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与文学丛考 上册

敦煌文献与文学丛考 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敦煌文献
  • 敦煌学
  • 文学史
  • 历史文献
  • 古代文学
  • 边塞诗歌
  • 卷宗文献
  • 丝绸之路
  • 文化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黄永武的《敦煌文献与文学丛考》共三十余篇文章,内容有敦煌文学研究、有关敦煌文献的丛考,披览断简残篇、无名缺题之敦煌写卷,一一辨识考定。黄氏治学,从经学、考据入手,而后旁通义理,再落实到文学研究及散文创作上。分析缜密,语必有据,是他的特色;用专家的材料,写通俗的文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是他的总体风格与特色。
《中古文史丛考》 ——兼论汉魏至隋唐之制度、思想与艺术 第一卷:制度沿革与边疆治理 本书聚焦于中国中古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10世纪)的政治制度变迁、社会结构调整及其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全书共分三辑,深入剖析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鼎盛时期的国家治理模式与文化互动。 第一辑:魏晋南北朝的权力结构与地方控制 本辑首先考察了曹魏至西晋时期门阀士族政治的形成及其在中央集权体系中的复杂角色。通过对《晋书》相关志传的细致梳理,探讨了九品中正制的实际运作及其对人才选拔的深层影响,尤其关注了这一制度在地域间的差异化表现。 随后,重点分析了东晋南渡后,江南士族与侨姓、土著姓的权力博弈。本书不满足于传统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概括,而是深入分析了士族在军事、财政、地方行政等多个维度的权力渗透方式,指出其“寓兵于民”的社会基础。 对于北朝的政权更迭,本书采取了对比研究的方法。详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户籍制度和均田制的理论与实践。特别关注了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的融合过程,以及这种融合如何塑造了北魏晚期及东魏、西魏的政治版图。例如,通过对“六镇之乱”的重新解读,强调了军事屯垦区底层民众的抗争,而非仅仅是贵族间的权力斗争。 第二辑:隋唐帝国: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官僚体系的成熟 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古政治的重大转折。本书详尽论述了隋文帝开皇年间如何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石。重点分析了隋代三省六部制的雏形、科举制的初步尝试,以及大运河的修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战略意义。 进入唐代,本书着重探讨了“三省六部”制度的成熟及其职能分工。通过分析唐初的“贞观之治”与唐中期的“开元盛世”,对比了不同皇帝在用人策略上的异同。对于武则天时期的政治生态,本书着墨于她如何借助科举和更迭重臣的方式,削弱传统关陇贵族的影响力,并培养了新的官僚阶层。 在地方制度方面,本书对唐代的道、州、县层级进行了细致考察,并对比了前期对“羁縻府州”的柔性管理与安史之乱后对藩镇的强硬控制。通过分析《唐会要》中的相关记载,揭示了藩镇割据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中央集权长期渗透受阻的必然结果。 第三辑:边疆经营与民族交流 中古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交融的关键阶段。本书将目光投向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的互动。 在西北地区,本书详细分析了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的战略考量,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与安全保障作用。通过对吐蕃兴起的研究,探讨了唐蕃之间的战争、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以及宗教(佛教)的传播链条,指出双方关系具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和信仰等多重维度。 对于东北和漠北,本书考察了对奚、契丹、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册封与朝贡体系。研究发现,唐朝的“羁縻之术”在不同时期有显著的弹性调整,既有军事威慑,也有文化拉拢和经济贸易的驱动。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南方少数民族,如西南夷的“改土归流”的早期形态,以及中原王朝在这些区域的屯田与移民政策,以期全面勾勒出中古时期中国疆域的实际控制与文化影响力范围。 --- 《中古思想史论稿》 ——玄学、佛教与儒学的再诠释 本书旨在对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占据主导地位的几种重要思想流派进行深入的、文本细读式的考察,力求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内在张力。 第一辑:玄学的兴盛与时代的精神 本辑聚焦于魏晋玄学的形成和鼎盛期。首先,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细致辨析,认为曹魏时期的知识分子在汉末的政治动荡中,从经学转向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 随后,本书系统梳理了“竹林七贤”的思想谱系。重点分析了王弼的《老子注》和《周易注》在“义理”与“言意之辨”上的贡献,以及嵇康在“非汤武而薄周孔”中体现的对传统政治伦理的反思与批判。本书特别强调了玄学与清谈之风的辩证关系,认为清谈既是思想活跃的标志,也可能导致政治上的消极避世。 第二辑:佛教的本土化进程与哲学整合 本书将佛教的传入视为中古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并分为汉译佛学与本土宗派两个层面进行阐述。 在汉译佛学部分,重点分析了鸠摩罗什及其译场的巨大影响,特别是他如何将般若学(空宗思想)引入中土,并与玄学形成了有趣的“格义”现象。 随后,本书详细论述了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形成。对天台宗(智顗的“法华圆融观”)、禅宗(慧能的“顿悟法门”与神秀的“渐修”)以及唯识宗(玄奘一系的哲学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通过对比不同宗派对“空”“有”“性”“相”的理解,展示了佛教如何成功地将印度哲学体系融入中国传统语境,并最终影响了唐代的艺术审美与社会伦理。 第三辑:儒学的复兴与中古意识形态的构建 尽管玄学和佛教盛行,但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从未中断。本辑考察了中古儒学的“变异”与“复兴”。 在南朝,本书考察了对《五经》的注疏传统,特别是对《春秋》学的发展,分析了宋明理学先驱们如何从经学中寻求政治合法性与道德规范。 唐代是儒学回归正统的关键时期。重点分析了韩愈、李翱在“古文运动”中的思想内涵,他们如何批判晚唐佛教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并试图重建以“道统”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本书认为,唐代的儒学吸收了部分玄学和佛教的思辨方法,使其在理论上更加成熟,为宋代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 《中古文学与艺术的嬗变》 ——从宫廷乐府到山水田园诗的风格演进 本研究集关注中古时期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的风格流变,旨在描绘一个由古典向近世转型的审美图景。 第一辑:诗歌与辞赋的体制创新 本辑首先考察了汉魏乐府诗向建安风骨的过渡。通过对曹操、曹植作品的分析,揭示了在乱世背景下,诗歌如何由侧重讽谏和政治教化转向对个体生命体验、悲凉情怀的细腻描摹。 随后,本书详述了永明体对声律的自觉追求。特别关注了南北朝时期,南方文人对辞藻的精雕细琢,以及这种精工化趋势如何催生了后来的唐代近体诗的格律基础。 唐代文学是本书的重点。对初唐的宫廷诗风进行了剖析,并着重研究了“初唐四杰”在拓宽诗歌题材上的贡献。在盛唐部分,本书将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放置于具体的时代背景下考察,指出其清淡的风格是对玄学与禅宗思想在审美上的投射。最后,对杜甫“诗史”的地位进行了再评估,强调其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及其对后世现实主义文学的深远影响。 第二辑:散文的革新与史传文学 本书对中古散文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首先分析了魏晋时期“山水游记”的兴起,如郦道元的《水经注》,指出其将自然观察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的叙事方式,是文学摆脱纯粹说教的标志。 随后,重点考察了唐代古文运动的成就。韩愈的散文风格被视为“集大成者”,本书分析了其如何通过模仿先秦两汉的质朴雄健,形成独树一帜的议论风格,并确立了唐代散文的典范。 在史传文学方面,本书研究了《资治通鉴》等编年体史书的叙事技巧,以及唐传奇的诞生,认为传奇小说是民间故事、说唱艺术与文人叙事能力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中晚唐社会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萌芽。 第三辑:书法与绘画的审美转向 艺术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风格的“尚韵”到“尚法”的演变。 在书法方面,本书详述了东晋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分析了其行草书如何融合了玄学的超逸之气与精湛的技法,形成了影响千年的典雅标准。与此相对,本书也关注了北朝碑刻的雄强风格,指出南北二派在中古晚期(如唐初)的相互吸收与融合。 在绘画领域,本书着重考察了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的形成,以及魏晋时期宗教画(如壁画、经变画)的发展。唐代绘画被视为高峰,本书分析了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线条表现力,并对比了阎立本在人物画上对儒家伦理的刻画,展现了中古艺术在精神表达和技巧创新上的双重突破。 结语:一个开放与流动的时代 本书认为,敦煌所处的中古时期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文化孤岛,而是中原帝国与西域世界进行剧烈互动与文化融合的“大航海时代”。制度的变迁、思想的碰撞、文学艺术的嬗变,共同构成了这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历史阶段,为后世中华文明的定型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本书的旨趣在于,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细致考订与比较研究,还原这一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永武


  一九三六年生,浙江省嘉善县人。一九六四年获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一九七〇年获该校博士。曾任中兴大学、成功大学文学院院长,古典文学研究会创会会长。散文隽永深刻,哲思浑成,余味无穷。学术多方,在敦煌学方面,专擅敦煌唐诗研究,着有《敖煌的唐诗》、《敦煌的唐诗续编》等专着,在敦煌文献编纂贡献上,更有《敦煌宝藏》(140册) 、《敦煌丛刊初集》、《敦煌古籍叙录新编》、《敦煌遗书最新目录》等编印;有关敦煌唐诗、敦煌文献与文学丛考等单篇论文近四十篇。
 

图书目录

上册
黄永武先生与敦煌学及其敦煌唐诗研究之成就 3
英伦所藏敦煌未知名残卷目录的新探索(上) 17
英伦所藏敦煌未知名残卷目录的新探索(中) 25
英伦所藏敦煌未知名残卷目录的新探索(下) 35
六百号敦煌无名断片的新标目 47
刘铭恕《斯坦因劫经录》之订补 75
刘铭恕《斯坦因劫经录》之订补(续) 105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之补正 145
北京所藏敦煌「俟考诸经」的新标目 181
敦煌所见李白诗四十三首的价值(上) 199
敦煌所见李白诗四十三首的价值(下) 223
敦煌所见王昌龄诗七首的价值 249
敦煌所见孟浩然诗九首的价值 25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敦煌文献与文学丛考 上册》仿佛在召唤着我对那些遥远而神秘的文献进行一次深入的探索。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学者们在浩如烟海的敦煌卷子中一丝不苟地辨认、校勘的场景,那份专注和严谨本身就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丛考”二字,预示着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文献,而是对文献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和研究。我特别关注作者在文献考证方面的功底,是否能够清晰地辨别文献的真伪、年代、来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文学”部分,更是让我充满想象。敦煌文献中隐藏着多少未曾被发掘的诗歌、故事、戏剧片段?作者又是如何从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中,梳理出文学的脉络,挖掘出它们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艺术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敦煌文献不仅仅是佛教经典的载体,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源头和宝库。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敦煌学研究的又一次重要贡献,也为我这样一个对古代文学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敦煌文献文学价值的绝佳机会。

评分

《敦煌文献与文学丛考 上册》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它是一部严谨治学的结晶。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敦煌的零散资料,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丛考》这两个字,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会是泛泛而谈,而是对大量的文献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考察。我猜测,书中会涉及到对文献的年代、作者、版本等进行详细的考证,这对于理解文献的真实性和历史背景至关重要。而“文学”的部分,更是吸引我的地方。敦煌文献中究竟蕴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文学瑰宝?作者又是如何从这些古老的文本中,挖掘出具有艺术价值的诗歌、故事,甚至可能是早期戏剧的雏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敦煌文献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当时人们的情感、思想和生活,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与那些沉睡千年的文字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感受那个时代独有的文学魅力。

评分

我被《敦煌文献与文学丛考 上册》这个书名深深吸引。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珍贵卷轴,以及学者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这本书的“丛考”二字,传递出一种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这让我相信其中一定充满了扎实的学术功底。我好奇作者是如何从海量的敦煌文献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深入研究的。又将如何对这些文献进行多方面的考证,例如它们的年代、作者、流传过程等等,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而“文学”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敦煌文献的文学价值一直是我所关注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了解,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究竟隐藏着哪些被低估的文学作品,它们又展现了怎样的艺术风貌和思想内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出敦煌文献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它对中国文学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充满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评分

这套书《敦煌文献与文学丛考 上册》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细读,但光是看到它厚实的装帧和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感,就足以让我充满期待。我一直对敦煌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尘封千年的文献,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历史的碎片,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智慧。想象一下,那些在漫漫黄沙中被掩埋的经卷、文书,经历了风霜雨雪,却依然顽强地保存至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多么的巨大!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接点明了它的研究对象,这让我非常欣喜,因为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敦煌文献及其文学价值的著作。作者一定在文献的考证和文学的赏析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能够将如此浩瀚的资料加以梳理,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文学观点,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那些残缺不全的文献,如何通过严谨的考证来还原其原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性的解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古人对话,与历史对话。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盛唐时期文学艺术的窗户,让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评分

读到《敦煌文献与文学丛考 上册》这个名字,我的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在偏远的敦煌石窟里,无数的卷轴静静地躺在黑暗中,等待着被发现,被解读。这本书的书名“丛考”,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仿佛里面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敦煌文献细致入微的研究和考证。我理解,“丛考”意味着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是对文献进行多方面的梳理、辨析,甚至是对不同观点进行评判。我尤其对作者如何处理那些珍贵但又可能残缺不全的文献感到好奇。是如何通过细致的比对,还原文献的原貌?又是如何在考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敦煌文献涵盖了极其广泛的领域,从宗教经典到世俗文书,从诗歌到故事,其文学价值的挖掘无疑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任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古代中国文学的独特窗口,让我看到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文学是如何与宗教、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本书的出版,我相信一定会吸引众多学界内外对敦煌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