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鲁番本《文选》辑校 中册

敦煌吐鲁番本《文选》辑校 中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敦煌文献
  • 吐鲁番文献
  • 文选
  • 辑校
  • 古籍
  • 文学
  • 唐诗
  • 注释
  • 版本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百年来,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选》写卷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涉足于此的学者众多,研究成果丰硕。但已有的研究论着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写卷收集不全(迄今一个相对全面的敦煌写本《文选》校录本——罗国威《敦煌本〈昭明文选〉研究》所收写卷数量仅占全部敦煌《文选》写卷的一半强)、录文不够、校释过于简单(往往只校异同,不校是非)等。对敦煌吐鲁番写本《文选》作一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非常必要。金少华着的《敦煌吐鲁番本文选辑校(精)》将全面仔细地搜罗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文选》写卷(已收得44号,缀合为26件)。
《敦煌吐鲁番本〈文选〉辑校 上册》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整理、辑录、校勘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传世的《文选》残卷、抄本、写本的学术性研究成果之一。本“上册”聚焦于汇集和审视早期《文选》文献的整体面貌,特别是那些对于理解《文选》早期流传、文本形态、注疏沿革具有关键意义的材料。 本书的撰写目的在于,通过对散佚于世界各大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敦煌、吐鲁番文书进行系统的文献学梳理,重建一个更接近于中古时期面貌的《文选》文本系统。这些古抄本往往包含了后世定本中所不曾收录的篇目、不同的篇目次序,以及更为原始的篇内文字或异文。 一、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文选》存世状况 敦煌、吐鲁番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也是中古时期佛教、儒学、文学传播的交汇点。在此地的出土文书中,我们发现了大量与《文选》相关的文献碎片。这些碎片形态各异,包括单独的卷子、与其他典籍合装的抄本残页,以及混杂于其他文书中的零星抄录。 上册的工作,首先是对这些文书进行全面普查与分类。主要收录的材料包括: 残卷抄本(篇目层面): 辑录那些能够辨识出篇目名、或至少能判断出属于《文选》体系的篇章残片。这些残片常常反映了唐宋以前的抄写习惯和文本断限。 句读与注释残页: 敦煌文书中有不少带有朱铅笔注疏痕迹的抄本。本册重点收集了这些早期注疏的片段,这些材料对于研究李善注或早期佚注的流传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目录与索引类残片: 极少数的文书片段包含了《文选》的篇目顺序或部分目录记录,它们是重建早期《文选》编次结构的重要旁证。 二、 辑录原则与文献学考订 本书的辑录遵循严格的文献学原则,力求“存真”与“复原”相结合。 1. 异文的甄别与记录: 敦煌、吐鲁番本的价值核心之一在于其异文。上册详尽记录了这些古抄本与通行本(如清代校刻本、宋刻本)的文字差异。这些差异包括:增字、减字、错字、衍文,以及关键的异读字。每一条异文都附有清晰的出处(卷号、页码、篇目位置)和简要的文献学分析,探讨其是抄写错误、早期文本变异,还是属于特定地域的用语习惯。 2. 篇次结构探讨: 早期文选的篇目次序并非一成不变。本书通过对残卷的收集和比对,初步探讨了敦煌本《文选》在唐代可能存在的不同编排方式,特别是与后来萧统定本在卷次划分上的差异。这有助于学者理解《文选》在流传过程中文本形态的演变。 3. 早期注疏的保留: 上册对发现的零星注脚、篇首提要、篇末评语等进行了尽可能完整的摹写和释读。这些注疏往往篇幅短小,但其语言风格和引文出处,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当时学者的阅读范围和对《文选》内容的理解深度。 三、 价值与意义 《敦煌吐鲁番本〈文选〉辑校 上册》的出版,标志着对《文选》文本源流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 首先,它为《文选》的底本重建提供了第一手的、更接近源头的材料。学者不再仅仅依赖后世的善本,而是可以参照中古时期的直接证据,对文本进行更审慎的校勘。 其次,它有助于深入中古文学史和敦煌学的研究。通过分析这些抄本的用笔、纸张、避讳习惯,可以推断出《文选》在西北地区的传播时间、使用群体(如僧侣、士人、吏员),以及其在边疆文化中的地位。 再者,对于李善注及早期佚注的研究具有补充作用。部分敦煌抄本上的简单批注,可能揭示了早期学人对《文选》篇章的特殊关切点,甚至保存了佚失的注疏片段。 本书的校勘和辑录工作浩繁复杂,旨在为后续“中册”和“下册”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具体篇章进行详细的校注工作,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 --- 《敦煌吐鲁番本〈文选〉辑校 下册》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敦煌吐鲁番本〈文选〉辑校》系列的收官之作,承接“上册”对敦煌、吐鲁番地区发现的《文选》残卷的整体梳理和文献学基础构建,本“下册”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具体篇目文本的细致校勘和对零散注疏的深度解读上。 一、 具体篇目校注的展开 下册的核心工作是对上册中已辨识出的、属于《文选》体系的残卷进行逐篇的“点校”。由于敦煌、吐鲁番文书多为残卷,往往只有部分篇章完整或可辨识,本书采取“碎片重组”的方式,力求恢复篇章的原貌。 1. “文”与“赋”的校勘重点: 本册着重处理了《文选》中“赋”和“文”类的部分。例如,对于一些著名的赋作,如某些汉魏六朝的代表性篇目,书中详细对比了敦煌抄本与通行本之间的字句异同。这些差异往往集中在: 避讳与避道: 考察抄写者对当时敏感词汇的处理方式,侧面反映抄写年代的社会背景。 句读的差异: 早期抄本的句读标记直接影响篇章的断句和理解。下册对这些标记进行了详细的收录和分析,探讨其是否反映了与今本不同的朗读习惯。 2. 篇目的选择与重排: 鉴于部分敦煌文书中篇目顺序与后世不同,下册在校勘某一特定篇目时,会参考其在原始文书中的相邻篇目,尝试推断其在当时的文献环境中的位置。这对于理解《文选》在特定地域的阅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二、 零散注释与早期阅读传统的深入研究 下册将大量篇幅用于梳理那些零碎分布在不同文书中的、与《文选》篇目相关的注释和批语。 1. 释文的语文学考证: 敦煌吐鲁番的注疏往往更为简略、更具口语化特征,有些甚至可能是对词义的即时标记。本书对这些注释进行了详细的词汇学和语法学分析,例如: 收录并考证了被批注的生僻字词的中古音读或方言读法。 对注释中引用的其他典籍(如《说文》《玉篇》之外的早期语录)进行溯源。 2. 篇章接受度的分析: 通过统计不同篇目在敦煌文书中的出现频率,下册提供了一组量化的数据,用以衡量《文选》在河西走廊地区的不同篇目受重视程度。某些在后世不甚显赫的篇目,可能在当时却有较多的抄录和注释,揭示了中古文学生产与接受的复杂性。 三、 总结与索引 本册在详细校注工作完成后,附有完整的总结性章节,对整个辑校工程的发现进行提炼: 1. 主要抄本的特征总结: 归纳出敦煌、吐鲁番出土《文选》文献的主要书写风格、纸张年代特征等。 2. 核心异文的价值评判: 挑选出最具学术价值的几十处异文进行集中论述,阐明它们对理解《文选》文本流变的核心贡献。 最后,下册包含了详尽的人名、篇目、关键词索引,方便研究者快速检索本书中涉及的全部古抄本信息与校注内容。 整体定位 本书是研究中国文学史上《文选》这一核心文本的重要参考书。它不仅仅是一套校勘记录,更是通过分析中古文书残片,试图“复活”一个更具历史厚度、更贴近中古士人案头的《文选》面貌的学术尝试。其详尽的考订和对原始材料的忠实呈现,旨在服务于文学史、文献学和中古历史地理学的交叉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少华


  二〇一一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讲师。在《文学遗产》、《敦煌研究》、《文史》等靠前文科知名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
 

图书目录

上册
凡例 1
绪论 5
白文本
东京赋 3
吴都赋 5
恨赋 17
啸赋 23
乐府十七首——乐府八首 39
答临淄侯牋 57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颜延年)——王文宪集序、阳给事诔、陶征士诔、褚渊碑文 59
王文宪集序 103
剧秦美新、典引 109
晋纪总论 121
恩倖传论——光武纪赞、石阙铭 125
运命论——辩命论 147

中册
演连珠 197
汧马督诔 217
阳给事诔 223
文选序 227
羽猎赋——西征赋 233
海赋 291
李善注本
西京赋 297

下册
江赋 451
答客难、解嘲 455
七命 489
佚名注本
补亡诗——上责躬应诏诗表 505
与嵇茂齐书——难蜀父老 539
主要参考文献 627
后记 65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见这本书,便被其朴素而厚重的装帧所吸引,书名中的“敦煌吐鲁番本”几个字,更是瞬间点燃了我对古代文献探秘的热情。我一直坚信,最真实的古代文学面貌,往往隐藏在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角落。而《文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早期版本的价值,不言而喻。能够看到以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选》为底本进行辑校,这不仅是对经典的回归,更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寻。我深知,传世版本经过千百年的流传,难免会存在讹误和增删,而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献,则可能为我们展现出更为古老、更为纯粹的文本形态。因此,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文选》的整理,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拨开重重迷雾,更接近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本真。我特别想知道,在辑校的过程中,编者是如何对待那些残缺不全的写本的?是如何通过细致的比对和推敲,来还原文本的原貌的?这其中的学术智慧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文选》辑校,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书名中的“敦煌吐鲁番本”,便足以勾起我对于古代文献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那些从历史尘埃中挖掘出的珍贵文献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最直接的桥梁。对于《文选》这样一部汇集了历代文学菁华的著作,能看到以敦煌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底本为基础进行辑校,这本身就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我深知,传世版本往往会经过历代文人的整理、订补甚至讹误,而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献,则更可能保留着更为古老、更为原始的面貌。因此,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文选》本身的整理,更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窥探到那个时代文学传播和接受的真实图景。我特别好奇,在辑校过程中,编者是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将那些残缺不全、字迹模糊的写本进行复原和辨析的?其中一定蕴含着大量的考据和智慧。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发现一些与我们熟悉的传世本《文选》截然不同的篇章、字句,甚至是一些全新的文学作品,那将是对文学史研究的重大补充。

评分

这本《文选》辑校,单看书名就透着一股子古朴和严谨。收到书的那一刻,我便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我知道它分中册,但拿到手依然能感受到这份厚重感,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让我觉得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学,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我常常苦于接触到的文本往往经过后人的转译或简化,总觉得隔了一层纱。而《敦煌吐鲁番本》这个前缀,立刻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对敦煌和吐鲁番出土的文物、文献充满了敬畏,总觉得那里埋藏着许多失落的珍宝。这本书,恰恰是将这份失落的经典,通过严谨的辑校重新呈现出来,让我有机会更贴近那个时代的文学原貌。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可能与传世本有所差异的文本,以及校勘过程中可能揭示的细节。这类学术性较强的书籍,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门槛可能会有些高,但我相信,一旦克服了最初的陌生感,定会收获良多。我希望这本书的注释和说明能够尽量详尽,对于一些生僻字、典故能够有清晰的解释,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这些“外行人”理解和欣赏。

评分

在书堆里一眼就注意到这本书,书名里的“敦煌吐鲁番本”几个字,就像一道信号,瞬间将我的注意力牢牢吸引。我对历史的迷恋,很大程度上源于对那些承载着过去信息的物件的探寻,而文献,无疑是其中最能触及灵魂的部分。能够看到以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选》为基础进行的辑校,这本身就带有一种探险的意味。我常常在想,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究竟经过了多少次的传递和修改?而那些在沙漠深处沉睡千年的文本,又会展现出怎样的独特风貌?想象一下,那些用毛笔书写的字迹,穿越时空的阻隔,如今呈现在我的眼前,这种感觉是何其奇妙!虽然我对《文选》本身并不十分熟悉,但其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著地位早已耳熟能详。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更原始的《文选》的面貌,这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魅力和探索的价值。我尤其关心的是,校勘过程中,编者是如何处理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的?是倾向于还原最古老的文本,还是更侧重于解释其演变过程?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评分

这款《文选》的辑校本,光是封面就透着一股子沉静的力量。我一直对那种古老文本的“原生态”特别着迷,而“敦煌吐鲁番本”这几个字,简直就是直击我的兴趣点。我常常在想,那些在时光长河中被湮没的文字,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文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能有机会接触到它的早期形态,尤其是那些可能因为战乱、年代久远而未能流传至今的版本,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尤其关注的是,这本书的辑校工作是如何进行的。比如,如何判断一个字迹的真伪?如何处理不同抄本之间的差异?这些细节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功底。我希望这本书的校勘记能够尽可能详尽,能够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编者为何如此断句、如此释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整理古籍的精妙之处。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开启古代文学宝库的钥匙,让我能更接近那个时代的真正声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