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玉器珍賞

漢代玉器珍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漢代玉器
  • 玉器
  • 文物
  • 曆史
  • 藝術
  • 考古
  • 中國古代史
  • 珍賞
  • 收藏
  • 漢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漢代藝術是漢文化的華彩篇章。在中國藝術史上,漢代藝術以雄渾陽剛、大氣磅礴著稱,具有撼動人心的視覺美感。其遺存無論何種材質,無論是平麵還是立體,都像一個個璀璨的坐標,引導我們看清中華文明的前世今生。

  玉器在漢代藝術中佔有重要而突齣的地位,其工藝巧奪天工,思想內涵豐富,風格活潑浪漫,是漢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人對玉器的喜愛延續瞭數韆年,於今尤盛。然而,近一百年來,人們對漢代玉器的研究,遠不如對漢畫像、青銅器、漆器、陶器和碣石碑版的研究那樣係統和深入,這與漢玉在漢文化中的地位極不相稱。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個是,約三十年前,流傳於世的漢玉數量相對有限且較為分散,難窺全貌,因此難以支持一項全麵、係統的研究。

  基於此,本書設計瞭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玉器:琢磨齣的中國史」以玉器作為引子解讀、構架一個動態的中國玉文化背景,為後文鋪墊;第二部分「漢代玉器珍賞」鑑賞漢代玉器,挖掘曆史故事和人文意義。
 
璀璨的文明之光:先秦至魏晉陶瓷藝術探微 本書聚焦於中國古代陶瓷藝術在先秦至魏晉南北朝這一漫長而關鍵的曆史階段的發展脈絡、技術革新與審美變遷。 通過對考古發掘齣土的大量實物資料進行係統梳理與深入分析,本書旨在呈現這一時期陶瓷製品如何從最初的實用器皿,逐步演化為承載社會觀念、宗教信仰與高超工藝的藝術瑰寶。 第一部分:文明的萌芽與奠基(先秦時期) 緒論:陶器的社會學意義 本章首先探討瞭陶器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基本功能定位。它不僅是獲取食物、烹飪、儲存的日常必需品,更是早期聚落形態、社會階層分化以及祭祀禮儀活動的物質載體。我們從陶器齣土的地域性差異入手,勾勒齣早期文化區域的互動格局。 第一章:幾何印紋陶與夾砂陶的地域風格 重點分析新石器時代嚮青銅時代過渡期,以幾何印紋陶為代錶的文化現象。書內詳細對比瞭仰韶、馬傢窯、龍山文化晚期陶器的紋飾特徵、製胎工藝與燒製溫度的差異。特彆關注夾砂陶在南方地區,如吳越文化中的發展,探討其耐熱性與實用性如何影響瞭其造型與裝飾手法。 第二章:商周:禮器化的開端與原始青瓷的曙光 商周時期,陶器在禮器體係中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技術進步不容忽視。本章深入研究瞭商代晚期至西周的黑陶、灰陶的製作技術,尤其是對“印紋硬陶”的分析。硬陶的齣現標誌著製瓷技術即將突破的臨界點。更重要的是,本章詳盡描繪瞭中國早期原始青瓷的齣現。通過對浙江、河南、陝西等地齣土的青釉陶器的釉料配方、釉層厚度以及燒成氣氛的化學分析,確證瞭這些器物是青瓷的真正濫觴,而非簡單的石釉陶。我們通過對商代晚期祭祀坑中齣土的陶鬶、盉等仿青銅器造型的陶禮器進行解讀,揭示瞭陶工如何服務於宗法禮製的要求。 第二部分:春鞦戰國:技術的分化與藝術的探索 第三章:六國爭霸下的陶瓷工藝群像 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技術競爭,極大地推動瞭陶瓷業的發展。 (一)楚地的裝飾狂想:印紋陶與化妝土技術 重點剖析楚文化區,特彆是湖北、湖南地區齣土的幾何印紋陶和刻劃紋陶。這些陶器的裝飾往往具有強烈的神秘色彩和動物母題,與楚地的巫術信仰緊密相關。我們詳述瞭化妝土(engobe)技術在這一時期的成熟應用,這種技術使得陶器錶麵能夠呈現齣更細膩的肌理和更鮮明的對比效果。 (二)東方齊魯的硬化:黑陶的極緻與低溫釉的試驗 對比齊魯地區(山東)的黑陶製作工藝,探究其如何通過長時間的滲碳作用達到“漆黑如墨”的效果。同時,本章也關注瞭戰國晚期在某些地區齣現的低溫鉛釉陶器,這些早期的低溫彩釉嘗試,預示著未來唐三彩的審美取嚮。 第四章:原始青瓷的成熟與審美定位 春鞦戰國是原始青瓷技術突飛猛進的階段。本章通過對河南、安徽、江蘇等地齣土的青瓷器進行對比研究,明確瞭此時期釉料中鐵含量、窯具結構對燒製效果的決定性影響。器型方麵,青瓷已大量仿製禮器,如鼎、簋、鐎鬥等,但同時也齣現瞭罐、壺等生活實用器。本章特彆關注青瓷器上的刻劃紋飾,如竊麯紋、弦紋,它們是如何從青銅器紋飾譜係中汲取靈感並轉化為陶胎上的裝飾符號。 第三部分:秦漢帝國:統一、規範與大規模生産 第五章:秦漢帝國的一統:陶俑的興起與喪葬製度的變革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將中國古代的陶塑藝術推嚮瞭第一個高峰。本章不再著重於兵馬俑的軍事史意義,而是將其置於秦漢喪葬製度的變革背景下進行考察。 製度化塑像: 陶俑從早期的簡單明器,發展為模仿生前儀仗的復雜群體藝術。詳細分析陶俑的模製技術、分段製作與後期組裝工藝,以及彩繪層(漆與礦物顔料)的保存狀況。 畫像磚與陶塑世俗化: 漢代陶器裝飾風格的巨大轉變——從抽象紋飾轉嚮對現實生活場景的描摹。我們分析瞭畫像磚上所見的宴飲、百戲、田獵等場景,揭示瞭漢代社會結構與文化心態。 第六章:漢代青瓷的全麵發展與“類金玉”的追求 漢代是真正的成熟青瓷時代。本章著重探討以下幾個方麵: 技術飛躍: 釉料配方的穩定,使得青瓷釉色從早期的灰青、黃綠嚮著更純淨的青綠色發展。窯爐技術(如龍窯的改進)保證瞭更高溫度的穩定燒成,提高瞭器物的緻密度。 器型譜係的確立: 漢代青瓷器型達到瞭前所未有的豐富性,涵蓋瞭仿青銅器的鼎、尊、鐎鬥,到實用器如罐、壺、盤、碗,以及特殊的明器(如榖倉、陶樓)。 “類金玉”的審美: 闡述漢代人對青瓷的審美傾嚮——追求其溫潤、內斂的光澤,視之為取代玉器的“替代品”或“仿製品”。重點分析瞭流行於四川、河南地區的青瓷器上齣現的凸塑貼花、印紋,以及極少數具有點彩效果的釉上裝飾嘗試。 第四部分:魏晉南北朝:融閤、轉型與異域影響 第七章:三國兩晉:青瓷的南移與技術的小幅調整 隨著東漢末年戰亂,陶瓷技術中心嚮南方轉移。本章探討瞭這一時期青瓷在南方窯口(如越窯、湘官窯的雛形)的發展。由於社會動蕩,這一時期的青瓷在規模和創新性上略顯保守,但保存瞭東漢晚期的成熟技術。我們辨析瞭在這一時期,青瓷器型開始齣現嚮更輕盈、更具文人趣味轉化的早期跡象。 第八章:北朝的鬍漢交融:陶俑的宗教化與多元化 南北朝時期,北方陶瓷藝術是理解“鬍漢交融”的絕佳切口。 佛教造像的興起: 北魏至北齊的陶製佛像、菩薩像數量激增。本書細緻分析瞭這些佛像的造型特徵,如何從犍陀羅藝術與中原傳統相結閤,以及陶土、模製技術如何服務於宗教藝術的快速復製需求。 生活與隨葬品: 對北方齣土的陶製駱駝、軺車、闢邪鎮墓獸等隨葬明器進行專題研究,揭示瞭遊牧民族生活元素(如騎射、帳篷)對漢族喪葬習俗的深刻滲透。 第九章:南朝的雅緻與越窯的深遠影響 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文人階層對清雅的審美趣味,直接影響瞭陶瓷的風格。 竹林七賢的審美: 陶明器造型趨嚮於小型化和文人化,開始齣現仿製竹木器物的器型,反映瞭士大夫階層的生活情趣。 越窯的奠基: 越窯青瓷在本期逐漸確立瞭其主導地位。本章通過對江南地區窯址的考察,展示瞭越窯在釉色控製上更進一步,追求“類冰”的質感。這對後世唐宋的成熟青瓷體係,尤其是秘色瓷的齣現,起到瞭關鍵性的技術和審美鋪墊作用。 結語:從實用到審美的漫長徵程 本書最後總結瞭先秦至魏晉時期陶瓷藝術的三個核心發展脈絡:技術上從泥質到瓷化的過渡、裝飾上從幾何抽象到現實模擬的演變,以及功能上從純粹的實用器到承載禮製、宗教和世俗生活的重要載體的轉變。 這一漫長的曆史階段,為隋唐五代陶瓷的輝煌奠定瞭不可或缺的技術與文化基礎。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美玉 琢磨齣的中國史/ 1
漂亮的石頭 天上的神靈/ 3
龍從哪裏來/ 8
三星塔拉的「鐵鈎子」/ 12
玉冠 玉人 勾雲佩/ 18
仰韶 齊傢 黃帝塚/ 24
鴨子河 月亮灣 三星堆/ 30
武丁 婦好 殷墟/ 35
老虎 雄鷹 燕子/ 42
鳳鳥 嘉禾 六器/ 46
天子 周禮 諸侯/ 52
孔子論玉 卞和獻璧/ 59
傳國玉璽 中央集權/ 64
白玉劍璏 皇後之璽/ 68
漢軍西徵 美玉東來/ 74
馬政 漢馬 玉馬/ 78
長壽升仙 金縷玉衣/ 83
有器必有意 有意必吉祥/ 88
海昏侯的寶藏/ 93
曹丞相的玉觽/ 99
《喪亂帖》 白玉帶/ 104
人歌小歲酒 花舞大唐春/ 109
玉飛天 佛捨利/ 115
連生貴子 連年有魚/ 120
春水鞦山 花鳥魚蟲/ 124
忽必烈的大玉海/ 129
石人 僧人 木匠 畫傢/ 134
杯子 牌子 簪子 稟子/ 139
玉癡皇帝/ 143
乾隆的玉山子/ 148
美器 記憶中的漢王朝/ 157
白玉饕餮紋勒子/ 159
白玉龍鳳呈祥佩/ 162
白玉蒼龍教子帶鈎/ 165
白玉鬍人駱駝/ 168
白玉四器人物/ 172
白玉闢邪/ 174
青玉臥牛/ 178
白玉馬上封侯/ 181
白玉龍鳳琮璧/ 184
白玉鷹熊/ 186
白玉虯龍佩/ 189
青玉龍鳳榖紋璜/ 191
青玉鹿/ 194
白玉蟠龍璧佩/ 199
白玉方匜/ 201
黃玉龍鳳卮/ 204
白玉花蔓爵/ 208
白玉童子乘鳳/ 212
白玉龍鳳呈祥帶鈎/ 215
白玉闢邪/ 218
白玉龍鳳呈祥齣廓璧/ 221
白玉舞人/ 223
白玉神龜/ 228
白玉闢邪鳳鳥齣廓璧/ 232
白玉伉儷/ 234
白玉四神四器舞人擺件/ 237
白玉老幼闢邪/ 242
白玉蟠龍琮/ 245
白玉龍鳳鉞/ 249
白玉龍鳳角杯/ 251
白玉龍鳳壺帶鈎/ 254
白玉龍鳳杯帶鈎/ 256
白玉馬踏飛燕/ 258
白玉粉盒/ 263
青白玉鼎鬍延壽擺件/ 267
白玉母子獅/ 273
白玉鳳首執壺/ 275
白玉酒鬥/ 279
黃玉騎闢邪武士/ 283
黃玉雙馬/ 288
青玉母子羊/ 292
黃玉騎牛武士/ 294
白玉闢邪龍鳳戈/ 299
白玉四神/ 302
白玉鳳鳥瓶尊/ 305
白玉闢邪/ 308
白玉羽人闢邪/ 311
白玉闢邪/ 314
白玉闢邪/ 316
白玉闢邪/ 319
白玉龍鳳呈祥齣廓璧/ 321
白玉雙羊尊/ 325
白玉獅子/ 329
白玉舞人鉞佩/ 332
白玉臥獅/ 335
白玉闢邪/ 337
青玉美人魚/ 339
青玉龍鳳榖紋璜/ 341
白玉鳳鳥/ 344
白玉羊尊/ 347
白玉闢邪/ 349
黃玉龍鳳高足把杯/ 353
白玉雙虎匙/ 355
白玉虎/ 357
白玉鳳鳥尊/ 361
白玉龍鳳呈祥帶鈎/ 364
白玉闢邪螭龍/ 366
白玉四神佩/ 369
白玉魚化龍佩/ 371
白玉闢邪/ 374
白玉「宜子孫」齣廓璧/ 376
白玉玄武/ 379
白玉玄武環首短劍/ 382
白玉舞龍璜/ 386
白玉闢邪教子/ 390
紅瑪瑙羽人龍鳳壺/ 393
青黃玉龍鳳呈祥帶鈎/ 397
青玉闢邪佩/ 400
白玉舞人擺件/ 402
白玉鳳鳥七雄佩/ 405
後記/ 410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是一名對中國古代文化一直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接觸《漢代玉器珍賞》純屬偶然,但這次“偶然”卻開啓瞭我對漢代玉器藝術的全新認知。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是其內容組織的邏輯性和條理性。它不像我以前看過的某些藝術書籍,隻是簡單地羅列展品,而是非常有條理地將漢代玉器按主題、按功能、按地域進行瞭分類梳理。比如,關於漢代墓葬中齣土的玉器,它不僅介紹瞭隨葬的玉器種類,還深入分析瞭玉器在喪葬儀式中的作用,以及古人對玉器能夠“闢邪”、“通神”的信仰。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玉人形”的介紹,這些小巧玲瓏的玉人,雖然形態各異,卻無不展現齣漢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對人物神態的精準把握,它們仿佛是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讓我得以窺見漢代人的衣著、發飾乃至精神風貌。書中的圖片質量非常高,細節清晰,色彩還原度也很好,這對於欣賞一件藝術品的精妙之處至關重要。這本書的文字錶述也很流暢,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讓我讀起來毫不費力,反而覺得意猶未盡。

评分

這本《漢代玉器珍賞》確實打開瞭我對中國古代藝術又一扇全新的大門。作為一名對曆史文物稍有涉獵的愛好者,我原以為對漢代玉器已有所瞭解,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預期。首先,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圖錄展示,而是深入剖析瞭漢代玉器在政治、宗教、喪葬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多重象徵意義。作者通過詳實的史料考證,清晰地勾勒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漢代玉器風格的演變軌跡,甚至細緻到不同玉材的産地、質地以及它們如何被匠人巧奪天工地雕琢成栩栩如生的藝術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玉衣”的部分,書中不僅展示瞭不同等級玉衣的形製差異,還探討瞭其背後復雜的喪葬觀念和等級製度,那種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思考,通過一件件冰冷的玉器得以淋灕盡緻地展現。此外,作者對玉器紋飾的解讀也極具啓發性,從祥瑞的瑞獸到神話的傳說,每一道刻痕都承載著古人的信仰與想象,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與那些古老而神秘的靈魂進行對話。這本書的學術性和藝術性完美結閤,既有嚴謹的考據,又有充滿詩意的解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文化瑰寶,不僅僅在於其物質本身,更在於它所承載的豐富信息和精神價值。《漢代玉器珍賞》這本書,正是這樣一部能夠深入挖掘和解讀這些價值的優秀著作。我之前也看過一些關於古代玉器的書籍,但很多都停留在錶麵,缺乏深入的文化闡釋。而這本書,則以其獨特的視角,將漢代玉器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思想觀念緊密地聯係起來。令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書中對於“玉鎮”和“玉印”的探討,這些在今天看來可能不那麼起眼的玉器,在漢代卻擁有著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它們不僅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更承載著古人對於權力、秩序以及傢族榮耀的追求。作者通過對這些玉器細緻的考證和解讀,讓我對漢代統治階層的精神世界和社會結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對玉器材質的分析也相當專業,對於不同玉種的特點、産地以及它們的市場價值都有所提及,這對於我這種對玉石本身也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錦上添花。這本書的整體風格十分嚴謹,但又充滿人文關懷,讓人在閱讀中既能增長知識,又能感受到古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

评分

作為一名長久以來對中國古代史,尤其是漢代曆史情有獨鍾的業餘愛好者,《漢代玉器珍賞》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漢代藝術世界的大門,而且是那樣一扇細緻入微、洞若觀火的大門。我尤其欣賞本書在解讀玉器時所展現齣的“情境化”視角。它不單單將玉器視為獨立的器物,而是將其置於宏大的曆史、社會、文化背景之下進行審視。例如,在談到漢代用於“佩飾”的玉器時,書中不僅詳盡描述瞭這些玉佩的造型、工藝,還深入探討瞭它們在當時社會階層劃分、個人身份象徵以及審美趣味方麵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彆喜歡關於“玉組佩”的章節,書中通過對不同組閤的玉組佩的細緻分析,讓我得以瞭解古人對於玉器組閤的講究,以及這種組閤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禮儀規範。此外,作者對玉器錶麵細微紋飾的解讀也讓我大開眼界,那些看似簡單的綫條,在作者的筆下,卻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變成瞭訴說漢代神話傳說、宗教信仰、哲學思想的載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樸實而又不失厚重,閱讀起來如同與一位博學長者在靜靜地交流,受益匪淺。

评分

說實話,我之前對漢代玉器並沒有太多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種模糊的“古玉”印象。購買《漢代玉器珍賞》純粹是因為被封麵上一件溫潤如玉、雕工精湛的龍形佩所吸引,沒想到翻開之後,徹底被它所震撼。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像我以往讀過的那些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漢代玉器的發展曆程娓娓道來。從玉器的起源、早期發展,到漢代盛世時期玉器工藝的巔峰,再到漢代末期玉器風格的轉變,作者都運用瞭大量生動形象的例子,並配以高清精美的玉器圖片,讓我對玉器的形態、質感、工藝有瞭直觀而深刻的認識。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玉璧”的章節,不同於以往對玉璧的簡單介紹,這本書詳細闡述瞭玉璧在不同場閤下的功能,如禮器、裝飾品,甚至是一種象徵權力與財富的符號。讀完這部分,我對中國古代“以玉為貴”的文化傳統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也非常考究,閱讀體驗極佳,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