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浅谈「洁与不洁」,看印度的神逻辑 印度之所以神祕、之所以难以理解,很多时候来自于他们自成一格的逻辑。举例来说,虽然印度总给人一种肮脏的印象,却有极为严格的「洁与不洁」的概念,这是影响印度种姓、信仰以及厕所议题的核心因素。其中的逻辑不一定能被我们接受,却是理解印度时不可或缺的要素。
本书序章,作者拓彻就以大家最感兴趣的「印度厕所」作为开头,从不同样貌的马桶与厕所印象试图理解印度人的观念。我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生活了六年多,也应该来分享一下我私人的厕所观察手札(有这种东西?)
印度人跟你想得不一样
刚到印度时,最不能适应的冲击之一,就是路边总有正在「方便」的人,还有那些总是弥漫着屎尿骚味的铁轨、桥梁、马路或某一堵墙。那时我第一个想法当然是:「印度人真的很脏!」然而细究印度人的厕所文化后,才发现核心的问题在于「干净」。
听到这里,想必很多读者会大吃一惊:什么?不使用厕所和贫穷没有正相关?不使用厕所甚至是为了干净?不要开玩笑了吧!
如果没有厕所是因为穷,为什么孟加拉比印度更穷,户外便溺的比例却比印度更低?为什么在印度普遍经济能力较差的穆斯林,使用厕所的比例却比印度教徒更高?又为什么进到了农村,有些家庭甚至都有家庭剧院了却没有厕所?这些都是很少被探究的问题,但背后都有着印度自己的原因与逻辑。
我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之前曾经到访不少偏乡农村或是都市中的小村落,这些地方的厕所都和房子的主建筑分开,有些盖在屋顶上,大部分则盖在外面的某一个角落,或是自成一个建筑,一来是因为厕所通常是后来才盖的,并不在房子原本的设计结构里;二来则是即使有了现代的卫生概念,人们仍坚持厕所不应该盖在家里,因为会对家中供奉的神明不敬也不清洁,所以必须盖在外面。有趣吧!印度人和我们想的完全不同。
这也是为什么前一阵子在印度红极一时、也曾在台湾上映的宝莱坞电影《厕所爱情故事》(Toilet: Ek Prem Katha)里面,男主角会把盖厕所比拟成跟建造泰姬玛哈陵一样困难,他借由盖厕所展现对妻子的爱,可比古代帝王沙贾汗为爱妻打造大理石陵墓。这想法从我们这些外来人的角度来看简直不可思议,却是印度的真实样貌。
作者在书中也浅谈了种姓制度与当代影响。达利特人,或是大家熟知的贱民,是被排除在种姓制度以外、最受压迫的一群人,他们至今仍有非常高的比例,从事清洁打扫、垃圾回收以及清理下水道与化粪池的工作。印度仍然有某些地方还存在「干式厕所」,是指由贱民用双手拾粪装进桶子里,再以头顶着桶子送到粪便处理场。即便现今的水利基础建设不足,是印度人厕所无法沖水或不沖水的原因之一,然而传统种姓制度中的「洁与不洁」概念,包括贱民是不洁的、厕所与排泄物是不洁的,以及对「拾粪者」身处在恶劣环境下工作视为理所当然的态度等,带给社会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而在传统的种姓观念里,贱民是原人的脚;印度人认为脚、甚至鞋子也是不洁的。在印度,晚辈会摸长辈的脚表示尊敬,进寺庙、到圣湖旁乃至于到别人家都必须脱鞋子。就我自己的经验,很多户外的「圣洁之地」都要求人们要脱鞋子,地上却满是鸽子、牛和各种大小动物的大便,再加上大家乱丢的垃圾与土尘,脱鞋子走根本就很脏,每一次都忍不住要踮起脚尖并说服自己:「这没有什么,回去洗脚就好。」企图从崩溃边缘找回自己的理智,告诉自己这是为了神圣与洁净。
另外,我还观察到一件很好玩的事。我们认为户外便溺是一件很脏的事,但仔细观察在外面小便的印度男人,很多甚至会蹲下来方便,因为他害怕尿会喷上来弄脏了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其实他是很努力地追求「干净」这件事。人生真的好矛盾啊!
之前有幸拜访了印度推广厕所建设的苏拉布国际创办人帕塔克(Bindeshwar Pathak),他出身种姓阶级最高层的婆罗门家庭。他因为建设厕所被逐出家门,也分享了小时候因为碰触到贱民,被奶奶宣称要「净化」而被迫喝下混合了牛屎饼的恆河水。什么?牛屎和被污染得超严重的恆河水才脏吧?为什么这些东西可以拿来净化?印度传统宗教信仰中「洁与不洁」的观念,和我们的并不一样。
在混乱中建立秩序
很多时候我们搞不清楚的「印度神逻辑」,虽然其怪异等级与「洁与不洁」的想法不同,却一样令人瞠目结舌。无论是在街头和印度人杀价、在路上破解各种印度骗局,还是和印度人做生意,全部都得和他们的神祕思维模式打交道。不只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同时还要确保自己的逻辑不会轻易被煳弄,好像每分每秒都是一场智力与意志力大考验一样。
记得有一次,朋友的包裹被寄丢了,打电话到货运公司去抱怨,结果客服人员居然说:「这是一个错误,但不是任何人的错。」什么?现在是在讲什么?这也就算了,客服人员还反问:「之前货送到的时候,你都没有打电话来夸奖我们,为什么现在没有送到,就打来骂人呢?」乍听之下好像很合理,但不对吧!这就像是我在路边跟嘟嘟车司机杀价,他们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时间晚、时间早、天气热、天气冷、认识你、不认识你、车流多还是人太少,全部都是加价的理由,分分秒秒都在考验你的耐性、意志力还有逻辑思考能力。
不过,与其用「诈骗」、「诡辩」或「落后」来看待印度,我倒是倾向以反向思考来看待印度的各种神奇妙事。之前曾经去过一趟印度专产CEO与高阶管理人才的印度管理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艾哈迈达巴德(Ahamedabad)分校,毕业校友不是自己创业,就是在海内外知名企业担任高层,说起自己最独特也最珍惜的特点,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说出是「在混乱中建立秩序」。一直以来,混乱对我们而言都是件坏事,却从未想过混乱所成就的印度特有秩序,是如此令人惊艳而多彩多姿的。丰富的文化、语言、族群、宗教与习俗,堆叠出了印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而外来的我们只能谦卑地探索某个片刻、某处角落和某些故事。
令人又爱又恨、深深着迷的南亚次大陆
在印度生活了六年多,至今我仍不敢说自己非常了解印度,也经常被印度的神逻辑气得要死,却深深着迷于这块南亚次大陆,又爱又恨是最能适切地形容我对印度的情感。我常说,在印度「最简单的最难」,无论是了解印度、探索自我、解释因果还是釐清事实,都是这么一回事。印度这个千年古文明,需要我们弯下腰来近距离观察认识,而非一味自大地认为这就只是一个贫穷、落后又肮脏的国度。
作者用日本人的眼光看见了印度一部分的故事,我则以台湾人的角度经历了印度一部分的点滴。本书除了对印度有着精采的观察,还有更多趣事等着你细细探索。
印度尤/中文媒体驻新德里记者、YaoIndia 「就是要印度」网站共同创办人
推荐序
印度的魅力来自很难看透的「谜团」 我永远记得第一次去印度旅行前的各种忐忑,当时一位资深的旅行咖告诉我说:「安啦!背包客栈上的各种骗术浏览过一遍就能够出发了。」他以为那席话是一剂强心针,殊不知只有令我更加担忧。
二〇一〇年初,我不安地去印度旅行了三个月后,完好如初地归来,除了吃坏几次肚子、整个人瘦了一圈,其余什么坏事都没发生,没被劫财、也没被骗色(或者我未察觉),反倒是心神满载而归。我发现原来他人口中的「背包客终极圣地」不过是种夸饰,也发现印度无法复制的奇妙魅力。我所见的是一个人民有笑容与朝气,市集熙来攘往,遍处色彩缤纷,文化多元混杂,古老与传统兼具的国度。印度就像一座超大型博物馆,收藏了一味追求进步的我们所逝去的往日。
尔后我与印度结下不解之缘,人生的道路不小心走偏,成了一个写印度、分享印度的作家。印度之旅就像提前到来的人生第二春,在我三十岁的前夕改变我的生活轨道。我开始学瑜伽,接触印度神话,涉猎印度相关知识,甚至带着一辆单车,骑游阔别六年半的印度,从南到北,又经历一次长达三个月的洗礼。人生至今旅行二十余国,印度始终是我去过最不按牌理出牌的国家,却是最常回味的所在,我对她的情感一直很微妙,不是藕断丝连的牵扯,而是又爱又恨的纠结。
即便旅行过印度两次,费时半年游走,我依然感觉自己是瞎子摸象,并且深切明白,印度的地理之辽、文明之深,任谁都无法三言两语道尽,更何况她正处在积极转型开放,凡事都变化极快的年代。比方说,印度人从对你手中的相机倍感好奇、腼腆地请求拍张照,到变成直接从口袋掏出智慧型手机,热情地邀约你一起自拍。因此我们更有必要透过他人的第一手资讯,窥探这个其实不太熟悉、看似近却又遥远的国家。
本书收录了作者旅居印度十二年的在地观察,浅谈印度史和种姓制度,讨论印度宗教与政治关系,举实例说明印度的贫富差距,以及从观光、饮食、动物、音乐等面向介绍印度鲜为人知的冷知识,丰富内容数度扭转了我原先对印度的理解。对许多人而言,印度似乎存在许多未知的「谜」,但如果你愿意试着了解,会发现那些谜的本质说穿了不过是「文化差异」。印度之所以神祕又话题性十足,正来自那些「谜」;印度之所以魅力丰沛,也来自那些「谜」。
我想,这本书除了适合献给印度文化的爱好者、对于去印度胆怯踌躇的旅人,也适合作为任何人破除内心对印度抱持偏见的楔子,在掀开印度神奇面纱的同时,跳脱原有的框架,重新思考何谓正确看待异文化的眼光。
张瑞夫/《丈量印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