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近代工业史 第一册

武汉近代工业史 第一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武汉
  • 近代工业
  • 工业史
  • 地方史
  • 历史
  • 湖北
  • 武汉市
  • 经济史
  • 社会史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武汉与上海、天津、广州、江苏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钢铁等重工业的主要发源地,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发源地。全书四册百万余字,全面地梳理了一八四○至一九五三年的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重点撰写了清末三镇手工业发展、一八六一年汉口开埠、一八八九年张之洞兴实业、民国黄金十年和一五初期武汉近代工业的跌宕起伏。全书历时四年,史料翔实,不少史料为潜心搜集所得,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工业史和城市发展史的力作。
《荆楚风云录:近代湖北社会变迁志》 第一卷:开埠与转型(1840-1911) 本书旨在为读者描绘一幅跨越晚清至民初,以长江中游重镇为中心的广阔历史画卷。我们聚焦于近代湖北省,这个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地理枢纽,如何在风云际会的百年风浪中,经历深刻的社会结构重塑、思想观念革新以及政治力量的角逐与更迭。本书并非关注单一领域,而是致力于展现一个立体、多维的近代湖北图景。 第一章 帝国黄昏与危机初现:传统社会结构的韧性与裂痕(1840-1860) 本章追溯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湖北社会在传统儒家伦理和中央集权体系下的运行状态。我们将深入分析以士绅阶层为主导的乡村治理模式,探讨漕运、盐政等国家经济命脉在区域层面的具体运作机制。重点剖析太平天国运动对湖北腹地的冲击——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流血冲突,更是对既有宗族权力与地方秩序的根本性动摇。太平军的南下与北伐,如何在荆州、武昌等地留下了深刻的政治真空和社会创伤,并促使地方精英开始反思“中学为体”的保守立场。 第二章 觉醒的先声:洋务运动在湖北的复杂实践(1860-1895) 洋务运动并非铁板一块,其在湖北的推行尤为曲折而富有地方特色。本章详述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大员如何利用长江水利优势和区域资源禀赋,推动近代化尝试。我们将超越对宏大叙事的简单罗列,细致考察湖北纺织局、湖北枪炮局等早期官督商办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引进困境、以及它们与传统手工业的摩擦与共存。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考察这些早期工业化尝试对地方金融和劳动力市场产生的涟漪效应——例如,对传统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以及新式学堂培养出的一批具有现代知识结构的官僚与技术人才的群体性出现。此外,对湖北铁路修筑权的争夺,是理解晚清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与地方势力抗争的绝佳案例,本书将详细梳理楚 রেলপথ(汴洛铁路)的夭折及其背后的政治角力。 第三章 士绅的转型与新旧交替(1895-1911) 甲午战败后,湖北的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剧烈的思想震荡。本章着重分析“中体西用”思想的破产,以及维新变法思潮如何通过湖北格致学堂、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等新式教育机构得以传播。我们关注的是,旧有的士绅阶层如何分化——一部分人转向支持君主立宪,成为“保路运动”中的温和派力量;而另一部分更激进的知识分子则投身于革命团体,为后续的辛亥革命积蓄能量。本书特别关注保路运动这一关键事件,不仅仅将其视为反抗帝国主义掠夺的民族主义行动,更将其视为地方精英对中央权力过度集中的集体反弹,以及民间社会动员能力的成熟体现。 第四章 城市化进程的初期阵痛:武昌、汉口与城市空间的重构 近代化进程最直观的体现之一是城市形态的改变。本章聚焦于武昌(政治文化中心)、汉口(商业金融中心)和汉阳(早期工业集聚地)“三镇”的并进与分化。我们将分析汉口英租界的扩张如何重塑了城市地理和社会权力结构,探讨新式商业的兴起对传统“行栈”、“钱庄”的替代与融合。城市管理体系的引入,如巡捕房、市政机构的初步建立,如何与旧有的地方治安体系发生冲突,构成了城市治理的“双轨制”现象。这种新旧空间和制度的交织,为后来的社会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五章 观念的激荡与社会风气的嬗变 社会史的视角要求我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本章探讨在新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接触下,湖北社会风俗、家庭结构和性别角色的微妙变化。从缠足的松动到女学堂的兴起,从服饰的西化到娱乐方式的变迁,我们考察这些“微小”的文化断裂如何反映出更深层的现代化焦虑与渴望。同时,我们也会审视新的报刊杂志在传播新知、塑造公共舆论方面扮演的角色,它们如何将地方性的问题提升到全国性的视野中来讨论。 结语:通衢之地的历史重负 近代湖北,作为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枢纽,其命运注定是矛盾的。它既是洋务运动的试验田,也是革命风暴的爆发地。本书力图展现,在中央权力衰弱与外来冲击的背景下,湖北地方精英和民间力量如何被迫或主动地参与到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之中。他们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妥协与抗争,共同构筑了中国近代史上极其复杂而生动的一页。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如何走向现代”的独特地理视角。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唐惠虎


  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华中师大,研究生毕业,法学博士。从事新闻学和武汉近代史研究三十余年,一九九○年与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案。着有《舆论监督论》等。主编《武汉抗战图志》、《武汉近代新闻史上下卷》、《万里茶道申遗》等。发表《武汉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武汉近代工业及其遗址保护》、《汉口法国租界及其建筑》、《汉口俄国租界及其建筑》等数十篇学术论文。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编《中俄万里茶道与汉口》,系唐惠虎撰着、历史学家冯天瑜审定。
 

图书目录

工业是立市之本 001

第一册

第一章 绪论 001
第一节.中国内陆最大手工业商埠与近代工业萌芽 006
一、武汉的历史脉络 007
二、清末的武汉三镇 012
三、近代武汉的人口和城市沿革 015
四、清末民初的武汉传统手工业 023
第二节.汉口开埠:西方列强抢滩与近代工业的兴起 030
一、「东方茶港」与机器生产的诞生 032
二、票号中心由汉移沪与外国金融业的垄断 042
三、空前冲击与传统手工业的应对 052
第三节.张之洞与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崛起 055
一、晚清政府与洋务派的「雪耻强国」 055
二、张之洞十七年督湖广兴实业 058
三、武汉近代民族工业的发轫 064
四、张之洞的兴实业理论 065
第四节.民族工业的滥觞和发展 069
一、民族工业突破于冶炼机械业 069
二、第四次民族资金大转移与宁波、香山财团入汉 071
三、武汉民族企业跃居全国前列 077
第五节.武汉近代工业的四次跌宕起伏 079
一、 一八六一至一九一三年:汉口开埠、张之洞兴业与冯国璋焚城 080
二、一九一四至一九二七年:一战机遇与英国禁运 083
三、一九二八至一九三八年:黄金十年与全城大厂西迁 088
四、一九三九至一九五二年:沦陷七年与新中国工业崛起 094
第六节.武汉近代工业转型背景及其特点 101
一、清末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七种论点 101
二、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五个时期 107
三、武汉近代工业的若干特点 110
四、武汉近代工业的若干规律 138

第二章 近代武汉商业及传统手工业 157
第一节.帝国的商业中心之一 158
一、武汉早期传统商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60
二、武汉近代贸易的勃兴与转型 168
第二节.中国内陆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198
一、粮食加工业 198
二、手工制茶业 201
三、榨油业 203
四、纺织业 205
五、酿造业 210
六、丝织业 211
第三节.资本主义萌芽及武汉手工业的发展 212
一、资本主义的萌芽 213
二、资本主义萌芽期武汉传统手工业发展概况 216
三、转型期武汉手工业的走向 230

第三章 汉口开埠与外商、外企的抢滩 241
第一节.汉口开埠与五国租界的设立 242
一、汉口开埠 242
二、汉口租界的设立 244
三、三镇万商云集 249
第二节.俄国茶商捷足先登 250
一、湖北制茶业的深厚根基 251
二、汉口茶市的形成 254
三、早期登陆汉口的俄国茶商 257
四、俄商机器制茶的优势及影响 261
第三节.英商英企后来居上 267
一、英商谋利武汉 267
二、英企角逐江城 272
第四节.汉口洋行、外资银行与企业的建设热潮 279
一、汉口的洋行 279
二、外资银行的生财之道 302
三、各国在汉开工厂热潮 323
第五节.中国轮船招商局与外轮的争锋 337
一、外轮氾滥扬子江 338
二、传统木船退出长江 348
三、中国轮船招商局及其汉口分局的问世 351
四、汉口轮船招商分局与洋轮的争锋 36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常听说武汉是“九省通衢”,但“通衢”的背后,一定承载着非凡的工业力量。读到《武汉近代工业史 第一册》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些奠定武汉工业基础的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这本书,我预感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机器的冰冷数据,更蕴含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梦想、奋斗与挣扎。我想象着,或许书中会生动地描绘出江南造船厂、汉阳铁厂等标志性工业企业的诞生与发展历程,它们如何在战火与动荡中屹立不倒,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不断革新。我也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精力去考证那些模糊的历史细节,比如早期工业发展的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甚至是工人阶级的形成与发展。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化”的宏大叙事,而武汉,无疑是这条叙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呈现不同历史时期,武汉工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例如,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国工业如何艰难起步?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内忧外患,武汉工业又经历了怎样的起伏?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工业创新和技术突破?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想要深入其中,去了解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武汉工业发展脉络。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历史发展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最近有幸接触到了一本《武汉近代工业史 第一册》,虽然我并未仔细阅读其中具体章节(毕竟,一本如此厚重的历史著作,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消化),但我凭着对武汉这座城市过往的想象,以及对“近代工业”这个概念的理解,已经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一些初步的感触。 我脑海中浮现的是百年前的汉口江滩,蒸汽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高耸的烟囱吐着滚滚浓烟,一艘艘轮船劈波斩浪,它们不再是单纯的运输工具,更是近代文明的载体,将武汉推向工业化的浪潮。我设想着,这本书大概会详细描绘出这座城市如何从一个传统的商业码头,一步步蜕变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那些曾经闪耀在历史舞台上的民族资本家,他们的远见卓识,他们的艰辛创业,他们与外国资本的博弈,都仿佛能在我眼前上演。我也好奇,这本书是否会触及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和普通劳动者的故事,他们才是工业化进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共同铸就了武汉工业的辉煌。这份对过去的“窥视”,让我对《武汉近代工业史 第一册》充满了期待,仿佛它是一扇门,推开它,就能窥见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虽然还没细读《武汉近代工业史 第一册》,但仅仅是书名就足以点燃我对武汉这座城市的敬意。近代工业,这是一个多么充满力量和变革的词汇!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个百废待兴、充满活力的年代,是无数先行者怀揣着实业兴国的梦想,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景象。我设想,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老者,娓娓道来武汉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故事?它是否会记录下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工厂,它们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建立起来,又是如何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撑? 我尤其好奇,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武汉是如何接触到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键人物的传记,他们的个人经历是否能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命运?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挥洒汗水,用双手创造着城市的未来。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份关于奋斗、创新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它让我对“中国制造”的根源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我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厚重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武汉近代工业史 第一册》这个名字,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和城市崛起的史诗。我并非专业的历史学者,只是一个对事物根源充满探究欲的普通读者,所以,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那种抽丝剥茧、还原真相的阅读体验。我设想,书中一定详尽地描绘了武汉在近代工业发展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它如何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技术,又如何孕育出了一批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企业。 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数据,来呈现武汉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与辉煌?比如,它是否会深入剖析当时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对武汉工业的影响?又是否会关注到工业化进程中,城市面貌、人口结构、以及市民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些都是我想要了解的,因为我认为,一个城市的工业发展,是其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最直接的体现。《武汉近代工业史 第一册》,对我来说,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对武汉近代历史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方发展史略感兴趣的读者,《武汉近代工业史 第一册》这样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联想到的是,在那个风云激荡的近代,中国各地都在经历着剧烈的变革,而武汉,这座长江中游的重镇,必然是其中一股强大的力量。我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画面:黄浦江畔,蒸汽机车的汽笛声划破长空,码头上人声鼎沸,一批批工业品正在被装卸,这是工业文明在武汉落地生根的壮丽图景。 我猜测,这本书的作者,定是一位对武汉工业史有着深刻研究的专家。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出武汉近代工业的源起、发展脉络以及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它是否会讲述那些早期工业巨头的创业故事,他们的远见和魄力又是如何推动了武汉的工业化进程?我更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武汉工业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技术瓶颈、资金短缺、以及来自国内外竞争的压力。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一个城市发展历程的忠实记录,也是对那个时代无数奋斗者精神的致敬,它让我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底蕴有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