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棚脚:林茂贤台湾传统戏曲选集

戏棚脚:林茂贤台湾传统戏曲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戏曲
  • 传统戏曲
  • 林茂贤
  • 戏棚脚
  • 台湾文化
  • 民俗
  • 戏曲选集
  • 文学
  • 艺术
  • 表演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林茂贤教授数十年来于台湾民俗文化与传统表演艺术领域研究耕耘之文章集结,上册为民俗、下册为传统戏曲,各册都蒐录有研究论文及评论随笔,兼具学术与通俗两类文章,是认识台湾民俗与文化必读之基础教材,也适合作为一般大众认识民俗文化与传统表演艺术之书籍。

  贡献青春的民俗之爱   参与实践的民俗哲学

  三十几年前,林茂贤教授在民俗与戏曲发展最黯淡时,舍弃稳定公职机会,毅然投入不知出路的民俗文化推广工作;后来偶然获得教职,从此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实践者,并以民俗教育推广为终生志业,值得敬称为行动的民俗学家。《大庙埕‧戏棚脚》是他贡献青春、付出实践累积的生命篇章,值得珍藏。──丰饶文化社总编辑  温宗翰

名人推荐

  廖琼枝:国宝级歌仔戏艺师
  谢岳龙:三立电视台副总监
  许振荣:九天民俗技艺团团长
  简荣聪: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前主委
  黄文博:台南知名民俗研究者
  蔡欣欣:政治大学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茂贤


  1960年生于宜兰县罗东镇。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硕士,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民族学博士班研究。

  现任台中教育大学台湾语文学系专任副教授、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所)兼任副教授、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曾任《民俗曲艺》杂志编辑、「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执行秘书、「国立中正文化中心」戏剧组评议委员、「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兰阳戏剧团」副团长、「廖琼枝歌仔戏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表演艺术联盟」常务理事。目前担任文化部中央审议委员,及各县市文化局传统民俗类之审议委员、宜兰县政府县政顾问。

  着有《台湾民俗记事》、《福尔摩沙之美——台湾传统戏剧风华》、《台湾传统戏曲》、《歌仔戏表演型态研究》等书。
 

图书目录

廖琼枝序
蔡欣欣序
许振荣序
林茂贤自序
 
辑一、研究论文
台湾扮仙戏的象征意义
台湾外台戏中的神仙角色
台湾传统戏曲中的关公脚色探悉
北管戏曲与台湾社会
歌仔戏中的「老婆」
布袋戏的角色与造型演变探讨
传统戏曲和民俗艺阵的面具运用
台湾传统戏曲发展的困境
从「汉阳歌剧团」看台湾北管戏曲的兴衰
兰阳戏剧团的创立与发展
 
辑二、评论随笔
戏曲概论
北管戏曲
歌仔戏
布袋戏
剧团
艺师
戏剧评论
文化评论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心系乡土护戏曲


  从头一次在文化大学的讲座里认识还在研究所钻研台湾文化的林茂贤开始算起至今已超过三十年了,当时只觉得这一位同学对台湾民俗文化与本土传统艺术的爱好,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热诚与执着。
  
  随着他进入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服务,透过共同参与歌仔戏的各样活动合作,彼此接触机会愈来愈多相互了解也就愈深,就愈觉他是一个全心投入爱护推崇台湾民俗文化与本土传统戏曲艺术令人钦佩的学者,更是一生心系原乡文化胜过一切的文化工作者。
  
  在他以往的着作及文章中,不论是台湾各地民俗活动的行脚记录和汇编介绍,或是台湾各地各式俚语古词的整理发表,亦或是如数家珍的台湾传统戏曲研究评论,皆已充分表露出他对台湾民俗文化与传统戏曲的真心关切与深入研究,尢其是他对源出于他的原乡-宜兰的歌仔戏更是投注无数的岁月心力去维系它去爱护它,不由得我从心里称赞感谢他为歌仔戏的真情付出。
  
  现在,他再一次地将他近年来投入于维护台湾本地传统戏曲艺术文化资产的努力与观察杂记,逐一收纳于他这本新作里。
  
  这本着作的内容广泛,除了有着可导引社会大众认识与欣赏台湾本地传统戏曲艺术的戏曲概论,亦有表现出他关心数十位老艺人的艺师访谈记录,更有他关切各个台湾本地传统戏曲剧团剧种经营的剧团省思与众多演出戏评,以及针对各类国内传统戏曲艺文时事自觉的文化评论等众多文章,在在都显示出他持续专注于维系台湾本地传统戏曲艺术传承的决心和毅力,尢其是佔据他近七成着作的歌仔戏相关论述之中,更是看见了他钟爱原乡文化而对歌仔戏有着爱之深责之切的使命感。
  
  期待这本着作除了可作为从事本地传统戏曲艺术研究者的参考资料以外,也能在社会大众、剧团经营者以及政府文化单位人士的细细品味之后,促成引动未来歌仔戏发展风潮的发想。
 
廖琼枝

推荐序2

用真心博感情


  提起「轰动武林,惊动万教」的林府千岁茂贤公,那可真是「上港有名声,下港有出名」!无论在大甲妈祖绕境、学甲上白醮谒祖、西港庆安宫刈香、基隆中元祭普渡、宜兰头城抢孤、艋舺青山王出巡、云林口湖牵水(车藏)祭仪、金门浯岛迎城隍、新竹县褒忠亭客家义民祭、阿里山邹族战祭与赛夏族矮灵祭等台湾的民俗节庆、宗教祭祀与族群祭典活动中,都可见到他田野云脚的踪迹。
  
  而在紧密地融合由地缘、血缘、神缘与业缘等组构而成的社会文化网络中,发挥着酬神祭祖、提供休闲娱乐、凝聚地方情感、促进社交联谊与传递知识文化等功能意义的民间音乐与传统戏曲演出中,不管是公园广场的演奏献艺,或迎神赛会的庙台高歌,或子弟闲暇的馆阁娱乐,或商业营运的剧场搬演,或与大众传媒的影视联姻等,也都可见到他观赏品评的身影。
  
  正是基于对本土人文的关怀,对于传统艺术的挚爱,因此茂贤学长总是翻山涉水、南来北往、栉风沐雨、披星戴月「一步一脚印」地全省走透透。为的是对台湾的乡土礼俗、宗教信仰、民俗艺阵、民间音乐与传统戏曲进行生态观察与实地採集,从而结合学术理论与观点剖析,全面阐述或草根纯朴,或创新时尚,或丰富多元,或没落衰微的台湾常民生活景观。
  
  因此茂贤学长授备受各界的倚重与爱戴,如政府部门礼聘他为委员或顾问,因其专业可协助制订政策、或提供谘询、或审查评鑑;而民间宫庙或艺坛尊崇他为「民族英雄」,因其娴熟历史源流、脉络演化与发展现况,可以为民间发声作为代言人,成为与官方或社会各界的沟通桥樑;而大众传媒与各种研习讲座,也均仰赖其生花妙笔与三寸之舌,可以深入浅出地为文阐述,能够妙语如珠地导聆说明;而两岸学子更暱称他为「李奥纳贤」,拥有平埔族噶玛兰的血统,五官立体缘投,讲课幽默风趣、内容丰富精彩,还能自弹自唱外带戏弄搬演。
  
  我与茂贤学长相识近三十年,我俩并非同校也非相同学科。然由于就读政大硕士班时,在「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的学习经历,让我必得恭毕敬地尊称其为「学长」,以彰显其崇高辈份与金兰情谊。因当年业师曾永义教授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的董事,引领我参与基金会所筹划执行的各项活动,因此任职于基金会的林茂贤秘书,顺理成章地成为我的「上级领导」。
  
  1988年犹是少不更事的我,首次出任务即是12月在大甲镇澜宫举行的祈安清醮「民间剧场」,我被指派独自率领二十余个民俗艺阵,从早到晚在全镇穿街入巷绕境游行,那灰头土脸、脚踵鞋破的悽惨艰辛,奠定了我田野历练的根基;尔后在岁末平安夜时,廖琼枝老师为唿吁政府部门与社会大众重视传统曲艺的文化传承,与南管、说唱、北管戏与客家戏等专业演员,在保安宫举行「拯救民俗曲艺」义演活动,从草拟企划到现场打杂,锻鍊了我操办活动的实战经验。这二项活动巩固了我和民间艺阵及传统戏曲的殊胜因缘,也成为我拳拳服膺的学术「志业」,感恩茂贤学长当时的指挥。

  经常谐谑自夸「三八好斗阵」的茂贤学长,多年来书写了不少涉及台湾戏曲剧坛、剧种、艺师、表演、剧评、现象等研究论文与评论随笔,这些丰硕的笔耕成果,今将集结为《大庙埕.戏棚脚:林茂贤台湾戏曲选集》专书出版。面对茂贤学长「着作等身」的丰硕成果,让总被他戏称为「欧巴桑」的我,不但叹为观止,更钦佩得五体投地。因为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对台湾传统戏曲「用真心博感情」的深刻烙印。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系教授蔡欣欣
丁酉年花朝书于政大薰风楼

推荐序3

戏棚脚的守望者


  回想起来,结识林茂贤教授是九天民俗技艺团草创初期,受加拿大台加文化协会邀请,也是团队首次前往国外演出;当时茂贤教授担任领队,很担心我们这样草根阵头的表演,到底有没有能力摆上台面?总说我们这个表演不好,那个动作不对,坦白说让我很想给他盖布袋。之后加拿大的演出圆满成功,尔后因缘际会下,彼此才互相了解,颇有不打不相识的意味。没想到一晃眼已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岁月,几乎等同九天创团至今的时间,一路走来教授也一直是我与九天团队的良师益友。
    
  这位满腹广博台湾民俗的学识,同时长年保持高度行动力、研究脚步从不停歇的林茂贤教授,无论是对台湾的民俗节庆或是传统戏曲都有着相当深厚的造诣,却大大颠覆了我过往所认知的「教授」、「学者」形象。他曾在法国攻读哲学,却也精通台语文学,私底下还有抱着吉他吟唱旧时老歌的一面;他有深厚的学术涵养,却从不咬文嚼字,总是以平易的口吻深入浅出地讲解民俗学识;走到全国各地都遇得到教授的学生、甚至有为了见他特地前来的「粉丝」,林教授却从来没有摆出过身为大学者的架子,一贯率真地招唿回应,在我看来这就是种林茂贤式的浪漫。
    
  回忆起刚结识之时,茂贤教授也曾玩笑说过九天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却也是他看见了这群乌合之众潜藏的爆发力,一路陪伴着也督促着我们蜕变、成长,才能达到今日的规模。对于九天团队和我个人来说,教授既是良师亦是益友,总是无私地将他对于的台湾民俗的知识与见解倾囊相授,让九天在演出创作上永远都有新的题材可以探讨与着墨,在团队经营的思考上,也以他丰富的阅历与活跃的思维,给予我不同角度的建议和刺激。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强力的后盾,才让九天有信心亦有能力将发扬台湾民俗文化的脚步,一步步走出庙口、踏上舞台、走入艺术殿堂,甚至跨出国际,带往其他世界各国,甚至远及非洲、欧洲、美洲、亚洲等地(是的,我们仍在努力跨向大洋洲),与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们交流,而至今所获得的回馈与肯定,也让九天更加相信,茂贤教授说的,台湾拥有的文化软实力,绝对不逊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
  
  相识了这么多年来,林茂贤教授在我心目中,一直堪称是台湾民俗文化界的『国宝』,而集结了他多年心血出版成册的套书,就是深入了解台湾民俗文化必读的『宝典』,在扎实的学术立论基础上,更多的是教授个人睿智的解析与探讨,相信无论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都能在其中读出民俗文化的韵味与趣味。
 
九天民俗技艺团团长‧朝阳科技大学企管博士   许振荣

图书试读

台湾传统戏曲的表演与禁忌
 
传统戏曲是常民生活的一部分,拿着板凳至庙口看戏为台湾人共同的经验,每当庙会节庆、祭典、酬神时,即有传统戏曲演出,庙埕就是传统戏曲的表演场所,传统戏曲也是民众普遍的休闲娱乐。除此之外,在当时传播媒体尚未发达、国民教育不普及的时期,传统戏曲活动更兼具宗教、文化、教育、娱乐、社交联谊和促进经济等多重社会功能。
 
台湾传统戏曲融合了多项艺术,如:演出剧本、演员的唱词及唸白就是民间文学;演员的唱腔、后场乐队的伴奏或配乐是一场音乐艺术的飨宴;戏台上生、旦、净、末、丑各种的身段作表更是民间传统的舞蹈艺术;而演员、戏偶的服饰造形设计、道具、脸谱、舞台布景等则是精致的美术及工艺艺术。传统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民间艺术所构成,透过传统戏曲传达民间的生活文化及人民的人文素养。
 
戏曲演出的目的
 
台湾民间演戏的目的包括神诞、酬神还愿、谢平安、建醮、生命礼俗、公开道歉、打赌、处罚谢罪等多种名目。在众多名目之中,以神诞之演戏酬神最为普遍,因一年之中,有许多神明的诞辰,例如:正月九日天公生、二月二日土地公生、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等,庙宇大都会聘请剧团演戏,恭祝神明「圣诞千秋」;而民众向神明许愿祈求平安、结婚、生子、事业有成或考取功名者,也常聘请戏班演戏还愿以感谢神明的庇祐;而每年年底各地之谢平安,也要演戏感谢神明保庇;又如寺庙改建、落成之建醮祭典,各种民俗宗教活动亦有演戏活动。
 
生命礼俗中娶妻、弥月、做寿等也请剧团演戏;以演戏道歉是民间最公开、隆重的道歉方式,演出时需以红纸写明歉意张贴在布幕上以示公开道歉;以戏班演戏作为赌注多因意气之争,而打赌赌输者出资演戏娱乐大众;在传统社会中,因为官威不彰、法纪不明,所以民间也以出资演戏作为处罚方式,例如:有些地方不得赌博,民众若赌博被查获,便须出资请戏团演戏,由此可见传统戏曲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名对台湾文化有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传统戏曲充满了好奇,但苦于没有好的入门书籍。直到读到《戏棚脚》,我才真正感受到林茂贤先生在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和他对这门艺术的热情。他对于戏曲的各个方面,从历史渊源到表演程式,再到音乐唱腔,都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梳理。最让我着迷的是,他能够将学术性的研究,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穿插着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轶事和故事,让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戏曲博物馆,在林先生的带领下,一件件欣赏着展品,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和独特之处。他对戏曲的传承者和守护者的描写,更是让我看到了这份文化遗产背后的人文关怀。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戏曲艺术,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也激发了我想要去现场感受这些古老艺术魅力的冲动。

评分

这本《戏棚脚》简直是我近期最大的阅读惊喜!作为一名对地方戏曲文化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深度又不失趣味的读物,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林茂贤先生的笔触细腻且充满情感,他没有将戏曲仅仅停留在史料的梳理上,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描绘了戏棚脚下那些鲜活的生命和动人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传统戏曲在社会变迁中的命运的探讨,那种历史的纵深感和对文化传承的忧思,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书中的许多段落,我都反复咀嚼,仿佛能闻到戏棚里飘散的汗水、尘土和香料混合的气味,听到锣鼓点和铿锵的唱腔在耳边回响。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戏曲发展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但又绝不枯燥,而是融入了许多精彩的艺人故事和剧目点评,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戏曲艺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这本书让我对台湾传统戏曲的理解,从模糊的轮廓走向了清晰的细节,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为守护这门艺术默默付出的人们。

评分

林茂贤老师的《戏棚脚》这本书,我拿到手后就迫不及待地翻阅。我虽然对台湾传统戏曲算不上是专家,但一直以来都对此抱有浓厚的兴趣。我特别喜欢书里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感觉作者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走进那些古老而迷人的戏曲世界。他对于不同剧种的渊源、表演特点、音乐唱腔的介绍,都充满了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读到关于布景、服装、甚至是演员们在戏棚下的一举一动,都能感受到那份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底蕴。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林老师没有把戏曲枯燥地理论化,而是通过大量的生动故事和鲜活的例子,让我仿佛亲临了那个热闹非凡的戏台。他对于戏曲演员的辛勤付出和传承不易的描述,更是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文化史,让我对台湾的传统戏曲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去探索和欣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愿望。

评分

《戏棚脚》这本书,让我对台湾传统戏曲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我原本以为自己对戏曲已经有所了解,但阅读过程中才发现,林茂贤先生的视角更加广阔,他对戏曲的解读也更加 nuanced。我尤其震撼于他对戏曲在时代洪流中生存发展的韧性的描绘,那种在变迁中坚守与创新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书中的一些论述,对于我理解戏曲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他并没有回避戏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困境,反而通过这些讨论,让戏曲的生命力显得更加顽强。我注意到,林先生在阐述观点时,总是能够引用大量的史料和具体的例子,使得他的论证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生动性。读完之后,我感到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增长,更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和自豪感。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戏曲不仅仅是表演艺术,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情感和集体记忆的宝贵财富。

评分

说实话,拿到《戏棚脚》这本书之前,我对台湾传统戏曲的了解可谓是知之甚少,仅限于一些零碎的片段。但林茂贤先生的这本选集,以一种极其吸引人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我最欣赏的是他那种“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将看似遥远和复杂的戏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他对于戏曲的每一个元素,无论是唱腔、表演、还是服饰,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特别是一些关于戏曲艺人生活细节的描写,那种艰辛与热爱并存的状态,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体会到传承的意义。我感觉自己仿佛随着林先生的文字,穿越回了那些充满戏曲声响的年代,亲眼见证了那些精彩的演出。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让我对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独特戏曲文化,产生了由衷的喜爱和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