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器珍赏

汉代玉器珍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汉代玉器
  • 玉器
  • 文物
  • 历史
  • 艺术
  • 考古
  • 中国古代史
  • 珍赏
  • 收藏
  • 汉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汉代艺术是汉文化的华彩篇章。在中国艺术史上,汉代艺术以雄浑阳刚、大气磅礴着称,具有撼动人心的视觉美感。其遗存无论何种材质,无论是平面还是立体,都像一个个璀璨的坐标,引导我们看清中华文明的前世今生。

  玉器在汉代艺术中佔有重要而突出的地位,其工艺巧夺天工,思想内涵丰富,风格活泼浪漫,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人对玉器的喜爱延续了数千年,于今尤盛。然而,近一百年来,人们对汉代玉器的研究,远不如对汉画像、青铜器、漆器、陶器和碣石碑版的研究那样系统和深入,这与汉玉在汉文化中的地位极不相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个是,约三十年前,流传于世的汉玉数量相对有限且较为分散,难窥全貌,因此难以支持一项全面、系统的研究。

  基于此,本书设计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玉器:琢磨出的中国史」以玉器作为引子解读、构架一个动态的中国玉文化背景,为后文铺垫;第二部分「汉代玉器珍赏」鑑赏汉代玉器,挖掘历史故事和人文意义。
 
璀璨的文明之光:先秦至魏晋陶瓷艺术探微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在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这一漫长而关键的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技术革新与审美变迁。 通过对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实物资料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本书旨在呈现这一时期陶瓷制品如何从最初的实用器皿,逐步演化为承载社会观念、宗教信仰与高超工艺的艺术瑰宝。 第一部分:文明的萌芽与奠基(先秦时期) 绪论:陶器的社会学意义 本章首先探讨了陶器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基本功能定位。它不仅是获取食物、烹饪、储存的日常必需品,更是早期聚落形态、社会阶层分化以及祭祀礼仪活动的物质载体。我们从陶器出土的地域性差异入手,勾勒出早期文化区域的互动格局。 第一章:几何印纹陶与夹砂陶的地域风格 重点分析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期,以几何印纹陶为代表的文化现象。书内详细对比了仰韶、马家窑、龙山文化晚期陶器的纹饰特征、制胎工艺与烧制温度的差异。特别关注夹砂陶在南方地区,如吴越文化中的发展,探讨其耐热性与实用性如何影响了其造型与装饰手法。 第二章:商周:礼器化的开端与原始青瓷的曙光 商周时期,陶器在礼器体系中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技术进步不容忽视。本章深入研究了商代晚期至西周的黑陶、灰陶的制作技术,尤其是对“印纹硬陶”的分析。硬陶的出现标志着制瓷技术即将突破的临界点。更重要的是,本章详尽描绘了中国早期原始青瓷的出现。通过对浙江、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青釉陶器的釉料配方、釉层厚度以及烧成气氛的化学分析,确证了这些器物是青瓷的真正滥觞,而非简单的石釉陶。我们通过对商代晚期祭祀坑中出土的陶鬶、盉等仿青铜器造型的陶礼器进行解读,揭示了陶工如何服务于宗法礼制的要求。 第二部分:春秋战国:技术的分化与艺术的探索 第三章:六国争霸下的陶瓷工艺群像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技术竞争,极大地推动了陶瓷业的发展。 (一)楚地的装饰狂想:印纹陶与化妆土技术 重点剖析楚文化区,特别是湖北、湖南地区出土的几何印纹陶和刻划纹陶。这些陶器的装饰往往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和动物母题,与楚地的巫术信仰紧密相关。我们详述了化妆土(engobe)技术在这一时期的成熟应用,这种技术使得陶器表面能够呈现出更细腻的肌理和更鲜明的对比效果。 (二)东方齐鲁的硬化:黑陶的极致与低温釉的试验 对比齐鲁地区(山东)的黑陶制作工艺,探究其如何通过长时间的渗碳作用达到“漆黑如墨”的效果。同时,本章也关注了战国晚期在某些地区出现的低温铅釉陶器,这些早期的低温彩釉尝试,预示着未来唐三彩的审美取向。 第四章:原始青瓷的成熟与审美定位 春秋战国是原始青瓷技术突飞猛进的阶段。本章通过对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出土的青瓷器进行对比研究,明确了此时期釉料中铁含量、窑具结构对烧制效果的决定性影响。器型方面,青瓷已大量仿制礼器,如鼎、簋、鐎斗等,但同时也出现了罐、壶等生活实用器。本章特别关注青瓷器上的刻划纹饰,如窃曲纹、弦纹,它们是如何从青铜器纹饰谱系中汲取灵感并转化为陶胎上的装饰符号。 第三部分:秦汉帝国:统一、规范与大规模生产 第五章:秦汉帝国的一统:陶俑的兴起与丧葬制度的变革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将中国古代的陶塑艺术推向了第一个高峰。本章不再着重于兵马俑的军事史意义,而是将其置于秦汉丧葬制度的变革背景下进行考察。 制度化塑像: 陶俑从早期的简单明器,发展为模仿生前仪仗的复杂群体艺术。详细分析陶俑的模制技术、分段制作与后期组装工艺,以及彩绘层(漆与矿物颜料)的保存状况。 画像砖与陶塑世俗化: 汉代陶器装饰风格的巨大转变——从抽象纹饰转向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描摹。我们分析了画像砖上所见的宴饮、百戏、田猎等场景,揭示了汉代社会结构与文化心态。 第六章:汉代青瓷的全面发展与“类金玉”的追求 汉代是真正的成熟青瓷时代。本章着重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飞跃: 釉料配方的稳定,使得青瓷釉色从早期的灰青、黄绿向着更纯净的青绿色发展。窑炉技术(如龙窑的改进)保证了更高温度的稳定烧成,提高了器物的致密度。 器型谱系的确立: 汉代青瓷器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涵盖了仿青铜器的鼎、尊、鐎斗,到实用器如罐、壶、盘、碗,以及特殊的明器(如谷仓、陶楼)。 “类金玉”的审美: 阐述汉代人对青瓷的审美倾向——追求其温润、内敛的光泽,视之为取代玉器的“替代品”或“仿制品”。重点分析了流行于四川、河南地区的青瓷器上出现的凸塑贴花、印纹,以及极少数具有点彩效果的釉上装饰尝试。 第四部分:魏晋南北朝:融合、转型与异域影响 第七章:三国两晋:青瓷的南移与技术的小幅调整 随着东汉末年战乱,陶瓷技术中心向南方转移。本章探讨了这一时期青瓷在南方窑口(如越窑、湘官窑的雏形)的发展。由于社会动荡,这一时期的青瓷在规模和创新性上略显保守,但保存了东汉晚期的成熟技术。我们辨析了在这一时期,青瓷器型开始出现向更轻盈、更具文人趣味转化的早期迹象。 第八章:北朝的胡汉交融:陶俑的宗教化与多元化 南北朝时期,北方陶瓷艺术是理解“胡汉交融”的绝佳切口。 佛教造像的兴起: 北魏至北齐的陶制佛像、菩萨像数量激增。本书细致分析了这些佛像的造型特征,如何从犍陀罗艺术与中原传统相结合,以及陶土、模制技术如何服务于宗教艺术的快速复制需求。 生活与随葬品: 对北方出土的陶制骆驼、轺车、辟邪镇墓兽等随葬明器进行专题研究,揭示了游牧民族生活元素(如骑射、帐篷)对汉族丧葬习俗的深刻渗透。 第九章:南朝的雅致与越窑的深远影响 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文人阶层对清雅的审美趣味,直接影响了陶瓷的风格。 竹林七贤的审美: 陶明器造型趋向于小型化和文人化,开始出现仿制竹木器物的器型,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趣。 越窑的奠基: 越窑青瓷在本期逐渐确立了其主导地位。本章通过对江南地区窑址的考察,展示了越窑在釉色控制上更进一步,追求“类冰”的质感。这对后世唐宋的成熟青瓷体系,尤其是秘色瓷的出现,起到了关键性的技术和审美铺垫作用。 结语:从实用到审美的漫长征程 本书最后总结了先秦至魏晋时期陶瓷艺术的三个核心发展脉络:技术上从泥质到瓷化的过渡、装饰上从几何抽象到现实模拟的演变,以及功能上从纯粹的实用器到承载礼制、宗教和世俗生活的重要载体的转变。 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为隋唐五代陶瓷的辉煌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技术与文化基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美玉 琢磨出的中国史/ 1
漂亮的石头 天上的神灵/ 3
龙从哪里来/ 8
三星塔拉的「铁钩子」/ 12
玉冠 玉人 勾云佩/ 18
仰韶 齐家 黄帝冢/ 24
鸭子河 月亮湾 三星堆/ 30
武丁 妇好 殷墟/ 35
老虎 雄鹰 燕子/ 42
凤鸟 嘉禾 六器/ 46
天子 周礼 诸侯/ 52
孔子论玉 卞和献璧/ 59
传国玉玺 中央集权/ 64
白玉剑璏 皇后之玺/ 68
汉军西征 美玉东来/ 74
马政 汉马 玉马/ 78
长寿升仙 金缕玉衣/ 83
有器必有意 有意必吉祥/ 88
海昏侯的宝藏/ 93
曹丞相的玉觽/ 99
《丧乱帖》 白玉带/ 104
人歌小岁酒 花舞大唐春/ 109
玉飞天 佛舍利/ 115
连生贵子 连年有鱼/ 120
春水秋山 花鸟鱼虫/ 124
忽必烈的大玉海/ 129
石人 僧人 木匠 画家/ 134
杯子 牌子 簪子 禀子/ 139
玉痴皇帝/ 143
干隆的玉山子/ 148
美器 记忆中的汉王朝/ 157
白玉饕餮纹勒子/ 159
白玉龙凤呈祥佩/ 162
白玉苍龙教子带钩/ 165
白玉胡人骆驼/ 168
白玉四器人物/ 172
白玉辟邪/ 174
青玉卧牛/ 178
白玉马上封侯/ 181
白玉龙凤琮璧/ 184
白玉鹰熊/ 186
白玉虬龙佩/ 189
青玉龙凤谷纹璜/ 191
青玉鹿/ 194
白玉蟠龙璧佩/ 199
白玉方匜/ 201
黄玉龙凤卮/ 204
白玉花蔓爵/ 208
白玉童子乘凤/ 212
白玉龙凤呈祥带钩/ 215
白玉辟邪/ 218
白玉龙凤呈祥出廓璧/ 221
白玉舞人/ 223
白玉神龟/ 228
白玉辟邪凤鸟出廓璧/ 232
白玉伉俪/ 234
白玉四神四器舞人摆件/ 237
白玉老幼辟邪/ 242
白玉蟠龙琮/ 245
白玉龙凤钺/ 249
白玉龙凤角杯/ 251
白玉龙凤壶带钩/ 254
白玉龙凤杯带钩/ 256
白玉马踏飞燕/ 258
白玉粉盒/ 263
青白玉鼎胡延寿摆件/ 267
白玉母子狮/ 273
白玉凤首执壶/ 275
白玉酒斗/ 279
黄玉骑辟邪武士/ 283
黄玉双马/ 288
青玉母子羊/ 292
黄玉骑牛武士/ 294
白玉辟邪龙凤戈/ 299
白玉四神/ 302
白玉凤鸟瓶尊/ 305
白玉辟邪/ 308
白玉羽人辟邪/ 311
白玉辟邪/ 314
白玉辟邪/ 316
白玉辟邪/ 319
白玉龙凤呈祥出廓璧/ 321
白玉双羊尊/ 325
白玉狮子/ 329
白玉舞人钺佩/ 332
白玉卧狮/ 335
白玉辟邪/ 337
青玉美人鱼/ 339
青玉龙凤谷纹璜/ 341
白玉凤鸟/ 344
白玉羊尊/ 347
白玉辟邪/ 349
黄玉龙凤高足把杯/ 353
白玉双虎匙/ 355
白玉虎/ 357
白玉凤鸟尊/ 361
白玉龙凤呈祥带钩/ 364
白玉辟邪螭龙/ 366
白玉四神佩/ 369
白玉鱼化龙佩/ 371
白玉辟邪/ 374
白玉「宜子孙」出廓璧/ 376
白玉玄武/ 379
白玉玄武环首短剑/ 382
白玉舞龙璜/ 386
白玉辟邪教子/ 390
红玛瑙羽人龙凤壶/ 393
青黄玉龙凤呈祥带钩/ 397
青玉辟邪佩/ 400
白玉舞人摆件/ 402
白玉凤鸟七雄佩/ 405
后记/ 41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久以来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汉代历史情有独钟的业余爱好者,《汉代玉器珍赏》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汉代艺术世界的大门,而且是那样一扇细致入微、洞若观火的大门。我尤其欣赏本书在解读玉器时所展现出的“情境化”视角。它不单单将玉器视为独立的器物,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例如,在谈到汉代用于“佩饰”的玉器时,书中不仅详尽描述了这些玉佩的造型、工艺,还深入探讨了它们在当时社会阶层划分、个人身份象征以及审美趣味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别喜欢关于“玉组佩”的章节,书中通过对不同组合的玉组佩的细致分析,让我得以了解古人对于玉器组合的讲究,以及这种组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礼仪规范。此外,作者对玉器表面细微纹饰的解读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变成了诉说汉代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的载体。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又不失厚重,阅读起来如同与一位博学长者在静静地交流,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汉代玉器珍赏》确实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艺术又一扇全新的大门。作为一名对历史文物稍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原以为对汉代玉器已有所了解,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首先,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图录展示,而是深入剖析了汉代玉器在政治、宗教、丧葬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多重象征意义。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汉代玉器风格的演变轨迹,甚至细致到不同玉材的产地、质地以及它们如何被匠人巧夺天工地雕琢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玉衣”的部分,书中不仅展示了不同等级玉衣的形制差异,还探讨了其背后复杂的丧葬观念和等级制度,那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通过一件件冰冷的玉器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此外,作者对玉器纹饰的解读也极具启发性,从祥瑞的瑞兽到神话的传说,每一道刻痕都承载着古人的信仰与想象,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古老而神秘的灵魂进行对话。这本书的学术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既有严谨的考据,又有充满诗意的解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瑰宝,不仅仅在于其物质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丰富信息和精神价值。《汉代玉器珍赏》这本书,正是这样一部能够深入挖掘和解读这些价值的优秀著作。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古代玉器的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文化阐释。而这本书,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汉代玉器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紧密地联系起来。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玉镇”和“玉印”的探讨,这些在今天看来可能不那么起眼的玉器,在汉代却拥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承载着古人对于权力、秩序以及家族荣耀的追求。作者通过对这些玉器细致的考证和解读,让我对汉代统治阶层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结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玉器材质的分析也相当专业,对于不同玉种的特点、产地以及它们的市场价值都有所提及,这对于我这种对玉石本身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这本书的整体风格十分严谨,但又充满人文关怀,让人在阅读中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汉代玉器并没有太多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古玉”印象。购买《汉代玉器珍赏》纯粹是因为被封面上一件温润如玉、雕工精湛的龙形佩所吸引,没想到翻开之后,彻底被它所震撼。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汉代玉器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从玉器的起源、早期发展,到汉代盛世时期玉器工艺的巅峰,再到汉代末期玉器风格的转变,作者都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例子,并配以高清精美的玉器图片,让我对玉器的形态、质感、工艺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玉璧”的章节,不同于以往对玉璧的简单介绍,这本书详细阐述了玉璧在不同场合下的功能,如礼器、装饰品,甚至是一种象征权力与财富的符号。读完这部分,我对中国古代“以玉为贵”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非常考究,阅读体验极佳,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化一直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接触《汉代玉器珍赏》纯属偶然,但这次“偶然”却开启了我对汉代玉器艺术的全新认知。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其内容组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它不像我以前看过的某些艺术书籍,只是简单地罗列展品,而是非常有条理地将汉代玉器按主题、按功能、按地域进行了分类梳理。比如,关于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它不仅介绍了随葬的玉器种类,还深入分析了玉器在丧葬仪式中的作用,以及古人对玉器能够“辟邪”、“通神”的信仰。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玉人形”的介绍,这些小巧玲珑的玉人,虽然形态各异,却无不展现出汉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和对人物神态的精准把握,它们仿佛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让我得以窥见汉代人的衣着、发饰乃至精神风貌。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细节清晰,色彩还原度也很好,这对于欣赏一件艺术品的精妙之处至关重要。这本书的文字表述也很流畅,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让我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觉得意犹未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