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善书 下册

汉川善书 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善书
  • 汉川
  • 经史子集
  • 传统文化
  • 古籍
  • 下册
  • 文化典籍
  • 文献
  • 历史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善书是中国宗教文化和民间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顾名思义是劝善之书。其本流行全国,之所以最终在汉川发扬光大,是由于历史上汉川是众水汇归之区,水乡逐渐变成平原,群众逐渐由捕捞转至耕种,生活日趋安定,对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日益迫切。由于善书是一种叙述体,其形式简单,易于继承,故很快被人接受,并发展演变为盛行于湖北省汉川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地方性曲艺曲种——汉川善书。
嵩阳集要 上卷 作者: 宋·王安石 卷数: 一卷 装帧形式: 册页装,纸张经宋代特有皮纸加工,略带竹纤维韧性,封面以深靛色麻布裱糊,书脊处以牛皮纸加固,历经数百年,颜色沉稳,触感温润。 版本沿革: 本书为宋神宗熙宁年间由开封府板仓初次刊刻的影宋本,后经南宋绍兴年间重修,部分避讳字略有改正,但主体内容及版式仍遵从北宋原貌。此本在明代中叶曾由徽州汪氏私家收藏并校勘,现存的文本中可察觉到明代手录的校勘眉批,字迹清秀,为研究宋代士人研习王安石思想的重要参考。 内容概要: 《嵩阳集要》上卷,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号介甫,世称王荆公)在其主政庆历、熙宁年间,对儒家经典,特别是《周易》、《春秋》的精深理解与政治实践相结合的论述汇编。本书并非纯粹的学术著作,而是带有极强现实关怀的“经世致用”之学。全书以“致中和,以治万世”为核心宗旨,旨在阐述如何通过对经典义理的透彻领悟,来确立稳固的治国方针和教化百姓的根本原则。 上卷之内容,主要集中于对“理”与“法”关系的辨析,以及对国家“度量衡”的理论构建。全卷共分为“原道”、“正名”、“制度”、“均赋”四大部分,字数约占全书的五分之三。 一、 原道章 (约占上卷三分之一篇幅): 此章是全书的理论基石。王安石在此力图廓清宋代士人对儒家“天道”理解的偏差,批评当时学界盛行的“以心性论圣人之道”的倾向,认为这种倾向容易导向空谈玄理而脱离民生疾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新释: 王安石认为,《周易》中的“健”并非指自然界的单纯运动,而是指国家机器必须具备的持续革新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他强调,圣人之道在于“时变”,即根据时势变化而调整施政方针的智慧。 “义理之归于实用”: 详细论述了义理(道德原则)必须落实到具体制度和政令之中,才能发挥效用。文中多次引用《尚书》中的古老政令,并结合唐代贞观之治的得失,论证了制度的科学性是维系长治久安的关键。 二、 正名章 (约占上卷五分之一篇幅): “正名”一章是王安石对名实相符的政治哲学的一次系统阐述。 官职与责任的对等: 重点探讨了朝廷官员的职权与责任必须严格匹配。他犀利地指出,冗官、冗费是国家财政枯竭的根源。文中详述了对中书、枢密、三司等机构的权责划分的建议,旨在消除部门间的互相推诿和权力寻租空间。 “士之立身,与国之休戚”: 阐明了士大夫阶层应当以国家富强为己任,摒弃小我私利。这一部分引用了大量史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来佐证其观点。 三、 制度章 (约占上卷三分之一篇幅): 此章是王安石政治改革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后世研究“王氏新法”理论基础的关键文本。 “法度之精微”: 详细阐述了制定法律的原则,强调法律必须是动态的、可操作的,而非僵死的教条。他尤其推崇法家思想中对“制”的重视,但将其置于儒家仁政的框架之下。 农政与兵役的初步设想: 提出了关于“青苗法”和“保甲法”的理论基础。例如,对于青苗问题,王安石认为官府提供低息贷款,不仅是济贫,更是为了平衡民间高利贷对农业生产力的掠夺,从而稳定国家税源。保甲的设立,则被视为恢复地方自卫能力、减轻中央军费开支的必要措施。 四、 均赋章 (约占上卷五分之一篇幅): 本章专注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 “平天下之赋,贵在量力而行”: 抨击了过去“只知加税,不知减耗”的财政陋习。王安石主张,赋税的征收应当基于土地的实际产出能力,而不是基于官员的筹款欲望。 关于货币与度量衡的规范: 探讨了金属货币的发行与管理对国家经济稳定的重要性,强调统一和严格管理度量衡,是防止地方豪强兼并和欺压小民的先决条件。 文献价值与影响: 《嵩阳集要》上卷是理解王安石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性著作。它展现了这位改革家如何将深厚的经学功底,转化为具体、细致且具有前瞻性的国家治理方案。此书在宋代士林中引发了巨大争论,是北宋中期“新旧党争”理论思潮的源头活水之一。其对制度与效率的强调,对后世的理学和心学思潮也产生了深远的反向影响,促使后学者更加注重实践的检验。 装帧特点: 本书的墨色浓郁,字体方正,带有宋刻本特有的刚健之美。卷末附有宋代翰林院官员朱印和“恭敬奉读”的题跋,显示了其在当时的官方地位。纸张纤维结构稳定,略带油光,是研究宋代印刷工艺的珍贵实物。全书装帧古朴,彰显了经史典籍的庄重气度。 (全书共两册,此为上卷,下卷主要论述教化、人才选拔及边防策略。)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总序 001
前言 003
善书理论研究
传统曲艺与新农村文化建设——以「汉川善书」为例 侯姝慧 002
从宝卷到善书——湖北汉川善书的特质与魅力 刘守华 015
从宣讲圣谕到说善书——近代劝善方式之传承 游子安 026
民间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刘守华 048
「汉川善书」及汉川地方方言特色浅析 顾战军 055
为「汉川善书」在中国俗文学史中找一个位置 倪厚莉 082
孝廉文化在善书中的教化与传播 王家瑞 熊艳洲 陈春环 085
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善书案传《白公鸡》看汉川善书的创新 吴莉芬 090
台书综述 刘超 096
汉川善书案传目录(已收集) 139

善书案传
巧计报仇 熊乃国 142
孝子大舜 熊乃国 156
银锁记 熊乃国 166
包公出世 熊乃国 173
监中产子 熊乃国 192
海瑞巧破焚尸案 熊乃国 207
双逼婚 熊乃国 222
恶报回善 徐忠德 238
金玉满堂 徐忠德 244
木匠做官 徐忠德 249
善恶分明 徐忠德 255
巡按斩子 徐忠德 258
珍珠塔 徐忠德 263
女驸马 徐忠德 269
血手印 杨开明 280
错姻缘 杨开明 296
父子遭谴 杨开明 316
庚娘 杨开明 329
孤岛配 杨开明 346
冤狱恨 杨开明 360
金镯玉环记 杨开明 373
君子亭 袁大昌 400
忘恩报 熊乃国 416
泪洒姑苏 熊乃国 430
绣花姑娘 熊乃国 44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书籍,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能引发思考。《汉川善书 下册》无疑就是这样一本能够触及心灵的书。它并没有采用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刻意雕琢华丽的辞藻,而是以一种平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汉川这片土地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的善良与互助。我常常被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所吸引,比如邻里之间的相互扶持,陌生人之间的善意问候,以及那些默默为社区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让我尤为感动的是,书中对于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善良心态的人物描写,他们的坚韧和乐观,以及在逆境中传递的温暖,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善良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存在于每一个平凡的瞬间。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美好,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善良的向往和追求。

评分

每次翻开《汉川善书 下册》,我总能从中获得一份宁静与力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古朴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读起来格外舒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民间传说和地方轶事的记述,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承载着当地人民情感和智慧的宝藏。作者在叙述时,非常注重细节的呈现,比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朴实的话语,都仿佛能让故事中的人物鲜活起来。我从中看到了汉川人民对于道德规范的遵循,对于美好品德的推崇,以及对于社会和谐的珍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位在乡间默默奉献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的描写,他的故事朴实无华,却展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知心的朋友,在不经意间,为我注入了温暖和希望,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更多的热爱和信心。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一直对地方志和民间信仰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汉川善书 下册》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求知欲。初读之时,我便被其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将汉川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风以及那些世代传承的善行义举,如同画卷一般徐徐展开。书中对各地风土人情的描绘细致入微,无论是山川河流的地理特征,还是祭祀习俗的文化内涵,都写得生动形象,仿佛身临其境。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记录了无数普通人的善举,这些故事朴实无华,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人在阅读的同时,内心也受到了洗礼和启迪。那些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们,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善士,他们的故事汇聚成了汉川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旋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地方神祇的记述,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说,更是当地人民精神寄托和价值观念的体现,从中可以窥见汉川人民对道德伦理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鲜活、立体的汉川,一个充满人情味、充满善意的汉川。

评分

在阅读《汉川善书 下册》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那些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所打动。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某种道德标准,而是将那些最本真、最动人的善行,如同散落在田野间的珍珠一般,一一呈现出来。我喜欢它讲述故事的方式,不华丽,不张扬,却充满了力量。那些关于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具体的地点和人物身上,但其蕴含的普世价值却足以触动任何一个善良的心灵。书中对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们所表现出的善良,都有着细致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善良在各个角落的生根发芽。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善举的记录,比如一个孩子主动帮助邻居搬运重物,一个陌生人伸出援手帮助迷路的老人,这些平凡的瞬间,却最能体现人性的光辉。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净化,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善。

评分

我一直以为善书类书籍往往枯燥乏味,充斥着说教式的道德评判,但《汉川善书 下册》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并非简单的道德宣讲,而是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活的民间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在叙述时,并没有采用刻板的程式化语言,而是用一种更为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的描写,那些细节的刻画,比如香火的袅袅升起,人们脸上虔诚的表情,以及活动中蕴含的社群互动,都让我感受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家族传承、邻里互助的篇章,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汉川人民的传统美德,也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变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某位古稀老人,不辞辛劳照顾村中孤寡老人的故事,这样的细节描述,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人性善良最真实的注解。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了解了汉川这片土地上,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关于善良、关于奉献、关于和谐的美好品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