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最高人文荣誉「书商和平奖」作家
剖析民主未来走向的必读之作!
当「仇恨」在全球成了毒害民主、压抑自由的真凶,
我们还能置身事外吗?
【本书特色】 ● 德国亚马逊排行民主类书籍第1名、种族主义与仇外类书籍第1名!
● 结合西方文学、思想与政治人物的反思,挑战我们对「人权」的扁平印象。
● 《从帝国废墟中崛起》作者潘卡吉.米什拉、耶鲁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赛拉.班哈波柏、台大外文系教授叶德兰、政大政治系副教授叶浩共同推荐,赞誉本书为现今时代的必读之书
● 本书作者行遍世界各个纷争之地,包括阿富汗、哥伦比亚、加萨、伊拉克、黎巴嫩、巴基斯坦、巴勒斯坦、科索沃、古巴、海地,走访在地的社会运动、被仇视者的生活模式,揭示讨论「仇恨」时容易忽略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内容简介】 漠视暴力的旁观群众、相互感染的恐惧畏缩、虐杀异己的骇人奇观
仇恨何以阻止我们伸出援手?我们还有可能安全共处吗?
● 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同性恋遭ISIS军队从高墙上推下来坠地而死
● 穆斯林与犹太人因为宗教信仰而在西方国家受到歧视与屠杀
● 倡议性别平权的女性主义者却被视为带来祸害的基进分子
● 争取应有权利的公民运动总是被国家视为异端,赋予暴民的不理性形象
● 同性恋、跨性别、变性者因为殊异的情欲模式而无法以公民身分继续生存,在医疗资源、社会福利、婚姻制度等方面,被国家剥除原本属于他们的资源
历史上从来没有真正落实人人自由与平等的社会。对「社会异类」的仇视,我们总是视为理所当然,彷彿是与生俱来的憎恨与厌恶,但其实不然。本书作者过去以战地记者身分,行遍世界各个纷争之地,包括阿富汗、哥伦比亚、加萨、伊拉克、黎巴嫩、巴基斯坦、巴勒斯坦、科索沃、古巴、海地,走访在地的社会运动、被仇视者的生活模式,希望揭示讨论「仇恨」时容易被忽略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社会异类」脆弱不安的生存条件】 对作者来说,仇恨的根源来自我们不理解「非我族类」,又容易相信并复制刻板印象,将他们视为社会潜在的威胁,进而採取激烈的手段,限缩他们的生活空间,夺取生活资源,甚至透过暴力虐待与残忍猎杀,企图抹除他们的生命痕迹。
在暴力肆虐的仇恨年代,「非我族类」一直活在矛盾的社会之中。他们一方面是「不可见的」低贱生命,人性尊严遭到践踏;另一方面却也是「可见的」社会异类,因为他们沦为主流社会的攻击对象。
「仇恨」也往往被包装成弱势的情感,例如恐惧、害怕、忧虑,以合理化他们的暴力行为。然而,作者也在绝望的环境看见希望的可能。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社会改革,例如平权运动、#blacklives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网路串联运动等,都展现了抵抗种族主义、性别霸凌、宗教攻击、仇恨犯罪,重新实践民主价值的未来。
【面对日渐残暴的世界,有什么是我们能做的?】 作者主张公民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应该集结起来,共同对抗狂热主义、憎恨以及暴力。「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必须相信使我们成为人类的素质,也就是开始的能力。我们可能重新开始,作为个体也作为社会整体……松动限制与压迫我们的种种体制,一起向前迈进,发现新的社会形式。」
没有人是局外人,也没有人应该遭到孤立。当受害者不再需要为自己辩护、旁观者能挺身而出、仇视者开始反省「仇恨」何以是种「有毒的政治情绪」,我们才可能找回个人之间的连结,从整体社会打造稳固的民主地基,让彼此有所差异的社群得以生活在一起。
正如恩可在荣获德国书商和平奖的演说中提到的,「我们绝不能让自己落入无力抵抗与无话可说的窘境。我们可以倡议与行动。我们可以承担责任。换言之,我们可以透过文字与实践,积极介入日渐残暴的世界。」
【台湾读者三大必读理由】 1. 本书不只是人性灾难的忠实报导
德国书商协会主席海因理希‧理瑟姆勒指出:「恩可让我们看到暴力与言说之间、暴力与失语之间都存在着关联。她写下的不只是人们告诉她的故事,也是自己聆听过程中亲身体会到的恐惧、愤怒与绝望。她抵达世界上最为纷争的几个区域,所呈现的叙述与文字远远超越所谓的忠实报导。恩可的作品一再提醒我们,世界正处于动盪之中,我们的目光所及无不深陷火海。德国书商和平奖也建立在言说上,历来获奖人所给的演说都传递了和平与理解的讯息。」
2. 本书大量从西方思想、文学与政治人物汲取灵感
每一章的开头都引用了莎士比亚、浮士德、歌德、沙特等名家,行文间也穿插了霍克海默、阿多诺、汉娜鄂兰、傅柯、德希达、班纳迪克.安德森的哲学与社会学思想,乃至于欧巴马在非裔美籍平权运动的省思,让本书不只是一本忠实报导之作,也是极具启发的深度写作。
3. 本书不断丰富我们对于人权的扁平想像
透过编织许多思想系谱,作者认为,「人权并非一场零和游戏。当人权落实在所有人身上时,并不会有人因此失去原有的权利。人权是无条件的。人权事实上不能、也不应该被争取,因为将人视为人并且保护他作为人的资格,不应该存在任何先决条件。无论你喜欢或讨厌、赞成或鄙视别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实践与宗教信仰,都不能影响他人的权利。这正是一个自由、开放、世俗的社会之核心。」
【好评赞誉】 「《差异自由消失的年代》为我们提供了不落入二元对立的洞见来重新检视目前各种价值对立的僵局,特别是作者以同质、自然、纯粹三种身份政治概念区分人我、打击异己的偏狭想像,去看清、揭露仇恨言论或犯罪的意识形态及其背后系统性体制,正是法治民主国家公民需要的分析思考路径,可用以理解、拆解所谓『以道德传统包装歧视仇恨』的合法性及支持度,从根本逐渐瓦解不包容和仇恨的源头,平等和尊重多元的人权社会才可能真正存在。」──台大外文系教授叶德兰
「透过卓越的清晰论证、情感与胆识,恩可深度剖析一种有毒的政治情绪,以及它在公共生活中广泛伪装的许多狡猾,甚至看似良好的形式。《反仇恨》是一部迫切而必要之作,所有在我们当今的政治无力感中寻觅出路的人都应该好好阅读。」──《从帝国废墟中崛起》作者潘卡吉.米什拉
「当世界各地的诸多社群都因为对陌生人、外来者、移民与难民而开始动员,恩可分析仇恨者不仅深入细微之处,也精确掌握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是一本此刻必读之书。」──耶鲁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赛拉.班哈波柏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探讨社会凝聚力、群体认同与道德责任的瓦解,并追问重建互信与共存的路径。 --- 书名: 差异自由消失的年代:从日常的藐视到平庸的邪恶,当仇恨断开群体连结、造成文明失序时,我们该如何找回多元共存的力量? 图书简介 我们正处在一个悖论的时代:在一个信息爆炸、看似前所未有地互联的全球化社会中,我们却目睹着社会肌理的快速松动。曾经维系不同群体间对话与理解的“差异空间”正被压缩,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尖锐的对立、日常化的轻蔑,以及对复杂性视而不见的倾向。本书深入剖析了这种“差异自由消失”的现象——当对“他者”的容忍度降至冰点,当群体身份的边界被固化为不可逾越的鸿沟时,社会系统正面临着崩溃的风险。 这不是一本讲述宏大政治斗争的书,而是聚焦于细微之处的腐蚀。我们观察到,文明的瓦解并非总是一夜之间发生,它常常始于那些被视为无伤大雅的日常微小行为:一句随口而出的侮辱、一次基于刻板印象的排斥、对不同生活方式的集体性嘲讽。这些看似孤立的“日常藐视”,在社群网络和算法回音壁的催化下,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负熵流,逐渐侵蚀着社会信任的基石。 从藐视到系统的失序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对差异的系统性、日常化否定,是通往“平庸的邪恶”(Arendt语境的现代延伸)的温床。这里的“邪恶”并非指极端的、漫画式的暴行,而是一种退化:是当个体放弃进行艰难的伦理判断,选择简单地服从于群体情绪、迎合主流偏见时所产生的道德麻木。当“我们”与“他们”的区隔被仇恨所定义时,对复杂人性的理解便被简化为非黑即白的标签。 我们细致考察了当代社会中,身份政治、技术驱动的极化以及经济不平等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一个“拒绝理解”的文化场域。社交媒体算法倾向于推送激化矛盾的内容,强化了既有偏见;而传统公共领域的衰落,使得人们失去了在安全空间内进行“非对抗性接触”的机会。结果是,个体越来越习惯于生活在由自我强化信息构筑的茧房中,将任何不符合自身叙事的观点视为直接的威胁。 文明的代价:无形的断裂 当仇恨成为主流情绪时,最先受损的是群体连结的弹性。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有能力吸收和消化内部的矛盾与张力。然而,当“差异”被等同于“威胁”时,这种弹性便消失了。我们目睹了公共决策效率的下降、社会资本的流失,以及对共同目标的追求变得异常困难。信任的瓦解渗透到社区、工作场所乃至家庭内部,使得任何形式的跨界合作都充满了猜疑和阻力。 本书特别探讨了“被遗忘的沉默多数”——那些内心渴望和谐,却在群体极化噪音中选择退缩的人。他们的沉默并非认同,而是恐惧:害怕被贴上标签,害怕卷入无休止的网络论战。正是这种集体的、战略性的退避,使得那些最响亮、最具破坏性的声音得以占据话语权,进一步推动了文明的失序。 重建连接:找回共存的韧性 面对这种结构性的挑战,本书并未陷入悲观的泥沼。我们坚信,人类社会在根本上仍然具有构建复杂关系和实现共情的潜力。真正的出路,在于系统性地重建那些被仇恨侵蚀的“连接点”。 这需要一个多维度的策略: 1. 从“辩论”转向“共识培养”: 强调对话不再是为了击败对方,而是为了共同理解问题背后的结构性困境。这需要学习如何辨识和抵制那些旨在激发对立而非解决问题的叙事模式。 2. 重塑日常的伦理实践: 回归微观层面,鼓励个体有意识地抵抗“日常藐视”的诱惑。这包括在网络互动中主动引入“善意的揣测”,在现实生活中创造非功利性的、基于共同兴趣的接触场景,打破身份标签的僵硬。 3. 公共空间的再设计: 探讨如何利用新的媒体形式和社区组织,构建能够容纳矛盾、鼓励深度倾听的“缓冲地带”。这要求技术设计者、教育者和社区领导者承担起责任,设计出能够奖励复杂性而非简单化的互动机制。 4. 历史的教训与未来的责任: 回顾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理解不同文明如何在面临巨大分裂压力时选择前进或沉沦。本书强调,找回共存的力量,不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紧迫的、需要主动承担的世代责任。 《差异自由消失的年代》是一份对当代社会精神状态的深度诊断,它呼吁读者超越简单的对立思维,直面我们集体选择的后果。它旨在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用以理解仇恨如何系统性地瓦解社会,并提供切实可行的、从个体伦理到社会结构层面的复原路径,以期在一个充满张力的世界中,重新拥抱多元共存的复杂而丰富的可能性。这是一部献给所有不愿接受平庸与分裂,渴望在复杂性中寻找意义与力量的时代公民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