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序 福财乃高雄大社子弟,生于斯,长于斯。童年可说多彩,闲暇时与玩伴抓泥鳅、钓青蛙、打陀螺、焢土窑、玩尪仔标;黄昏看布袋戏、三奶庙口听讲古、剖甘蔗。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三奶坛(大社)。
福财受乡亲邻里肯定与託付,曾任村长、乡长、县议员,以及青云宫董事长。这些服务经历,让我思考与体认到地方文史资源保存的重要性。从事这项千秋事业的具体作法很多,我认为编撰庙志是极为重要的。一部专门着作,在文献研读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透过深入浅出的文字及精心拍摄的照片,能条理清晰的记录与论述庙宇、土地、信众三者之间,各种互动密切、紧紧相依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捧读此书,青云宫全体董监事与信徒无不感到喜悦与自豪。原来,我们看似寻常的生活中,有着这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值得大社子弟不断传颂。
这些与「天、地、人」相关的故事,包括了青云宫的神农老祖与其他神尊,建筑艺术、信仰文物、年中行事、南巡绕境、分灵子庙、灵验事迹等等,凡此涉及神明、仪式、祭祀圈、神蹟等议题,属「天」者。青云宫的创建发展与在地互动,文化活动与公益事业等等,凡此围绕高雄大社而来,属「地」者。最后,青云宫的人事组织及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等等,凡此与组织、团体有关,属「人」者。这三者间千丝万缕、融洽无间的缠绕着,任何分割都只是论述时的权宜之计而已。本书有别于常见的庙志,而以「神农炎帝信仰文化志」自期,涵盖民间信仰中之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美学、史学等学术领域,尤可见其成书不易与撰写团队的学术能力。
中山大学中文系罗景文老师所率领的撰写团队,完成此千秋事业,足知其志在保存、发扬地方文史。庙志出版有日,罗老师索序于我,借此论撰写艰辛,兼抒大社乡情。
陈福财谨志于高雄市大社区青云宫
岁次戊戌年荷月
作者序
当我们一同走在朝圣的路上 2018年(岁次戊戌)对于民俗咖来说,是相当热闹精彩的一年,除了每年固定在妈祖圣诞前后的相关庆典与遶境进香活动之外,今年刚好又是三年一次的香科年。因此,从国历4月(农历2月)到6月(农历4月),几乎每週都有重要的信仰活动登场,10月底还有东港迎王平安祭典,其丰富程度令人目不睱给,也不断招引着民俗咖的热血基因,真让人心痒难耐。笔者每每见到各类传播媒体对于这些民俗活动的宣传介绍,乃至于现场直播,多希望自己也身在现场。虽然最后不免有未能成行的惋惜慨叹,但总也知道自己另有任务在身,而这任务即是《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的编撰工作。
终于,到了这一刻──尽管「行百里者半九十」,往后仍有不少工作尚待进行,但在能撰写序言的当下,心情仍是无比激动,这代表着我们四年多来关于《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的编撰工作能有阶段性的成果,这真是得来不易。笔者每次进庙第一件事,便是向老祖(神农大帝)禀报编辑团队的工作进度,以及我们所遭遇的困难。在延长计画的这两年里,笔者总是愧对老祖的宽宥。因此,每次的工作报告宛如请求赦罪般的告解,但说来奇怪,老祖的慈悲静听,总是能让人心境逐渐平和,找到继续前进的原动力。感谢老祖对我们的保佑。
回顾青云宫自康熙36年(1697)迎请神农大帝(开基二大帝)金身来台,这32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其中人事多有变迁,庙貌亦历数次变化,虽然过去文物史料保存观念尚未健全,但多年来陆续积累的文物、史料与档案亦有可观之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未被整理记录的人事变化与史料档案,也将逐渐湮没,日后不仅无法述往事,亦无法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因此实有编纂青云宫庙志的必要性。
正因为这个原因,实践大学高雄校区观光管理学系张景棠教授(现为该系系主任)于2012年6月邀请笔者撰写青云宫庙志。笔者当时因入伍服役,而未能立即着手进行,却也与他及庙务人员多次恳谈,交换彼此的想法。在张教授的大力介绍与推动之下,促成本编辑团队于2014年3月18日与青云宫正式签订「《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编纂计画」合约,于4月份正式启动计画。笔者在此非常感谢张景棠教授居中荐举,以及日后对于庙志编辑所给予的大力协助。
《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的完成,首先要感谢青云宫董事长陈福财先生的信赖与支持。董事长相当尊重编辑团队,总是希望我们能放心且放手去做,并请庙内执事人员尽可能地协助我们。每当笔者于董监事会会议上报告工作进度时,董事长总是带领董监事委员们给予团队热烈的掌声和鼓励,即使是编纂进度落后了,他也总是勉励我们「做得快,不如做得好」,一再鼓舞团队士气。没想到,就这么一晃眼,计画又延长了两年时间,真的要感谢董事长对庙志编纂团队的宽容。感谢杨居瑞总干事的全力支援,总干事是编辑团队联系庙方的主要窗口,他平时已忙碌于庙中大小事,时常为了协助庙志团队,放下手边正在处理的事务,却又毫无愠色地从容调度,令人相当佩服。感谢道教青云宫图书馆李志雄馆长的协助,大方无私地分享他所珍藏的档案和资料,为编纂团队提供坚实的史料基础。感谢青云宫前总干事,现任中华神农大帝协进会陈清和秘书长,他总以他丰富的阅历,为我们补足自身缺漏的历史讯息和时空背景,并热情提供青云宫两岸交流活动资料。感谢青云宫董事洪瑞德道长和许丁春里长,分别在醮典祭仪、南管活动上的指导。当然,更不可或缺是青云宫全体董监事会委员,以及庙中辛苦的执事人员,如李美锜小姐、蔡志佰先生、黄茂寅先生等众人的协助,成为编纂团队非常重要而坚实的后盾。
在此要特别感谢辛苦投入的编辑团队,这是个小而精美的高效率团队,主要成员包含笔者在内,始终只有三人。这样的小团队要面对青云宫大跨度时空所积累的资料、丰富多元的祭典与活动内容,以及多样的宫庙交陪关系,并不容易从容面对,也因此延长了执行时间。所幸,大家都有相当明确的责任意识,却又能机动地彼此协助,人数不多却众志成城。感谢中央大学中文系郑芳祥教授愿意与笔者一同长时间的投入,他总是自谦相当资浅,但他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果却一点都不含煳,超乎预期。感谢计画前期的助理陈子崡先生,逐一整理档案史料,辛苦建立编纂庙志的基础。后两年则感谢助理卢仕融先生临危受命,仕融虽为助理,但他所付出的心力早已超出应有的范围许多。我们一同熬夜田调、爆肝写计画,也曾挥汗如雨地在神龛里拍摄神明尊容,就连他去北京大学就读硕士班也要分心处理庙志工作,甚至是回台湾短暂休养,也被计画从早缠到晚。若因为他投入庙志的忙碌,而导致他在家庭和个人情感上的损害,笔者要负担相当程度的责任。也要感谢几位曾经协助过本庙志的助理,如梁秀睿先生、杨嘉凡先生、梁淞棋先生、顾乃嘉小姐、陈沛璇小姐、黄中怡小姐,谢谢你们的帮忙。
感谢云林科技大学汉学应用研究所柯荣三教授,以及成功大学中文系李淑如教授的费心审查,两位委员均细腻剀切地指出庙志缺失,并建议修改方向。我们虽努力修正,但仍有未尽之处,这将是我们持续精进的原动力。感谢中山大学产学营运及推广教育处的陈瑞煌先生和刘轩攸小姐,他们总是在行政方面上给予诸多协助和便利。感谢郑文良先生所带领的正友设计公司团队,为我们克服美编及排版问题,并不厌其烦地接受我们再三修改,以及计画延误所带来的时间压力。当然,笔者也要感谢内人佳霖费心操持家务,照顾两个幼小的孩子,让笔者能安心出外田调、撰写庙志,这点笔者始终铭记在心。笔者的孩子翊纮总爱在半夜醒来寻找父亲,甚至是跟着笔者夜宿于书房。为了不让孩子打地铺,笔者总想办法在他将醒未醒之际,细细慢慢地匍匐回床上装睡,小子总会觑眼偷看。这样的父子谍对谍时常上演,笔者却多落居下风,庙志只好在安抚孩子之后,在深沉的夜里继续接写,这真是既甜蜜又让人烦恼的负荷。
这部《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并非仅是编纂团队努力的成果,更是神农大帝(老祖)神威显赫之庇佑,以及青云宫全体成员及信众所共同创造的成就。如果说这四年来,众人为撰写庙志所投入的心力,亦如洗涤身心般的朝圣仪式的话,真心感谢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你们,与我们一同走在朝圣的路上!
罗景文谨志于西子湾海天一色楼
2018 年5月
导读
凡例 1.《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以下简称「本志」)所列地名及建置名称,採用当时名称,并附加现今地名,以符合历史变迁。
2.本志文中数字如千位以上之整数、不完整之余数或约数、人物年龄及人数、农历正月十五日以前之农历时间记数,以及届、次、项、位等採用国字,如二亿三千万、正月初九、二百余人、第二届、共九十年、三位。而年代(含中国历代年号)钟点时间记数、完整之数字,以及部、册、卷、期等使用阿拉伯数字,如康熙56年、20世纪70年代、12,350册、26卷1期、国道1号、省道台3线、县道176线、乡道高12线。引文中若有数字,则依原文格式引用。
3.本志採事件发生之当代纪年,并加註西元纪年。明郑时期之前使用西元纪年;明郑时期以明永历纪年,例如明永历12年(1658);清治时期以清代纪年,例如清康熙56年(1717)、同治元年(1862);日治时期以日本年号纪年,例如日本大正12年(1923);终战之后以民国纪年,例如民国65年(1976)。若有干支纪年则附註于西元纪年之后。
4.本志引用资料均加註解,标明出处(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及页码。
5.本志所用之照片或图片,多为编辑团队罗景文、郑芳祥、卢仕融三人所拍摄,为免註解繁琐,不一一註明。然若非本志编辑团队所提供,则註明出处。
6.网页资料之网址出处及检索时间,详见各章註脚所载,不再重录于「征引书目」中,以免征引资料繁琐。
7.书籍、报刊、电影、音乐专辑、戏剧(曲)等名称,以双箭号《》表示,若为单一篇名、曲名、幕名,则以单箭号〈〉表示。在行文中,书名和篇名连用时,省略篇名号,如以《庄子.天下篇》表示。研讨会、画作、网页资料则以单引号表示「」。如载明资料出处页数,则以页103或页36-45表示。
8.本志一律採用正体字,如「台湾」、「台北」,惟古地名或旧称如「台江」,则依过去惯例使用。引文中若有「台」字,则依原文格式用法。
9.图表序号以章节及流水号两码表示,例如「图1-5」表示为第一章第五张图。
10.本志工作分配如下:第一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九章、第十章,为罗景文所撰;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为郑芳祥所撰;由罗景文负责联系事宜,并总其成;卢仕融为执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