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抵御外侮」,
从杀中国人开始。
历史课本不会有的角度I
从「八国联军」的角度,来看义和团事件-- 「八国联军」一直以来都被视作为中国的国耻,列强侵略的代表作。但为什么会有「八国联军」出现?历史课本上轻描淡写地带过的「天津教案」「庚子拳乱」「德国公使被杀」,实际上是什么样的情形?对欧美各国来说,又代表什么样的意义?
本书作者黛安娜•普雷斯顿(Diana Preston)蒐集了来自牛津大学图书馆、大英图书馆、英国国立陆军博物馆、国立海军博物馆;美国胡佛图书馆、美国海军历史中心;澳洲的马歇尔图书馆等重要的研究机构或图书馆所提供,事发当时的外交人员与军官、眷属的书信、日记、记录,从国际事件的角度,还原义和团事件与八国联军的始末。
历史课本不会有的角度II
「义和团事件」,其实是国际人道、冲突事件? 而透过当时外交人员与军官、眷属的书信、日记、记录,本书不但详实且生动地还原当时这些外国人遭遇的险恶情况(无分老幼老女与身分被大规模攻击、残杀等等)也回顾当时中国的基督徒,基于什么样的实际与政治需求被认定「不是中国人」,因而遭到大规模的迫害与屠戮。
我们会发现:中国式的抵御外侮,就从迫害有了其他选择的中国人开始。再加上各式各样政治上的、个人的企图与私慾,以及欧美各国的错误判断,现代根本无法想像的大规模国际人道、冲突事件,荒谬却又惨绝人寰地在近代中国上演,进而引发各国虽然互相对立,但被作者界定为「联合国维安行动雏形」的「八国联军」。
历史课本不会有的角度III
一百二十年后,「义和团事件」真的过去了吗? 二○二○年将是「义和团事件」的一二○週年。一九○○年时,任职大清海关总税务司的爱尔兰人罗伯・赫德(Sir Robert Hart)曾经认为「西元二千年的中国,将会跟一九〇〇年的中国,大不相同!」这会是真的吗?
事实上,透过作者的梳理与回顾,我们会发现:一九○○年后,义和团仍持续受到多方肯定,其中不但包括中共政府及其重要人物(如周恩来),就连被视为中华民国国父的孙中山也曾公开肯定义和团的「爱国情操」。而这样的肯定甚至延续到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作者虽未提及,但这一次,编辑部请到张国城老师为读者进行导读。不但回顾历史上的义和团事件,也进一步理解「义和团精神」如何被延续到现代,成为当政者的重要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