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一窥大唐盛世,太宗与贞观名臣的时代风云

贞观政要:一窥大唐盛世,太宗与贞观名臣的时代风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唐朝
  • 贞观之治
  • 唐太宗
  • 贞观名臣
  • 政治
  • 历史人物
  • 史学
  • 古代史
  • 盛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着的一部政论性史书,透过唐太宗与谏议大夫的君臣对话,浅显易懂地集结了一个成功团队的日常纪录,蒐录了一个开明的管理者,与一群聪明职员的答谈、谘议,全书分为四十篇,既有史实又有强烈的政论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当你是主帅,
  如何带动团队风气,做到宏观的视野、微观把控?
  当你是副手,
  你的规划、建议,你的目标,如何有效影响决策者与管理者产生共鸣?

  《贞观政要以七个面向作为切入点,呈现一个成功领导与组织的精髓:
  ◎为君:作为一个君王应该是什么样子?
  ◎子:对太子的谏言,与做为一个国君父亲该如何面对儿子?
  ◎治国:作为一个王该如何治国?
  ◎自律:作为一个好君王,应如何自律?
  ◎治国:国家治理风格的确立、国家对外邦与边防的态度?
  ◎生活:纪录太宗其余事项的态度?

本书特色

  ◎它是一本精炼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的「职场帝王学」
  ◎它被日本天皇和历代幕府名将,视为「职业教材」!
  ◎德川家康爱读《贞观政要》,礼聘日本儒者藤原惺窝日日讲授
  ◎前总统李登辉先生,视「贞观政要」为政策方略、宝典
  ◎它是中国第一部融会了阿德勒概念的经营管理学!

 
《盛世光影:中古史上的权力、智慧与变革》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朝代的治国方略或帝王家事,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古时期(约公元4世纪至13世纪)历史长河中,权力运作的核心机制、精英阶层的智慧展现,以及社会结构变迁所驱动的深刻变革。我们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腻的视角,审视不同文明在面对内部挑战与外部冲击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揭示那些塑造了人类文明走向的普遍性历史规律。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关于“治理”与“演化”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权力图谱的重塑——从旧秩序的瓦解到新中枢的建立 本部分考察了中古初期,在古典帝国体系崩溃后,权力如何经历碎片化、地方化,最终被新的军事、宗教或世俗力量重新整合的过程。我们不讨论具体的君王名字,而是分析“合法性”的来源如何从血统或天命向“能力”与“共识”转移。 首先,我们将剖析“中枢性危机”的普遍特征。在这一时期,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衰减,地方豪强、新兴贵族或宗教团体如何填补权力真空。重点研究了“依附关系”与“恩荫体系”的形成机制,它们是如何在缺乏健全官僚体系的情况下,维持社会的基本秩序。我们通过比较拜占庭的“科层制残余”、伊斯兰早期哈里发的“贝都因联盟模式”以及东方“藩镇化倾向”,揭示了在信息传递和交通不便的条件下,如何通过人身依附来维持政治上的团结。 其次,关注军事力量在权力重塑中的决定性作用。本书详细分析了中古时期军队的社会构成——从职业化的罗马军团到封建化的骑士阶层,再到地方化的乡勇武装。我们探讨了“军事效能”与“政治忠诚”之间的张力:掌握了有效暴力垄断权的个体或集团,如何将这种权力转化为制度性的统治权。例如,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日本的武家政权兴起,都反映了军事精英对国家机器的深度渗透与最终接管。 第二部分:智慧的交汇与治理的工具箱 本部分跳脱出单一王朝的局限,聚焦于不同文明在管理复杂社会时所共同依赖或创新出的“治理工具箱”。这部分强调知识、技术和制度设计在维持长久统治中的作用。 我们将深入研究“文官体系的演化”。探讨了在行政事务日益繁杂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和选拔专业化的管理者。这包括对法典的编纂与应用、基础教育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利用宗教或意识形态的力量,实现对民众思想的有效引导。我们对比了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选才模式与中古早期以律令、宗教教义为核心的行政体系,分析了它们在稳定性和适应性上的差异。 此外,本书详细阐述了“财政与经济调控的智慧”。中古时期的经济活动往往与地方资源紧密挂钩。我们分析了土地制度(如庄园制、份地制)如何影响资源分配,以及政府如何通过间接税收、盐铁专营或公共工程(如水利灌溉、运河维护)来调动社会财富以供国家使用。重点讨论了在货币体系不稳定的年代,如何通过实物折算、信用票证的雏形来支撑大规模的军事或政治活动。 第三部分:文明的张力与外部世界的冲击 中古时期是东西方文明频繁碰撞的时代。本部分着重考察了外部压力如何催化内部变革,以及不同文明如何定义“他者”并构建自身的身份认同。 我们将考察“游牧民族的迁徙与定居融合”。这不是简单的征服与反征服,而是一个复杂的人口、技术和文化交流过程。本书分析了游牧民族在进入定居社会后,如何逐步“士绅化”或“贵族化”,以及他们对既有政治结构和文化传统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例如,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如何学习、采纳或改造前朝的行政技术,以实现对其新领土的有效控制。 同时,本书也探讨了“贸易路线与文化传播的非政治维度”。丝绸之路、地中海贸易网络不仅是商品流动的通道,更是技术、宗教和疾病传播的动脉。我们分析了跨区域的商业网络如何催生出新的城市阶层,这些城市精英有时成为中央权力可以制衡地方贵族的重要力量。 第四部分:社会结构的韧性与变革的内在动力 最后,我们将目光投向社会底层与文化心态的变迁,探究变革的深层驱动力。 探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问题”。在高度固化的社会结构中,总是存在着突破口。我们研究了通过战争功勋、宗教皈依、专业技能(如医学、工程学)进入上层社会的可能性。这部分挑战了“中古社会完全停滞”的传统观点,强调了机会的存在,即使它们稀少且难以捉摸。 此外,对“法律与日常伦理”的分析是本卷的重点。在中央权力薄弱时,地方性的习惯法、宗族规范和宗教戒律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法律真空。我们分析了这些“微观权力”如何规范个体行为,塑造了特定地域人群的集体心态,并最终限制或推动了上层统治者的改革意愿。本书认为,真正的变革往往是从对日常生活的细微调整开始的,而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宏大敕令。 总结: 《盛世光影》旨在提供一套分析中古历史的通用工具,帮助读者理解在权力更迭频繁、信息传递缓慢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如何通过智慧的组合与韧性的抗争,一步步走向现代世界的雏形。本书聚焦于“运作原理”而非“具体事件”,力求描绘出一部关于权力、适应与生存的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兢/原着


  唐代史学家,少有志于学,博通经史,与韦承庆、崔融等撰《则天实录》,记述了张昌宗诱张说陷害魏元忠的史实。张说几次要求修改文字,吴兢不受威胁,称:「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被贬官荆司马。除留下备受推崇的《贞观政要》十卷,尚着有《唐书备阙记》、《唐中宗实录》、《唐睿宗实录》、《开元昇平源记》、《大唐十四家贵族谱》、《古乐府》1、《乐府古题要解》等作品。

东篱子/解译

  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年)、《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等。
 

图书目录

卷一
◎君道第一 ——为君之道
◎政体第二——肯定魏征的作用
◎任贤第三——介绍「八贤」
◎求谏第四——鼓励臣下谏言
◎纳谏第五——懂得纳谏
 
卷二
◎君臣鉴戒第六——提请臣子以史为鉴
◎择官第七——寻才用人
◎封建第八——叙述分封政策
◎子诸王定分第九——确定皇室继承人
◎敬师傅第十——要求太子等尊敬师傅
◎诫太子诸王第十一——严管皇家子弟
◎谏太子第十二——择贤辅佐太子
◎仁义第十三——仁义治国
◎忠义第十四——忠义为人
◎孝友第十五——赞扬「孝」臣
◎公平第十六——处事公正
◎诚信第十七——待人以诚
 
卷三

◎俭约第十八——不可铺张浪费
◎谦让第十九——为人谦逊礼让
◎仁恻第二十——常怀恻隐之心
◎慎所好第二十一——不可玩物丧志
◎慎言语第二十二——说话不随意
◎杜谗邪第二十三——不能轻信谗言
◎悔过第二十四——懂得反省
◎奢纵第二十五——不能霸道娇纵
◎贪鄙第二十六——贪欲是罪恶的源泉
 
卷四
◎崇儒学第二十七——推崇儒家思想
◎文史第二十八——治国以史为鉴
◎礼乐第二十九——做人的纲常伦理
◎务农第三十——以农为本
◎刑法第三十一——刑罚的意义
◎赦令第三十二——赦免颁佈不能随意
◎贡赋第三十三——不贪求贡赋
◎辨兴亡第三十四——前朝覆亡的原因
 
卷五
◎征伐第三十五——对外发动战争
◎安边第三十六——安边之策
◎行幸第三十七——减少巡游之举
◎畋猎第三十八——太宗野猎
◎灾祥第三十九——上天示吉兆
◎慎终第四十——凡事应做到善始善终

图书序言

导读

苏子媖/国立清华大学住宿书院导师/哲学新媒体 共同创办人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贞观政要导读


  唐朝经过唐高祖李渊的开国之后,唐太宗--李世民承起了开国后的奠基大业。他面对的是建国战乱减少,国家必须走向内需稳定、外部强化巩固的局面,因此,唐太宗以大气却又仁厚的兼容政策,开启了大唐的盛世风华。

  这内强外强的局面是很多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

  他是如何做到的?

  《易经》干卦的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所阐释的意思是:当你在飞龙在天,意气风发的时刻,这时最重要的是(利)与贤德之人(大人)相接触(见)。王者不可能自己一个人撑起一片天,王者之所以能成功往往是有贤臣、幕僚辅佐之。

  而唐太宗愿意与贤德、有能力的臣子共议国事,虚心接受臣子的规谏,在在唿应了《易经》干卦九五爻的大吉之象。

  透过吴竞编撰的《贞观政要》,记录下唐太宗与臣子间,关于决策的言论。于此,得以让我们部分窥见唐太宗治国之决策与态度,一窥盛世如何得以成型的过程。

  ◎唐太宗为何不喜欢《贞观政要》?

  对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吴竞写完《贞观政要》上呈给太宗后,他的下场并不太好,最终因为太宗不喜,而被贬官。太宗为何不喜?撇开政治角力的推敲,我们单单回到《贞观政要》此书的纪录,或许就能窥见一二。

  在卷七〈文史第二十八〉中,贞观十一年,邓隆上书欲将太宗文章集结流世的请求,被太宗驳斥一段 ,似乎吁告了吴竞编撰《贞观政要》会被太宗不喜的伏笔。

  换句话说,《贞观政要》此书,可以当成管理参考的经典,但也可从中勾勒出太宗的治国脾性,对于历史人物的考据上,有所协助。

  ◎此书该如何阅读

  本书重新编排后,最贴心之处,是于四十章的标题处增列了子标题,用以协助读者理解;譬如:卷十〈行幸第三十七〉,其子标题为「减少巡游之举」,有效的协助了读者在阅读此章的理解。

  在有了子标题协助下,读者可以依照古往编法,十卷四十章逐次阅读之。

  但我在反覆阅读此书后,发现吴竞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在编排此书。

  我认为《贞观政要》可用七大区块来理解,其切点分判如下:

  「为君」:〈君道第一〉到〈封建第八〉主要讨论:作为一个君王应该是什么样子。

  「子」:〈子诸王定分第九〉到〈谏太子第十二〉主要讨论:对太子的谏言与做为一个国君父亲该如何面对儿子。

  「治国」(由自己德行切入):〈仁义第十三〉到〈仁恻第二十〉主要讨论:遵循儒家仁、义、礼、智的德性,作为一个王该如何治国。

  「自律」:〈慎所好第二十一〉到〈贪鄙第二十六〉主要讨论:作为一个好君王,应如何自律。

  「治国」(对国家风格确立):〈崇儒学第二十七〉到〈赦令第三十二〉主要讨论:国家以儒治国,治理风格的确立。

  「治国」 (以更广的面向来谈论):〈贡赋第三十三〉到〈安边第三十六〉主要讨论:国家对外邦与边防的态度。

  「生活」:〈行幸第三十七〉到〈慎终第四十〉主要讨论:纪录太宗其余事项的态度。

  ◎太宗治国态度之简述

  重译此书因为有子标题的辅助,所以多数章节是可以于子标题处就得到脉络的提点。

  关于太宗这个人,他所具备的特质,或许我们可以由部分章节去做理解:

  面对百姓:

  贪鄙第二十六:太宗以一句话涵盖他对贪鄙的想法:「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者。」  百姓与珍贵的谏言对太宗来说,比钱财还珍贵。

  面对臣子:

  任贤第三:唐太宗身边不只只有魏征一贤臣,但魏征的确是最敢讲的。同时还有另外七位共同辅之,其记录中无不显示太宗提拔有能者、爱贤的宽大心胸。

  求谏第四:贞观元年採纳王珪建议,而此之后宰相入宫商议国事,必须带着谏官。

  面对刑罚、公正:

  公平第十六:任用臣子以能力为判别。其中页126-127此段故事的分判过程非常动人。最后,页221-238 魏征的长文提醒太宗,公正过了头将会助长百姓之间的诉讼气氛,应以「仁义」共同辅之,方能使百姓和睦。

  面对治国氛维:

  崇儒学第二十七:记录了唐代以儒治国的作为,并交代了贞观四年下令颜师古和孔颖达共撰《五经正义》,交付国子监做使用教材的经过。

  礼乐第二十九:记录了朝纲与民间有违礼法之处,或是不合情理之处,下令改正。

  读这段了时候特别能感受到唐太宗是熟悉儒家原则的人,但又不死守礼法,愿意调节修正不合情理的礼节,其心很是仁厚。
面对外邦:

  征伐第三十五:纪录太宗对于一些战事的判断与臣子的谏言,很有故事性。而其中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的谏言,应该是整本书中少数没被太宗採纳,但却获得赞许的谏言 。由此可以推想,太宗在性格上必定是个「对外」「要强」的人,以此反映在他对外邦起兵或不起兵的判断上。

  此章同时收录整本书唯一一位女官的谏言。

  面对天地迹象:

  灾祥第三十九:面对福祸天示,太宗的态度是:「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无祥瑞,亦可比德于尧、舜。」 太宗认为人民实体的丰足、困苦才是福祸最直接的显示。对于老天爷所显示的迹象,太宗不太相信。

  ◎「说真心话」是件很难得的事情

  电影《最黑暗的时刻》(Darkest Hour)描写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国首相邱吉尔的电影。其中有一小片段让我映象深刻,某日早晨英王乔治六世与邱吉尔首相共进早餐,这是一个在平凡不过的日常。

  乔治六世说,他的家族正在考虑是否先移居他地躲避战火,邱吉尔此时只是边吃早餐边听着,什么话也没接。

  乔治六世于是自己缓缓地说,其实很多人害怕你(邱吉尔)。

  邱吉尔此时不屑的轻笑,说:「怕我?我有什么好让人害怕的?」

  乔治六世于说:「因为他们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你的想法太难捉摸了,所以不知道该奉承你,还是批评你。」

  与帝王相伴的心情大概也是如同乔治六世所讲的,乔治六世之所以敢讲,是因为他在血统上就是英国的王,政治上的统治者与血统上的统治者拥着同等的地位,还能多少聊一聊。然而对于其他人而言,就如同乔治六世的描述一样:「害怕。」

  这害怕,不是因为此人给予你任何压迫,而是位阶上的不平等,人很自然会避开「麻烦事」。这「麻烦事」有时不见得只事务上的繁琐,而更多是「心理」上的负担。

  而《贞观政要》之所以有意义,在于它展现了唐太宗虚心广纳谏言,与一群臣子勇敢说出谏言的美好态度。

  而这美好态度是放在我们这个时代,任何具有上下关系的环境中,不管是上司或下属都应引以为学习的良善循环。更而甚者,〈慎终第四十〉贞观十四年魏征的「十诫」谏言 ,施行于公司管理中都有其价值性,绝对是「以古鑑今」好的商业管理守则。

  故此推荐此书,在品味大唐治国风华时,协助我们思索人生态度。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年号「贞观」,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才能、有作为的皇帝。太宗少年即起兵四方征战,即位后又能虚心纳谏志于守业。一生勤于政治、奋发图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绩,被历代史家称颂为「贞观之治」。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史书。这部着作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呈现着繁荣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吴兢感受到大唐有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王朝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他总结唐太宗治国的成功经验,编撰成书,以为当时的帝王施政树立楷模。

  全书共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对话及大臣的谏议和奏疏,以及政治上的重大措施等。

  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如一」的民族政策,用人唯贤才的主张,广开言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行、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这是一部中国开明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之作。

  可以说,《贞观政要》是一部古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政治教材,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掌故,更重要的是给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记录,阅读和研究这部书定能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经久不衰,《贞观政要》就是镶嵌在传统文化上的一颗璀璨的智慧明珠。这部古典文献的经典价值和魅力在千年的流光岁影里永不褪色,其智慧光芒照耀一代代人。

  一个不阅读经典的人,很难拥有大智慧;一个没有大智慧的人,很难获得大成功。《贞观政要》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帝王、一个朝代治理国家的智慧,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合和浓缩,从中撷取一点点,足以让我们受益终身。
 

图书试读

【原典】
 
是月,征又上疏曰: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①之重,居域中之大②,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③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④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沖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⑤则思三驱⑥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br【注释】
 
①    神器:帝位。
②    域中之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③    殷忧:深忧。
④    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比喻相距遥远。
⑤    盘游:打猎。
⑥    三驱:意谓狩猎应有节制。
 
【译文】
 
同月,魏征又呈上一篇奏疏:臣听闻想要树木长得好,必须要稳固它的根部;想要水流得长远,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就必须以德治国。河流的源头不畅通却想让水流得长远,树的根基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虽然我十分愚蠢,但是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圣明的君主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书无外乎就是那些陈年的旧事,枯燥乏味,而《贞观政要:一窥大唐盛世,太宗与贞观名臣的时代风云》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就像一部精彩绝伦的宫廷权谋剧,又像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群像史诗。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并没有将李世民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圣君”,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有血有肉,有挣扎,有权衡,也有他的伟大之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他如何从一个征战沙场的“秦王”转变为一位深思熟虑的“帝王”的心路历程的描绘,那些细节,那些矛盾,都让我觉得他无比真实。而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些名臣,更是这本书的点睛之笔。他们不再是历史长河中模糊的身影,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明个性的独立个体。魏徵的耿直,房玄龄的稳重,杜如晦的果敢,长孙无忌的隐忍,书中都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政治才能。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之间并非是简单的“君臣一心”,而是有争论,有分歧,但最终都能为了大唐的繁荣而达成共识。这种“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成功的政治团体是如何运作的,也让我明白,一个伟大的时代,离不开一群杰出的人才,更离不开一个能够凝聚这些人才的领导者。

评分

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唐朝的书,但《贞观政要:一窥大唐盛世,太宗与贞观名臣的时代风云》给我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没有那种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用一种更具画面感和代入感的方式,将贞观年间的故事娓娓道来。当我读到书中描绘李世民如何处理突厥来犯的事件时,我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以及太宗陛下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化解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危机。他对臣子的信任,对不同声音的包容,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成熟的君王是如何炼成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德政”的强调,李世民是如何通过以德服人,而不是一味地施压,来赢得民心和臣服的。这不仅仅是政治手段,更是一种深邃的人生哲学。再看那些名臣,他们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房玄龄的沉稳持重,杜如晦的雷厉风行,魏徵的直言不讳,长孙无忌的深谋远虑,书中都给出了细致的描写,让我觉得他们不再是书本上的名字,而是鲜活的存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知人善任”的探讨,李世民是如何发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又是如何利用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帝王与臣子之间的良性互动,是造就盛世的重要基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治国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那个伟大的时代充满了敬意。它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无数个细微的决策和人物的互动共同推动的,而《贞观政要》恰恰将这些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贞观政要:一窥大唐盛世,太宗与贞观名臣的时代风云》这本书时,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以为不过是又一本泛泛而谈的历史读物。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细节的挖掘和人物的刻画。它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发生”、“人物是如何想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李世民和魏徵之间关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论述。那段对话,读来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李世民的虚怀若谷,魏徵的据理力争,都展现了那个时代君臣之间一种难得的平等和信任。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某种极致,一种智慧的博弈,一种理想的追求。书中的许多案例,比如对人才的选拔、对官员的考核、对民生的关注,都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它揭示了贞观之治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制度和思想根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描绘,不仅仅是皇宫和朝堂,也包括了边疆的治理,百姓的生活,这些都让那个时代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它让我觉得,历史的宏大叙事,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具体的人和事上。这本书让我对“盛世”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繁荣,而是看到了其背后强大的治理能力和人文关怀。我常常在想,如果今天的社会,也能有这样一种坦诚沟通、集思广益的氛围,该是多么美好。

评分

这本书《贞观政要:一窥大唐盛世,太宗与贞观名臣的时代风云》让我体验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它仿佛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窥探到大唐盛世的核心,看到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李世民和他的名臣们。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这些人物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凡人的情感和挣扎。李世民在面临重大决策时的犹豫,在听取不同意见时的权衡,都让我感到他是一个鲜活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冰冷的符号。而那些名臣,他们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政治主张,但又都能在李世民的领导下,形成一种高效的协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知人善任”的阐述,李世民是如何发现、培养、并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能力的。这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政治智慧,是我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的。书中的许多对话和辩论,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政治局面,不仅仅是靠权力维系,更是靠智慧、信任和共同的理想来支撑。这本书不仅仅让我了解了历史,更让我对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贡献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这本《贞观政要:一窥大唐盛世,太宗与贞观名臣的时代风云》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空的“职场教科书”兼“人生智慧启示录”。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不仅仅讲述了历史故事,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为君者、为臣者应该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当我读到李世民如何处理那些反对他的大臣,或者如何对待那些曾经站在他敌对阵营的人时,我感受到的不是残酷的政治斗争,而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他懂得恩威并施,懂得平衡各方利益,更懂得如何让自己的统治得到最广泛的支持。书中对那些名臣的描写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们并非是简单的“圣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缺点和局限,但正是这种真实,让他们更加立体,也更具说服力。我喜欢书中对他们如何“进谏”的详细描述,那种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说出真话的勇气,以及李世民能够听取并采纳不同意见的气度,都让我为之动容。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唯唯诺诺,而是需要那些敢于挑战他、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这本书让我对“德才兼备”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人,有了更多的思考。每次读完,都感觉自己的格局被打开了,对世界的看法也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刻。

评分

我向来对历史题材的书籍都有着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但《贞观政要:一窥大唐盛世,太宗与贞观名臣的时代风云》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它并没有用宏大的叙事来展现历史的变迁,而是聚焦于“贞观”这个特殊的时期,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李世民与他的名臣们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性格的深度挖掘。李世民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挣扎、有决断的君王。他对臣下的信任,对不同意见的包容,以及他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强大的个人魅力,都让我对他产生了由衷的敬佩。而围绕着他身边的那些名臣,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魏徵的耿直敢言,房玄龄的审慎持重,杜如晦的锐意进取,他们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性格和才能,但又能在共同的目标下,形成一种高效的合作。书中对他们之间如何处理分歧,如何互相支持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理想的政治团队是如何运作的。它不仅仅是讲述“谁说了算”,更是探讨“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这种对政治智慧的深度剖析,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它让我明白,一个盛世的到来,绝非偶然,而是无数次深思熟虑的决策和无数次心心相印的合作的结果。

评分

《贞观政要:一窥大唐盛世,太宗与贞观名臣的时代风云》这本书,我拿到后就爱不释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大道理”,而是充满了“小故事”,但这些“小故事”却折射出大智慧。书中对李世民的刻画,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领导者是如何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艰难的抉择,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赢得民心。我尤其喜欢他对待魏徵的方式,那种“贤臣”与“君主”之间的对话,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也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对一些具体事件的处理,比如如何应对边疆危机,如何改革官员制度,如何处理民间的诉讼等等。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运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让你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做的好处和坏处是什么”。而那些名臣,也并非是脸谱化的“好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坚持,但最终都能为了大唐的繁荣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离不开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更离不开一群有担当、有才华的臣子。它让我对“治国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智慧充满了敬意。

评分

读完《贞观政要:一窥大唐盛世,太宗与贞观名臣的时代风云》,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历史是可以如此生动,如此引人入胜的。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史书那样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将历史人物的对话、决策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置身于大唐的宫廷之中,亲眼目睹了李世民如何与他的大臣们探讨国事,如何处理棘手的政治难题。书中关于“纳谏”的篇章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李世民对魏徵的“犯颜直谏”非但没有惩罚,反而引为镜鉴,这种胸襟和气度,确实是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它让我看到,真正的领导者,需要的不是阿谀奉承,而是那些敢于说出真相、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而那些名臣,他们也不仅仅是皇帝的“传声筒”,他们都有着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并且愿意为自己的观点负责。书中对他们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描写,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仅在于军事和经济的实力,更在于其政治制度的健全和人文精神的弘扬。《贞观政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领导力、关于智慧、关于人性的深刻探讨。每次读完,我都会对那个时代和那些人物产生由衷的敬意。

评分

拿到《贞观政要:一窥大唐盛世,太宗与贞观名臣的时代风云》这本书,我以为会是那种厚重的、充满史料的“大部头”,但读起来却让我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娓娓道来,充满了智慧和启发。它并没有罗列太多枯燥的史实,而是通过对李世民和他的名臣们之间的互动、对话和决策过程的细致描绘,展现了那个辉煌时代的精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纳谏”的论述,李世民是如何虚心听取魏徵等人的意见,即便这些意见有时让他感到不悦,但他最终都能理解并采纳。这种“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那些名臣,他们也不仅仅是皇帝的“传声筒”,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政治抱负,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书中对他们如何处理政务,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以及如何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描写,都让我对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并非是少数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个有才华、有担当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本书让我对“盛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智慧和人文精神充满了敬意。

评分

《贞观政要:一窥大唐盛世,太宗与贞观名臣的时代风云》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贞观”,这两个字仿佛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翻开第一页,我就像是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大唐盛世。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史书记录,它更像是将历史人物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读到李世民,我感受到的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魄力也有烦恼的君王。他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听取不同意见,如何从一个叱咤风云的战将蜕变成一位深思熟虑的政治家,这些都让我觉得无比真实。书中对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名臣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他们并非简单的“忠臣”标签,而是各有其性格,各有其见解,甚至在某些问题上也会有争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他们如何“犯颜直谏”的描写,那种冒着风险也要说出真心话的勇气,在现代社会也是难能可贵的。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殿宇中回荡的辩论声,看到那些名臣们在烛光下伏案疾书的身影。它让我明白,一个伟大的时代,离不开一位伟大的领导者,更离不开一群有智慧、有担当的臣子。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事件,更让我体会到了那个时代政治运行的智慧和艺术。每次读完一部分,我都会停下来思考,反思其中的道理,想想如果放在今天,又该如何应对相似的局面。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历史的引路人,带着我深入探寻那个辉煌的时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