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 下冊

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 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敦煌文獻
  • 吐魯番文獻
  • 文選
  • 輯校
  • 古籍
  • 文學
  • 漢魏六朝
  • 注釋
  • 校勘
  • 唐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百年來,敦煌吐魯番齣土的《文選》寫捲受到學界的高度關注,涉足於此的學者眾多,研究成果豐碩。但已有的研究論著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如寫捲收集不全(迄今一個相對全麵的敦煌寫本《文選》校錄本——羅國威《敦煌本〈昭明文選〉研究》所收寫捲數量僅占全部敦煌《文選》寫捲的一半強)、錄文不夠、校釋過於簡單(往往隻校異同,不校是非)等。對敦煌吐魯番寫本《文選》作一全麵係統的整理研究非常必要。金少華著的《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精)》將全麵仔細地搜羅敦煌吐魯番齣土文書中的《文選》寫捲(已收得44號,綴閤為26件)。
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 上冊 本書簡介 本書為《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的上冊,專注於對迄今為止發現的敦煌、吐魯番地區齣土的、抄寫有《文選》殘捲的文獻進行係統、詳盡的整理、輯錄與校勘工作。此項工作旨在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中古文獻學以及敦煌吐魯番學研究提供一份紮實可靠的原始資料基礎和深入的文本分析。 一、 輯錄範圍與重要性 《文選》,這部由南朝梁代蕭統組織編纂的漢魏六朝文學總集,自問世以來便被視為中古文學的圭臬,對後世文學觀念、創作實踐産生瞭不可估量的影響。然而,由於曆史流傳的復雜性,現存的通行本(如宋刻本)多有疏漏、訛誤,其文本形態也未能完全反映中古時期的真實麵貌。 敦煌與吐魯番,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保存條件,為我們留下瞭大量漢唐時期的文書遺存,其中不乏《文選》的抄本。這些抄本,大多形成於南北朝至唐代,它們是當時學人習讀、抄錄《文選》的直接物證。 本上冊所輯錄的,便是散布於海內外各大文書收藏機構(如北京圖書館、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傢圖書館、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等)的全部可辨識的敦煌、吐魯番《文選》相關殘捲。輯錄的工作遵循“一捲一檔”的原則,力求忠實記錄每一份殘捲的全部文字內容,包括: 1. 殘捲的物理特徵描述: 紙質、尺寸、抄寫年代的初步判斷、墨色狀況以及殘損情況。 2. 抄錄文本的原文復原: 盡可能清晰地綴閤殘缺文字,以底本的形態呈現其麵貌。 3. 抄寫體特徵分析: 對其書寫風格進行初步記錄,為斷代和定性提供依據。 這些輯錄的文獻,由於其抄寫年代早於現存善本,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研究《文選》早期流傳史和文本演變的可能性。它們往往帶有大量原抄本獨有的異文、脫文、衍文,以及重要的篇末題記或校勘批注。 二、 詳盡的校勘方法與研究視角 本書的“輯校”二字,體現瞭嚴謹的文本學立場。上冊在輯錄完成的基礎上,著重展開瞭對這些敦煌、吐魯番本的精細校勘工作,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維度: 1. 與通行本的“參校”: 本書將敦煌、吐魯番本的異文,與宋代以來的主要刊本(如宋蜀刻本、宋本集注本等)進行逐一對比。校勘的目的並非簡單地“改正”或“采納”異文,而是旨在勾勒齣《文選》文本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流變軌跡。例如,某處敦煌抄本的罕見寫法,可能更接近蕭統所見的原貌,或者反映瞭唐代特定地域的語言習慣。 2. “內部互校”與篇章結構重建: 由於材料的殘缺性,單一殘捲往往無法提供完整的篇章。本冊的工作核心之一,是利用不同地點、不同捲號的敦煌、吐魯番殘捲,進行內部的互相印證與綴閤。通過對篇目次序、篇內內容的比對,力求重建齣早期抄本在篇章編排上的原始結構,這對於研究《文選》的編次演變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3. 提煉“抄寫體”校勘特徵: 敦煌、吐魯番文書往往帶有大量的“避諱”、“脫字”、“衍字”等抄寫過程中形成的痕跡。本書深入分析瞭這些筆誤和特點,將它們歸類,從而辨識齣不同抄本之間可能存在的抄寫源頭關係,甚至可以推斷齣某一抄本群的抄寫者或地域特徵。例如,某些抄本中對特定字詞的簡化或異寫,揭示瞭當時通行的書寫規範。 三、 重要的學術價值 上冊的整理工作,為中古文學研究提供瞭不可替代的基石: 還原早期文本麵貌: 提供瞭研究《文選》在唐代(抄寫高峰期)的實際流通情況和學習場景的直觀證據。 重估異文價值: 許多被後世底本刪改或誤刻的異文,在敦煌本中得到瞭保留,這為理解原作者的創作意圖提供瞭新的語境。 文獻地理學的貢獻: 揭示瞭《文選》在絲綢之路沿綫學術傳播的廣度和深度,證明瞭其在唐代西域地區的普及程度。 本書的編纂,以嚴謹、細緻、客觀的學術態度,將這些零散、脆弱的古代文獻轉化為可供後人深度挖掘的可靠資料,是研究漢魏六朝文學、中古抄本學與敦煌吐魯番學領域的重要參考書。 --- (注:本捲主要收錄捲一至捲二十五,即《文選》之文學、辭賦、詩、駢文等部分內容的相關殘捲輯錄與校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金少華


  二〇一一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講師。在《文學遺産》、《敦煌研究》、《文史》等靠前文科知名雜誌發錶論文多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一項。
 

圖書目錄

上冊
凡例 1
緒論 5
白文本
東京賦 3
吳都賦 5
恨賦 17
嘯賦 23
樂府十七首——樂府八首 39
答臨淄侯牋 57
三月三日麯水詩序(顔延年)——王文憲集序、陽給事誄、陶徵士誄、褚淵碑文 59
王文憲集序 103
劇秦美新、典引 109
晉紀總論 121
恩倖傳論——光武紀贊、石闕銘 125
運命論——辯命論 147

中冊
演連珠 197
汧馬督誄 217
陽給事誄 223
文選序 227
羽獵賦——西徵賦 233
海賦 291
李善注本
西京賦 297

下冊
江賦 451
答客難、解嘲 455
七命 489
佚名注本
補亡詩——上責躬應詔詩錶 505
與嵇茂齊書——難蜀父老 539
主要參考文獻 627
後記 653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文學史發展脈絡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對《文選》本身就有著特殊的感情。而當得知有“敦煌吐魯番本”的輯校本齣現時,更是激動不已。我一直覺得,那些經過韆年風沙洗禮的古老抄本,一定保留著更加原始、更加鮮活的文字信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選》在曆史上的傳播和演變。這本《文選》的下冊,我拿到後便迫不及待地翻閱。即使我對其中的一些古籍考證細節並非全然理解,但也能感受到編纂者付齣的巨大心血。那些詳盡的校勘說明,就像一層層剝開的洋蔥,讓我看到文字背後隱藏的豐富信息。我尤其喜歡其中一些對於當時語言和文化背景的解讀,這讓我在閱讀文學作品的同時,也能更深入地瞭解那個時代的生活圖景。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上的愉悅,更是一種對曆史文化傳承的敬畏之情。

评分

作為一名普通的文學愛好者,我並沒有深入研究過敦煌吐魯番學,但一直對古代散文和詩歌有著濃厚的興趣。偶然的機會,我瞭解到這本《文選》,被其“敦煌吐魯番本”的字樣深深吸引。我想,這一定與我們現在看到的《文選》有所不同,它可能保留瞭更多原始的風貌,記錄瞭更加鮮活的時代氣息。拿到書後,我首先被其厚重感所摺服,仿佛捧著一本沉甸甸的曆史。翻開扉頁,那些古樸的字跡,雖然經過現代的整理和校勘,依然能感受到歲月的痕跡。我從頭開始,一字一句地讀,雖然有些字句的含義需要藉助注釋,但每一次的理解都帶來瞭莫大的欣喜。我驚嘆於古人的遣詞造句之精妙,他們的思想之深邃,以及他們對文字的駕馭能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真實、更加鮮活的古代文學世界,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思想和智慧的結晶。我喜歡這種慢節奏的閱讀方式,它讓我能夠靜下心來,去品味每一段文字的韻味,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评分

這本《文選》的齣現,猶如沙漠中的甘泉,滋養著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渴望。我一直對古代文人的雅緻生活和他們留下的篇章充滿好奇,而敦煌吐魯番文獻,更是將這份好奇推嚮瞭極緻。想象一下,那些在韆年風沙中沉睡的捲軸,承載著多少文人墨客的心血與纔情,又見證瞭多少曆史的變遷。當我翻開這本書時,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阻隔,與那些古人對話,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體味他們的人生哲學。書中的選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每一篇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細讀之下,你會發現,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生活,與我們今天的內心世界有著驚人的共鳴。對那些熱愛中國古代文學,特彆是對敦煌吐魯番學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扇通往寶藏的大門,它不僅提供瞭寶貴的史料,更引領我們深入理解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文化瑰寶。每一頁都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评分

我一直認為,閱讀古籍,尤其是那些經過時間洗禮的文獻,是一種彆樣的體驗。它不是為瞭追求速度,而是為瞭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連接。這本《文選》的下冊,讓我對古代散文的魅力有瞭更深的認識。雖然我不是專業的學者,但我能夠感受到那些文字背後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那些描繪山川景色的段落,仿佛將我帶入瞭古代的壯麗河山;那些抒發人生感慨的篇章,也常常讓我心生共鳴。更令我著迷的是,通過對這些文獻的閱讀,我能夠窺見古人的生活片段,瞭解他們的思想觀念。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領我一步步走進那個遙遠的時代,去理解那些不朽的篇章。每讀完一篇,我都忍不住去思考,去迴味,去體會其中的深意。這種閱讀的過程,是充實而寜靜的,讓我忘卻瞭塵世的煩擾,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

评分

我對曆史和文獻學的研究一直抱有極大的熱情,尤其是那些能夠幫助我們重新認識曆史的珍貴資料。敦煌吐魯番文獻,作為連接古代中國與中亞文化交流的橋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本《文選》輯校本,無疑是為學者們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的平颱。它不僅匯集瞭散落在各地的敦煌吐魯番本《文選》的殘捲,更是經過瞭嚴謹的輯校和考證。對於研究《文選》流傳過程、文本演變以及當時社會文化風貌的學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我尤其欣賞其中細緻的校勘說明,每一次的異文辨析,都凝聚瞭研究者大量的汗水和智慧。這不僅僅是一部文本的匯集,更是一次對曆史文獻的深度挖掘和解讀。我相信,這本書的齣版,必將對相關領域的研究産生深遠的影響,為我們揭示更多關於古代文學和曆史的奧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