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佛教图像研究 上册

敦煌佛教图像研究 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敦煌石窟
  • 佛教艺术
  • 佛教图像
  • 敦煌文献
  • 艺术史
  • 宗教研究
  • 壁画
  • 雕塑
  • 丝绸之路
  • 中外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敦煌佛教造像、壁画等图像的研究论文十六篇。书中关于敦煌佛教图像的附图、描述,为读者提供了敦煌佛教图像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每篇论文都从敦煌地区所存佛教图像出发,寻求佛经依据。解决了许多长久以来,敦煌佛教图像上令人费解的问题,也通过实地勘察和引用佛经文献,纠正了学术界对某些图像解读的偏差。该书不但具有资料价值、学术价值,而且是广大读者了解敦煌、游览敦煌极好的引导读物。
《古丝绸之路上的信仰之光:丝路沿线佛教艺术的流变与融合》 导言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自公元初期至中世纪,佛教艺术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如何在广袤的亚洲大陆上传播、演变,并与沿途不同地域的本土文化发生深刻的交融与碰撞,最终形成其独特而辉煌的面貌。我们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区域或朝代,而是力求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细致的“活态”图像流变图景,揭示艺术形式背下的信仰动力、文化转译机制以及不同文明间的互动哲学。 第一部分:源起与东传——犍陀罗、笈多与中亚的桥梁 本部分追溯佛教艺术的早期形态及其传播的初始动力。我们将从印度次大陆的本土艺术传统出发,重点考察犍陀罗艺术(Gandhāra)的独特性。犍陀罗艺术作为希腊化风格与印度佛教题材的首次大规模融合,其对佛陀“人格化”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对“希腊式”面容、披袍和体态的处理,如何成为早期汉传佛教艺术的蓝本,是本章的核心议题。 接着,我们将转向笈多王朝(Gupta Empire)时期,这一时期被誉为印度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笈多艺术以其优雅的比例、内在的精神性(Siddhic Quality)和对“湿衣”表现法的极致运用,确立了印度佛教造像的标准范式。这种范式如何跨越兴都库什山脉,影响了克什米尔和中亚地区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如何与粟特文化、贵霜文化相遇并被吸收,将是本章的另一重点。 中亚地区,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十字路口,其艺术特征体现了极强的“混合性”。我们细致考察了法显、玄奘等高僧取经路上的重要节点——如克孜尔千佛洞、吐鲁番和高昌古城遗址所展现的艺术面貌。这里的壁画显示出印度式布局、波斯(萨珊)式服饰图案、以及源自西域的色彩偏好,共同构筑了一个多元、开放的佛教艺术生态。 第二部分:汉地佛学的本土化进程——从对造像的模仿到意境的重塑 本部分聚焦于佛教艺术传入中国腹地后的深刻“在地化”(Indigenization)过程。 早期,北魏的“秀骨清像”风格,是对江南魏晋风韵与犍陀罗、笈多艺术的初步融合。我们分析了云冈早期的造像,探讨了印度教神祇体系如何被纳入汉地宗教叙事,以及“褒衣博带”的衣饰风格如何完成了对异域造像的文化转译。 随后,我们转向龙门石窟的鼎盛时期——北魏晚期至唐初。龙门宾阳洞的造像代表了汉地审美对犍陀罗和笈多标准的内部消化与超越。此阶段的重点分析是:如何通过“减塑化”和“平面化”的手法,使佛像逐渐从立体雕塑转向更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壁画式”表达,以及“褒衣博带”如何彻底转化为唐代造像的雍容华贵。 唐代佛教艺术的辉煌,不仅在于其体量之巨,更在于其精神内涵的成熟。以敦煌莫高窟(特指不涉及具体某一分册主题的早期、中期洞窟)为例,本章讨论了唐代画家如何将佛教故事(如本生、因缘)与中国山水画的笔法、盛唐的世俗生活场景相结合,使得佛教图像从单纯的教义阐释,上升为对人间理想境界的描绘。 第三部分:密教的兴盛与图像的复杂化——西藏与尼泊尔的独特贡献 丝绸之路的北线与西南线,见证了密宗(Vajrayāna Buddhism)的勃兴及其图像体系的建立。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雪域高原与尼泊尔(纽瓦尔艺术)对佛教艺术的贡献。 密宗图像体系的复杂性,源于其高度抽象化和象征性的教义结构。我们详细解析了曼陀罗(Maṇḍala)的结构与功能,探讨了坛城如何成为一种微缩宇宙模型,用以指导禅修与灌顶。金刚界与胎藏界曼陀罗在造型、色彩和方位上的差异,体现了密宗内部复杂的哲学思辨。 此外,本章专门分析了忿怒相(Wrathful Deities)的出现及其艺术表现。忿怒相,如金刚手、大威德明王,其狰狞的面孔、火焰般的环绕、累叠的肢体,并非简单的暴力象征,而是“降服烦恼”的方便法门。这些形象如何从印度教的湿婆(Śiva)元素中汲取营养,并被西藏、尼泊尔的宗教实践所固定化,形成独特的金属造像和唐卡艺术风格,是本章的考察重点。尼泊尔的“金铜造像”技术,融合了印度和西藏的审美,对明清宫廷造像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点亦将得到阐述。 第四部分:艺术的终结与再发现——东南亚的风格回响与当代意义 在丝绸之路的南线,佛教艺术在东南亚,特别是爪哇(如婆罗浮屠)和高棉(吴哥窟)地区,也展现了与中原、北印截然不同的面貌。 婆罗浮屠的浮雕,以其对世俗生活的细致描绘,以及对印度教神话与佛教教义的融合处理,提供了一个观察南传佛教(Theravāda)艺术的独特窗口。其雕刻手法更注重叙事性和自然主义,与中原的象征性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本书将探讨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学和人类学的介入,我们如何重新审视这些跨越千年的图像遗产。古代的佛教图像不仅是宗教活动的遗物,更是文化交流、技术传播和审美变迁的活化石。通过对这些艺术流变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文明在面对普世性精神追求时,所展现出的创造力与适应性。本书的结论在于,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图像翻译工程”之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惠民(1961年-)


  浙江临安人,一九八四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学系并到敦煌研究院工作至今,现任敦煌研究院考古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佛教图像学、佛教文化、敦煌文献学等,已刊着述有《关于〈天请问经〉和天请问经变的几个问题》《敦煌321窟、74窟十轮经变考释》《吐蕃长度单位「箭」考》《敦煌佛教与石窟营建》等一百余篇(部)。
 

图书目录

上册
我与敦煌佛教图像研究 3
如来卍字相与如来心相 9
一 卍字相 10
二 如来心相 13
三 早期石窟与《观佛三昧海经》 18
鹿头梵志与尼干子 23
一 鹿头梵志 25
二 尼干子 26
毗那夜迦像 45
一 敦煌早期的毗那夜迦像 46
二 唐宋元时期的毗那夜迦像 54
三 关于敦煌毗那夜迦几个问题 61
一佛五十菩萨图 67
一 一佛五十菩萨图的分布 68
二 一佛五十菩萨图的文献资料 75
三 一佛五十菩萨图与瑞像崇拜 76
四 一佛五十菩萨图探源 79
五 一佛五十菩萨图的传播 83
传法高僧图 87
一 祖师传承的由来 88
二 祖师传说在中国的流行 92
三 石窟中的祖师像 94
四 敦煌石窟中的祖师像 98
行脚僧图 105
一 行脚僧图调查 106
二 宝胜如来与宝胜如来信仰 109
三 李通玄事迹与《李通玄随虎图》 118
四 行脚僧图与西藏佛教绘画中的达摩多罗像 123
五 结论 127
十六罗汉图与十六罗汉图榜题底稿 129
一 十六罗汉图的出现与敦煌壁画中的十六罗汉图 130
二 第九七窟《十六罗汉图》榜题校录 134
三 敦煌壁画《十六罗汉》榜题简析 148
《水月观音经》与水月观音像 153
一 敦煌本《水月观音经》 154
二 水月观音像的流行 160
三 敦煌五代宋时期的水月观音 166
四 敦煌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像 170
五 敦煌水月观音流行的原因 174
地藏图像 177
一 地藏信仰的源流与地藏图像的遗存 177
二 敦煌地藏图像研究回顾 198
三 地藏的形像与地藏图像的分类 200
四 敦煌早期的披帽地藏图像资料 205
五 唐前期敦煌的地藏像 224
六 唐后期敦煌壁画中的地藏图像 231
七 五代宋时期敦煌壁画中的地藏图像 241
八 纸绢画中的地藏图像考察 25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真是淘到宝了!本来只是在网上随便浏览,想找点关于丝绸之路历史的资料,无意间看到了《敦煌佛教图像研究 上册》的介绍,就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了。敦煌,这两个字自带一股神秘又厚重的历史气息,而“佛教图像研究”更是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宗教艺术与历史交融的好奇心。拿到书的那一刻,那种厚重感就让我心生敬意,仿佛捧着的是一段被尘封的千年往事。翻开书页,那些精美的插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不仅仅是画面本身的美丽,更重要的是,每一幅图像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我尤其对那些描绘佛教故事的壁画印象深刻,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画,更是当时社会信仰、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的生动写照。作者的文字功底也非常扎实,条理清晰,引经据典,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将那些古老的图像解读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时代,亲眼见证佛教艺术的传播与演变。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用心,纸质优良,印刷清晰,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出版方的诚意。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去探索更多隐藏在这些图像背后的奥秘了。

评分

我是一位长期关注艺术史发展的爱好者,尤其对东方艺术情有独钟。这次有幸拜读《敦煌佛教图像研究 上册》,真是如获至宝。这本书的价值,我个人认为体现在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研究视角上。作者对于敦煌佛教图像的梳理和研究,不仅展现了其在艺术史领域的专业造诣,更体现了他对历史文化脉络的深刻洞察。书中对各个时期、不同窟龛的图像特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结合了最新的考古成果和学术研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敦煌佛教图像研究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图像时,能够跳出单纯的“形”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其“神”的内涵,比如图像所传达的宗教观念、伦理道德,以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和所表现的创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严谨又不失可读性,即使是对佛教图像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领略到其独特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研究”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以为所谓的研究,无非就是枯燥的数据和晦涩的理论,《敦煌佛教图像研究 上册》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想法。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充满力量,他并没有让学术的严肃性压垮图像本身的美感,反而是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许多图像,我之前可能只是匆匆一瞥,觉得它们美丽,但从未深入思考。然而,通过作者的解读,我才明白,这些图像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创造、被传播、被赋予意义的。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图像风格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图像中人物、场景、色彩的深入剖析,都让我惊叹不已。特别是作者在论述中,常常会将图像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教教义、民间信仰联系起来,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整个研究显得格外立体和深刻。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敦煌佛教图像的学术专著,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历史和艺术的深度探索。

评分

在我看来,《敦煌佛教图像研究 上册》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杰作。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偏学术、读起来会有些吃力的书,但实际阅读下来,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以极其生动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将那些尘封在历史中的佛教图像重新激活,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力。书中对于图像的解读,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史渊源和宗教内涵。每一幅图像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诉说着信仰的力量,讲述着历史的故事,展现着古人的智慧。作者在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图像特点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图像中象征意义的阐释,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严谨的学术考证,又不乏艺术欣赏的愉悦感。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古代艺术、佛教文化以及历史研究有兴趣的朋友,相信你们一定会在阅读中收获满满。

评分

我必须说,《敦煌佛教图像研究 上册》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我一直对宗教艺术情有独钟,尤其对那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充满兴趣。而敦煌,无疑是佛教艺术的一座宝库。这本书的出版,简直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门。作者在书中对敦煌佛教图像的解读,角度非常独特,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图像进行描述和分类,更是深入挖掘了图像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的艺术风格演变。读这本书,我仿佛成为了一位侦探,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层层剥开那些沉默的图像,去理解它们想要传达的信息。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实,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让我看到了严谨的学术研究是如何将零散的碎片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的。每一次翻阅,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考。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艺术的欣赏需求,更深化了我对佛教文化以及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理解。对于任何对敦煌艺术、佛教文化或者中国古代美术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