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下册

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敦煌文书
  • 中古社会
  • 经济史
  • 历史学
  • 社会生活
  • 文化研究
  • 丝绸之路
  • 唐宋时期
  • 边疆研究
  • 民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刘进宝教授在发表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并进行了少量的增补和修改,全书分四章,以敦煌文书为研究的切入点,论述了唐宋之际的社会变化、敦煌寺院与社会生活、阶层与阶级、经济与社会四个专题。专题下又有隋末农民起义及户口变化、唐初对高丽的战争、唐五代唱衣、唐五代音声人、「随身」、「单身」、地子、归义军土地问题、唐五代棉花种植等,考辨结合,确为的论,体现了敦煌文书在中古社会经济史研究中重要的价值。本书收录了刘进宝教授自身的敦煌学研究之路以及对朱雷先生的深切回忆,体现了该学术领域的学术传承与推进。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下册之外的,聚焦于其他历史时期的书籍的详细简介: --- 《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与早期帝国秩序:汉唐之际的经济互动研究》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西汉初期至唐代中期,丝绸之路上活跃的贸易网络如何构建起一个跨越欧亚大陆的复杂经济互动体系,并探讨了这一体系对周边早期帝国秩序演变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结合考古发现、出土文献以及经典史籍,力图重构一个动态、多层次的中古早期经济地理图景。 第一部分:汉代边疆的经济基础与帝国扩张 本部分聚焦于汉代对外贸易的制度化进程及其对边疆地区经济结构的影响。我们首先考察了汉朝在河西走廊设立郡县、开辟“河西四郡”的战略意图,不仅仅是军事防御,更在于对战略资源的控制与贸易通道的保障。通过对《汉书·地理志》及居延汉简中关于屯田、盐铁专营、以及与西域诸国贡赋往来的记载进行细致梳理,本书阐述了国家力量如何自上而下地塑造了早期丝绸之路的经济形态。 一个关键的议题是“丝绸的价值与流通”。本书超越了仅仅将丝绸视为奢侈品的传统认知,转而探讨其作为国际硬通货、军事赏赐物资乃至政治筹码的多重经济功能。通过分析汉代对匈奴、月氏等游牧民族的“和亲”政策中涉及的丝帛物资交换,揭示了贸易与外交的深度捆绑。此外,对于玉石、香料等重要贸易品的源头考察,也为理解汉代帝国疆域内的物质文化流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二部分:魏晋南北朝的多元文化与地方经济的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的动荡并未阻碍地区性经济的蓬勃发展。本部分着重分析了这一“分裂”时期,经济活动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并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建立带来了农牧经济的深度融合。本书详细考察了北魏至北周时期,在今内蒙古、甘肃等地推行的“六军制”与“兵农合一”制度下,农耕技术和畜牧业管理经验的交流与演进。尤其关注了粟、麦等耐旱作物的种植区域的拓展,以及对马匹贸易的制度化管理。 南方则是在士族门阀的庇护下,精耕细作的江南农业体系逐渐成熟。通过分析《齐民要术》中的农业技术细节,以及南方士族庄园经济的组织形态,本书指出,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实力的积累,是唐代“苏湖熟,天下足”的基础。 同时,长江沿岸和淮河流域的漕运体系在战乱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本书详细比对了南朝不同政权对漕运的依赖程度,论证了水利工程在维持国家财政和城市供给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部分:隋唐帝国:内亚贸易网络的成熟与重塑 隋唐时期是中古贸易网络达到顶峰的阶段。本部分探讨了隋唐大一统王朝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前期积累的经济活力转化为强大的帝国动力。 隋朝的“大运河”工程是本书着墨的重点。我们认为,大运河的贯通并非单纯的军事或政治工程,而是旨在建立一个以洛阳、长安为枢纽,辐射全国的统一物资调配中心,有效降低了长距离运输成本,极大地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互补。 唐代长安城的经济结构分析是本章的亮点。通过对西市、东市以及坊市制度的考察,本书揭示了国际贸易在国家管理下的高度集中与有序化。特别关注了“胡商”群体在长安贸易中的核心地位,他们不仅带来了奇珍异宝,更带来了先进的商业技术和金融概念,如赊贷、汇兑的雏形。通过对《唐会要》中涉及的“市监”制度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中央政府对大宗商品和对外贸易的控制力如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丝绸之路陆路贸易在唐代向西域腹地的进一步延伸,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初露锋芒。吐蕃、大食等外部势力的崛起,如何影响了唐朝西域的贸易路线选择,以及长安对西域物产(如香料、珠宝、药材)的巨大需求如何反向驱动了中亚地区的生产与集散。 结语:经济互动与中古秩序的更迭 本书最终总结了汉唐之间经济互动对中古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贸易的繁荣不仅带来了物质的丰富,更推动了技术、宗教、乃至生活方式的交流融合。这种跨区域的经济联系,是构成中古帝国稳定与繁荣的“物质基础”,也是帝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能够迅速恢复和调配资源的关键所在。通过对经济脉络的梳理,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古文明的开放性与适应性,正是源于其构建的强大而灵活的经济网络。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进宝


  一九六一生,甘肃榆中人。本科、硕士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曾任西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理事、浙江省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敦煌吐鲁番文书、丝绸之路与隋唐五代史研究,着有《敦煌文书与唐史研究》、《敦煌学通论》、《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敦煌学术史:事件、人物与着述》等。主编有《转型期的敦煌学》、《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等。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图书目录

上册
我与敦煌学 03
第一章 隋唐之际的社会变化
第一节 略论高颎之死 17
一、高颎被杀的深层次原因 17
二、高颎被杀的直接原因 22
第二节 隋末农民起义 25
一、因进攻高丽而征发繁重的兵徭力役 25
二、以反徭役为主要特征的农民战争 30
三、农民起义的伟大历史作用 33
第三节 隋末唐初户口锐减原因试探 39
一、隋末唐初户口之历史考察 40
二、隋末唐初户口锐减的原因 44
第四节 常何与隋末唐初政治 57
一、常何与隋末农民起义 58
二、常何与玄武门事变的关系 69
三、「唐丽战争」与常何 74
第五节 唐初对高丽的战争 79
一、唐伐高丽之动机与原因 80
二、唐与高丽之决战 94
三、唐征高丽之胜负评价 102
附论:敦煌本《兔园策府.征东夷》产生的历史背景 106
第二章 敦煌寺院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敦煌「唱衣」研究史叙说 110
第二节 唐五代佛教寺院的「唱衣」 122
一、佛教典籍中有关「唱衣」的规定 123
二、敦煌文献中的「唱衣」 133
三、敦煌「唱衣」的地域特色 141
第三章 阶层与阶级
第一节 唐五代音声人略论 147
一、音声之前的乐户 147
二、音声与乐人 151
三、音声的设置及地位 157
四、归义军时期的音声人 166
第二节 唐五代「随身」考释 178
一、类似部曲的随身 178
二、作为亲兵、军将的随身 181
三、作为「禄力」的随身 193
第三节 唐五代的「单身」及其赋役征免 197
一、「单身」与「一身」 197
二、归义军时期「单身」的赋役征免 208
第四节 试释敦煌文献中的「指撝」 214
附录:避讳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兼评《敦煌文献避讳研究》 229

下册
第四章 经济与社会
第一节 晚唐五代的「地子」 243
一、「地子」与地税 244
二、「地子」的征纳方式 254
三、「地子」的税率 261
第二节 P.3236号《壬申年官布籍》时代考 272
一、文书录文与说明 272
二、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辨析 277
三、壬申年应为九七二年 283
第三节 敦煌归义军的土地问题 292
一、土地过户的法律标志——户状 292
二、请田中的「于官纳价」 310
三、「不办承料」别解 316
第四节 唐五代「税草」所用量词考释 328
第五节 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 341
一、问题的缘起 342
二、「緤」字的发展变化 345
三、氎、緤的另一含义——毛布或毛织品 355
四、官布是棉布吗? 360
五、唐五代时内地还没有棉花 367
附录一:卢向前《唐代西州土地关系述论》评介 377
附录二:童丕《敦煌的借贷》评介 393
我所了解的朱雷先生点滴 405
后记 41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对于“敦煌文书”这个概念,最初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文学描述和影视作品中,总觉得它与遥远的过去、神秘的宝藏联系在一起。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产生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将敦煌文书作为一个文化遗迹来展示,而是将它与“中古社会经济”这样一种更具现实意义的视角结合起来,这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我个人对历史的兴趣,往往体现在对社会生活的具体细节的关注上,比如当时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如何运作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与经济活动是如何交织的,社会财富是如何分配的,等等。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对敦煌文书的挖掘,为我们呈现出中古时期社会经济的真实面貌,哪怕是一些零散的片段,也能够拼凑出更完整的图景。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从浩如烟海的文书中梳理出有价值的信息,让我们能够窥见那个时代经济发展的脉搏,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确实很精美,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我之所以对它抱有极高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敦煌文书”这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历史厚重感。想象一下,那些尘封千年的纸张,承载着古代人们的生活点滴、情感寄托,甚至是一个时代的运作逻辑,这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充满好奇。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阶段,各种制度、思想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无疑是那个时代东西方文化交融、经济往来的一个缩影。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对敦煌文书的解读,为我们揭示出当时最真实、最细致的社会经济图景,比如农耕生产的状况、手工业的兴衰、商业贸易的细节、赋税徭役的实际影响,甚至包括货币流通和民间借贷等,这些都是构建我们对历史认识的基石。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辅以翔实的文书材料,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遥远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古时代。

评分

我对敦煌文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座宝藏,其中蕴含着无尽的秘密和历史的真实。当看到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中古社会经济”这个部分时,我便被深深吸引住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必须深入了解其经济运作的肌理。中古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各种社会制度、经济模式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无疑是那个时代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的集中体现。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对敦煌文书的细致解读,为我们呈现出中古时期社会经济的真实面貌。我渴望了解当时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状态、商业活动、赋税徭役等具体信息,这些细节往往比宏观叙事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帮助我们还原历史的真相。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带领我深入中古社会经济的腹地,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被它所承载的“中古社会经济”这一宏大命题所吸引。说实话,我对具体研究敦煌文书的学者并不熟悉,也并非是历史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许多制度的萌芽与发展,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世。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然是那个时代经济活动的一个活跃中心。我非常想知道,通过对敦煌文书的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我们能否更清晰地勾勒出当时社会经济的脉络。例如,文献中是否能反映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农业技术的进步、手工业分工的细化、商业贸易的规模和种类,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关系等等。这些微观层面的信息,往往比宏观的史书记载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真实肌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古经济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从中获得更具象、更生动的认知。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它所涵盖的“中古社会经济”这个题目所吸引。我对中国古代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细节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容。中古时期,在我看来,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机遇的时代,而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无疑承载了那个时代经济活动的诸多信息。我特别好奇,这本书将如何通过对敦煌文书的解读,来揭示中古时期真实的社会经济状况。例如,文献中是否能反映出当时土地的利用方式、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手工业的发展程度、商业贸易的往来情况,以及各种赋税和徭役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而生动的案例,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经济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结构是如何运作的。对我而言,历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对过去生活细节的还原,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带给我惊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