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1
鄕土心、民俗记、文化义、资产情
~~林茂贤教授传播的是台湾民俗智慧与守护传承 在台湾出生长大的人,一定都会记得,每当节庆祭典,不论是大庙埕,小祠前,公社场,都会聚集很多人,男女老幼,一齐款备牲礼庶馐酒品向神灵拜拜,络绎不绝,顿时当天或连续数日匝月,或香烟腾袅,金纸飞扬!锣鼓喧天,鞭炮价响!阵头表演,潮来潮去!或吟唱歌舞、通霄达旦!或遵从传统、进行仪式!这时的庙埕上、戏棚脚,看戏的、酬神的、卖吃的,熙来攘往。会所公廨,也是民众聚会、盛装参加。这样的场景,充斥在台湾各县市乡镇,汉族村里,原民部落,甚至渔港山村。而在平常日,庙口广场,庭院稻埕,也是江湖卖艺、阵头操练、曲轩武舘演技的场所。因此,约而言之,大庙埕,戏棚脚,社廨前,正是台湾民俗艺术展示的重要空间!文化活力蓬勃的主要场域!~茂贤教授这本民俗选集以《大庙埕.戏棚脚》为书名,取名真妙!
「民俗」是文化的要项,是族群的表征,是社会的映象。茂贤教授在〈延续台湾民俗文化的生命力〉论文中説得好:~所谓「俗」正因代表着普罗大众的生活习俗,因此民俗呈现一个族群的生活方式,反映族群社会价值观,固定因应生活的形态与知识,形塑一套风俗习惯、信仰体系、文化传统、及生活美学的「独特性」、「真实性」、「自发性」及「在地性」。他在民俗学方面的精辟剖析,乃是得力于多年的深耕调查、比较硏究,长期致力于台湾、大陆、日本、东南亚的田调,在民俗与政策上有了既广且深的知识与学术。在朋友圈、文化圈、学术圈中,认识林茂贤的都知道他不论在田野调查、学术研究、乃至应聘参与公共政策、庙会活动,他都是全力以赴的鉄汉铁人、拚命三郎,他将黑夜也当白天用,为了完成计划仼务,自己开车上山下鄕,台湾头尾、南北东西奔跑,来回数百公里,好几天没睡,或者只睡一两小时,更是家常便饭!学识渊博在日子累积中更加深厚,经验器识也愈加练达!他抝不过政府机关、各地学校、县市寺庙、社区团体、传播媒体的请求,纷纷请他演讲、审议、评论、或提供谘询,青萍结绿,到处争价;除了他专长的传统表演艺术外,他几乎已成为民俗领域家喻户晓的学者明星。而在学校,选修他的课,最是热门,每年爆满;而在各地,聆听他的演讲,也是每场人满,不但引人入胜,还常常引起大家哄堂大笑!
《大庙埕.戏棚脚》,是一套有关台湾民俗的精彩好书。阅读其中内容,彷彿引领你走入了台湾的大庙埕、戏棚脚,欣赏多元多样、多彩多姿的民俗好戏表演!不论是「研究论文」辑一,「评论随笔」辑二,你可以用轻松的心情,闲逸的态度,去旁观,去徜徉,去体会,去探访!当然,如果用求知若渴的积极,去阅读,去研究,那一定收获丰硕,功不唐捐!
茂贤教授这本新书,的确太丰富了!谈其「研究论文」,就多达十二篇219页的篇幅,内容庄严中带着趣味,有学术上难得探讨到的视野,「文化资产公共政策」问题,及「民俗观光资源」课题,篇篇精彩!「评论随笔」更加丰硕,篇幅多达257页。内容题材分类有「民俗概论」、「生命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信仰祭仪」、「民俗艺阵」、「生活与民俗」、「文化评论」等等,几乎是包罗民俗百科,全方位的随笔评论,尤其「文化评论」更是䅪数十年的深度体验观察下,所提供的良知、智慧的结晶,这其中不仅要有「洞察力」、「敏鋭力」、更要有「客观度」、公平度」,尤其珍贵的「正义感」、「热诚心」,不怕得罪人!
笔者很荣幸,身为茂贤教授多年好友,不揣愚陋只好依赖痴长年岁,冒昧应邀写序。我知道茂贤是惜情重义的人,以他的治学之勤,学识之富,我们期待他以后会有民俗选集系列,为他的「乡土心、民俗记、文化义、资产情」,更继续对国家社会贡献!
简荣聪
推荐序2
大侠挥刀论民俗 「江湖走跳看民俗,大侠挥刀论古今」,这是我对「知名教授」茂贤兄关心台湾民俗的一个形容。足少研究台湾民俗的学者,愿意家己长期行入民俗的田野现场,参与祭典、缀(tuè;跟随)行缀走缀踅庄,风吹日曝雨淋,半暝来透早走,甚至带领学生亲近土地,向民间学习,这是爱有一寡仔使命感佮对性命的坚持,才有法度做会到。
嘛因为伊是一个「知名教授」,阁人人好,无派头、袂激气,所以行到佗位都有人捌伊,逐时予人招欲翕相(hip-siòng;照相),连高铁咧卖物件的小姐,都拢讲是伊的学生,因此,伫江湖走跳,伊就毋敢做歹代志,阁较按怎假仙,都爱有淡薄仔「大侠」的形象出现。
其实,林教授是一个行入台湾民俗上深层的学者,兴趣多元,活力十足,伫开课传徒以外,嘛参与公部门文资法令的拟订修改、民俗审议,犹阁被聘评审各种民俗比赛,印证学术实务、计画操作的落差,这对伊盖世武功的练成,有诚深的影响。毋但按呢,伊犹阁有气力去电台做节目,阁做甲着金钟奖,学识、口才、内涵兼具,腹肚内有遮尔济墨水,这拢是长期关心民俗、参与民俗、思考民俗、批判民俗而自我建立的一套智识论述系统。
放眼当今民俗武林,无几个有林茂贤勤快骨力的跤迹,嘛无几个有伊的多元学识,阁较无几个有伊参与各级政府审议民俗的机会…;遮尔济「无几个」,就是伊有才调「着书立说」的基础佮方法之论。
这摆,茂贤兄就将伊遮几冬来参与学术发表会所发表的论文,佮伫报章杂志所写的大细篇文章,结集成册,分做「研究论文」佮「评论随笔」两大部分,将伊所看、所知、所感触,有系统性、有研究性来行诸文字,予逐家鼻芳,毋但会当做纪录、做研究,嘛会当予咱一寡启示。
这本册无所无谈,无啥禁忌,男女老幼、大人囡仔拢会佮意读,干焦看遐尔济趣味的题目,就会予你流喙澜矣。
黄文博
推荐序3
心系乡土护戏曲 从头一次在文化大学的讲座里认识还在研究所钻研台湾文化的林茂贤开始算起至今已超过三十年了,当时只觉得这一位同学对台湾民俗文化与本土传统艺术的爱好,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热诚与执着。
随着他进入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服务,透过共同参与歌仔戏的各样活动合作,彼此接触机会愈来愈多相互了解也就愈深,就愈觉他是一个全心投入爱护推崇台湾民俗文化与本土传统戏曲艺术令人钦佩的学者,更是一生心系原乡文化胜过一切的文化工作者。
在他以往的着作及文章中,不论是台湾各地民俗活动的行脚记录和汇编介绍,或是台湾各地各式俚语古词的整理发表,亦或是如数家珍的台湾传统戏曲研究评论,皆已充分表露出他对台湾民俗文化与传统戏曲的真心关切与深入研究,尢其是他对源出于他的原乡-宜兰的歌仔戏更是投注无数的岁月心力去维系它去爱护它,不由得我从心里称赞感谢他为歌仔戏的真情付出。
现在,他再一次地将他近年来投入于维护台湾本地传统戏曲艺术文化资产的努力与观察杂记,逐一收纳于他这本新作里。
这本着作的内容广泛,除了有着可导引社会大众认识与欣赏台湾本地传统戏曲艺术的戏曲概论,亦有表现出他关心数十位老艺人的艺师访谈记录,更有他关切各个台湾本地传统戏曲剧团剧种经营的剧团省思与众多演出戏评,以及针对各类国内传统戏曲艺文时事自觉的文化评论等众多文章,在在都显示出他持续专注于维系台湾本地传统戏曲艺术传承的决心和毅力,尢其是佔据他近七成着作的歌仔戏相关论述之中,更是看见了他钟爱原乡文化而对歌仔戏有着爱之深责之切的使命感。
期待这本着作除了可作为从事本地传统戏曲艺术研究者的参考资料以外,也能在社会大众、剧团经营者以及政府文化单位人士的细细品味之后,促成引动未来歌仔戏发展风潮的发想。
廖琼枝
推荐序4
用真心博感情 提起「轰动武林,惊动万教」的林府千岁茂贤公,那可真是「上港有名声,下港有出名」!无论在大甲妈祖绕境、学甲上白醮谒祖、西港庆安宫刈香、基隆中元祭普渡、宜兰头城抢孤、艋舺青山王出巡、云林口湖牵水(车藏)祭仪、金门浯岛迎城隍、新竹县褒忠亭客家义民祭、阿里山邹族战祭与赛夏族矮灵祭等台湾的民俗节庆、宗教祭祀与族群祭典活动中,都可见到他田野云脚的踪迹。
而在紧密地融合由地缘、血缘、神缘与业缘等组构而成的社会文化网络中,发挥着酬神祭祖、提供休闲娱乐、凝聚地方情感、促进社交联谊与传递知识文化等功能意义的民间音乐与传统戏曲演出中,不管是公园广场的演奏献艺,或迎神赛会的庙台高歌,或子弟闲暇的馆阁娱乐,或商业营运的剧场搬演,或与大众传媒的影视联姻等,也都可见到他观赏品评的身影。
正是基于对本土人文的关怀,对于传统艺术的挚爱,因此茂贤学长总是翻山涉水、南来北往、栉风沐雨、披星戴月「一步一脚印」地全省走透透。为的是对台湾的乡土礼俗、宗教信仰、民俗艺阵、民间音乐与传统戏曲进行生态观察与实地採集,从而结合学术理论与观点剖析,全面阐述或草根纯朴,或创新时尚,或丰富多元,或没落衰微的台湾常民生活景观。
因此茂贤学长授备受各界的倚重与爱戴,如政府部门礼聘他为委员或顾问,因其专业可协助制订政策、或提供谘询、或审查评鑑;而民间宫庙或艺坛尊崇他为「民族英雄」,因其娴熟历史源流、脉络演化与发展现况,可以为民间发声作为代言人,成为与官方或社会各界的沟通桥樑;而大众传媒与各种研习讲座,也均仰赖其生花妙笔与三寸之舌,可以深入浅出地为文阐述,能够妙语如珠地导聆说明;而两岸学子更暱称他为「李奥纳贤」,拥有平埔族噶玛兰的血统,五官立体缘投,讲课幽默风趣、内容丰富精彩,还能自弹自唱外带戏弄搬演。
我与茂贤学长相识近三十年,我俩并非同校也非相同学科。然由于就读政大硕士班时,在「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的学习经历,让我必得恭毕敬地尊称其为「学长」,以彰显其崇高辈份与金兰情谊。因当年业师曾永义教授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的董事,引领我参与基金会所筹划执行的各项活动,因此任职于基金会的林茂贤秘书,顺理成章地成为我的「上级领导」。
1988年犹是少不更事的我,首次出任务即是12月在大甲镇澜宫举行的祈安清醮「民间剧场」,我被指派独自率领二十余个民俗艺阵,从早到晚在全镇穿街入巷绕境游行,那灰头土脸、脚踵鞋破的悽惨艰辛,奠定了我田野历练的根基;尔后在岁末平安夜时,廖琼枝老师为唿吁政府部门与社会大众重视传统曲艺的文化传承,与南管、说唱、北管戏与客家戏等专业演员,在保安宫举行「拯救民俗曲艺」义演活动,从草拟企划到现场打杂,锻鍊了我操办活动的实战经验。这二项活动巩固了我和民间艺阵及传统戏曲的殊胜因缘,也成为我拳拳服膺的学术「志业」,感恩茂贤学长当时的指挥。
经常谐谑自夸「三八好斗阵」的茂贤学长,多年来书写了不少涉及台湾戏曲剧坛、剧种、艺师、表演、剧评、现象等研究论文与评论随笔,这些丰硕的笔耕成果,今将集结为《大庙埕.戏棚脚:林茂贤台湾戏曲选集》专书出版。面对茂贤学长「着作等身」的丰硕成果,让总被他戏称为「欧巴桑」的我,不但叹为观止,更钦佩得五体投地。因为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对台湾传统戏曲「用真心博感情」的深刻烙印。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系教授蔡欣欣
丁酉年花朝书于政大薰风楼
推荐序5
戏棚脚的守望者 回想起来,结识林茂贤教授是九天民俗技艺团草创初期,受加拿大台加文化协会邀请,也是团队首次前往国外演出;当时茂贤教授担任领队,很担心我们这样草根阵头的表演,到底有没有能力摆上台面?总说我们这个表演不好,那个动作不对,坦白说让我很想给他盖布袋。之后加拿大的演出圆满成功,尔后因缘际会下,彼此才互相了解,颇有不打不相识的意味。没想到一晃眼已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岁月,几乎等同九天创团至今的时间,一路走来教授也一直是我与九天团队的良师益友。
这位满腹广博台湾民俗的学识,同时长年保持高度行动力、研究脚步从不停歇的林茂贤教授,无论是对台湾的民俗节庆或是传统戏曲都有着相当深厚的造诣,却大大颠覆了我过往所认知的「教授」、「学者」形象。他曾在法国攻读哲学,却也精通台语文学,私底下还有抱着吉他吟唱旧时老歌的一面;他有深厚的学术涵养,却从不咬文嚼字,总是以平易的口吻深入浅出地讲解民俗学识;走到全国各地都遇得到教授的学生、甚至有为了见他特地前来的「粉丝」,林教授却从来没有摆出过身为大学者的架子,一贯率真地招唿回应,在我看来这就是种林茂贤式的浪漫。
回忆起刚结识之时,茂贤教授也曾玩笑说过九天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却也是他看见了这群乌合之众潜藏的爆发力,一路陪伴着也督促着我们蜕变、成长,才能达到今日的规模。对于九天团队和我个人来说,教授既是良师亦是益友,总是无私地将他对于的台湾民俗的知识与见解倾囊相授,让九天在演出创作上永远都有新的题材可以探讨与着墨,在团队经营的思考上,也以他丰富的阅历与活跃的思维,给予我不同角度的建议和刺激。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强力的后盾,才让九天有信心亦有能力将发扬台湾民俗文化的脚步,一步步走出庙口、踏上舞台、走入艺术殿堂,甚至跨出国际,带往其他世界各国,甚至远及非洲、欧洲、美洲、亚洲等地(是的,我们仍在努力跨向大洋洲),与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们交流,而至今所获得的回馈与肯定,也让九天更加相信,茂贤教授说的,台湾拥有的文化软实力,绝对不逊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
相识了这么多年来,林茂贤教授在我心目中,一直堪称是台湾民俗文化界的『国宝』,而集结了他多年心血出版成册的套书,就是深入了解台湾民俗文化必读的『宝典』,在扎实的学术立论基础上,更多的是教授个人睿智的解析与探讨,相信无论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都能在其中读出民俗文化的韵味与趣味。
许振荣(九天民俗技艺团团长‧朝阳科技大学企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