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上册

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敦煌文书
  • 中古社会
  • 经济史
  • 历史学
  • 社会生活
  • 文化研究
  • 丝绸之路
  • 唐宋时期
  • 边疆研究
  • 文献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刘进宝教授在发表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并进行了少量的增补和修改,全书分四章,以敦煌文书为研究的切入点,论述了唐宋之际的社会变化、敦煌寺院与社会生活、阶层与阶级、经济与社会四个专题。专题下又有隋末农民起义及户口变化、唐初对高丽的战争、唐五代唱衣、唐五代音声人、「随身」、「单身」、地子、归义军土地问题、唐五代棉花种植等,考辨结合,确为的论,体现了敦煌文书在中古社会经济史研究中重要的价值。本书收录了刘进宝教授自身的敦煌学研究之路以及对朱雷先生的深切回忆,体现了该学术领域的学术传承与推进。
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下册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系列的下册,在前一册对中古时期敦煌社会经济基础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进一步聚焦于社会结构、经济运行的具体层面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与信仰现象。本书以敦煌出土的浩瀚文书为核心史料,结合考古发现及相关史籍记载,对唐宋之际西北边疆地区的社会组织、土地制度、赋税徭役、商业贸易、民间信俗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论证。全书旨在勾勒出一幅生动、细致的中古河西走廊社会经济全景图,揭示支撑这一特殊历史地带长久繁荣与变迁的内在动力机制。 第一部分:中古时期的土地制度与农耕经济 本部分重点探讨了敦煌地区在中古历史转型期内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演变轨迹。详细考察了自北朝至宋代,敦煌地区推行的不同土地政策,包括均田制在地方的实际执行情况、官营手工业对土地资源的占用以及庄园经济的兴起对传统土地关系产生的冲击。通过对大量典契文书的解读,本书系统梳理了土地买卖、典当、租佃等交易形式的法律效力和经济实质。特别关注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变化,分析了佃农阶层在不同时期的法律地位与经济负担,揭示了土地兼并现象在边疆地区的特殊表现,以及这如何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农民的生计稳定。 第二部分:赋税徭役与财政结构 本章深入分析了中古时期敦煌地区的财政基础——赋税与徭役制度的运行状况。敦煌地处丝路重镇,其财政收入不仅依赖于传统的农业税,更与漕运、盐铁专卖以及边境的军事开支密切相关。本书细致比对了唐代租庸调制与宋代“两税法”在敦煌的适应性与实际征收情况,利用户籍、赋税簿册等文书,重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模型。对于徭役的征发,本书不仅考察了正役与杂役的具体内容,还分析了雇役制度的普及对社会劳动力分配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书数据,量化了国家权力对地方经济的干预程度及其对社会经济稳定的作用。 第三部分:商业活动与丝绸之路的经济脉络 敦煌作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其商业经济的活力是中古社会结构的重要支撑。本部分集中研究了敦煌的商业组织、贸易结构与金融活动。详尽考察了以胡商、粟特商人为主导的国际贸易网络中,敦煌所扮演的角色、主要交易的货物种类(丝绸、香料、牲畜等)及其价格波动。对坊市制度的瓦解与城外集市的兴盛进行了对比分析。书中运用了大量关于借贷凭证、账目、价格记录的文书,复原了中古时期边疆地区的货币流通状况(包括钱币与实物交换),并探讨了地方性的信用体系(如伙计、合伙人制度)在维系商业运转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社会阶层结构与家族组织 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必然反映在阶层结构和家庭组织上。本部分利用族谱残页、婚姻文书、债务诉讼等材料,重构了中古敦煌的社会分层。重点分析了官僚地主、自耕农、手工业者、奴婢等不同社会群体的构成比例与经济地位。特别关注了女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角色,通过对嫁妆、遗产继承文书的研究,揭示了中古时期敦煌女性在财产处置权上的实际情况。此外,本书探讨了中古大家族在经济资源的积累、维护与传承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宗教团体(寺院)作为重要经济实体对社会财富的吸纳与再分配机制。 第五部分:民间信仰、习俗与经济生活 本书的最终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与经济活动紧密交织的民间信仰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尤其是佛教和本土道教,对中古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供养记录、造像碑文、祈福文书的研究,本书分析了寺院经济的规模与性质,以及信众的布施行为如何成为一种特殊的财富再分配方式。同时,对民间诸如占卜、驱邪、风水等习俗与经济决策(如选址、开业、婚丧嫁娶)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在高度不确定性的边疆生存环境中,社会经济行为如何被文化价值体系所规范和引导。 总结 《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下册》通过对一手史料的细致挖掘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不仅为我们了解唐宋之际河西走廊的经济脉络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在中央集权与地方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边疆社会经济结构所展现出的复杂性、适应性与韧性。本书是研究中古史、西北史、经济史及社会史学者的重要参考读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进宝


  一九六一生,甘肃榆中人。本科、硕士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曾任西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理事、浙江省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敦煌吐鲁番文书、丝绸之路与隋唐五代史研究,着有《敦煌文书与唐史研究》、《敦煌学通论》、《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敦煌学术史:事件、人物与着述》等。主编有《转型期的敦煌学》、《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等。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图书目录

上册
我与敦煌学 03
第一章 隋唐之际的社会变化
第一节 略论高颎之死 17
一、高颎被杀的深层次原因 17
二、高颎被杀的直接原因 22
第二节 隋末农民起义 25
一、因进攻高丽而征发繁重的兵徭力役 25
二、以反徭役为主要特征的农民战争 30
三、农民起义的伟大历史作用 33
第三节 隋末唐初户口锐减原因试探 39
一、隋末唐初户口之历史考察 40
二、隋末唐初户口锐减的原因 44
第四节 常何与隋末唐初政治 57
一、常何与隋末农民起义 58
二、常何与玄武门事变的关系 69
三、「唐丽战争」与常何 74
第五节 唐初对高丽的战争 79
一、唐伐高丽之动机与原因 80
二、唐与高丽之决战 94
三、唐征高丽之胜负评价 102
附论:敦煌本《兔园策府.征东夷》产生的历史背景 106
第二章 敦煌寺院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敦煌「唱衣」研究史叙说 110
第二节 唐五代佛教寺院的「唱衣」 122
一、佛教典籍中有关「唱衣」的规定 123
二、敦煌文献中的「唱衣」 133
三、敦煌「唱衣」的地域特色 141
第三章 阶层与阶级
第一节 唐五代音声人略论 147
一、音声之前的乐户 147
二、音声与乐人 151
三、音声的设置及地位 157
四、归义军时期的音声人 166
第二节 唐五代「随身」考释 178
一、类似部曲的随身 178
二、作为亲兵、军将的随身 181
三、作为「禄力」的随身 193
第三节 唐五代的「单身」及其赋役征免 197
一、「单身」与「一身」 197
二、归义军时期「单身」的赋役征免 208
第四节 试释敦煌文献中的「指撝」 214
附录:避讳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兼评《敦煌文献避讳研究》 229

下册
第四章 经济与社会
第一节 晚唐五代的「地子」 243
一、「地子」与地税 244
二、「地子」的征纳方式 254
三、「地子」的税率 261
第二节 P.3236号《壬申年官布籍》时代考 272
一、文书录文与说明 272
二、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辨析 277
三、壬申年应为九七二年 283
第三节 敦煌归义军的土地问题 292
一、土地过户的法律标志——户状 292
二、请田中的「于官纳价」 310
三、「不办承料」别解 316
第四节 唐五代「税草」所用量词考释 328
第五节 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 341
一、问题的缘起 342
二、「緤」字的发展变化 345
三、氎、緤的另一含义——毛布或毛织品 355
四、官布是棉布吗? 360
五、唐五代时内地还没有棉花 367
附录一:卢向前《唐代西州土地关系述论》评介 377
附录二:童丕《敦煌的借贷》评介 393
我所了解的朱雷先生点滴 405
后记 41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上册》,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鲜活生命力。作者巧妙地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宗教信仰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书中关于佛教寺院经济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宗教组织在中古时期扮演的重要经济角色,例如土地的拥有、寺院的经营、以及对信徒的救济等。这些内容让我对佛教不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的认知,更看到了它在世俗经济活动中的实际影响力。此外,书中对不同节日、祭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关联性分析,也让我领略到古人生活的丰富多彩。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到社会交往中的礼仪习俗,都与经济活动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挖掘,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人情味的中古社会。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考古发掘,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和发现。《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上册》以其严谨的考证和深邃的洞察,为我们揭示了中古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独特轨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法律制度与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感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分析相关的法典文书和判例,展现了当时法律是如何规范经济行为、保护财产权益、以及处理经济纠纷的。这让我看到了一个相对有序的社会运行机制。书中对契约、产权、继承等方面的论述,都体现了法律在维护经济秩序中的重要作用。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当时官府的经济管理和财政征收制度,这让我对中央和地方的经济调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对这些复杂制度的梳理和解读,功不可没。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古时期的经济状况,更让我对古代社会的治理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不得不说,《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上册》是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学术探索之旅。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带领我们潜入中古社会经济的脉络之中。我被书中对于社会阶层和家庭结构的描写所深深吸引。那些关于士庶、奴婢、以及不同家庭成员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定位,都展现了当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复杂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户籍文书、契约文书的解读,我看到了一个相对清晰的社会图谱。士大夫阶层的经济来源、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通过经济实力来巩固,以及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都被作者细致地描绘出来。特别是关于女性在经济活动中的参与度,书中也提供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我看到了她们作为家庭主妇的角色,也看到了她们作为生产者、管理者,甚至参与到商业贸易中的身影。这种对社会结构和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入剖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片面的,而是多维度、更具人情味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如何将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文书碎片,转化为鲜活生动的社会经济图景。我原本以为研究敦煌文书会是一件极其专业且远离日常的事情,但《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上册》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令我着迷的是关于商业贸易的章节。书中详细描述了丝绸之路上的商品流通、不同地区特产的交换、以及当时市场上形形色色的交易活动。我仿佛能听到驼铃叮当,看到熙熙攘攘的集市,嗅到各种香料和丝绸的气息。作者对货币流通、钱币形制、乃至商贾的经营方式都有深入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中古时期商业经济的勃勃生机。其中关于“胡商”的记载,更是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了解到当时国际贸易的繁荣程度,以及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手工业的生产情况,例如纺织、制陶等,通过对文书的解读,揭示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形式。这种将宏观经济与微观生活巧妙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读起来津津有味,丝毫不会感到枯燥。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上册》,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与扎实。书页泛着古朴的黄,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那些散落在尘封文书中的点点滴滴,通过作者精心的梳理和考证,最终汇聚成一副细致入微的中古社会经济画卷。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农田的记载所吸引。那些关于土地的分配、租佃制度的变迁、以及不同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细微差异,都被作者一一挖掘出来,仿佛能看到当时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听到他们与土地对话的声音。不仅仅是宏观的概括,书中对具体地名、户籍、税赋的考量,都透露出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读到关于“营田”制度的章节,我更是惊喜连连,那不仅仅是简单的土地开垦,而是涉及到国家政策、民众生活、甚至区域经济格局的复杂体系。作者通过解读零散的文书片段,构建出清晰的逻辑链条,让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知。这种基于一手史料的解读,远比泛泛而谈的论述来得更加深刻和动人。它让我感受到,历史并非只有帝王将相的史诗,更多的是无数普通人在柴米油盐中,构建起来的真实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