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 下册

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 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敦煌学
  • 五凉史
  • 历史研究
  • 中国古代史
  • 边疆史
  • 民族史
  • 丝绸之路
  • 考古学
  • 凉州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了五篇论文,涉及敦煌学、制度史、地方大族、粟特人、五凉史等内容,反映了作者十年来的学术研究旨趣及其转变轨迹。前两篇论文研考归义军的选官制度与镇制度,是置放在中古全国的历史背景下,来观察唐五代藩镇选官制度与中古镇制的演变。藩镇幕职与州县乡官的加官现象过去较少受到关注,但它对于认识一个官职的完整内容,即职、官二元一体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迁转,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归义军镇制的探讨,是在梳理镇制源流与总结学术史的基础上做了详细考证,有助于全面认识曹氏归义军的军事防御体制。第三、四篇论文从敦煌大族入手,分别考察他们在西域、河西的活动状况,揭示其在西北地方扮演的独特角色。论文探讨了进入西域的敦煌大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在河西走廊上,敦煌大族可谓独树一帜,在五凉王国中似乎发挥着不同于他郡的独特作用,但也不像前人所说的那么关系融洽,而应该具体对待与分析,事实证明他们并非铁板一块。末篇论文与第四篇的共同点都是讨论五凉王国,只不过从粟特人的角度切入。相比于传统的敦煌汉族大姓,五凉时期流寓到河西走廊的粟特人只是胡族小姓,但他们逐渐积聚势力,成为北朝、隋唐河西粟特人势力高涨的先声。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量身定制的、不涉及《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 下册》内容的图书简介。 --- 书名: 丝绸之路的考古新发现:中古欧亚大陆的贸易与文化互动 作者: (此处填写具体作者姓名,例如:李明德、王芳) 出版社: (此处填写具体出版社名称,例如: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 --- 丝绸之路的考古新发现:中古欧亚大陆的贸易与文化互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中古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10世纪)丝绸之路沿线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的系统性梳理、深入分析与理论探讨。它聚焦于这一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交通网络在物质文化交流、技术传播、宗教传播以及族群迁徙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文献记载,通过最新的考古学证据,重构一个更加立体、动态且充满活力的中古丝路图景。 一、 导论:中古丝路研究的新范式 本书开篇部分,首先对中古丝绸之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强调了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区域考古学和比较考古学方法的引入如何革新了我们对古代贸易路线的认识。传统史学多侧重于政治史和宗教史的叙事,而本书则确立了以“物质文化流动”为核心的分析框架。我们探讨了新近发掘的绿洲聚落、商队遗址以及中小型贸易中转站的意义,指出这些“次级节点”在信息流和货物交换中的不可替代性。 二、 绿洲文明的物质基础:贸易网络与商品流通 本部分集中讨论了丝绸之路沿线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实物资料,着重分析了贸易商品的来源地、流通路径和消费模式。 1. 陶器与玻璃器的跨区域互动: 详细考察了粟特、中原、波斯及地中海地区玻璃器皿的风格演变及其在不同文化层中的共存现象。例如,书中通过对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处晚期遗址出土的Sasanian风格玻璃杯与唐代本地陶器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同等级的社会阶层对域外奢侈品的接受差异。同时,对进口瓷器和中原陶器在西域的本地化仿制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图谱分析。 2. 纺织品与皮革工艺的传播: 鉴于干燥气候对有机材料的保存优势,本书详尽剖析了出土丝绸、麻布和皮革制品的纹饰、染色技术及制作工艺。重点关注了那些融合了中原传统技艺与西方动物纹饰(如联珠纹、狩猎场景)的复合型纺织品,论证了技术工匠在贸易链条中的主体地位。 3. 货币与金融工具的演变: 分析了古代金属铸币(如罗马金币、萨珊银币、唐代开元通宝)在绿洲市场上的流通比例和使用环境。通过对特定墓葬中货币组合的研究,推测了不同时期贸易的深度和区域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三、 技术的迁移与本土化重塑:从冶金到灌溉 本书将技术视为连接不同文明的关键媒介。我们不再将技术传播视为单向的“东渐”或“西来”,而是关注其在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产生的“适应性变异”。 1. 冶金技术的新证据: 深入探讨了铁器冶炼技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以河西走廊某处冶铁遗址为例,比对了其使用的炉灶结构和矿石提纯技术,与同期中原及中亚核心区域的工艺差异,揭示了技术传播中的地方性创新。 2. 水利工程与农业适应: 详细介绍了坎儿井(或类似地下水渠系统)在中古时期的扩大和技术完善。书中对比了不同绿洲对水源工程的投入,强调了水利技术对于维持大规模贸易所需定居点和商旅服务的至关重要性。 3. 纸张与书写媒介的西传: 基于最新的纸张残片分析,论证了造纸术西传的精确时间点和早期流传的地理路径,以及这些早期“外来”纸张在当地文书制作中的应用特点。 四、 宗教空间与多元信仰的考古表征 丝绸之路是世界性宗教传播的生命线。本书通过对宗教建筑遗址、造像艺术以及随葬品的分析,展现了宗教信仰在贸易网络中的渗透深度。 1. 佛教艺术的地域化: 以敦煌以外的周边佛教石窟和寺院遗址(如炳灵寺、克孜尔等)为例,探讨了犍陀罗艺术、笈多王朝艺术风格与中原本土审美在中古时期的交融过程。重点分析了佛像面部特征、手印姿势以及壁画中供养人服饰的演变,以此作为文化融合的视觉指标。 2. 袄教、摩尼教和景教的考古足迹: 搜集和整理了散见于中亚和中国西北部发现的祆教火坛遗迹、摩尼教手抄本残页以及早期景教石刻。通过对其分布密度的空间分析,揭示了这些外来宗教在特定商人群体中的接受程度和社区规模。 五、 族群互动与身份认同的考古标记 中古丝绸之路上的居民结构极其复杂,包含大量迁徙的粟特人、吐谷浑人、铁勒部落以及汉族移民。本书利用墓葬考古资料,试图重建这些族群的互动模式。 1. 墓葬形制与随葬品对比研究: 选取了具有明显族属特征的墓葬群,如东西向或南北向的墓道结构、使用石棺或土坑,以及特定饰品(如金质耳环、腰带扣)的组合,来界定不同族群的文化边界。 2. 语言接触与文字记录的物证: 分析了出土的佉卢文、粟特文、回鹘文等文字材料,这些材料往往出现在贸易契约、私人信件或墓碑上,为我们理解不同族群间的日常交流和法律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语言学和考古学证据。 结论: 《丝绸之路的考古新发现》并非一部断代史的简单陈述,而是一次基于实物证据对古代欧亚大陆互动模式的深刻反思。它强调了技术、商品和信仰的流动性与适应性,展示了中古时期世界性文明网络是如何通过贸易中介点和技术创新共同构建起来的。本书为理解古代世界的互联互通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冯培红


  一九七三年生,浙江长兴人。一九九七年兰州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二〇〇四年获该校博士学位。二〇一六年起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从事敦煌学、隋唐史、西北史研究,出版专着《敦煌的归义军时代》等三部,在《历史研究》、《敦煌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图书目录

下册
汉唐敦煌大族与西域边防 193
敦煌大族与五凉王国 243
粟特人与五凉王国 343
后记 375
又记 37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些关于边疆史的学术著作,而“敦煌学”和“五凉史”正是这其中极具吸引力的组成部分。提起五凉,脑海中浮现的总是那段纷繁复杂的乱世,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政权更迭频繁,这种混乱之中却孕育着新的生命力和文化融合。而敦煌,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要道,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的下册,我预感会涉及更多关于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专题研究。我很好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同民族是如何在共同的土地上生活、交流,甚至产生新的文化形态的?敦煌壁画中那些异域风情的元素,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演变,都与五凉时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为我揭示出更多关于这些深层联系的细节。比如,当时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方面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又有哪些具体的历史事件能够生动地展现这种融合的过程?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更期待能够对那个时期有一个更立体、更 nuanced 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挺有分量的,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下册,但光是“敦煌学”和“五凉史”这两个词,就足以勾起我对那个遥远而辉煌时代的无限遐想。五凉时期,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融合的特殊阶段,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文化的碰撞、交流,造就了独特的历史景观。而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更是承载了无数的文明印记。我常常在想,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底发生了多少跌宕起伏的故事?那些在史书中寥寥数语带过的君王、将领、文人,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们的决策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下册,想必会继续深入探索这些问题,或许会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五凉时期的政治格局,亦或是聚焦于敦煌艺术、佛教传播等更具象的文化层面。我特别期待能够从中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生活方式,甚至是他们的日常琐事。要知道,历史并非只有金戈铁马,更有烟火人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时代的细节,去感受历史的温度,去理解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闪耀的文化碎片。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那些古老而神秘的丝绸之路上的传说。敦煌,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象征。而五凉,作为这段历史的关键时期,承载了太多的故事。我一直在想,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敦煌是如何成为一个知识、艺术、宗教的集散地的?而五凉政权,那些短暂却又充满活力的政权,又是如何在中华大地上留下印记的?这本书的下册,我大胆猜测,会深入探讨敦煌文献的研究,比如那些在敦煌发现的珍贵文书中,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又比如,五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如何?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又有着怎样的发展?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普通民众生活的记载,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才构成了历史的肌理。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帝王将相的了解上。

评分

读史书,最怕的就是枯燥乏味的叙述,堆砌史料却缺乏思想的深度。我希望这本《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 下册》能够给我带来惊喜。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书名来看,它似乎不像是一本简单的通史,而是带有“论稿”的性质,这预示着作者很可能对一些历史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探讨。我特别关注“敦煌学”和“五凉史”这两个领域中的争议性话题,比如,五凉政权的性质如何界定?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究竟是怎样的?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又发生了哪些演变?我希望作者能够在此书中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或者对一些旧的论断进行有力的反驳或补充。我想看到作者如何运用史料,构建自己的论证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出批判性思维的魅力。我期待的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能够引发我思考,甚至让我重新审视一些既有的历史认知,那将是对我而言最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一看到“敦煌学”和“五凉史”这样的字眼,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雄浑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边疆历史和民族关系非常感兴趣,而五凉时期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五胡乱华,但同时也是文化的交融。我很好奇,在那段复杂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政权是如何相互作用,又如何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而敦煌,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化中心,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下册,我猜想会聚焦于五凉时期的一些重要君主,或者是一些关键性的历史事件。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更详尽的史料分析,帮助我们理解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及各政权之间的联盟与对抗。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五凉时期在中国文化发展,特别是佛教传播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毕竟,敦煌石窟就是最好的证明。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对那段历史更深刻的理解,并能从中学习到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