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近代工业史 第四册

武汉近代工业史 第四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武汉近代工业史
  • 近代史
  • 工业史
  • 武汉历史
  • 地方史
  • 经济史
  • 历史研究
  • 民国史
  • 湖北历史
  • 企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武汉与上海、天津、广州、江苏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钢铁等重工业的主要发源地,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发源地。全书四册百万余字,全面地梳理了一八四○至一九五三年的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重点撰写了清末三镇手工业发展、一八六一年汉口开埠、一八八九年张之洞兴实业、民国黄金十年和一五初期武汉近代工业的跌宕起伏。全书历时四年,史料翔实,不少史料为潜心搜集所得,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工业史和城市发展史的力作。
《江汉潮涌:近代长江流域城市群的崛起与转型(1860-1949)》 内容提要: 本书以长江中游为核心腹地,聚焦1860年至1949年间,长江流域重要城市群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及其社会经济转型。着重探讨了在晚清“自强”运动、民国“实业救国”思潮驱动下,汉口、南京、重庆、长沙等关键节点城市如何通过口岸开放、交通网络建设、资本输入与技术引进,逐步形成具有区域辐射力的现代工业体系与商业格局。全书深入剖析了区域资源禀赋(如矿产、水利、农业基础)与国家政策导向(如津关税改革、国民政府的经济计划)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些城市的命运,并详细考察了机器制造、纺织印染、冶金化工、烟草和轻工等核心产业的兴衰脉络。 本书不仅关注宏观的经济数据与政策演变,更致力于描绘近代长江城市群内部复杂的社会结构变迁——包括买办阶层的崛起、本土资产阶级的形成与斗争、工人阶级的诞生与工人运动的勃兴,以及传统手工业者在现代化冲击下的生存困境。通过对特定行业社团、商会记录、地方志及私人文献的细致梳理,本书力图重现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交织的近代中国工业前沿地带。 --- 第一部分:近代化的初始脉动:口岸的开启与区域重构(1860-1900) 本部分考察了长江流域近代工业化的序幕。重点分析了《天津条约》及后续不平等条约对长江航运和沿岸城市经济结构的颠覆性影响。 第一章:长江天堑变通途:开埠政策的经济地理学重塑。 详细考察了汉口、九江、芜湖等通商口岸的设立,如何打破了传统内陆贸易的地理制约。研究了洋行、领事裁判权对本地商业秩序的冲击,以及早期洋货输入对传统手工业(如土布、土盐)的替代效应。分析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央政府在长江流域布局的军事工业与民用企业(如福州船政局的影响辐射、湖北枪炮厂的建立背景),及其与地方士绅、官僚资本的早期互动模式。 第二章:水运的革命:轮船招商局与近代航运网络的形成。 阐述了轮船的引入如何改变了数千年来以帆船和木船为主导的内河物流效率。重点对比了中国自办和外商控制的航运力量,以及这种竞争对沿岸码头设施和仓储物流业的刺激作用。探讨了长江航运对大宗物资(如粮食、煤炭、棉花)转运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第三章:传统手工业的挣扎与适应:江南丝绸与中游陶瓷的转型困境。 聚焦于传统优势产业如何应对西方工业品的竞争。研究了部分传统作坊通过引进新式设备、改良工艺以求自救的案例,以及大量手艺人最终破产或被迫转为工厂工人的社会分流现象。分析了地域性商业网络(如徽商、晋商)在新的跨区域贸易体系中的角色演变。 --- 第二部分:实业救国的浪潮:民营工业的勃兴与资本的集聚(1901-1927)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清末新政和民初“实业救国”思潮下,民营资本在长江流域工业化中扮演的主导角色。 第四章:民族资本的春天:张謇系与长江中游的轻工业布局。 深入研究了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家群体,在长江下游及中游地区(如南通、武汉)创办大型棉纺织厂、面粉厂的动因、融资模式及技术路线。分析了这些企业的特点:高度依赖外籍技术人员、侧重于初级加工、股权结构复杂等。考察了官督商办企业向纯粹商办企业的过渡过程。 第五章:长江“工业心脏”的诞生:武汉的崛起与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形成。 详尽考察了1910年代至1920年代,武汉地区(特别是汉阳、武昌)的冶金(如汉阳兵工厂的民用化尝试、湖北炼铁厂的早期发展)、机器制造和造船业的集聚过程。分析了其依托长江水运优势和中南地区矿产资源的区位优势。同时,探讨了军阀混战对区域工业生产稳定性的破坏。 第六章:城市化的副产品:租界经济与买办资本的渗透。 分析了列强在长江沿岸城市设立的租界(如汉口英租界)如何成为近代工业的孵化器和资本的集散地。研究了买办阶层在代理洋行、参与合资企业中的中介角色,及其对民族资本发展速度和方向的制约。考察了城市基础设施(如电灯、自来水、公共交通)的建设与资本来源。 --- 第三部分:动荡中的发展与重塑:工业体系的抗争与整合(1927-1949) 本部分聚焦于国民政府时期,中央对长江流域工业的整合尝试、抗战时期的西迁浪潮,以及战后短暂的复苏与困境。 第七章:统一与规制:国民政府的经济规划与长江工业的整合。 考察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试图通过《工厂法》、《矿业法》等法规,规范和整合长江沿岸的工业生产秩序。分析了资源委员会(RC)在特定战略性产业(如电力、大型冶金)中的主导作用,以及与地方性私营资本的博弈。探讨了中央银行体系对区域信贷资源的调配影响。 第八章:抗战的熔炉:工业西迁与内陆城市的工业化加速。 这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详细记录了1937年至1941年间,长江中下游的工厂、设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向重庆、成都、昆明等内陆腹地的艰苦迁移过程。研究了迁移对接收地(如重庆)工业基础的“播种”效应,以及西迁企业在战争后方简陋条件下维持生产的组织能力与技术适应性。分析了这一过程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长江流域的工业地理格局。 第九章:工人与社会:劳资关系的演变与工人阶级的成长。 关注近代长江城市工业化背后的劳动力变迁。研究了从乡村招募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的构成、生活条件、技能培训及其社会身份的构建。梳理了1920年代至1940年代,沿江主要城市的罢工、怠工等劳资纠纷事件,以及不同政权对工会组织的控制与利用。分析了产业工人阶层对城市文化与政治生活的影响。 第十章:战后的幻灭:接收、垄断与恶性通货膨胀的冲击。 考察了抗战胜利后,接收沦陷区日伪产业所引发的产权争议与管理混乱。分析了官僚资本利用战后特权,在轻工业领域(如纺织、面粉)的急剧扩张,以及与本土民族资本的尖锐矛盾。最后,探讨了1940年代末期,恶性通货膨胀如何击垮了依赖传统商业模式和短期信贷的民营工业体系,为新政权的建立铺设了经济基础。 --- 结语:长江工业文明的遗产与未竟之路。 本书总结了近代长江流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下所完成的工业化努力的复杂性,指出其成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和初级加工业,战略性重工业基础薄弱,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和资本的脆弱性,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长江工业文明留给后世的深刻遗产。 关键词: 长江流域、近代工业化、城市群、汉口、重庆、民族资本、工业西迁、劳工史、开埠经济。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唐惠虎


  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华中师大,研究生毕业,法学博士。从事新闻学和武汉近代史研究三十余年,一九九○年与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案。着有《舆论监督论》等。主编《武汉抗战图志》、《武汉近代新闻史上下卷》、《万里茶道申遗》等。发表《武汉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武汉近代工业及其遗址保护》、《汉口法国租界及其建筑》、《汉口俄国租界及其建筑》等数十篇学术论文。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编《中俄万里茶道与汉口》,系唐惠虎撰着、历史学家冯天瑜审定。
 

图书目录

第四册

第十章 武汉工业的恢复与国家工业基地的确立 961
第一节.军管会接收官僚工业及整顿金融市场 962
一、武汉市军管会的成立 963
二、接管国民党政府国家资财和没收官僚资本 966
三、整顿金融秩序 972
第二节.私营工业的恢复与发展 980
一、私营工业恢复之措施 981
二、私营工业的恢复与发展 994
第三节.国有工业企业的建立与发展 1004
一、电力工业 1005
二、冶金工业 1008
三、机械工业 1010
四、纺织工业 1013
五、轻工业 1015
六、化学工业与建筑工业 1016
第四节.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18
一、有计画有准备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019
二、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24
第五节.国家工业基地的建设 1040
一、「一五」时期武汉工业经济计画 1041
二、「一五」时期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 1043

第十一章 武汉: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 1057
第一节.中国产业工人的重镇 1058
一、武汉早期工人的构成及生存状况 1058
二、早期共产党人对工人的启蒙及工人的觉醒 1073
三、武汉工人的产业贡献 1085
第二节.民族实业家的经营理念及时代特性 1105
一、民族实业家的经营理念 1105
二、民族实业家的组成结构 1113
三、民族实业家的时代先进性与局限性 1116
第三节.武汉近代工业技术的兴起及其特征 1121
一、外资工厂工业技术 1121
二、官办工厂工业技术 1124
三、民办工厂工业技术 1129
四、武汉近代工业技术特征 1135
第四节.武汉近代工业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1142
一、工业建筑的结构 1142
二、工业建筑设计风格 1148
三、工业建筑的室内设备与地理布局 1150
四、工业建筑设计师与营造厂 1151
五、武汉工业建筑的阶段性特征 1154
近代工业大事记 1159
主要参考文献 1261
后记 127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武汉近代工业史 第四册》,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作者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辅以生动的叙述,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工厂、那些为国家工业化进程默默奉献的先辈们,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崛起的章节印象深刻。在内忧外患的年代,无数有识之士怀揣实业救国的情怀,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如汉阳铁厂、大冶铜矿等。这些企业不仅为武汉带来了经济繁荣,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技术、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为后来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对这些企业的兴衰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创办初期的筚路蓝缕,到发展壮大的辉煌,再到后期受到的冲击和调整,都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机器的轰鸣,闻到煤炭燃烧的气息,感受到那个时代创业者的激情与坚韧。尤其是书中穿插的那些企业家的小故事,更是充满了人情味,让人看到了冰冷数字背后鲜活的生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工业史,更是一部关于奋斗、创新与民族脊梁的书,读来令人肃然起敬,也引发了我对当下中国工业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

评分

《武汉近代工业史 第四册》给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段历史,更像是在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已经消逝的时代,亲身感受那份蓬勃的生命力。这本书在叙述方式上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枯燥的编年体,而是根据不同的工业领域或历史时期,将相关的事件和人物有机地串联起来。比如,在讲述武汉的纺织工业时,它不仅提到了主要的纺织厂,还详细介绍了当时引进的国外先进设备,以及培养出的技术工人队伍。更有意思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当时纺织工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片段,以及她们在争取自身权益时的斗争,这让整个叙述更加立体和生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技术革新和引进的描写,这部分内容详实地展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如何从模仿走向自主创新,如何一步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那些关于汉口的洋行、码头以及随着而来的近代商业运作的描述,也让我对武汉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并非“后起之秀”,而是在近代就已经展现出强大工业潜力的武汉。

评分

《武汉近代工业史 第四册》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所呈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中的个体关怀。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工厂名称和生产数据,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时代推动或塑造的个人。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武汉早期化学工业发展的章节。在那个时期,化学工业的兴起,对于医药、染料、甚至军事工业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创办化学工厂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包括技术人才的缺乏、生产原料的瓶颈,以及国际竞争的压力。但同时,它也生动地描绘了一群怀揣科学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工业产品。这些人物的传记式描写,让冰冷的工业史充满了温度和情感。我仿佛看到他们夜以继日地钻研,为了一个实验的成功而欢欣鼓舞,也为了一个生产事故而彻夜难眠。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每一次工业的飞跃,都离不开无数个体的努力和奉献。

评分

坦白说,初拿到《武汉近代工业史 第四册》,我有些担心会读起来枯燥乏味,毕竟工业史并非大众喜爱的题材。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文笔十分考究,将复杂的工业技术和经济数据,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书中对于武汉地区煤炭、钢铁、机械制造等基础工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我特别被其中关于早期铁路建设和交通枢纽形成的章节所吸引。在那个交通闭塞的年代,铁路的出现无疑是划时代的事件,它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人员的往来,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书中对一些关键性工业项目的决策过程、建设难点以及最终的成就,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得以一窥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决策者的智慧与担当。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当时的工业布局、区域经济的联系,以及这些工业对周边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些都让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工厂本身,而是展现了工业发展与整个社会大背景的紧密互动。

评分

读完《武汉近代工业史 第四册》,我深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在近代中国工业版图中的独特地位。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有条理,它将武汉近代工业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于武汉早期港口贸易与工业发展的联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被其中关于轮船招商局、长江航运的兴衰史所吸引。作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武汉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发展工业的天然优势。书中对那些曾经辉煌的航运企业、造船厂的兴衰史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也让我看到了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缩影。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本书对那个时期汉正街的商业活力以及与之配套的工业生产模式的描述。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大工业的史书,也包含了很多关于手工业、小作坊如何融入近代化进程的精彩内容,展现了武汉这座城市丰富多元的工业面貌。这本书让我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