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名法律系的學生,正在準備國家考試,我對於《刑法分則實務(上)(二版)》這本書的看法,是一個學習者如何與實務接軌的經驗分享。在學校的課堂上,我們學習的是一套理想化的刑法理論,但到了實務,卻發現各種狀況層出不窮,這本書恰好扮演了連接理論與實務的重要橋樑。它能將書本上那些抽象的法條,具體化成各種真實的案例,例如在學習竊盜罪時,它能詳細解釋實務上對於「非開放空間」、「意圖為自己所有」等要件的判斷,這比單純背誦條文要來得生動且容易理解。我特別喜歡它在介紹一些較為複雜的犯罪時,會列出不同的實務見解,並比較其差異,這讓我學會了在面對複雜問題時,要能夠從多個角度去思考。然而,我發現有時候書中的內容,對於一些極端個案的討論,會讓我感到有點困惑,不太確定這些極端的狀況,是否代表了普遍的實務趨勢。而且,對於一些重要的學說爭議,本書的篇幅似乎比較少,這對於我建立起更深層次的理論基礎,可能需要再額外補充。總體來說,這本書是個極佳的實務入門工具,讓我對刑法分則有了更清晰的圖像,但若要深入理解,還是需要與學術著作相互參照。
评分這本《刑法分則實務(上)(二版)》真是讓人又愛又恨啊!身為一個每天在法院跟各種刑案搏鬥的律師,我真的非常需要一本能夠快速查閱、深入解析的工具書。這本書在很多實務上的爭點,例如過失傷害致死、侵占罪的構成要件、以及妨害名譽的實務見解,確實提供了相當詳盡的闡述,也引用了不少最高法院最新的判決。每次遇到卡關的案件,翻開這本書,總能找到一些啟發。尤其是在針對共犯結構的分析,以及幫助我釐清正犯、教唆犯、幫助犯之間的界線,這本書的說明算是相當清晰的。然而,也正是因為它太過「實務」,有時候會覺得內容的鋪陳稍微有些跳躍,可能對於初學刑法分則的讀者來說,需要多花一些時間去理解其中的脈絡。而且,有時候我會覺得,雖然它提供了大量的實務見解,但對於這些見解背後的法理基礎,或是不同學說之間的辯證,著墨得不夠深。畢竟,我們在法庭上辯論,不僅要引用實務,也要能從法理上論述,這本書在這方面,有時候會讓我覺得意猶未盡。總之,這是一本值得擁有的工具書,但要完全吸收,還需要搭配其他學術著作或是自己長期的實務經驗。
评分身為一名刑法學術研究者,我對這本《刑法分則實務(上)(二版)》的評價,更多是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角度出發。首先,必須肯定的是,本書在彙整與分析實務見解這方面,下了相當大的功夫,對於每一個罪名,都詳細列出了相關的法律條文、重要的實務判決,以及針對這些判決的簡要分析。這對於我們了解法律條文在實際運作中的面貌,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料。我尤其欣賞它在探討一些較為複雜的犯罪類型時,例如詐欺罪的詐術、竊盜罪的侵害財產法益,以及偽造文書罪的偽造行為,能夠從不同層面去解析。然而,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本書在提出對實務見解的批判性分析時,有時顯得比較保守,比較傾向於「轉述」而非「創造」。我期望能夠看到更多針對實務見解的質疑、挑戰,或是提出更有創見的理論架構,來引導實務的發展。畢竟,學術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推動法律的進步。此外,本書在探討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例如故意、過失、阻卻違法事由等,在理論層次的闡述上,可以再更深入一些,與實務見解的連結也可以做得更緊密,如此一來,對於讀者建立起完整的刑法分則理論體系,將會更有助益。
评分身為一名剛踏入司法實務領域的法官助理,我在準備偵查庭和審判庭的資料時,非常依賴像《刑法分則實務(上)(二版)》這樣的書籍。這本書最讓我驚豔的地方,就是它對於各種犯罪態樣的細緻分類與說明。例如,在處理妨害性自主罪時,它很清楚地劃分了強制性交、強制猥褻等不同的行為,並且詳述了各個罪名在構成要件上的差異,這對我釐清案情、協助法官判斷非常重要。另外,針對一些常見的犯罪,像是傷害罪,書中對「傷害」的定義,以及過失傷害的判斷標準,都給予了非常實用的指引。我特別喜歡它在介紹一些較為冷僻的罪名時,也能夠提供足夠的背景資訊與實務案例,讓我不會感到無從下手。不過,有時候在查閱過程中,我會發現某些部分的內容,似乎是直接引用了判決書中的文字,而沒有進行更進一步的消化與整理,這讓我在理解上稍微有點吃力。此外,我認為若能加入更多關於舉證責任的探討,或是針對不同證據類型在實務上的適用,提供更具體的指引,對於我們這些初學者來說,將會更有幫助。總體而言,這是一本非常紮實的工具書,幫助我快速熟悉刑法分則的實務運作。
评分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司法改革的公民,我對《刑法分則實務(上)(二版)》這本書的感受,是夾雜著期待與些許的失望。我希望透過閱讀這類書籍,能夠更了解現行的刑法體系是如何在實務中被運作,進而能對相關的法律改革提出更具體的建議。這本書在彙整了大量的實務見解後,確實讓我對許多犯罪的認定有了更深的認識,例如在詐欺罪的相關案例中,我能理解實務上對於「詐術」的判斷標準,以及如何區分普通詐欺與加重詐欺。同時,書中對於公務員犯罪、貪污罪等內容的闡述,也讓我對國家機關的運作有了更多的了解,並能對潛在的弊端有更深的警覺。然而,我感覺這本書的重點,似乎完全放在「實務怎麼做」,而比較少觸及「實務為什麼這麼做」的層面,也就是說,它比較少去探討這些實務見解背後的法理邏輯,或是這些見解是否符合更廣泛的公平正義原則。這讓我對如何透過法律改革來改善現況,感到有些迷惘。我期待這類書籍,除了提供實務操作指引外,也能多一些對現行體制的反思與批判,甚至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革方向,這樣才能真正幫助我們這些關心司法的人,更深入地參與到公共討論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