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外交孤立的台湾:联合国「中国」代表权22年争议始末

被外交孤立的台湾:联合国「中国」代表权22年争议始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联合国
  • 中国代表权
  • 外交
  • 历史
  • 政治
  • 国际关系
  • 两岸关系
  • 冷战
  • 外交孤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中华民国政府自我主张之主权所及的地方还包括「大陆地区」,而这个「大陆地区」却是联合国及国际社会所认证的唯一及合法的中国,国号全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国际社会一般称为China)。中华民国的这个「大陆地区」,不但是联合国的会员国,同时还是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

  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案驱逐蒋介石的代表至今已近48年,目前经自由民主选出之统治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却仍有上述的主张,作者认为实令人难以置信,也因此觉得关心台湾的外交困境、国际地位及台湾未来的前途,有必要了解统治台湾之中华民国政府曾经在联合国代表「中国」到最后被逐出联合国的这一段历史。这也就成为促使作者写作本书的最主要缘起。
 
跨越历史的权力更迭与国际秩序重塑:冷战后期的地缘政治博弈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国际舞台上复杂的地缘政治角力与权力结构的深刻转变。它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岛屿的地位争议,而是深入剖析了冷战后期大国关系中的权力真空、意识形态冲突以及新生的国际法理如何被用作政治工具。 权力真空与意识形态的渗透 冷战的高峰期结束后,全球格局并未立即走向稳定。相反,旧有的同盟体系开始松动,而新的国际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这为区域性权力集团的崛起提供了空间。本书详细梳理了这一时期,多个新兴国家在寻求国际承认和提升自身国际地位时,所采取的外交策略与内部政治演变。 我们探讨了以不结盟运动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群体,如何在美苏两极格局的衰退期中,试图构建一个独立于传统强权之外的外交轨道。这其中涉及了大量关于主权原则、非干涉内政原则以及自决权在不同政治语境下的解释与应用。这些理念的实践,既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努力,也暴露了它们在面对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和安全架构时的结构性劣势。 国际组织角色的演变与规范的重塑 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内部,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程序和规则的解释权逐渐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本书细致描绘了在重要决议的通过过程中,各国代表团如何运用对程序条款的精确理解,服务于其国家战略目标。这包括对“多数决”的界定、对议程设置的掌控,以及如何利用国际机构的专业委员会来巩固或挑战既有的国际共识。 一个核心议题是,当一个既有的、拥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实体被排除在某一关键国际组织之外时,该组织如何在维持其普遍性和合法性的同时,处理与之相关的复杂议题。本书分析了在信息获取受限和外交渠道不畅的背景下,国际官僚体系如何应对信息不对称,以及这些决策过程对全球治理体系产生的长期结构性影响。我们特别关注了在特定历史时刻,国际组织秘书处在维持中立性与执行成员国意愿之间的微妙平衡。 区域安全与经济整合的同步发展 冷战结束后,安全议题开始从纯军事对抗转向更广泛的非传统安全领域,例如跨国犯罪、环境安全和资源分配。本书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区域案例,分析了在权力格局变动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如早期的区域贸易协定)是如何与安全保障需求相互交织、相互塑造的。 例如,在亚洲部分地区,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伴随着对海洋资源和关键贸易航道的争夺。这种经济驱动下的区域动态,如何在既有的安全条约体系中寻找立足点,并引发了周边国家在外交措辞和军事部署上的微妙调整,都是本研究的重点。我们深入考察了诸如“双轨外交”——即官方与非官方渠道同时运行——在处理敏感国际关系时的实际操作。 历史记忆的构建与叙事的竞争 最后,本书探讨了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历史叙事的构建与传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不同的政治实体如何通过选择性地强调历史事件、塑造公共舆论,来为其当前的外交立场争取道义和历史的支撑。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现代国家机器对“合法性”进行战略性投资的过程。 我们考察了在信息传播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外交部和文化机构如何通过学术交流、媒体合作等方式,将本国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推向国际主流话语空间,并与竞争对手的叙事进行抗衡。这种对历史记忆的争夺,深刻影响了特定区域的长期政治氛围和未来合作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本书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透视,审视了冷战后初期复杂的国际政治景观,重点在于权力结构、国际规范的拉锯战,以及国家如何在动荡的时代洪流中,运用一切可用的外交工具来定义自身在世界上的位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文贤


  现职: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董事

  学历: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 Gainesville)政治学博士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resno政治学硕士
  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系毕业

  经历: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专任教授
  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员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兼任教授
  东吴大学政治学系兼任副教授
  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系兼任副教授
  陆军预备军官26期

  研究专长:
  国际关系、台湾国际关系史、印度研究

  着作:
  与陈隆志教授共同主编、苏芳谊助编,《联合国:体制、功能与发展》(2008)、《联合国专门机构:体制、功能与发展》(2009)、《国际重要公民投票案例解析》(2010)、《国际社会公民投票类型与实践》(2011)等
 

图书目录

总序 iii
序言 vii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台湾与联合国连结的源起 1
第二节 台湾优异的表现却不是加入联合国的条件 4
第三节 台湾迈向联合国的「China」路障 7

第二章 联合国「中国代表权」争议 17
第一节 从「全权证书」问题到「缓议案」 17
第二节 「重要问题」案 31
第三节 会籍普遍原则及「承认」与「代表」的分野 38

第三章 「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解决联合国「中国」席位问题 47
第一节 1950年代及1960年代联合国之中国席位的挑战 48
第二节 「汉贼不两立」面对的困境 64
第三节 日本及亚洲国家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看法 67
第四节 法国及加拿大等其他西方国家对「中国代表权」的看法 75

第四章 貌合神离的盟友—尼克森与蒋介石 87
第一节 苏联支持北京入联转趋消极 88
第二节 美中关系正常化下尼克森政府与蒋介石政府之间的关系 91
第三节 蒋介石对「双重承认」的立场 99
第四节 台湾人被压制的声音—彭明敏美国签证事件 112

第五章 风雨欲来—抢救飘摇的「中国」席位 117
第一节 失去联合国「中国」席位的前兆 117
第二节 尼克森政府对「中国政策」及「双重代表权」政策的评估 125
第三节 尼克森、蒋介石「双重代表权」的最后过招 137

第六章 联合国「中国代表权」的摊牌 155
第一节 关键性的一年(1970年11月~1971年10月) 156
第二节 尼克森政府的沙盘推演及因应 166
第三节 联合国2758号决议案的通过 169

第七章 结语 183
附录  201
征引书目  207

图书序言

序言

  个人在1993年4月出刊的《问题与研究》发表了〈联合国会员国的会籍与代表权问题〉的论文,当时联合国有179个会员国,至今(2019)年联合国的会员增加到193国。若从1971年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算起,联合国那一年有132个会员,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联合国增加了61个会员国。但目前台湾还一直不是联合国的会员。

  在台湾的中(华民)国(Republic of China)政府虽然仍有中国(China)的名号,但已不像过去在联合国拥有中国席位时自称「中国」或「自由中国」。惟在它统治下的「台澎金马」称为「台湾地区」或中华民国的「自由地区」,中华民国政府自我主张之主权所及的地方至少还包括「大陆地区」,而这个「大陆地区」却是联合国及国际社会所认证的唯一及合法的中国,国号全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国际社会一般称为China)。中华民国的这个「大陆地区」,不但是联合国的会员国,同时还是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

  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案驱逐蒋介石的代表至今已近48年,目前经自由民主选出之统治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却仍有上述的主张,实令人难以置信。也正因此更让个人觉得关心台湾的外交困境、国际地位及台湾未来的前途,则有必要了解统治台湾之中华民国政府曾经在联合国代表「中国」到最后被逐出联合国的这一段历史。这也就成为促使个人写作本书的最主要缘起。

  2019年5月,当本书接近完稿之际,仍看到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虽以「Chinese Taipei」的名义委屈的希望能继续受邀成为世界卫生大会的观察员,却仍遭拒于日内瓦的会场之外。这正是牵涉到台湾或中华民国不是联合国会员的根本问题。而中华民国政府不可能「重返」联合国,因为中华民国原来在联合国的中国席位从1971年联合国通过2758号决议案后,就已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取代及继承。

  台湾或中华民国一直也想参与联合国其他的专门机构如「国际民航组织」,也不得其门而入,同样也是牵涉到台湾国家定位的根本原因。联合国之外还有许多和我们日常生活各层面有关的国际组织值得台湾去参与,而台湾也有优质的能力去回馈及贡献,台湾一直以来想参与的「国际刑警组织」就又是一个例子。

  台湾人在很多方面表现都相当杰出。台湾领土虽不算大却比联合国60个以上的会员国的领土面积都来得大。又台湾人口不算多却高过联合国130个会员国以上的人口。假如台湾成为联合国的会员,上述参与国际组织的问题不但都能迎刃而解,以台湾在许多方面的努力及所展现的成绩,相信联合国的专门机构甚至会展开双臂欢迎台湾参加。台湾当然就会享有与世界各国相互学习及贡献国际社会的正常管道。台湾人也有提升国际观及训练培养外交及国际组织人才的机会,甚至能进入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领导体系发挥影响力。同理,南韩的国民潘基文曾出任联合国的秘书长10年,而中国争取到不少国际组织的领导职位,则都是鲜明的例子。

  本书写作的过程,个人要感谢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的同事及研究生同学,在过去作者专任教学的服务期间,论及台湾和联合国的议题时,个人曾获得的许多足以令人深思或再探索的观点。而这本书能顺利的出版,作者要感谢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陈隆志博士慨允提供各项相关的协助,此外也感谢基金会副执行长苏芳谊先生和办公室主任陈雪琴小姐提供校对、排版及出版庶务等的专业协助。惟本书任何疏失的地方,仍是作者应负的责任。最后,本书能成为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台湾联合国研究书库的丛书之一让个人感到特别的荣幸。

陈文贤
2019年8月23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一眼就抓住了我,感觉像是在翻阅自己人生的一部分历史。我生长在台湾,从小就对「中国」代表权在联合国这件事耳闻不少,但总觉得是个遥远又复杂的名词,直到读了这本书,才惊觉原来那段历史离我们是如此之近,影响深远。书里没有直接去描述那个遥远的联合国大会现场,而是像在抽丝剥茧般,一点点地揭示了当时台湾人民的心情,那种被世界大国博弈夹在中间的无力感,以及对国家认同的迷茫。我记得小时候,电视上播报国际新闻时,常常会提到「中国」,但我们都知道那不是我们说的「中国」。这种错位感,这种身份的尴尬,这本书没有用大道理去说教,而是通过描绘当时的社会氛围,那些日常生活的点滴,让我们这些台湾读者能切身感受到那份不安与挣扎。我常常在想,如果当时的历史走向稍有不同,我们现在的处境又会是怎样?这本书不是一本冰冷的史书,它更多的是在唤醒我们对于自身存在价值的思考,让我们意识到,即使在被孤立的处境下,台湾人民也从未放弃过对自身主体性的追求。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对“22年争议”这个说法有些怀疑,觉得似乎过于简化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际政治事件。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作者并非想一笔带过,而是以一种相当精细的视角,将这22年的时间线拆解开来,细细品味其中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书中并没有直接去分析《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的法律条文有多么严谨,反而更多地着墨于这个决议背后,台湾社会所经历的心理冲击和政治演变。我记得小时候,听到大人们谈论联合国,总是伴随着一种失落感,那种感觉,这本书描绘得相当到位。它不是直接告诉你“我们失去了什么”,而是让你去感受“我们当时在失去什么”,那种被剥夺的国际空间,那种逐渐加深的隔阂。作者巧妙地避开了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从更贴近台湾民众的视角出发,去呈现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让我们这些曾经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台湾人,能够在这字里行间找到共鸣,甚至重新审视那段被集体记忆所忽略的岁月。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历史书,不如说是一面镜子。它没有直接去解析那些晦涩的国际法条文,也没有去分析那些复杂的政治博弈,而是让我们这些台湾读者,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审视我们自己。我回想起小时候,听到“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两个词,那种混淆和困惑。这本书并没有去放大这种困惑,而是用一种更加包容的视角,去呈现当时台湾社会是如何面对这种身份的挑战。它不是在指责谁,也不是在为谁辩护,而是用一种更加客观、更加贴近生活化的方式,去展现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书里关于当时台湾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描绘,那些细微之处,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我就是那个年代里,那个为国家前途忧虑的普通人。它让我明白,历史的洪流中,每一个个体都曾有过自己的挣扎与思考。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历史的“温度”。它没有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用枯燥的理论和数据堆砌,而是用一种更加具象、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去讲述“中国”代表权争议对台湾的影响。我脑海中浮现出小时候,邻居们围坐在一起,一边收听广播,一边对时局议论纷纷的画面。那种焦虑,那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本书用文字巧妙地捕捉到了。它并没有直接去评论那些国际政治人物的决策有多么高明或愚蠢,而是让我们去体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舞台上被剥夺了发言权时,最直接的受害者是谁?是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通民众。书里有很多细节,比如当时台湾社会的流行语,街头巷尾的讨论,都让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鲜活的人生。它让我重新思考,我们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评分

读这本书,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反思我们作为一个主体,在国际社会中是如何被看待的。书里没有直接去批判任何一个国家的立场,而是以一种非常冷静的笔触,勾勒出当时台湾在国际政治棋局中的尴尬处境。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在课堂上,老师在提到“中国”时,那种含糊其辞的样子。那种身份的模糊,那种被排除在国际舞台之外的感受,这本书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描绘了出来。它没有大声疾呼,没有激昂的口号,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让你去感受那种被孤立的滋味。书里有很多篇幅,用来描绘当时台湾社会内部的讨论,不同声音的碰撞,以及人们对未来走向的迷茫。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我们自身身份认同的一次深刻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