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

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闽南文化
  • 台湾文化
  • 民间信仰
  • 神明庙宇
  • 宗教研究
  • 历史文化
  • 文化遗产
  • 宗族信仰
  • 庙宇建筑
  • 海峡两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闽南地区与台湾地区有着较为相似的生活习俗和神明信仰。《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以两地区民间神明庙宇源流的比较作为研究课题,在大量搜寻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全书共十二章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闽南与台湾民间庙宇神明文化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发展现状;第二部分以从佛教、道教两大教派俗神为切入点,论述闽台之间庙宇文化的异同;第三部分则开始从民间神明开始论述,分别列举了民间先贤、水神、财神、鬼魅等为模型,剖析闽台之间庙宇神明文化的异同。该书稿资料详实,论述清晰,可提供给相关研究人员参考研读。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的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本身,而是着眼于与其主题相关但内容不同的其他领域。 --- 《古城拾遗:宋代闽南区域社会结构与城市发展研究》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公元960年至1279年间,即宋朝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南地区(涵盖今日福建省南部,如泉州、漳州、厦门等地)。不同于侧重于宗教信仰和地方神祇的探讨,《古城拾遗》深入剖析了这一关键历史阶段中,闽南地区的社会组织、经济形态、城市规划及其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关系。 第一部分:区域社会结构的重塑与演变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闽南地区作为海洋贸易的前沿,其社会结构展现出独特的面貌。 第一章:士绅阶层的崛起与乡村治理 本书细致考察了宋代闽南士绅阶层(包括科举入仕者、乡贡与名望人士)的形成过程。这些地方精英如何通过宗族关系、土地兼并以及在地方公益事业中的投入,逐步构建起一套不同于中央集权的乡村治理体系。我们通过分析地方志、族谱及出土的碑刻文献,还原了他们如何调解纠纷、兴修水利,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朝廷在偏远地区治理的空白。特别关注了林氏、陈氏等在泉州府和漳州府的望族,探讨了他们与地方官府之间的微妙张力与合作。 第二章:商业资本的积累与社会流动性 宋代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闽南作为主要的贸易枢纽之一,积累了大量商业资本。本章探讨了这些“海商”群体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变化。他们如何通过财富积累寻求社会地位的提升?商品经济的发展如何打破了传统的“士农工商”的固定等级?我们考察了商人子弟接受儒家教育、寻求科举功名的努力,以及商业财富向土地和文化资本的转化路径。研究还涉及了地方手工业,特别是陶瓷业和纺织业的组织形式,揭示了早期的雇佣关系和作坊管理模式。 第二部分:城市形态的演化与空间布局 宋代的城市建设体现了新的规划理念和功能需求。《古城拾遗》以泉州和漳州为核心案例,重建了其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过程。 第三章:港口城市的转型与基础设施建设 泉州在宋代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其城市形态的发展是研究的重点。本章分析了宋代城市管理部门如何规划码头、仓储、以及船坞设施以适应对外贸易的剧增。我们详细描绘了沿江的贸易区、居住区与手工业区的空间分离与融合,以及为了应对海潮和防洪而修建的堤坝与水利工程的技术细节。通过考古发现和文书记载的对比,探讨了城市防御体系(如城墙的增筑与维护)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第四章:里坊制度的瓦解与居住区的分化 唐代的里坊制在宋代逐渐瓦解,城市空间向市民阶层开放。本章考察了闽南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官僚、富商、手工业者和小市民)的居住区是如何形成的。分析了“坊市界限模糊化”带来的空间结构变化,以及新兴的商业街道(“街巷”)如何成为新的社会交往中心。通过分析墓志铭中的居住地记载,试图描绘出早期城市功能分区(如酒楼、茶肆、戏台的集中地)的轮廓。 第三部分:文化交流与制度影响 闽南作为文化交汇点,其社会结构也受到外部因素的深刻影响。 第五章:儒学教育的普及与地方精英的文化认同 宋代理学兴盛,对闽南地区知识分子的影响尤为显著。本章研究了宋代地方书院的建立、师承关系以及教材的选择。探讨了儒家思想(特别是理学观念)如何被地方士绅阶层吸收,并应用于其对宗族、家庭及社会秩序的解释中。这不仅是思想的传播,也是地方文化认同构建的重要步骤。 第六章:与海外社区的制度互动 宋代泉州聚集了大量来自波斯、阿拉伯、东南亚的外国商人。本书着重分析了宋朝政府如何通过“提举市舶司”等机构对这些海外社区进行管理和征税。我们探究了这些外来社区在城市中形成的自治组织、宗教设施(如清真寺的早期遗存)以及他们在经济活动中享有的特殊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这构成了地方社会治理的复杂面向。 结语:宋代经验对后世闽南的奠基 本书最后总结了宋代闽南社会结构与城市发展所奠定的基础,为理解明清乃至近代闽南社会的商业精神、宗族力量和海洋意识提供了坚实的历史背景。 本书特点: 史料扎实: 深度挖掘《泉州府志》《漳州府志》以及出土的契约文书、碑刻,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的解读。 跨学科视角: 结合社会史、经济史、城市地理学等方法,力求全面重构历史场景。 聚焦具体: 避免宏大叙事,重点分析具体制度的运作和特定社会群体的行为模式。 本书是研究中国地方史、宋代社会经济史、以及早期海洋贸易城市发展的学者的重要参考读物。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的框架和起源
第一节 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的类别及认识
第二节 闽南与台湾神明的管理系统
第三节 闽南与台湾原始宗教和民间庙神的起源

第二章 闽南与台湾民间庙神的繁荣和发展
第一节 泉漳民间庙神的发展与繁荣
第二节 闽南民间庙神发展的相对沉寂时期
第三节 厦门民间宫庙神明的历史与发展
第四节 台湾民间庙神的繁荣与发展

第三章 闽南与台湾民间神庙的现状和相关问题
第一节 闽南与台湾民间庙神的现状
第二节 闽南与台湾民间庙神流传的同和异
第三节 闽南与台湾民间神庙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闽南与台湾的道教俗神庙宇源流
第一节 闽南和台湾的玉皇大帝及庙宇源流
第二节 闽南与台湾三官大帝、东岳大帝及庙神源流
第三节 闽南与台湾的城隍及庙宇源流一、城隍的演变历史

第五章 闽南与台湾的佛教俗神及庙宇源流
第一节 闽南与台湾的观音及庙宇源流
第二节 闽南与台湾的三平祖师及庙宇源流
第三节 闽南与台湾的哪咤及庙宇源流
第四节 闽南与台湾的清水祖师及庙宇源流

第六章 闽南与台湾女神及庙宇源流
第一节 闽南与台湾民间女神崇拜的特点
第二节 闽南与台湾王母及七娘妈神庙源流
第三节 闽南与台湾的妈祖神庙源流
第四节 闽南与台湾的注生娘娘神庙源流

第七章 闽南与台湾先贤民间神明庙宇源流
第一节 闽南与台湾开漳圣王及辅顺将军庙宇源流
第二节 闽南与台湾部分先贤庙宇源流(一)
第三节 闽南与台湾部分先贤庙宇源流(二)

第八章 闽南与台湾民间医药神庙源流
第一节 闽南与台湾民间医药神庙源流
第二节 闽南与台湾保生大帝神庙源流

第九章 闽南与台湾财神庙宇源流
第一节 闽南与台湾赵公元帅、文昌帝君庙宇源流
第二节 闽南与台湾土地爷庙宇源流
第三节 闽南与台湾关帝庙宇源流

第十章 闽南与台湾的水神庙宇源流
第一节 闽南与台湾的玄天上帝及庙宇源流
第二节 闽南与台湾的龙王、水仙尊王和二郎神庙宇源流

第十一章 闽南与台湾的鬼魂及辟邪神庙源流
第一节 闽南与台湾鬼魂庙宇源流概述
第二节 闽南与台湾部分有应公、大众爷、义民神庙源流
第三节 闽南与台湾王爷神庙源流
第四节 闽南与台湾石狮爷崇拜源流

第十二章 闽南与台湾客家畲族和行业神庙源流
第一节 闽南与台湾客家神庙源流
第二节 闽南与台湾畲族神庙源流
第三节 闽南与台湾行业神庙源流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我与凌平君先后就学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凌平是我的学弟。毕业后我分配于福州,凌平则工作于漳州师院。1980年代以后,我延续在校期间的台湾史研究,开始发表一些成果,学弟也成了最早的读者。2003年,我们一起参加泉州闽南文化研讨会,我得知凌平君正着力于闽南民间信仰的田野调查,并尽可能与台湾的相关资料作对比。于是,我们之间的交流多了闽南与台湾方面的内容。

  田野调查是辛苦的。特别是闽南的漳州,历史上属“边陲之地”,民间信仰的文献稀少,加上长久以来老百姓的这种俗信被等同于“迷信”,两岸交流也正在成长之中,因此,可供借鉴的田野资料并不多。在此背景下,学弟的田野研究几乎从零开始。经过十数年的孜孜努力,2002年,在漳州搜集了约3000家民间庙宇的资料,2004年得出漳州的民间主神不少于500种的结论,2005年先后完成了漳州与台湾、福建与台湾民间信仰的异同研究的论文,2010年提出有应公信仰源于漳州的说法,2011年完成《漳台民间信仰》专着。这些都是闽台民间信仰研究中十分可喜的成果,也可以看出凌平君不断努力的决心和扎实前行的印迹。

  今年,凌平君又推出《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与庙宇》一书,就是上述不断延伸的另一个脚印。以往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太多,因此,此书的出版具有值得期待的价值和开拓性意义。

  本书最引人之处,在于对闽南和台湾民间信仰源流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作者着眼于闽南与台湾,着眼于他生于斯、长于斯、探讨于斯的漳州故土,积十数年的田野心得而撰写成书,这些并不是一般外地学者所能做到的。此外,书中还涉及女神崇拜、哪咤信仰、鬼魂俗信等方面,对闽南与台湾客家、闽南的畲族民间神庙等问题都加以关注,更凸显了本书所具有的地域特色以及作者的用心和功力。闽南与台湾的民间神、庙体系庞杂,尤其在漳州,以往探讨并不多,还有很多事情可做。本书是作者长期积累的成果,算是一个总结,也是新的开始。在热烈祝贺本书出版之余,更祈盼今后有更多的年青学者加入,进一步发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提倡脚踏实地的田野研究之风和严谨的学术精神,推动两岸学术合作与交流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这一点看,本书的出版就更值得期待。

图书试读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闽南与台湾的民间信仰形成了泛灵的多神崇拜模式。人们以为“万物都为人类所用”,因而对社会中的人,周边的环境和事物都带有感恩的心理。即:对生活中的依赖物件会产生崇拜心理。发展到今天,这种泛神模式也不全是杂合混乱的状态,而是有一定等级观念的神明框架结构,笔者拟就此展开讨论。
 
一、鬼神观
 
闽南与台湾民间都承认万物有灵,通常是“鬼”和“神”两类。何谓鬼与神呢?有些生物在世时通常以正面形象出现,善终后为善灵,成为“神”;有些生物在世时是邪恶的,或者在世为善,因种种变故冤死后变为恶灵,即为“鬼”。对于人来说,闽南与台湾民间都认为“人”分为“躯体”和“灵魂”两部分,人去世以后,从广义上说,死后成鬼,俗称为“魂”。但为什么有的会成为“神”呢?成为神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去世后被亲属供奉,按闽南和台湾的民俗,在“对年”(周年)以后,将姓名列入公妈神牌,称为“公妈”,成为祖先神的一部分。另一种是生前有功德之人,逝世后受人们供奉,可以成神。《礼记•祭法》:“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御灾捍患则祀之。”1此乃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
 
还有非正常死亡、冤死或客死他乡的亡魂,当地给其收尸并供奉起来,成为地方的保护神。如有应公、大众爷等,都是这样成为神灵的。也有本是鬼,后来因做善事而转化为神。
 
所以,闽南与台湾民间的鬼神观念大概是:去世后的“灵”受到供奉,显出某种灵验,成为地方保护神;生前或死后有善行或功德者,被供奉成为神明;但是,若死后无人供奉,就成为四处飘荡的鬼魂。
 
对于鬼,闽南与台湾民间很多时候并不持剿灭的态度,而是恭敬它们,至少使鬼不随便祸害,进而有利人间;或通过普度等活动超度鬼魂,让投胎为人,或转化为神。
 
有些本来是神仙,由于犯过错等原因,离开仙界,也可能在凡间为魔鬼或为妖怪。如猪八戒和沙僧就曾有为妖怪的经历。
 
因此,闽南与台湾的鬼神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鬼神之间可相互转化。
 
二、闽南与台湾鬼神的类型与来源
 
以现代的目光来看,闽南与台湾的民间信仰大概可分为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和器物崇拜。长期以来,闽南与台湾民间通常将神明系统分为天神、地祇和人鬼三大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这本书时,就被其厚重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所吸引,仿佛预示着里面蕴藏着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翻阅之后,我的感觉更是如此!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并不总是采用枯燥的学术体例,而是将一些神明的传说、历史事件,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例如,在描写玄天上帝在台湾的香火鼎盛时,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不同地区玄天上帝庙宇的传说,有些是关于神明的灵验事迹,有些则是关于早期移民如何将信仰带到这片土地的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极具画面感,让我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了神明信仰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书中对一些著名庙宇的介绍,也并非仅仅是列举其规模宏大,而是着重探讨了这些庙宇如何成为社区的中心,如何凝聚一方百姓,以及在历史变迁中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王爷信仰”的部分,作者通过对不同王爷庙的考察,揭示了这种信仰背后所蕴含的“瘟神崇拜”和“地方守护神”的双重含义,以及其在早期台湾社会治理中的特殊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了信仰的温度。

评分

《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了闽台两地的历史与文化。作者的文字功底十分扎实,学术严谨,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他并非简单地呈现神明的名号和庙宇的地址,而是将它们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去解读。书中在探讨不同神明信仰在两岸的传播路径时,会详细分析航海技术、商贸往来、移民政策等因素如何影响了信仰的扩散。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一些“新兴神祇”的分析,即那些在近代以来逐渐兴起的神明,并探讨它们如何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民众的新诉求。比如,书中在介绍一些工业神或科技神的缘起时,就巧妙地揭示了工业化进程和科技发展对传统信仰模式的冲击与重塑。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庙宇管理、信徒组织、以及宗教仪式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等内容,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民间信仰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与社会互动。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启迪思考的书。

评分

这本《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真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著作!从翻开第一页起,我就被作者那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细腻的笔触深深吸引。书中对闽南和台湾民间信仰的追溯,绝非简单的历史罗列,而是将地理环境、社会变迁、文化习俗以及神明信仰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抽丝剥茧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某个神明源流时,旁征博引,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考证之严谨,着实令人叹为观止。比如,在探讨妈祖信仰的传播时,书中不仅梳理了妈祖从莆田湄洲岛一路向南、向东迁移的脉络,更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区妈祖庙宇在建筑风格、祭祀仪式上所呈现出的地域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心理动因。读到此处,我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些古老的渔村,听到海上传来的祈祷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生生不息。书中对具体庙宇的介绍也极为详尽,从选址、建庙缘起,到庙宇内的建筑布局、壁画雕刻,乃至楹联匾额的含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与历史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神明的书,更是一幅描绘闽台两地文化血脉的生动画卷。

评分

要说《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那就是“深沉”与“厚重”。作者显然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田野,查阅文献,才得以完成这部巨著。他对每一尊神明、每一座庙宇的介绍,都充满了敬意,但也绝不盲从。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在考证其源流的同时,也审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影响。例如,在论述某些神明如何从历史人物转变为神祇时,书中会对历史事实与民间传说之间的界限进行辨析,并分析这种转变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需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地方性神祇”的深入挖掘,这些神祇可能在大的历史叙事中并不显眼,但他们却承载着一方水土的记忆和情感。作者通过对这些神祇的梳理,让我们看到了民间信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看到了普通百姓在历史洪流中的生活与信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神明的,更是关于人的,关于那些在历史深处默默祈祷、世代传承的人们。

评分

《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闽台两地信仰史的百科全书!让我惊喜的是,作者的视角极为宏大,又极为细腻。他不仅关注那些耳熟能详的大神,也深入挖掘了许多地方性的小神祇,并追溯了他们各自的源流和演变。书中在讨论某个神明信仰在两岸之间的流变时,会细致地比较两地在神明形象、祭祀仪式、甚至神职人员构成上的异同,并尝试去解释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这让整个论述更具说服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一些庙宇的建筑风格时,会将之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建筑技术以及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比如,他在描述一些清代闽南式庙宇在台湾的延续时,会提到当时移民的技术和材料限制,以及他们试图在异乡重现故土风貌的心愿。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民间传说、歌谣和地方戏曲的内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使得原本可能略显严肃的学术研究,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立体。这本书让我对闽台两地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