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为什么天天吃咖哩?:超ㄎㄧㄤ、超莫名但又超有道理的印度文化

印度人为什么天天吃咖哩?:超ㄎㄧㄤ、超莫名但又超有道理的印度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印度文化
  • 咖哩
  • 饮食文化
  • 文化观察
  • 旅行
  • 异国风情
  • 幽默
  • 生活习惯
  • 风俗民情
  • 文化差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由旅居印度十二年的文化学者
为你解开印度千奇百怪的生活疑惑!

  ▎说到印度,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呢?
  华丽夺目的宝莱坞? 香喷喷的印度咖哩?
  还是有着浪漫罗曼史的泰姬玛哈陵?
  那你一定还不知道:
  ● 印度的马桶上居然会有「翅膀」
  ● 种姓制度快变成都市传说
  ● 印度教徒跟穆斯林曾拜过相同的神
  ● 印度男人其实都很怕太太
  ● 宝莱坞的歌曲才是电影卖座的关键⋯⋯

  无论你是印度控、还是第一次去印度、甚至准备去印度,对于印度那些让人一头雾水(官方说这是incredible!)的日常生活,肯定有点疑惑!文化学者拓彻在印度留学十二年,透过他的经验与深度观察,为你解开各式印度生活背后的成因。

  到底印度是个什么样的国度?怎样才能搞懂印度人的神逻辑?想吃东西不拉肚子、走路不撞到牛,真的那么困难吗?欢迎打开本书,跟着作者拓彻一起踏上真正的文化之旅!

本书特色

  1.    本书内容是旅居印度北部十二年的印度文化学者,第一手的文化观察报告。作者深入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以最中肯、客观的角度来解释发生在印度的incredible现象。

  2.    窥探一般人常觉得印度不可思议之处,包含种姓制度、宗教、童工及贫民窟问题、观光客常遇到的麻烦,以及印度饮食与娱乐文化等五大面向。

  3.    内容大多是市面上很少提及的主题,让你了解更真实的印度!

名人推荐

  「印度这个千年古文明,需要我们近距离观察认识,而非一味自大地认为这就只是一个贫穷、落后又肮脏的国度。作者用日本人的眼光看见了印度一部分的故事,我则以台湾人的角度经历了印度一部分的点滴。本书除了对印度有精采的观察,还有更多趣事等着你细细探索。」-中文媒体驻新德里记者、YaoIndia就是要印度网站共同创办人 印度尤

  「作者细腻的观察,解开许多曾在我脑中闪过却未曾想深入了解的疑惑。透过简洁语言,阐述外国人在印度面对的矛盾与冲击,却意外地好读。如果印度也是你的天命,这将是你不可不读的书。」-《嫁到印度当人妻》作者 印度NG人七

  「对许多人而言,印度似乎存在许多未知的『谜』,然而那些谜的本质说穿了就是『文化差异』。印度之所以魅力丰沛,理由便是那些『谜』。本书适合献给印度文化的爱好者、对于去印度胆怯踌躇的旅人,也适合作为任何人破除内心对印度抱持偏见的楔子,重新思考何谓正确看待异文化的眼光。」-《丈量印度》作者 张瑞夫

  「印度这个古老而复杂多变的国度,由一百个人叙述会听见超过一百种的答案。从一个重视秩序与合群的日本学者眼中,透过另一个视角来重新审视喜欢不按照牌理出牌的印度,你会发现从喀什米尔出发的印度世界格外有趣。」-前马来西亚独中校长、东南亚暨南亚文史工作者、作家 黄伟雯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设想的图书简介草稿,内容完全围绕一本假设的、主题与“印度文化”相关的书籍展开,但绝不涉及“咖喱”或您提供的原书名中的任何元素。 --- 书名暂定:《斑斓的迷宫:解构次大陆的复杂脉络》 副标题:从神圣河流到数字前沿,探索印度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与现代转型的深度剖析 内容简介 这是一趟深入次大陆腹地的精神与社会探险,一次对印度这个光怪陆离、充满矛盾却又生生不息的文明体的全面扫描。本书不满足于表面的奇观与刻板印象,而是试图穿透那层华丽的、由历史尘埃与现代喧嚣交织而成的面纱,去触碰印度社会最为核心、也最为坚韧的结构。 印度,一个在人口基数上超越所有国家的庞大实体,其复杂性堪比宇宙的初始状态。它既是古老吠陀哲学的活化石,又是全球信息技术浪潮中最激进的试验田。本书将围绕几个关键的轴心,系统地梳理这一独特文明的运作逻辑。 第一部:结构的基石——社会与信仰的千年榫卯 印度文明之所以具有惊人的韧性,在于其深植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组织形式与形而上的精神支撑。 1. 种姓制度的隐形代码:超越“不可接触”的社会契约 我们首先探讨的并非是种姓制度(Varna/Jati)的表面不公,而是其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分配机制与身份认同体系的内在逻辑。本书将分析,在现代法律的约束下,这种古老的等级划分如何演化为一种微妙的社会资本网络、职业传承路径,以及政治动员的基础。我们将深入研究城市化进程如何稀释、扭曲,乃至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强化了这种基于血缘和职业的社会区隔。我们关注的是“内婚制”对社区凝聚力的维持作用,以及“边缘群体”在追求平等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性适应。 2. 诸神共存的万神殿:从奥义书到地方神灵的谱系学 印度教并非单一的宗教,而是一个不断吸收、融合、再创造的文化生态系统。本书将细致梳理印度教内部的主要教派(如毗湿奴派、湿婆派、女神崇拜)在哲学核心上的异同,并着重探讨这些宏大叙事如何渗透到乡村层面的地方崇拜(Gramadevata)。我们将分析“业报”(Karma)与“法”(Dharma)的概念如何构建起一种普遍的伦理框架,以及“圣洁/不洁”的二元对立如何影响了日常生活的实践,例如饮水、用餐乃至都市规划的细节。 第二部:地理与权力的剧场——从邦界到孟买的权力流动 印度的政治版图并非一成不变的。本书将解析地理、语言和历史恩怨如何塑造了现代印度的联邦结构。 3. 语言的藩篱与认同的重塑:印地语的“统一”之争 印度拥有数百种官方承认的语言。本书将深入探讨语言在独立建国后扮演的角色——它既是地方文化捍卫的旗帜,也是中央政府推行国家统一的工具。我们将剖析“印地语霸权”的争议,以及南印度各邦如何通过坚定的语言政策,维护了自身的文化主权和政治自治权。这不仅是语言学问题,更是对“印度性”(Indian-ness)定义权的争夺。 4. 民主的悖论:选票、金钱与地方精英的联盟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其选举的活力举世罕见。然而,这种活力背后的运作机制异常复杂。本书将揭示政党政治如何与地方种姓联盟、宗族影响力和地区经济利益深度捆绑。我们会分析,为何在贫困率居高不下的地区,选举投票率依然高企,以及腐败、地方保护主义如何在每一次选举周期中被重新协商和巩固。 第三部:现代化的双向奔赴——科技、电影与全球视野 在迈向全球超级大国的征程中,印度展示出一种独特的技术吸收与文化输出模式。 5. 硅谷的故乡:信息技术革命与“知识精英”的崛起 班加罗尔的崛起是当代印度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本书将探讨印度如何充分利用其庞大且受过良好英语教育的技术人才储备,在全球IT服务业中占据核心地位。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分析这种高技能、高收入的精英阶层与广大的底层人口之间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与“机会鸿沟”,以及这种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如何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方向。 6. 宝莱坞的叙事工厂:情感表达与社会变迁的镜子 宝莱坞,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工业之一,其影响远超娱乐范畴。本书不聚焦于明星八卦,而是将其视为分析社会变迁的文本。我们将解析宝莱坞如何处理敏感议题,如跨种姓婚姻、城市化带来的家庭解体、以及对“理想的印度人/印度女性”的刻板形象构建。电影中对传统价值的怀旧与对现代物质主义的渴望之间的张力,正是当代印度精神状态的缩影。 --- 结语:在张力中寻求平衡 《斑斓的迷宫》旨在呈现一个充满张力与动态平衡的印度:一个古老与前卫并行不悖,宗教虔诚与世俗野心共存,等级森严却又充满流动性的国度。阅读本书,读者将不再将印度视为一个标签或一个奇特的他者,而是理解一个在巨大人口压力、文化惯性与全球化冲击下,艰难塑造自身未来的复杂文明体。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希望超越刻板印象,真正理解次大陆脉搏的求知者的深度读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拓彻


  一九七一年出生于日本爱知县。研究领域为喀什米尔当代社会史与政治史。现为京都大学亚非区域研究所客座副教授、人类文化研究机构(NIHU)研究员。

  二〇〇〇至二〇一二年曾留学于印度查谟与喀什米尔邦(Jammu and Kashmir)的冬季首都查谟。生活在挡在路上的牛只、因迷路而误入教室的野狗和松鼠、以及多样化背景的学生之间,并在此氛围下顺利取得社会学博士。二〇一五年以有关喀什米尔禁酒运动的研究报告,荣获日本南亚学会研究奖。不时会在《电影旬报》等一般大众的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

译者简介

Veda.S


  辅仁大学日文系毕业,现为兼职译者。

  期待某天也能踏上印度这个神祕国度,享受在路上被牛只围绕的感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浅谈「洁与不洁」,看印度的神逻辑/印度尤(中文媒体驻新德里记者、YaoIndia 「就是要印度」网站共同创办人)
推荐序 印度的魅力来自很难看透的「谜团」/张瑞夫(《丈量印度》作者)
给台湾读者的话
前言

序章 从厕所就能摸清印度
印度的厕所意外地深奥?!
为什么马桶座会有泥巴?
在印度「印式马桶」比「西式马桶」还厉害!
「有翅膀的马桶」登场!
只是小便就不能用水沖掉?!
乡村的厕所大小事

第1章    现代印度与种姓制度之谜
1 为什么近代早期与近代的印度历史很重要?
印度的地理
印度的历史
近代早期到近代印度的变迁
2为什么在街上看不到歧视低种姓的现象?
3英国殖民时代重新定义了种姓制度
瓦尔纳=迦提
日本也曾经是种姓社会?!
重新定义种姓制度
助长歧视的亚利安人种论
迦提概念的演变
从学术上来定义「传统的」种姓制度
4 种姓歧视的实际情况?
保障名额
种姓制度对就业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印度政治的影响

第2章    印度宗教之谜
1印度的多样化宗教
2超译印度的宗教思想
吠陀思想
轮回与解脱
佛教和印度教的不同之处
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神?
两位思想家和人格神信仰
奎师那
罗摩
湿婆神和同系统的神祇们
风格迥异的神祇们
4瓦拉纳西与印度教的现代化
瓦拉纳西与「兴都」(Hindu)意识的兴起
近代化与「印度教」意识的兴起
5为什么神祇会如此耀眼夺目?
英国人的挫折
画风变得绚烂
神像画对人们的意义
6印度教对印度政治会带来影响吗?
一九二〇年代的变化
甘地的矛盾
印度教国族主义是什么?
7为什么宗教会引发冲突?
与穆斯林的冲突
喀什米尔冲突
与钖克教徒、基督教徒的冲突
其他冲突
8为什么印度人要戴头巾?
头巾的象征意义
钖克教徒与头巾

第3章    如何与贫穷共处?
1童工的生活
背包客街的男孩们
阶级之墙
请先试着拉开距离
2为什么到处都有像是贫民窟的地方?
贫民窟与破旧社区
查谟劳工的聚集地
3为什么乞丐会这么多?
4 NGO的力量?
流浪儿与SBT的成力
【专栏】 SBT的各种活动
以客观的角度考量问题
【专栏】 SBT的街头之旅
5 逐渐扩大的贫富差距
茶贩一家的故事
律师的话
房东真的都是坏人吗?
贫富差距反映了体制的不完善

第4章    印度观光之谜
1为什么印度的计程车永远抵达不了目的地?
一到印度马上就会遇到的麻烦
没问题,对方也只是个普通人!
在印度旅行,沟通最重要!
2 印度的背包客街是什么样的地方?
特殊的共用空间
2-1外国人眼中的印度
与当地人的认知截然不同
印度存在着「东方的神祕感」?
2-2印度人眼中的外国人
外国人全部都是「英国人」
从印度人的角度来看背包客街
2-3背包客街的各种情况
观光客与当地人彼此都抱持负面印象
以乐观的态度面对
3为什么很多以色列旅行者?
谁来印度观光?
以色列旅行者与避暑胜地
虽然说观光客是收入来源⋯⋯
4恋爱与婚姻?
伊姆兰的问题
从印度人的角度来看结婚这档事
【专栏】 对女性的暴力行为

第5章    食物、动物、音乐——有趣的印度
1为什么在印度会食物中毒?
最美味的印度料理就在家里
「不能去吃」廉价餐厅的理由
2为什么印度的家庭料理会如此丰盛?
印度料理的精髓
女性和料理
家庭料理是门即兴艺术
【专栏】 火车上的对话
3 为什么印度人只吃咖哩?
4为什么印度人数学如此厉害?
吠陀数学的真假
背诵能力与印度IT产业
5为什么街上到处都是动物?
6流浪狗看起来都很兇
流浪狗与印度的自由风气
印度社会与流浪狗
7圣牛与漠不关心的人们
8为什么印度的传统音乐会如此独特?
印度的传统音乐
我的个人体验
独特的「音高」与抽象性
9电影、音乐和印度人的人生
谁会看娱乐电影?
有深度的歌=诗
印度人的人生和电影、音乐、诗

结语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浅谈「洁与不洁」,看印度的神逻辑


  印度之所以神祕、之所以难以理解,很多时候来自于他们自成一格的逻辑。举例来说,虽然印度总给人一种肮脏的印象,却有极为严格的「洁与不洁」的概念,这是影响印度种姓、信仰以及厕所议题的核心因素。其中的逻辑不一定能被我们接受,却是理解印度时不可或缺的要素。

  本书序章,作者拓彻就以大家最感兴趣的「印度厕所」作为开头,从不同样貌的马桶与厕所印象试图理解印度人的观念。我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生活了六年多,也应该来分享一下我私人的厕所观察手札(有这种东西?)

  印度人跟你想得不一样

  刚到印度时,最不能适应的冲击之一,就是路边总有正在「方便」的人,还有那些总是弥漫着屎尿骚味的铁轨、桥梁、马路或某一堵墙。那时我第一个想法当然是:「印度人真的很脏!」然而细究印度人的厕所文化后,才发现核心的问题在于「干净」。

  听到这里,想必很多读者会大吃一惊:什么?不使用厕所和贫穷没有正相关?不使用厕所甚至是为了干净?不要开玩笑了吧!

  如果没有厕所是因为穷,为什么孟加拉比印度更穷,户外便溺的比例却比印度更低?为什么在印度普遍经济能力较差的穆斯林,使用厕所的比例却比印度教徒更高?又为什么进到了农村,有些家庭甚至都有家庭剧院了却没有厕所?这些都是很少被探究的问题,但背后都有着印度自己的原因与逻辑。

  我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之前曾经到访不少偏乡农村或是都市中的小村落,这些地方的厕所都和房子的主建筑分开,有些盖在屋顶上,大部分则盖在外面的某一个角落,或是自成一个建筑,一来是因为厕所通常是后来才盖的,并不在房子原本的设计结构里;二来则是即使有了现代的卫生概念,人们仍坚持厕所不应该盖在家里,因为会对家中供奉的神明不敬也不清洁,所以必须盖在外面。有趣吧!印度人和我们想的完全不同。

  这也是为什么前一阵子在印度红极一时、也曾在台湾上映的宝莱坞电影《厕所爱情故事》(Toilet: Ek Prem Katha)里面,男主角会把盖厕所比拟成跟建造泰姬玛哈陵一样困难,他借由盖厕所展现对妻子的爱,可比古代帝王沙贾汗为爱妻打造大理石陵墓。这想法从我们这些外来人的角度来看简直不可思议,却是印度的真实样貌。

  作者在书中也浅谈了种姓制度与当代影响。达利特人,或是大家熟知的贱民,是被排除在种姓制度以外、最受压迫的一群人,他们至今仍有非常高的比例,从事清洁打扫、垃圾回收以及清理下水道与化粪池的工作。印度仍然有某些地方还存在「干式厕所」,是指由贱民用双手拾粪装进桶子里,再以头顶着桶子送到粪便处理场。即便现今的水利基础建设不足,是印度人厕所无法沖水或不沖水的原因之一,然而传统种姓制度中的「洁与不洁」概念,包括贱民是不洁的、厕所与排泄物是不洁的,以及对「拾粪者」身处在恶劣环境下工作视为理所当然的态度等,带给社会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而在传统的种姓观念里,贱民是原人的脚;印度人认为脚、甚至鞋子也是不洁的。在印度,晚辈会摸长辈的脚表示尊敬,进寺庙、到圣湖旁乃至于到别人家都必须脱鞋子。就我自己的经验,很多户外的「圣洁之地」都要求人们要脱鞋子,地上却满是鸽子、牛和各种大小动物的大便,再加上大家乱丢的垃圾与土尘,脱鞋子走根本就很脏,每一次都忍不住要踮起脚尖并说服自己:「这没有什么,回去洗脚就好。」企图从崩溃边缘找回自己的理智,告诉自己这是为了神圣与洁净。

  另外,我还观察到一件很好玩的事。我们认为户外便溺是一件很脏的事,但仔细观察在外面小便的印度男人,很多甚至会蹲下来方便,因为他害怕尿会喷上来弄脏了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其实他是很努力地追求「干净」这件事。人生真的好矛盾啊!

  之前有幸拜访了印度推广厕所建设的苏拉布国际创办人帕塔克(Bindeshwar Pathak),他出身种姓阶级最高层的婆罗门家庭。他因为建设厕所被逐出家门,也分享了小时候因为碰触到贱民,被奶奶宣称要「净化」而被迫喝下混合了牛屎饼的恆河水。什么?牛屎和被污染得超严重的恆河水才脏吧?为什么这些东西可以拿来净化?印度传统宗教信仰中「洁与不洁」的观念,和我们的并不一样。

  在混乱中建立秩序

  很多时候我们搞不清楚的「印度神逻辑」,虽然其怪异等级与「洁与不洁」的想法不同,却一样令人瞠目结舌。无论是在街头和印度人杀价、在路上破解各种印度骗局,还是和印度人做生意,全部都得和他们的神祕思维模式打交道。不只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同时还要确保自己的逻辑不会轻易被煳弄,好像每分每秒都是一场智力与意志力大考验一样。

  记得有一次,朋友的包裹被寄丢了,打电话到货运公司去抱怨,结果客服人员居然说:「这是一个错误,但不是任何人的错。」什么?现在是在讲什么?这也就算了,客服人员还反问:「之前货送到的时候,你都没有打电话来夸奖我们,为什么现在没有送到,就打来骂人呢?」乍听之下好像很合理,但不对吧!这就像是我在路边跟嘟嘟车司机杀价,他们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时间晚、时间早、天气热、天气冷、认识你、不认识你、车流多还是人太少,全部都是加价的理由,分分秒秒都在考验你的耐性、意志力还有逻辑思考能力。

  不过,与其用「诈骗」、「诡辩」或「落后」来看待印度,我倒是倾向以反向思考来看待印度的各种神奇妙事。之前曾经去过一趟印度专产CEO与高阶管理人才的印度管理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艾哈迈达巴德(Ahamedabad)分校,毕业校友不是自己创业,就是在海内外知名企业担任高层,说起自己最独特也最珍惜的特点,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说出是「在混乱中建立秩序」。一直以来,混乱对我们而言都是件坏事,却从未想过混乱所成就的印度特有秩序,是如此令人惊艳而多彩多姿的。丰富的文化、语言、族群、宗教与习俗,堆叠出了印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而外来的我们只能谦卑地探索某个片刻、某处角落和某些故事。

  令人又爱又恨、深深着迷的南亚次大陆

  在印度生活了六年多,至今我仍不敢说自己非常了解印度,也经常被印度的神逻辑气得要死,却深深着迷于这块南亚次大陆,又爱又恨是最能适切地形容我对印度的情感。我常说,在印度「最简单的最难」,无论是了解印度、探索自我、解释因果还是釐清事实,都是这么一回事。印度这个千年古文明,需要我们弯下腰来近距离观察认识,而非一味自大地认为这就只是一个贫穷、落后又肮脏的国度。

  作者用日本人的眼光看见了印度一部分的故事,我则以台湾人的角度经历了印度一部分的点滴。本书除了对印度有着精采的观察,还有更多趣事等着你细细探索。
 
印度尤/中文媒体驻新德里记者、YaoIndia 「就是要印度」网站共同创办人

推荐序

印度的魅力来自很难看透的「谜团」


  我永远记得第一次去印度旅行前的各种忐忑,当时一位资深的旅行咖告诉我说:「安啦!背包客栈上的各种骗术浏览过一遍就能够出发了。」他以为那席话是一剂强心针,殊不知只有令我更加担忧。

  二〇一〇年初,我不安地去印度旅行了三个月后,完好如初地归来,除了吃坏几次肚子、整个人瘦了一圈,其余什么坏事都没发生,没被劫财、也没被骗色(或者我未察觉),反倒是心神满载而归。我发现原来他人口中的「背包客终极圣地」不过是种夸饰,也发现印度无法复制的奇妙魅力。我所见的是一个人民有笑容与朝气,市集熙来攘往,遍处色彩缤纷,文化多元混杂,古老与传统兼具的国度。印度就像一座超大型博物馆,收藏了一味追求进步的我们所逝去的往日。

  尔后我与印度结下不解之缘,人生的道路不小心走偏,成了一个写印度、分享印度的作家。印度之旅就像提前到来的人生第二春,在我三十岁的前夕改变我的生活轨道。我开始学瑜伽,接触印度神话,涉猎印度相关知识,甚至带着一辆单车,骑游阔别六年半的印度,从南到北,又经历一次长达三个月的洗礼。人生至今旅行二十余国,印度始终是我去过最不按牌理出牌的国家,却是最常回味的所在,我对她的情感一直很微妙,不是藕断丝连的牵扯,而是又爱又恨的纠结。

  即便旅行过印度两次,费时半年游走,我依然感觉自己是瞎子摸象,并且深切明白,印度的地理之辽、文明之深,任谁都无法三言两语道尽,更何况她正处在积极转型开放,凡事都变化极快的年代。比方说,印度人从对你手中的相机倍感好奇、腼腆地请求拍张照,到变成直接从口袋掏出智慧型手机,热情地邀约你一起自拍。因此我们更有必要透过他人的第一手资讯,窥探这个其实不太熟悉、看似近却又遥远的国家。

  本书收录了作者旅居印度十二年的在地观察,浅谈印度史和种姓制度,讨论印度宗教与政治关系,举实例说明印度的贫富差距,以及从观光、饮食、动物、音乐等面向介绍印度鲜为人知的冷知识,丰富内容数度扭转了我原先对印度的理解。对许多人而言,印度似乎存在许多未知的「谜」,但如果你愿意试着了解,会发现那些谜的本质说穿了不过是「文化差异」。印度之所以神祕又话题性十足,正来自那些「谜」;印度之所以魅力丰沛,也来自那些「谜」。

  我想,这本书除了适合献给印度文化的爱好者、对于去印度胆怯踌躇的旅人,也适合作为任何人破除内心对印度抱持偏见的楔子,在掀开印度神奇面纱的同时,跳脱原有的框架,重新思考何谓正确看待异文化的眼光。    

张瑞夫/《丈量印度》作者

图书试读

第5章 食物、动物、音乐——有趣的印度

1为什么在印度会食物中毒?

最美味的印度料理就在家里

对于印度人来说,「饮食」基本上不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饮食是生活的根本,在印度人的观念里,它与附加价值、竞争和奢侈,是完全不同境界的事。

象征这种思考模式的,就是印度至今仍存在的稻米和小麦的配给制度。这是让所得不高的阶级也能以便宜的价格取得基本分量的粮食及物资的一种机制。但印度的配给制度问题不少,听说民众被分配到的物资并不足以维持生存。

在印度大部分家庭,基本粮食都是在附近的商店先「赊帐」购买,等到发薪水时再一併付清。

另外,在道路或电力设备不完备的乡下,许多农民是从自己或所在地区的农地取得粮食或牛奶,不会在市场,而是在该地区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

基于以上理由,对大多数印度人而言,在家中吃饭是最符合经济效益的。

而除了大城市里的富裕阶层,印度人其实并没有外食的习惯。他们认为吃饭这件事原本就是在家里做的事。因此,如果因为上班中午无法回家用餐,他们会从家里拎着独特的圆筒型便当盒(dabbas/tiffin)出门。

5为什么街上到处都是动物?

只要在印度走路,无论大街小巷,必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动物。比方说挂着马车奔跑的马、横越马路的牛、睡倒在人行道上的野狗、在队伍中负责帮人背运行李的驴子或骆驼、被印度教苦行僧当成坐骑缓慢行走的大象、被牧羊人追赶,分散在道路中间,让经过的车子跟行人都要靠边闪的羊群。印度应该不需要动物园吧?

我在印度就读的大学里也住着许多动物。狗、猫、老鼠、牛、松鼠等,当中特别要注意的是猴子。猴子的野性很强,被袭击可能受重伤。

说到猴子,在我们眼中牠们通常都是非常悠闲的出现。校园里有几个半露天的茶铺,学生总是一边喝着香料奶茶(chai)一边聊天。装奶茶的杯子大多都是用陶土做的,喝完放在板凳附近,之后会有茶铺小弟来回收。基本上喝香料奶茶的流程是:学生喝完奶茶后留下陶杯离开,灵敏的猴子就会过来。如果陶杯里有残留奶茶,猴子就会灵巧地拿起杯子,跟人类一样做出手拿杯子喝茶的动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里瞬间闪过一幅幅画面:穿着纱丽的女子,拥挤而热闹的集市,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似乎永远也挥之不去的香料味道。虽然我并没有亲身去过印度,但通过各种媒介,它在我心中的形象早已是色彩浓烈、充满生命力的。而“印度人为什么天天吃咖哩?”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直指印度文化的核心。咖哩,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可能承载着印度人的历史、信仰、社群关系,甚至是一种生活哲学。这本书用“超ㄎㄧㄤ、超莫名但又超有道理”来形容,让我觉得它一定充满了作者独特的观察和犀利的见解,不落俗套。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妙趣横生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印度的街头巷尾,去品味那些看似寻常却又意味深长的文化细节,用一种轻松而又深刻的方式,理解印度。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印度这个国度的印象,大多来自于电影中的歌舞升平,以及新闻里偶尔出现的奇闻异事。这种碎片化的信息,让我对印度的认知充满了片面和刻板。这本书的书名,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它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最日常、最接地气的生活习惯——吃咖哩,切入,这本身就充满了智慧。我很好奇,为什么咖哩能成为印度人的“国民美食”,它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历史、地理、宗教,甚至是气候因素?“超ㄎㄧㄤ、超莫名”的描述,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会是一板一眼的文化普及,而是充满了作者的个人观察和幽默解读,这正是我喜欢的阅读方式。我希望它能打破我对印度文化的固有认知,给我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思考,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度。

评分

市面上关于印度的书籍不少,但大多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猎奇。这本书的书名,却让我眼前一亮,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抛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国家,最先从它的饮食文化入手,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也是最能体现其国民特质的方式之一。而咖哩,无疑是印度饮食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书名中“超ㄎㄧㄤ、超莫名”的形容,预示着这本书绝非一本照本宣科的文化指南,而更像是一场充满惊喜和发现的智力游戏。我好奇作者会如何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拆解那些在我们看来“莫名其妙”的印度习俗,并从中挖掘出其“超有道理”的文化根源。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次酣畅淋漓的文化洗礼,让我对印度有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股清流,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它没有使用那些沉重或高深的词汇,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口吻,提出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好奇的问题——印度人为什么如此钟爱咖哩?这个看似日常的疑问,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丰富而复杂的文化体系。我喜欢“超ㄎㄧㄤ、超莫名”这样的形容,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会是枯燥乏味的文化科普,而是充满了作者独到的观察和幽默的解读。我期待它能像一本打开的潘多拉魔盒,里面装着关于印度文化令人着迷的秘密,那些看似“莫名其妙”的背后,其实都有着“超有道理”的解释。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那些构成他们独特文化符号的元素。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色彩鲜艳,充满异域风情,光是看着就让人对印度这个神秘国度充满了好奇。书名“印度人为什么天天吃咖哩?:超ㄎㄧㄤ、超莫名但又超有道理的印度文化”,更是巧妙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枯燥乏味的科普读物,而是用一种轻松、幽默甚至带点“ㄎㄧㄤ”的方式来解读印度文化。我一直对印度这个国家充满着复杂的感情,既向往它的色彩斑斓和宗教神秘,又时常被它那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习俗所困惑。这本书似乎正好能解答我心中那些小小的疑惑,而且是用一种我能接受的、有趣的方式。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一个不一样视角的印度,去理解那些“超有道理”背后的文化逻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观察。这本书会不会像一场盛大的印度节日庆典,让我目不暇接,又回味无穷?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开始这场文化探索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