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两岸观音信仰的新探索

近代两岸观音信仰的新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观音信仰
  • 近代史
  • 两岸关系
  • 宗教研究
  • 民俗信仰
  • 文化史
  • 台湾史
  • 大陆史
  • 佛教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观音信仰的「民间化」作为相关研究的核心课题,近代两岸观音信仰的发展尤值得瞩目, 除了时代意义与宗教生态的特质外,相关近代宗教文献的问世出版,也直接促进研究的视野与深度,尤其近二十年来台湾大量的民间私藏的宗教文献出版,更具有关键性的贡献,这些长期以来散落各地、极易消失的文献资料,之所以重要,正是还原「民间化」关键性的线索,也就是以民间宗教文献探讨「民间化」。本书受惠于此,得以较有系统性、大量地运用相关民间宗教文献,呈现有别于过往学界的观音信仰研究,也当是本书贡献所在。

  本书各篇所涉之主题,除了运用的资料,拥有更充足的民间宗教文献外,在视角与选题上,也与前贤略有所别,大致上分为观音救劫、民间教派与观音信仰、台湾的普陀山进香、观音与民间诸神的信仰互动、观音感应故事等五个面向。为笔者2004~2019年相关研究之文章发表集成。
近代兩岸觀音信仰的新探索 第一章:引言:信仰的流變與地域的交織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近代以來,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觀音信仰的複雜互動與演變。觀音信仰,作為東亞民間宗教中最為核心且普及的信仰之一,其在不同歷史時空下的形態與功能,展現出驚人的適應性與生命力。近代(約指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在社會結構劇烈變動、政治版圖重塑以及全球化思潮的衝擊下,原有的信仰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化。 本章首先回顧觀音信仰在歷史上的傳播路徑,重點梳理其自印度傳入中國後,如何與本土文化(如道教、民間信仰)深度融合,最終形成具備強烈中國特色的慈悲女神形象。接著,我們將確立研究的地理範圍,即以近代台灣(經歷荷西統治、清領時期及日本殖民時期)和中國大陸(主要聚焦於華南地區及沿海省份)為核心案例,探討兩地在同一信仰母體下,如何發展出各具特色的信仰實踐與神學詮釋。 研究的理論框架將立足於宗教人類學與社會史的方法論,著重於「地方性知識」(local knowledge)的挖掘,而非僅限於教義層面的比較。我們將檢視技術的進步(如印刷術的普及)、交通的改善(如海峽兩岸的往來)以及社會階層的變動,如何共同塑造了觀音信仰在不同群體間的傳播動力與接受模式。本章的目標是為後續的實證分析奠定堅實的歷史與理論基礎,指出「新探索」的必要性,即超越傳統的文本比對,進入信仰實踐的現場。 第二章:清代中後期台灣的觀音建構:移民社會的心靈支柱 台灣在清代中後期,是一個由大量漢人移民建立的邊緣社會。這些移民大多來自閩、粵地區,他們帶著原鄉的信仰來此「開墾」。觀音信仰,由於其普世的救贖性與強大的地方保護功能,迅速成為凝聚移民社群、緩解社會焦慮的首要精神力量。 本章將聚焦於移民如何將「觀音」形象嵌入新的土地。研究將細緻考察台灣早期觀音寺廟的選址、建築風格及其供奉體系。例如,分析佛寺(如艋舺龍山寺、鹿港龍山寺)中觀音殿的空間配置,如何反映出不同於內地的信仰實踐——例如,觀音與地方守護神、甚至民間神祇(如媽祖、保生大帝)的並祀現象,揭示了台灣信仰的「混融性」(syncretism)。 更為關鍵的是,我們將探討觀音在台灣社會中的「角色分化」。在移民開墾的艱辛過程中,觀音不再僅是佛教的菩薩,而是轉化為庇佑農作、主持司法(如「觀音籤」的運用)、甚至關照女性生育的具體神祇。本章將利用地方志、寺廟碑記和口述歷史的片段,重構近代早期台灣社會中,觀音信仰如何滿足了特定族群(如漳州人、泉州人)在族群競爭與資源獲取中的心理需求。 第三章:中國大陸沿海觀音信仰的「世俗化」與教派影響 與台灣的移民社會背景不同,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的觀音信仰則受到更為複雜的教派競爭與國家意識形態的影響。本章將考察近代中國社會中,觀音信仰在儒釋道三教張力下的變遷軌跡。 重點分析白蓮教、天門道等民間秘密結社如何吸收、改編觀音的形象與教義,以作為其組織動員的工具。在這些群體中,觀音往往被賦予更強的末世論色彩和政治意涵。本章將區分「正統佛教」中的觀音詮釋與民間異端的觀音形象,探討兩者在社會底層的流動與混淆。 此外,近代以來印刷業的興盛,使得通俗小說、善書和佛經的普及,極大地影響了普通民眾對觀音的理解。我們將分析《觀音傳》、《西遊記》等文學作品中觀音形象的「世俗化」趨勢,關注其如何從高高在上的菩薩,轉變為更貼近日常倫理、更強調因果報應的道德導師。這種世俗化,是兩岸觀音信仰在近代共同面臨的挑戰,但其表現形式卻因地域社會結構而異。 第四章:日治時期台灣觀音信仰的「日本化」與現代性重塑 日本殖民統治對台灣社會的改造,對觀音信仰產生了直接且深刻的影響。本章將分析殖民政府的宗教政策(如宗教調查、寺廟整理)如何形塑了戰前台灣觀音寺廟的現代化進程。 殖民者一方面試圖將本土信仰納入其現代國家的宗教管理體系,另一方面,也透過自身的佛教(如曹洞宗、臨濟宗)傳播,與在地的觀音信仰產生接觸與競爭。研究將探討台灣寺廟如何回應這種壓力:是主動「日本化」(如引進日式祭儀、建築元素),還是採取「內在抵抗」(如強調漢文化的保存與本土化敘事)。 此時期,觀音的形象也開始與「現代性」的理念掛鉤。例如,某些寺廟開始強調觀音的「教化」功能,將其與現代教育、慈善事業聯繫起來,以爭取殖民當局的認可,並在城市化進程中維持其社會地位。觀音信仰成為台灣人在夾縫中尋求文化主體性的微觀場域。 第五章:戰後兩岸的信仰分野與「文化復興」的迴響 戰後,由於政治局勢的劇變,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觀音信仰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在台灣,觀音信仰在戰後經濟騰飛的背景下,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復古」與「多元化」浪潮,與此同時,西方思潮與新興宗教也開始挑戰其主導地位。 在中國大陸,觀音信仰則經歷了「文革」時期的劇烈衝擊,其後在改革開放中逐漸「重見天日」,但其詮釋權受到國家意識形態的嚴格控制,更強調其歷史文物價值與愛國主義的象徵意義。 本章將對比戰後兩岸的差異:台灣的觀音信仰如何吸收港台流行文化、與台灣佛教的現代化(如印順導師的影響)相結合,形成更為「個體化」、「心理治療」色彩的信仰實踐;而大陸的觀音信仰則如何在文物保護的框架下,進行緩慢的「儀式化重建」。最後,我們將探討在全球化背景下,兩岸之間(通過民間交流、宗教朝聖)對觀音信仰的「再接觸」與相互影響,揭示近代以來的演變最終如何導向當下的信仰景觀。 結論:從「探索」到「再定位」 總結全文,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兩岸觀音信仰在社會結構變遷、殖民干預與意識形態重塑下的多重轉化。觀音信仰展現了其在不同地域壓力下,不斷進行自我調適與創造性轉化的能力。兩岸的發展路徑雖然因政治現實而分岔,但其深層的文化韌性與對慈悲力量的共同訴求,依然是理解近代東亞社會變遷的重要窗口。本研究試圖在歷史的縱深中,為觀音信仰的當代處境提供一種更為細膩、去中心化的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世伟


  1964年生,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现任教于东华大学台湾文化学系。

  着有《中共与民间文化(1935-1948)》、《日据时期台湾的儒教结社与活动》、《台湾宗教阅览》(合着)、《台湾的宗教与文化》(合着)、《台湾的民间宗教与信仰》(合着)、《台湾妈祖庙阅览》(合着)、《续修花莲县志》(合着)、《新修大龙峒保安宫志》(合着),曾主编《台湾宗教研究通讯》、《台湾乡土与宗教研究丛书》等,相关台湾宗教信仰论文数十篇。

图书目录

导论:走向民间的观音信仰…………………………………… 1
引言………………………………………………………………………1
研究回顾………………………………………………………………2
本书题旨与相关说明………………………………………………8
末劫解救―从观音救劫善书探讨观音信仰之民间化……… 15
前言………………………………………………………………………15
观音救劫善书之类型………………………………………………16
末日图像的预言………………………………………………………19
救劫诸神角色与观音信仰流传…………………………………30
末劫/救劫的见证…………………………………………………38
末劫/救劫的推动者………………………………………………42
结语………………………………………………………………………48
中国近代民间宗教与观音信仰………………………… 51
前言………………………………………………………………………51
神格:一个观音,各自表述………………………………………53
教主:观音授法与转世……………………………………………60
修持:佛教化与道教化……………………………………………62
女性:以观音为典范………………………………………………66
结语………………………………………………………………………74
虚实交映下台湾的普陀山因缘………………………… 77
前言………………………………………………………………………77
僧人、香火与传承…………………………………………………79
朝山、进香与圣地…………………………………………………86
灵异、感应与信仰…………………………………………………94
虚实交映的普陀山印记……………………………………………99
结语………………………………………………………………………104
附录一、光复前普陀山僧人来台一览表………………………111
附录二、光复前台湾僧俗二众赴普陀山一览表……………112
众神之尊:近代观音与民间诸神的信仰互动………………… 113
前言………………………………………………………………………113
观音的化身:妈祖…………………………………………………115
观音的化身:临水夫人……………………………………………122
导师之尊:点化、考验、证道…………………………………129
授法、施法、斗法…………………………………………………133
众神之尊:民间神明画像的线索………………………………141
结语………………………………………………………………………153
台湾观音感应故事及其宗教意涵…………………… 155
前言………………………………………………………………………155
感应故事的刊印与传佈……………………………………………156
感应故事的类型与内容……………………………………………167
寓教化于感应…………………………………………………………172
感应与信仰的交融…………………………………………………178
结语………………………………………………………………………184
结论…………………………………………………………………………… 187
参考书目…………………………………………………………………… 191

图书序言

引言

  中国民众的信仰世界中,出现过千百类无以计数的神明, 历经时代的拣择,成为长时间、跨区域的全国性大神,其实不多,其中「观音菩萨」是极其显目者。这位来自印度的神只,传播到中国后,千余年来其信仰深入人心,不仅相关祭祀道场遍佈大江南北,更走入千家万户的厅堂中,以致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形容。作为外来的神祇,观音菩萨如何「中国化」?成为学术界、宗教界感到兴趣的课题。

  作为原属佛教信仰世界的观音菩萨,佛教界的推崇信奉自然无庸置疑,然而,中国相关祭祀观音的佛教道场其实不算多,这难以说明观音信仰普传于城乡社会中,因此观音菩萨如何「中国化」?其实有个更核心的课题,即观音信仰如何「民间化」?这个信仰的推动力量为何?如何进行运作?尤其以中国的广土众民,具有高度的区域、文化复杂性,观音信仰能够成功地「中国化」,更重要的是如何「民间化」,也就是说,观音信仰得以遍及中国,必然需要在不同的地域, 发展出不同的传佈方式,这些不同区域的观音信仰,其差异性与共同性为何?在在都值得细究探问。

  观音在中国如何「民间化」?可以有诸多契入的视角, 例如仪式中角色融入、传说故事的在地化、视觉形象的呈现、神明称谓的变动、神诞及相关节日庆典等,都可以进行细致深刻的讨论。若仅以文本流传而论,尽管历代高僧翻译的观音经典超过八十余部,但有关观音的灵验故事、传说、宝卷、善书、笔记小说等民间文学的推波助澜,在民间社会起了更大的作用,像北宋的妙善公主传说、明代的鱼篮观音以及《西游记》的三藏取经故事等,都是相当脍炙人口,这些是民间观音信仰的重要煤介,受欢迎的程度远超过正统佛教经典。如果加上戏曲、仪式展演、神像造型等媒介探究观音信仰, 就更非得具有「民间化」的视野不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者评价三) 一直以来,我对观音菩萨的理解都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层面,知道她是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象征。但《近代两岸观音信仰的新探索》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它暗示着一种超越传统认知的视角。我总觉得,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而产生变化。尤其是在“近代”这个概念下,各种思想的涌动、科技的进步、社会结构的调整,都可能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影响。而“两岸”的对比,更是让人遐想联翩。在不同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人们对观音菩萨的寄托和情感表达,会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差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在不同地区兴起的观音庙宇,或者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呈现的观音形象的变化。作者是否能够描绘出,在近代历史的洪流中,观音信仰如何被重新诠释,如何适应新的时代需求,甚至如何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

评分

(读者评价二)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信仰,背后承载了如此丰富而复杂的历史脉络。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传统仪轨和神话传说的简单梳理,而是将视角聚焦于“近代”这个关键时期,并且横跨“两岸”,这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找到这些“新探索”的依据的?是文献资料的挖掘,还是田野调查的成果?书中是否引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或者采访了那些亲历者?我特别好奇,在近代社会转型的大潮中,传统的观音信仰是如何与新的思潮、新的社会组织、甚至新的艺术形式发生碰撞与融合的。比如,在近代教育普及、科学思想传播的背景下,人们对信仰的态度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两岸不同的发展路径,又会在观音信仰上留下怎样的独特印记?是互相影响,还是各自发展出不同的特色?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我想会非常精彩。

评分

(读者评价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古朴的木纹背景搭配庄重而不失慈悲的观音造像,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一直对观音菩萨的信仰充满好奇,从孩童时期的故事到如今在民间可见的各种寺庙香火,这位菩萨似乎无处不在,却又常常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感。尤其是在阅读了关于两岸文化交流的文章后,我更加关注不同地区在宗教信仰上的异同。这本书的名字《近代两岸观音信仰的新探索》正中我的心怀,它承诺将揭示近代以来,在海峡两岸,观音信仰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发展、演变,甚至可能出现新的面貌。我期待作者能带领我深入探究,看看在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的不断变化下,人们对观音的认知、膜拜方式、以及观音形象本身是否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转型。是更注重其济世救苦的慈悲,还是更加凸显其超脱世俗的智慧?是仪式化的传统保留,还是更具现代人文关怀的解读?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

评分

(读者评价五) 对于《近代两岸观音信仰的新探索》这样一本充满学术气息的书名,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其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深刻的理论分析。我一直对历史中的宗教信仰变化非常着迷,尤其是像观音这样深入人心的菩萨。而“近代”这个时期,恰恰是中国社会经历翻天覆地变化的阶段,任何一种信仰在这个时期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调整甚至重塑。书中“新探索”的字眼,则勾起了我对未知的好奇心。我期待作者能够打破常规的认知,从新的角度去审视两岸观音信仰的发展。比如,是否探讨了近代西方思潮对传统观音信仰的影响?或者,两岸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信仰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书中是否分析了现代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在传播和演变观音信仰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两岸在解读观音形象和功能上的异同进行深入比较,从而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文化基因和历史烙印。

评分

(读者评价四) 这本书的标题《近代两岸观音信仰的新探索》让我眼前一亮,它点出了一个我一直很关注的领域。我们都知道,观音信仰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近代”这个时间节点,以及“两岸”的地理范围,都预示着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对传统观音信仰的复述,而是一种更具深度和前瞻性的研究。我好奇作者在“新探索”这三个字上,究竟挖掘出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是关于观音形象在近代社会的视觉呈现,比如绘画、雕塑、影视作品的变化?还是关于观音信仰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群中的传播方式和内涵的演变?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两岸”的比较研究,这必然涉及到两地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差异对观音信仰产生的独特影响。书中是否会呈现一些鲜活的个案,来佐证这些“新探索”?比如,在近代社会动荡时期,观音信仰如何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支柱,又如何在两岸不同的社会转型中,展现出怎样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