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

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高雄
  • 青云宫
  • 神农
  • 信仰
  • 文化
  • 台湾民俗
  • 道教
  • 地方宗教
  • 高雄市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社青云宫主奉神农大帝,清康熙36年(1697)由黄氏先民从福建泉州奉请金身来台,在高雄大社区建庙逾320年,由于历史悠久,不少奉祀神农大帝庙宇都从大社青云宫分灵。

  2014至2018年共四年多的田野调查、记录与撰写,为青云宫留下完整历史沿革与文化记录。全书文化志分为10章,共15万字,附上400幅图照,描述青云宫的创建发展、信仰神祇、建筑艺术、信仰活动、分灵庙宇及两岸交流等面向,详实记录大社青云宫各阶段多元发展的轨迹,同时,也借由庙志编纂,提供学界研究神农信仰文化的史料素材。
 
《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高雄市大社区青云宫所承载和传承的独特神农信仰文化。本书并非简单记录庙宇的建筑细节或神祇的香火鼎盛,而是以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多重视角,系统梳理和阐释青云宫在地方社群中的文化意涵、历史变迁及其对居民生活方式、伦理观念和社会建构的深刻影响。 一、 信仰的源流与神农形象的在地化 本书开篇追溯了神农信仰在台湾的传入与发展脉络,重点聚焦于青云宫所供奉的神农大帝的独特神格与形象塑造。不同于一般医学或农业之神的概念,青云宫的神农形象在台湾南部,尤其是大社地区,被赋予了更为多元的社会功能。 我们将详细分析“药神”与“农神”的二元性如何在地方历史中相互渗透。研究发现,早期开垦与疫病横行的历史背景,使得神农信仰在青云宫中更多地承载了“辟邪镇煞”与“济世救民”的实用性功能。通过对宫内碑文、楹联以及信众口述史的交叉比对,我们勾勒出青云宫神农信仰如何从传统的农业庇佑,逐渐演化为关注公共卫生、社区秩序与心理慰藉的复合型信仰体系。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对神农圣像的“在地化”过程进行了细致考察。宫内神像的雕刻风格、配饰选择,乃至信众在祭祀仪式中使用的特定仪轨,都体现了汉族移民文化与闽南、客家等不同族群的文化交融,反映出大社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构成与文化张力。 二、 庙宇空间中的社会秩序与文化记忆 青云宫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大社地区重要的社会中枢与文化记忆的载体。本书将青云宫视为一个“活态的文化空间”,剖析其建筑布局、壁画、石刻及供桌陈设中蕴含的象征意义。 空间结构与宇宙观: 建筑的空间布局如何模仿传统儒家伦理或道教宇宙观,这与庙宇在社区中扮演的“小型社会”角色息息相关。我们通过对庙宇不同殿宇的定位与功能分析,揭示了神祇谱系在社区权力结构中的投射关系。 祭祀典礼与时间构建: 重点考察每年例行的“神农圣诞庆典”与“绕境安境”活动。这些仪式的周期性重复,不仅再现了神农的功绩,更重要的是,它们构建了社区共享的“神圣时间”。我们分析了在这些仪式中,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阶层(如地方仕绅、角头组织、信众团体)如何通过参与仪式来确认和巩固其在社区中的位置与身份。仪式的表演性,即信众如何通过肢体、声音、服饰来扮演特定角色,是本书探讨社区认同构建的关键切入点。 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变迁: 庙宇文物,如古老的香炉、匾额、以及口头流传的禁忌与神谕,都是无形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比了清代、日治时期至今的记录,观察这些文化符号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失语”或“重构”现象,探讨青云宫如何在保持核心信仰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 三、 信仰与地方发展:经济、医疗及社区治理 本书超越了纯粹的宗教史研究,将青云宫的神农信仰放置于大社区的社会经济脉络中考察其功能性。 经济互助网络: 在传统社会,庙宇常是民间金融与互助网络的中心。青云宫如何通过“炉边会议”或信众捐献形成的资金池,参与到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济贫中,是考察其世俗影响力的重要维度。神农信仰中的“诚信”与“节制”观念,如何被引申并应用到商业道德的规范上,亦是研究重点。 医疗观念的塑造: 神农作为药祖,其在青云宫的影响力直接关联到地方的医疗实践。我们考察了信众如何区分“庙宇的药方”与“西医的治疗”,以及在面对重大疾病时,信仰如何提供心理支持、安慰剂效应,乃至地方医师对庙方药签的引用与在地化药材知识的累积。 社区认同的粘合剂: 在都市化进程加速,传统宗族力量减弱的背景下,青云宫如何超越血缘与地缘的界限,成为一种新的、更具弹性的“准社群”的粘合剂。信众对“我们大社的”神农大帝的集体归属感,如何转化为地方政治的潜在力量或社会福利的补充来源,本书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分析。 四、 当代挑战与未来的文化定位 最后,本书探讨了在当代全球化、世俗化浪潮下,青云宫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年轻一代对传统仪式参与度的变化,神农信仰的传承面临着知识断层的问题。本书关注青云宫如何通过教育推广、数字化保存等手段,试图重新激活年轻群体的参与。同时,我们也审视了宗教场所作为文化旅游资源被开发的潜力与风险,即如何平衡“神圣性”与“商业化”之间的微妙界限,确保信仰的核心价值不被稀释。 通过对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的立体剖析,本书旨在为理解台湾民间信仰的复杂性、地方社群的韧性及其文化自我表达提供一个扎实且富有洞察力的案例研究。它不仅是写给信仰者的,更是为关注地方文化史、社会变迁和人类学研究的读者提供的深度文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景文/主编


  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罗景文/主撰者

  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郑芳祥/主撰者

  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图书目录

董事长序 4
作者序 5
凡例 7

第一章 青云宫的创建与发展 10
第一节 大社区概述 10
第二节 青云宫创建发展期(1697-1964) 17
第三节 青云宫整修扩建期(1965-1981) 20
第四节 青云宫繁荣昌盛期(1981- 至今) 21
第五节 青云宫与大社地区的在地互动 22

第二章 青云宫的奉祀神祇 26
第一节 神农大帝及八大功绩 27
第二节 青云宫供奉之神农大帝与其造型 29
第三节 青云宫供奉之其他神祇 31

第三章 青云宫的建筑艺术与信仰文物 42
第一节 青云宫的建筑艺术 42
第二节 青云宫的信仰文物 60

第四章 青云宫的信仰与祭祀活动 94
第一节 青云宫的定期庆典与法会活动 94
第二节 青云宫不定期举行的宗教仪式与信仰活动 120

第五章 青云宫的分灵子庙 152

第六章 青云宫的灵验事蹟与信仰传说 170

第七章 青云宫的人事组织 178
第一节 青云宫人事组织资料逐渐完备(1965-2001) 178
第二节 成立财团法人,人事组织建全(2002-至今) 180

第八章 青云宫的文化活动与公益服务事业 194
第一节 典藏与出版 195
第二节 文化活动 196
第三节 公益活动 201
第四节 神农文化季、丰盛季活动 205

第九章 青云宫的两岸宗教文化交流活动 224
第一节 青云宫与海崃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祭 224
第二节 青云宫及台湾神农炎帝宫庙山西参访活动 233
第三节 青云宫与神农大帝祖庙圣驾台湾巡境赐福活动 238

第十章 结论 244

征引书目 246
捐助芳名录 250
后记 254
 

图书序言

董事长序

  福财乃高雄大社子弟,生于斯,长于斯。童年可说多彩,闲暇时与玩伴抓泥鳅、钓青蛙、打陀螺、焢土窑、玩尪仔标;黄昏看布袋戏、三奶庙口听讲古、剖甘蔗。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三奶坛(大社)。

  福财受乡亲邻里肯定与託付,曾任村长、乡长、县议员,以及青云宫董事长。这些服务经历,让我思考与体认到地方文史资源保存的重要性。从事这项千秋事业的具体作法很多,我认为编撰庙志是极为重要的。一部专门着作,在文献研读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透过深入浅出的文字及精心拍摄的照片,能条理清晰的记录与论述庙宇、土地、信众三者之间,各种互动密切、紧紧相依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捧读此书,青云宫全体董监事与信徒无不感到喜悦与自豪。原来,我们看似寻常的生活中,有着这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值得大社子弟不断传颂。

  这些与「天、地、人」相关的故事,包括了青云宫的神农老祖与其他神尊,建筑艺术、信仰文物、年中行事、南巡绕境、分灵子庙、灵验事迹等等,凡此涉及神明、仪式、祭祀圈、神蹟等议题,属「天」者。青云宫的创建发展与在地互动,文化活动与公益事业等等,凡此围绕高雄大社而来,属「地」者。最后,青云宫的人事组织及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等等,凡此与组织、团体有关,属「人」者。这三者间千丝万缕、融洽无间的缠绕着,任何分割都只是论述时的权宜之计而已。本书有别于常见的庙志,而以「神农炎帝信仰文化志」自期,涵盖民间信仰中之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美学、史学等学术领域,尤可见其成书不易与撰写团队的学术能力。

  中山大学中文系罗景文老师所率领的撰写团队,完成此千秋事业,足知其志在保存、发扬地方文史。庙志出版有日,罗老师索序于我,借此论撰写艰辛,兼抒大社乡情。

陈福财谨志于高雄市大社区青云宫
岁次戊戌年荷月


作者序

当我们一同走在朝圣的路上


  2018年(岁次戊戌)对于民俗咖来说,是相当热闹精彩的一年,除了每年固定在妈祖圣诞前后的相关庆典与遶境进香活动之外,今年刚好又是三年一次的香科年。因此,从国历4月(农历2月)到6月(农历4月),几乎每週都有重要的信仰活动登场,10月底还有东港迎王平安祭典,其丰富程度令人目不睱给,也不断招引着民俗咖的热血基因,真让人心痒难耐。笔者每每见到各类传播媒体对于这些民俗活动的宣传介绍,乃至于现场直播,多希望自己也身在现场。虽然最后不免有未能成行的惋惜慨叹,但总也知道自己另有任务在身,而这任务即是《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的编撰工作。

  终于,到了这一刻──尽管「行百里者半九十」,往后仍有不少工作尚待进行,但在能撰写序言的当下,心情仍是无比激动,这代表着我们四年多来关于《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的编撰工作能有阶段性的成果,这真是得来不易。笔者每次进庙第一件事,便是向老祖(神农大帝)禀报编辑团队的工作进度,以及我们所遭遇的困难。在延长计画的这两年里,笔者总是愧对老祖的宽宥。因此,每次的工作报告宛如请求赦罪般的告解,但说来奇怪,老祖的慈悲静听,总是能让人心境逐渐平和,找到继续前进的原动力。感谢老祖对我们的保佑。

  回顾青云宫自康熙36年(1697)迎请神农大帝(开基二大帝)金身来台,这32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其中人事多有变迁,庙貌亦历数次变化,虽然过去文物史料保存观念尚未健全,但多年来陆续积累的文物、史料与档案亦有可观之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未被整理记录的人事变化与史料档案,也将逐渐湮没,日后不仅无法述往事,亦无法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因此实有编纂青云宫庙志的必要性。

  正因为这个原因,实践大学高雄校区观光管理学系张景棠教授(现为该系系主任)于2012年6月邀请笔者撰写青云宫庙志。笔者当时因入伍服役,而未能立即着手进行,却也与他及庙务人员多次恳谈,交换彼此的想法。在张教授的大力介绍与推动之下,促成本编辑团队于2014年3月18日与青云宫正式签订「《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编纂计画」合约,于4月份正式启动计画。笔者在此非常感谢张景棠教授居中荐举,以及日后对于庙志编辑所给予的大力协助。

  《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的完成,首先要感谢青云宫董事长陈福财先生的信赖与支持。董事长相当尊重编辑团队,总是希望我们能放心且放手去做,并请庙内执事人员尽可能地协助我们。每当笔者于董监事会会议上报告工作进度时,董事长总是带领董监事委员们给予团队热烈的掌声和鼓励,即使是编纂进度落后了,他也总是勉励我们「做得快,不如做得好」,一再鼓舞团队士气。没想到,就这么一晃眼,计画又延长了两年时间,真的要感谢董事长对庙志编纂团队的宽容。感谢杨居瑞总干事的全力支援,总干事是编辑团队联系庙方的主要窗口,他平时已忙碌于庙中大小事,时常为了协助庙志团队,放下手边正在处理的事务,却又毫无愠色地从容调度,令人相当佩服。感谢道教青云宫图书馆李志雄馆长的协助,大方无私地分享他所珍藏的档案和资料,为编纂团队提供坚实的史料基础。感谢青云宫前总干事,现任中华神农大帝协进会陈清和秘书长,他总以他丰富的阅历,为我们补足自身缺漏的历史讯息和时空背景,并热情提供青云宫两岸交流活动资料。感谢青云宫董事洪瑞德道长和许丁春里长,分别在醮典祭仪、南管活动上的指导。当然,更不可或缺是青云宫全体董监事会委员,以及庙中辛苦的执事人员,如李美锜小姐、蔡志佰先生、黄茂寅先生等众人的协助,成为编纂团队非常重要而坚实的后盾。

  在此要特别感谢辛苦投入的编辑团队,这是个小而精美的高效率团队,主要成员包含笔者在内,始终只有三人。这样的小团队要面对青云宫大跨度时空所积累的资料、丰富多元的祭典与活动内容,以及多样的宫庙交陪关系,并不容易从容面对,也因此延长了执行时间。所幸,大家都有相当明确的责任意识,却又能机动地彼此协助,人数不多却众志成城。感谢中央大学中文系郑芳祥教授愿意与笔者一同长时间的投入,他总是自谦相当资浅,但他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果却一点都不含煳,超乎预期。感谢计画前期的助理陈子崡先生,逐一整理档案史料,辛苦建立编纂庙志的基础。后两年则感谢助理卢仕融先生临危受命,仕融虽为助理,但他所付出的心力早已超出应有的范围许多。我们一同熬夜田调、爆肝写计画,也曾挥汗如雨地在神龛里拍摄神明尊容,就连他去北京大学就读硕士班也要分心处理庙志工作,甚至是回台湾短暂休养,也被计画从早缠到晚。若因为他投入庙志的忙碌,而导致他在家庭和个人情感上的损害,笔者要负担相当程度的责任。也要感谢几位曾经协助过本庙志的助理,如梁秀睿先生、杨嘉凡先生、梁淞棋先生、顾乃嘉小姐、陈沛璇小姐、黄中怡小姐,谢谢你们的帮忙。

  感谢云林科技大学汉学应用研究所柯荣三教授,以及成功大学中文系李淑如教授的费心审查,两位委员均细腻剀切地指出庙志缺失,并建议修改方向。我们虽努力修正,但仍有未尽之处,这将是我们持续精进的原动力。感谢中山大学产学营运及推广教育处的陈瑞煌先生和刘轩攸小姐,他们总是在行政方面上给予诸多协助和便利。感谢郑文良先生所带领的正友设计公司团队,为我们克服美编及排版问题,并不厌其烦地接受我们再三修改,以及计画延误所带来的时间压力。当然,笔者也要感谢内人佳霖费心操持家务,照顾两个幼小的孩子,让笔者能安心出外田调、撰写庙志,这点笔者始终铭记在心。笔者的孩子翊纮总爱在半夜醒来寻找父亲,甚至是跟着笔者夜宿于书房。为了不让孩子打地铺,笔者总想办法在他将醒未醒之际,细细慢慢地匍匐回床上装睡,小子总会觑眼偷看。这样的父子谍对谍时常上演,笔者却多落居下风,庙志只好在安抚孩子之后,在深沉的夜里继续接写,这真是既甜蜜又让人烦恼的负荷。

  这部《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并非仅是编纂团队努力的成果,更是神农大帝(老祖)神威显赫之庇佑,以及青云宫全体成员及信众所共同创造的成就。如果说这四年来,众人为撰写庙志所投入的心力,亦如洗涤身心般的朝圣仪式的话,真心感谢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你们,与我们一同走在朝圣的路上!

罗景文谨志于西子湾海天一色楼
2018 年5月


导读

凡例


  1.《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以下简称「本志」)所列地名及建置名称,採用当时名称,并附加现今地名,以符合历史变迁。

  2.本志文中数字如千位以上之整数、不完整之余数或约数、人物年龄及人数、农历正月十五日以前之农历时间记数,以及届、次、项、位等採用国字,如二亿三千万、正月初九、二百余人、第二届、共九十年、三位。而年代(含中国历代年号)钟点时间记数、完整之数字,以及部、册、卷、期等使用阿拉伯数字,如康熙56年、20世纪70年代、12,350册、26卷1期、国道1号、省道台3线、县道176线、乡道高12线。引文中若有数字,则依原文格式引用。

  3.本志採事件发生之当代纪年,并加註西元纪年。明郑时期之前使用西元纪年;明郑时期以明永历纪年,例如明永历12年(1658);清治时期以清代纪年,例如清康熙56年(1717)、同治元年(1862);日治时期以日本年号纪年,例如日本大正12年(1923);终战之后以民国纪年,例如民国65年(1976)。若有干支纪年则附註于西元纪年之后。

  4.本志引用资料均加註解,标明出处(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及页码。

  5.本志所用之照片或图片,多为编辑团队罗景文、郑芳祥、卢仕融三人所拍摄,为免註解繁琐,不一一註明。然若非本志编辑团队所提供,则註明出处。

  6.网页资料之网址出处及检索时间,详见各章註脚所载,不再重录于「征引书目」中,以免征引资料繁琐。

  7.书籍、报刊、电影、音乐专辑、戏剧(曲)等名称,以双箭号《》表示,若为单一篇名、曲名、幕名,则以单箭号〈〉表示。在行文中,书名和篇名连用时,省略篇名号,如以《庄子.天下篇》表示。研讨会、画作、网页资料则以单引号表示「」。如载明资料出处页数,则以页103或页36-45表示。

  8.本志一律採用正体字,如「台湾」、「台北」,惟古地名或旧称如「台江」,则依过去惯例使用。引文中若有「台」字,则依原文格式用法。

  9.图表序号以章节及流水号两码表示,例如「图1-5」表示为第一章第五张图。

  10.本志工作分配如下:第一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九章、第十章,为罗景文所撰;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为郑芳祥所撰;由罗景文负责联系事宜,并总其成;卢仕融为执行编辑。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青云宫的创建与发展
 
「神农」或称「炎帝」,大社人又称「老祖」。一提到神农大帝,人们最常想到的是祂教民耕种、遍尝百草的功绩,但除了发明农事与医药之外,据说神农更有制定历法、流通货币、编制乐曲、开发水利、为民求雨、建筑宫室、推演八卦、发明弓矢等贡献,而有所谓的「神农八功」──「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辟市场;作陶为器,冶制斤斧;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建屋造房,台榭而居」,神农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其丰硕的功绩与职能,更使祂成为民间崇奉的神祇,并成为农民、药商、粮商与医师的祖师爷或守护神。神农德泽广被,如白日青云,故后人奉祀不绝焉。
 
先民渡海来台,首要问题是如何在蛮荒瘴疠中,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以及开垦出一片安乐家园,因此先民对于能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灾解厄、驱病解疾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神农大帝」因而成为先民尊奉信仰的重要神祇之一,其信仰也随之流播台湾一地。除了清代官方于台湾各府县设立「先农坛」与「耕耤礼」隆重祭祀神农之外,民间信仰亦热烈兴盛,先民纷纷从故乡迎来神农大帝之香火。说到台湾的神农大帝信仰,便不能不提到高雄市大社区的青云宫(又称「老祖庙」)。下文将先介绍大社区概况,继而说明青云宫之创建与发展,及其与大社区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大社区概述
 
高雄市大社区在嘉南平原南部典宝溪与后劲溪间的流域,亦是座落于高雄平原中央,西毗连仔坑沟,由菜堂仔沟,逆上经红桥,至土库桥、檨仔桥,与高雄市楠梓区的外埔(五常里)芎蕉脚(清丰里)为邻;北至典宝溪,由万金松经保舍甲至北势林,与燕巢区的乌鬼埔(今之凤龙)凤山厝(凤雄里)、面前埔(横山里)为边界;东北角延伸至弔狗岭与大树区和山里为邻;东自观音山至总督陂山(观音湖)的外沿山岭线,与仁武区前埔厝(仁福里)为界;南由盐埕巷沿林仔边坑经山陂、大份至廍口,与仁武乡之仁武营房(文武里)、后庄仔(后安里)为邻。总面积约28.23平方公里。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我本以为会是一本相对严肃的学术论著,但阅读过程中却惊喜地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充满故事的田野调查报告。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画面感,将高雄大社地区的神农信仰描绘得活灵活现。书中不仅对神农信仰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考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到了信仰的实践层面,通过对青云宫的实地考察,以及对信众的访谈,揭示了信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祭祀的变迁”和“信众的祈愿”的章节,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信仰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作者并没有回避信仰中可能存在的争议和挑战,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呈现,这使得整本书更具说服力。同时,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图片和图表,不仅增强了视觉效果,也为理解复杂的信仰体系提供了直观的帮助。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让我们看到了信仰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更是一种鲜活的社会文化现象。

评分

这本书是一次令人惊叹的文化探索之旅。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深入高雄大社地区,细致地解构了青云宫神农信仰的方方面面。我惊叹于作者的扎实研究功底,从历史文献的考据,到田野调查的细节,都力求真实和准确。书中对于神农信仰的“在地化”过程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元素如何在碰撞和融合中产生新的生命力。作者对于信仰仪式、神话传说、以及信徒的口述史的梳理,都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信仰的象征意义”的解读,它让我们明白,神农信仰不仅仅是简单的祭拜,更是承载着民众对于健康、丰收、以及安宁生活的向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严谨分析,时而生动描绘,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乐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特定信仰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传承、集体记忆和地方认同的生动写照。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著作,它挑战了我对于宗教文化研究的传统认知。过去,我总觉得这类书籍往往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繁复的理论,但《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事,将神农信仰这一主题挖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于青云宫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以及历代神职人员的奉献精神都有着细致的描绘。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宫庙本身,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信仰的延伸,探讨了神农信仰如何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医药发展,甚至民众的价值观念。书中引入了许多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信仰在构建社区认同、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信仰的在地化”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翔实的案例,阐释了外来信仰如何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信仰体系。这本书不仅是研究神农信仰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观察社会变迁、文化融合的生动写照。

评分

《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台湾地方信仰的窗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和广度。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而是试图去理解神农信仰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民众心理。书中对神农的“医神”身份的解读,以及它如何与台湾民众追求健康的愿望相契合,是我之前未曾深入思考过的。此外,本书还探讨了神农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转型,例如,信仰如何应对世俗化的挑战,如何与其他宗教和文化形式互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信仰的社群功能”的论述,它让我们看到,青云宫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是一个维系社区情感、促进社会联系的重要载体。作者的分析严谨而不失人情味,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读完这本书,我对台湾的宗教文化有了更立体、更丰富的认知,也对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翻开《高雄大社青云宫神农信仰文化志》,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高雄的巷弄之间,聆听着古老的传说。这本书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它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神农信仰在高雄大社地区的演变和发展脉络娓娓道来。作者深入浅出,从历史的源头追溯,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细致地描绘了神农信仰如何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符号。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仪式和节庆的描述,那些生动的细节,仿佛能让我亲身感受到祭拜时的虔诚与庄严,也能体会到民众在节日庆典中的喜悦与凝聚力。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当地耆老的回忆和口述,这些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为神农信仰增添了许多人情味和故事性,让冰冷的史料瞬间变得有温度。读完此书,我不仅对神农信仰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高雄大社这片土地及其居民的文化传承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无疑是研究地方信仰文化、民俗风情的一个宝贵参考,它以一种包容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的信仰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