实生活和思想。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得以深入敦煌的语言世界,去感受那份古老而又鲜活的生命力,去触摸那段不容忽视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