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夫藏玉百选:史前时代至宋代未面世及罕见的珍贵玉器

杰夫藏玉百选:史前时代至宋代未面世及罕见的珍贵玉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玉器
  • 古代玉器
  • 文物
  • 收藏
  • 史前玉器
  • 汉唐玉器
  • 宋代玉器
  • 珍贵玉器
  • 玉文化
  • 艺术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00件史前时代至宋代未面世及罕见的精品玉器。

  收录于本书中的55件未面世的玉器,45件罕见的精品玉器,定级标准是依据由中国大陆国家所颁佈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的准则来判定。

  全书共分13个单元类别,集中展示作者收藏中未面世及罕见的精品玉器部份。将100件玉器所蕴含的艺术内涵,从美术考古的方向,採用多面向的视野,分别从形制、纹饰、工艺特征、艺术、文化内涵、历史及比较等多重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透视文物背后所蕴含的精髓,试图梳理出玉器文化的深层本质;融合了实物图片、说明文字、史料、学者们的研究观点,集鉴识与考证,演绎出一部古玉研究新的面向。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古代玉器研究与鉴识工具书,也是古玉研究与收藏者不能错过的参考宝典。
 
探寻艺术的嬗变:从古代青铜器到近现代绘画的中国艺术史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细腻的中国艺术史图景,重点聚焦于青铜器、陶瓷、书法、绘画以及近现代雕塑与装置艺术的演变脉络。它并非一部面面俱到的艺术通史,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主题漫游”,挑选出不同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最具突破性的艺术形式,探讨它们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潮与审美取向。 第一部:礼器与权力的交织——先秦至汉代的器物艺术 本部分将考察中国艺术在早期阶段,如何与政治权力、宗教信仰紧密结合。 第一章:商周青铜器的“神性”与“世俗化” 我们将从殷商的司母戊鼎、后母戊鼎等重器入手,深入分析其狞厉的饕餮纹饰所蕴含的萨满信仰与王权象征。不同于仅仅停留在器物形制的描述,本章将重点探讨青铜铸造技术(如块范法)在不同阶段的进步,以及纹饰主题如何从纯粹的象征性符号逐渐向更具叙事性和人性化的元素过渡。特别会剖析西周礼制建立后,青铜器铭文(金文)作为史料的价值,及其在书法艺术史上的开端地位。我们关注的不是玉器,而是那些承载了国家意识的金属巨物。 第二章:秦汉陶俑与早期现实主义的萌芽 聚焦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群,但这并非简单地复述其规模,而是分析兵马俑群在艺术史上的意义:它是中国古代雕塑中第一次大规模、系统地尝试“肖像化”和“群体叙事”的尝试。我们将对比陶俑与同期玉器(如葬玉制度)的截然不同——玉器追求永恒与抽象,而陶俑则展现出对尘世生活、军队编制乃至个体表情的细致捕捉。接着,探讨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它们如何以线刻或浅浮雕的方式,记录了汉代的生活场景、神话信仰和孝道伦理,构成了汉代世俗艺术的视觉档案。 第二部:文人精神的勃兴与物质载体的革新 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文人阶层的崛起,艺术的重心开始从宫廷、宗教转向士大夫阶层对个人情怀的表达。 第三章:唐代“盛世气象”下的陶瓷流变 本章细致梳理了唐三彩的异域风情与工艺复杂性,以及其色彩对后世工艺的影响。重点分析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的南北对峙,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竞争,更是南北文化审美差异的体现。我们着眼于这些早期成熟的瓷器如何确立了中国陶瓷在世界艺术史上的领先地位,其釉色、胎土和造型的精妙之处,完全区别于之前粗犷的陶器。 第四章:宋代美学的“内敛”与“理性” 宋代是陶瓷美学达到巅峰的时期。本书将集中探讨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独特之处。以汝窑为例,其天青色、温润的釉面被认为是“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极致体现,这体现了宋代理学思想对艺术“中和”之美的追求。我们将对比这些极简、内敛的瓷器与同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热衷的绘画风格(如马远、夏圭的“边角式”构图)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这种审美如何与玉器文化(如果当时有大量玉器)所追求的温润质感形成对比或呼应。 第五章:书法艺术的独立宣言——从“法度”到“性情” 本书将书法视为一种纯粹的造型艺术来研究。重点分析颜真卿对唐代书风的奠基作用,其雄强之美如何标志着书法从隶书、楷书的规范化中解放出来,更注重书写者个性的张扬。接着,转向宋代苏轼、黄庭坚的书法探索,他们如何将哲学思考融入笔墨,使书法真正成为“写性情”的载体,这与同期文人对“格物致知”的追求是同一精神内核的体现。 第三部:技术变革与艺术视野的拓展——明清至近现代 本部分关注技术突破如何重塑了艺术的物质基础,以及西方思潮对本土艺术的冲击与融合。 第六章:明清绘画的“程式化”与“世俗化”转型 探讨明代吴门画派(如文徵明、唐寅)如何继承宋元衣钵,形成成熟的文人画体系。重点分析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山水画理论的巨大影响。同时,研究清代宫廷院画的精工细致,与民间版画(如年画)的蓬勃发展,后者以其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叙事性,构成了与精英艺术并行的文化景观。 第七章:近现代艺术的“断裂”与“重建” 我们将目光投向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剧变。分析西方写实主义油画和素描技法传入中国后,对传统国画(如岭南画派对西画透视和光影的初步借鉴)产生的震撼。深入探讨徐悲鸿、齐白石等大师如何应对“中西之辨”,前者以素描基础革新中国画的骨力,后者则以民间艺术的朴拙精神坚守本土文脉。本章的重点是观察在时代剧变下,艺术家的身份如何从“匠人”或“士人”转变为具有社会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 第八章:当代艺术的“去中心化”与媒介实验 收尾部分将简要触及当代中国艺术的特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笔墨纸砚。我们分析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兴起,探讨它们如何利用全新的媒介和形式,解构历史遗留的艺术观念,并参与到全球化的文化对话中。这代表着艺术语言的彻底解放,与早期专注于玉器或青铜器时所受到的严格礼制约束,形成了鲜明的历史对照。 全书旨在通过对不同媒介(金属、陶土、纸张、画布,乃至当代材料)的深入剖析,展现中国艺术史是一个不断吸收、转化、并在特定历史关口实现自我突破的动态过程。它关注的是技术、思想与社会背景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所见的艺术面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志永


  1962年生于台湾台北。辅仁大学英文学系学士、美国加州州立大学Fullerton语言学硕士。现任英文讲师,兼职任教于淡江大学、文化大学、龙华科技大学、警察专科学校等。作者有近二十年的收藏历史、十六年长时间的古文物自学养成经历。

  连络方式:电子邮件信箱 jeffeva55@hot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单元    宗教文物 

编号1. 东汉朱雀踏龙斗凤圆雕
编号2. 西晋十二生肖-鼠俑
编号3. 盛唐时期平雕八瓣宝相莲花迦陵频伽四角柱立体跪坐力士舍利宝函
编号4. 唐代子母兽(太狮少狮)玉雕
编号5. 唐代宝珠顶盖塔式舍利罐
编号6. 唐代寿翁献桃立体圆雕
编号7. 唐代人面犀牛身复合式玉佩
编号8. 五代善财童子玉佩
编号9. 辽代迦楼罗帽正玉雕

第二单元    容器 
编号10. 商代带流虎銴四虎纹玉杯
编号11. 西周兽面双神人纹龙耳玉杯
编号12. 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椭圆形卷体单凤鋬玉(金和)
编号13. 春秋龙首蟠蛇云纹索绹三扉稜玉尊
编号14. 战国兽面双凤纹玉羽觞
编号15. 西汉方形双耳凹弦纹玉鼎
编号16. 三国-吴蛙形玉质砚滴
编号17. 魏晋摇钱树座式双叠神兽承露玉杯
编号18. 唐代双昇龙朵云蕉叶纹玉杯
编号19. 宋代凤首柄玉笔洗

第三单元    动物
编号20. 红山人面鸟身兽足栖鸟圆雕
编号21. 红山文化圆雕玉蛙
编号22. 红山猴面蹲坐神人
编号23. 红山拱手大肚直立玉神人
编号24. 良渚阴刻扁平立体式鸟形玉器
编号25. 石家河对凤神祖纹玉鳖
编号26. 商代晚期圆雕转首玉卧牛
编号27. 商代鸮踏人首蛇身玉坠
编号28. 战国中山国凤鸟骑天马玉佩
编号29. 战国楚国奋翅扬尾凤衔蟠龙圆雕
编号30. 战国玉鸠杖首
编号31. 战国燕国立熊抱双羚羊纹玉坠
编号32. 西汉玉马首
编号33. 西汉回首抬头扭身角抵玉牛
编号34. 东汉直立小象
编号35. 东汉魏晋单手抱膝坐地搔首蟠尾玉猿
编号36. 魏晋玉翼虎神兽
编号37. 西晋籽玉镂雕卷曲凤鸟玉坠
编号38. 南北朝虎食兽玉圆雕
编号39. 南朝转首抬尾行走辟邪兽
编号40. 唐代昂首立牛玉雕
编号41. 宋代童子洗象玉雕

第四单元    人物
编号42. 红山双手併拢跪坐玉人
编号43. 红山抄手直立玉人
编号44. 商代戴箍形冠玉跪人
编号45. 商代商王拜天地玉雕
编号46. 唐代胡人吹口哨击腰鼓圆雕玉人
编号47. 唐代胡人戏狮纹佩
编号48. 唐代戴七樑远游冠力士首玉雕
编号49. 唐代双垂发髻拱手直立女俑
编号50. 五代双手合十交脚坐布袋和尚

第五单元    璧
编号51. 东汉透雕双螭虎纹玉璧
编号52. 晋代双螭虎玉璧
编号53. 晋代对嘴双螭虎流云纹玉璧

第六单元    匕形器、柄形器
编号54. 红山牛首羊角神人匕形器
编号55. 西周玉人花瓣纹柄形器

第七单元      文房用具
编号56. 春秋圆雕玉卧马笔搁
编号57. 南宋荷叶玉笔洗
编号58. 南宋「坤牛望月」玉卧牛砚台

第八单元    兵器 
编号59.良渚文化大玉圭
编号60.龙山文化瓦沟纹环柄玉匕首
编号61.西周早期对嘴龙菱格纹扉棱玉戚
编号62.战国早期勐虎攫雄鹰虺复合纹玉戈
编号63.战国中期出廓行龙纹玉戈    
编号64.南北朝双螭龙衔凤玉刀柄

第九单元    佩挂饰品
编号65.红山抽象式玉蝉蛹璜   
编号66.良渚神人兽面纹三叉形器
编号67.良渚兽面加身躯纹玉璜
编号68.良渚透雕神人兽面纹大理石牌饰
编号69.良渚兽面弧形交叉卷云纹边框半圆形玉璜
编号70.良渚飞鸟卷云纹三角形手镯
编号71.石家河简易型双人面双立鹰纹玉笄
编号72.魏晋走龙奔鹿飞雀纹圆形玉镯
编号73.西晋锈雕螭虎云纹玉带饰
编号74.东晋环龙纹玉带环
编号75.唐代龙凤戏火焰珠纹玉镯

第十单元    玉觿、韘形佩、带钩
编号76.红山直立女神玉觿
编号77.西周一首双身兽面纹玉韘
编号78.春秋中晚期楚式双凤背日异形带钩
编号79.晋代高浮雕龙凤纹韘形佩 (神山天门龙凤佩)
编号80.西晋日月天门螭凤佩
编号81.西晋龙首高浮雕环形螭虎纹琵琶形带钩

第十一单元   文镇
编号82.魏晋南北朝子母瑞兽玉镇

第十二单元    琮、铺首、杖首、脉枕
编号83.春秋晚期兽面纹玉琮
编号84.战国初期晋国兽面凤鸟兽身纹玉铺首
编号85.西汉朱雀玉杖首
编号86.唐代伏卧式犀牛脉枕

第十三单元   印章
编号87.西周早中期蟠龙钮圆形玉印
编号88.春秋交龙钮玉印
编号89.汉初正方形高台半圆形钮勾连云纹玉印
编号90.西汉螭虎钮玉印
编号91.东汉右手托朱雀胡跪羽人
编号92.魏晋扭首螭虎钮玉印
编号93.西晋蟠龙螭虎穿流云栖山峰龙凤合体肖形印
编号94.西晋螭龙与螭虎穿云层钮玉印
编号95.东晋南朝环形螭钮玉印
编号96.东晋或南朝穿云螭虎钮玉印
编号97.南朝穿瓦钮折身螭虎玉印
编号98.南宋伏首拱身蹲坐龙钮大玉印
编号99.宋代俯首拱背蹲坐龙钮玉印
编号100.宋代回首仰天翘尾直立瑞兽钮玉印

后语            

图书序言



  笔者为大学英文兼任讲师。十七年前开始在大学院校兼职任教。因从事教职而深感学历之不足,便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后又因种种的因素而被迫放弃此一方向。但想要继续读书研究之志,并没有因此而完全的熄灭。受人生机遇安排,逐渐地对古文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将攻读的方向转为对古文物之收藏与钻研。收藏之初,因为当时尚未有收藏类别专注的观念,而广泛收藏,因此错误百出。痛定思痛后,调整收藏的方向及方法,将收藏类别的范围缩小,专心于钻研尚未有太多人攻读之印学史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与其它学科相比较之下,印学史还不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是一个尚未被人完全开发的研究领域。正因为如此,在专业书籍的数量与相关的研究上,印学史的相关研究显得严重不足,相当贫乏。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这一历史阶段,各项文物之断代依旧不明,特别是在印章的断代标准上。这也更凸显出在这个领域的研究里,遍地是机会。为了补救以上之缺憾,在印章的收藏与研读的方向上,笔者优先设定以读完所有与印章相关的书籍为首要的目标。如,篆刻、书法、封泥、瓦当、简牍帛书、姓名学、金石学、古代官制、甲骨文、金文、汗简、古文四声韵、地理、历史、材质等。

  经过几年的时间,再逐渐地跨越领域至史前史、西域史、文化史、纹饰史、服饰史、历代工艺美术史、美学、美术考古、北方草原文化、丝绸艺术、原始宗教、原始艺术、巫术、方术、中国古代神话、墓葬美术、青铜器、青铜镜、铜鼓、雕塑、俑、石刻、石碑、石狮、古代镇墓神物、宗教、宗教造像、石窟、经幢、佛教文物、画像砖、画像石、矿石、珠宝、古代珠子、玉器、陶瓷、彩陶、绘画、玻璃器、金银器、漆器、面具史、礼制、兵制、古兵器、建筑、家具、古代器皿造型、酒器、灯具、音乐、戏曲、文房用具、竹角牙木雕、带钩带扣、香炉、鼻烟壶、梳子、琥珀、钱币、钱树、花钱、油灯、符令、中国古船、易经、山海经、中国古代天文学、楚文物、汉文物、六朝文物、西藏文物、西夏文物、契丹艺术史、大理国宗教文物等为数庞大的学科研读领域之中。

  因在学校兼职任教之便,笔者可以借阅许多的书籍。为了深化专业的知识,以累积加强相关的知识,而不断地进行阔展相关领域之研读。也因此使得笔者与文物相关的藏书高达一仟本以上。面对这些庞大学科的领域与相关书籍的研读,纵使一辈子,也读不完,读不尽。常令人深感时间之不足,体力之不够,财力上之不足。

  经十五年的自学研读,笔者主要专注于印章与玉器之收藏。累积至今,收藏资历已接近二十年,笔者现在收藏的印章及玉器总数相当丰富,并且件件是精品。所收藏的文物,年代的跨度从史前时代至民国时期,也写有与印章相关的研究文章。

  如本书的封面标题 "藏 玉 百 选-史前时代至宋代未面世及罕见的珍贵玉器 "。展现在这本书中,笔者所藏的100件玉雕作品都是等级最高,刻工最精,品相最珍贵之重器。笔者依据这个标题的原则来作安排。在文物呈现的安排上,先依每一单元的类别安排,再依循时代的前后顺序排列。本书共分13个类别单元,100件的器物图像,再加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在文字的说明上,尽量控制在1,000字的范围之内。除非文物本身所蕴含之内涵很深很广,而这种情形大多数都产生在印章的类别上。因为,印章必须检视的项目更多元。在文字的叙述部份,尽量摆脱冗长繁琐的物件描述(六朝玉雕除外-因为六朝玉雕是一块大盲区,需要更多的说明)。笔者从艺术、形式、文化内涵、历史及比较等多重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文物分析,以引领读者进入,欣赏文物背后所蕴含的精髓。透过以物见人,从文物中去窥探其背后所蕴涵的环境形态、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及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在笔者所藏的文物与其他器物进行比较中,因涉及版权,无法引用图片,否则图文并茂论述,效果将会更佳更清楚。目前也只能请读者自行参照。笔者才疏学浅,错误在所难免,期盼各位先进、前辈们适时地给予指正,不胜感激。希望借此次的出版,有机会与文物的爱好者一同来分享与欣赏这些博大精深,又美轮美奂的中华文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共同来欣赏这些精美的文物吧!
 

图书试读

编号3.
 
盛唐时期平雕八瓣宝相莲花迦陵频伽四角柱立体跪坐力士舍利宝函
 
规格:全高4.5 x 宽4.7公分
宝函:宽3.7   宝函高:4.2   宝盖厚:1.3公分
质地:和阗青白玉
 
从宝盖的造型上来看,宝盖的正中央为两叶片式的八瓣宝相莲花纹。莲心为正圆形,正圆形内再套以弧边的四角形。弧边四角形内为八条对外放射的太阳纹。宝盖为盝顶式。盝顶的四个斜坡与四个边侧皆有边框,边框内有两朵卷草式云纹以拱托位于天际正中央的莲花纹。卷草式云纹共有十六朵。宝盖的内部为内凹二层式的台阶。内层的台阶为盝顶式,外层的台阶为直壁式。宝盖内部的口沿有一个突起约0.2公分的边沿以扣合宝盖与宝函,使盖与函更加的密合。宝函内部的地子与内墻均琢磨平整有序。
 
从宝函的造型上来看,宝函的四个边侧有边框。边框内雕琢迦陵频伽纹。迦陵频伽头戴冠,作三分之一侧视,双手曲折至胸前,臂上戴手镯及臂钏。迦陵频伽有人身五个叶片式的凤尾,不露脚,羽翼及凤尾上阴刻细密的平行线,作侧身飞翔于天际状。侧飞的迦陵频伽之四週满地装饰五至七朵的卷草式云纹,表示迦陵频伽正飞翔于天际之中。四个迦陵频伽的手中分别持琵琶、拍板等乐器。全器最特殊的是宝函的四角柱造型。四角柱的造型为四个立体跪坐的力士,以手托架舍利宝函的造型。力士额头上阴刻发纹,有大的圆凸眼,三角形大鼻,阔嘴,双下巴,大耳及法令纹。力士袒胸露乳,双乳下垂,大肚翩翩,双膝靠拢跪坐,表情憨厚。在唐代的玉器中,本件舍利函将平雕与立体圆雕结合为一体,是目前唯一的一件孤品。
 
从工艺上来看,舍利宝函的宝盖与宝函是以和阗玉雕琢,裁切成宝盖与宝函两个部件,再组合成套。舍利宝函结合平雕、压地、阴线刻的技法作满地装饰,四个力士为立体圆雕。
 
从力士的造型上来看,明显地,力士与汉代跪形熊足有继承与演变上的关系。唐代因为受佛教的影响,採用更有护法意涵的力士造型作为支撑宝函的四角柱。本件唐代力士托宝函的艺术造型开启了宋代以力士托物造型的雏形。在造型、构图与细部的刻划上,宋代的力士比唐代的力士更加日新月异,大放异彩。如河南省郑州市开元寺北宋塔地宫的石棺、河北固安县于沿村塔基地宫的佛舍利柜。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杰夫藏玉百选:史前时代至宋代未面世及罕见的珍贵玉器》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分量!” 我对中国古代玉器的了解,主要停留在一些经典的器型和常见的纹饰上,但总觉得还缺少一些更深入、更个性化的视角。杰夫先生的私人收藏,并且是“未面世”和“罕见”的珍贵玉器,这让我非常有兴趣。我一直认为,真正能够体现一个收藏家眼光和品味的书,往往在于他所选择的那些“非主流”但却极其精美的藏品。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未面世”和“罕见”,这暗示着它可能包含了一些学术界尚未广泛讨论,或者公众知晓度不高的作品。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这些玉器的详细图录,包括高清的实物照片,从各个角度展现玉器的质感、色彩和雕刻细节。同时,我也期待有专业的解读,不仅是简单的年代和器型划分,更能深入分析这些玉器的文化内涵、工艺特点以及它们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的独特地位。例如,史前时期的玉器,常常带有一种神秘而原始的美感,如果能看到一些不为人熟知的史前玉器,或许能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信仰和宇宙观提供新的线索。而到了宋代,玉器的发展又呈现出一种内敛而雅致的风格,如果这本书能收录一些在私人收藏中才得以保存下来的、不同于宫廷御制或文人雅玩的宋代玉器,那将极具价值。总之,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探索中国古代玉器隐秘角落的机会。

评分

这本《杰夫藏玉百选:史前时代至宋代未面世及罕见的珍贵玉器》当我第一次看到书名时,就充满了期待。我对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流传有序、鲜为人知的珍品。书名中的“未面世及罕见”几个字,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触及到一些学术界鲜有提及或者私人收藏领域独有的艺术瑰宝。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史研究,不仅仅是梳理那些广为人知的名作,更在于发掘那些被历史长河所掩埋的闪光点。杰夫先生的私人收藏,如果真的如书名所言,包含了如此稀缺的玉器,那无疑是对我们认识中国玉器发展脉络的一次重要补充。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玉器的出土背景、历史沿革,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玉器工艺、审美风格上的独特性。例如,史前时期的玉器,其神秘的纹饰和朴素的造型,往往蕴含着先民们最原始的信仰和智慧。商周时期的玉器,则展现出恢弘的神权色彩和精湛的雕琢技艺。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世俗化和礼仪化并存,艺术风格也愈发多样。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虽然玉器研究相对不如其他时期突出,但其间的过渡和融合,以及异域文化的影响,同样值得深挖。而宋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其玉器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文人雅致的审美情趣,追求写实与意境的结合。如果这本书能将这些不同时代的“遗珠”一一呈现,并深入剖析,那将是一场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也让我对中国玉器的理解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杰夫藏玉百选:史前时代至宋代未面世及罕见的珍贵玉器》,光是听上去就让人感到一股沉甸甸的学术分量和艺术的神秘感。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特别是玉器情有独钟的读者,我对市面上已有的关于玉器的书籍虽然有所涉猎,但总觉得在一些更为私密、更为鲜为人知的领域,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宝藏。杰夫先生的私人收藏,这个背景本身就带有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未面世”和“罕见”这两个词,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对于深度了解古代玉器的渴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常规,呈现一些不常见于公共视野的珍品。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仅是罗列图片,更能提供关于每件玉器的详尽信息,比如它们的发现地点、年代考证的依据、玉材的来源、工艺的独到之处,以及最重要的——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我特别好奇在史前时代,那些充满了原始宗教色彩的玉器,有哪些是鲜为人知的?以及到了宋代,作为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高峰,那些被私人珍藏的、不为大众所熟知的玉器,又展现出怎样别样的精致与雅韵?这本书如果能够填补这些知识的空白,为我们呈现一个更为立体、更为丰富的中国古代玉器图景,那无疑将是我今年最期待的一本艺术类图书。

评分

《杰夫藏玉百选:史前时代至宋代未面世及罕见的珍贵玉器》这个书名,着实勾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我对中国古代艺术品,尤其是玉器,一直有着特别的偏爱。我认为,玉器不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和伦理观念的集中体现。而“未面世”和“罕见”这两个词,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同一般,它可能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些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璀璨明珠。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突破性的发现,能够挑战我既有的认知,也能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和视角。我希望书中能够详尽地介绍这些玉器的出处,是出自哪些古老的墓葬,还是家族世代相传的珍宝?它们为何会“未面世”?是由于收藏者的刻意保护,还是历史的机缘巧合?这些问题的解答,本身就充满着故事性。而且,对于“罕见”,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在材质、工艺、造型或纹饰上都独具匠心的作品,它们能够代表当时玉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却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像我们熟悉的那些名品一样流传广泛。从史前时代的神秘图腾,到宋代文人雅士手中的温润器,每一个时代的玉器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遗珠”,并给予细致的解读,那将是对中国古代玉器研究一次重要的贡献。

评分

“哇!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看看了。《杰夫藏玉百选:史前时代至宋代未面世及罕见的珍贵玉器》,这个标题简直就是为我这种对中国古代玉器痴迷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古代玉器的认知,都被那些博物馆里最知名、最容易被大众熟知的器物所局限了。但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多少精美绝伦、工艺独特却鲜为人知的玉器,静静地躺在某个角落,等待着被发现和解读?杰夫先生的私人收藏,这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未面世’和‘罕见’这两个词,更是让我感觉自己即将要揭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玉器的来源,是家族传承还是私人寻访?它们的年代鉴定是如何完成的?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这些玉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王公贵族的陪葬品,还是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它们的纹饰和造型,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信息和艺术理念?尤其是史前和宋代这两个跨度很大的时期,如果书中能有代表性的、以前很少有人见过的作品,那我真是太幸运了。比如说,史前时期那些充满原始力量和神秘符号的玉器,它们的意义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而宋代玉器,在承袭了唐代的华美之后,又发展出了更细腻、更富生活气息的风格,如果能看到一些不那么“官方”的宋代玉器,那会非常有意思。总之,这本书让我充满了探险寻宝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