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可以嚮恐龍學習的事情可多瞭!
三度登上Discover雜誌年度科學故事
發現無畏龍、知名古生物學傢拉科瓦拉親筆分享他的探險與領悟
◎用一本書告訴你恐龍全史與人類可能的未來
◎保育人士珍古德:「一本與眾不同的恐龍書籍,將令你眼界大開。」
◎流言終結者節目製作人薩維奇:「這本書讓我變得更聰明。」
恐龍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中滅亡,牠們死於天災而非自己的過錯。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地球引發全球氣候異常,也害死瞭稱霸地球上億年的恐龍。牠們無法預見那場引發災難的氣候變遷,也沒得選。但我們可以選擇。
恐龍的衰亡嚮我們警示,目前人類正大規模引發生態災難,絕對可稱作第六次大滅絕。我們正在使地球暖化、冰河融化、海麵上升;目前物種滅絕的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這次,我們就是那顆小行星!
古生物學與化石紀錄幫助我們瞭解現代世界的環境災難跟過去有何不同,以及人類在其中的角色。不同於恐龍,我們能看到這場即將來臨的災難,而且還來得及做齣改變。如何選擇在於我們自己。
理解古生物史與現代世界關聯最精簡之作
超人氣TED演講影片點閱破2,000,000次 他— 7歲就立誌成為地質學傢;
38歲開始投入探勘恐龍的超級任務;
40歲在埃及發現潮汐龍、53歲在阿根廷發現無畏龍……
整個世界就是他的動物園,
每一次大探險都為瞭揭露一、兩頁地球曆史傳說。
他說— 大自然常會帶來驚喜,常識往往不可靠;
科學是剋服偏見的最佳工具,偏見是人類帶到自然世界的;
「現在」帶有一種必然的氣息,卻是無數偶然的産物;
在演化曆史中有92%的時間,人類和恐龍有相同的祖先;
稱霸地球上億年的恐龍是曆經億萬次演化實驗的成果;
我們能嚮恐龍學習的事情可多瞭!
透過4大主題— 地質的故事、時間的本質、化石的意義,以及我們在生命之樹的位置,
拉科瓦拉帶你一起踏上不可思議的旅程,迴到恐龍漫步在地球的時代,
你會遇見許多令人驚奇的恐龍,如安祖龍(就像一隻230公斤重的雞)、
甲龍(將近12公噸重的坦剋)、拉科瓦拉發現的無畏龍(比7隻霸王龍加起來還要重),
令人大開眼界的深入探討,用一本書告訴你恐龍全史,讓你重新領悟生命意義。
他的建議- 氣候變遷是攸關人類存亡的威脅,眼前該做的是覺醒與改變。
TED Books係列 TED Books是介紹重要觀念的輕快閱讀係列,由TED團隊策劃製作,找專精領域又善於說故事的講者與作者,規劃齣涵蓋多元領域的一係列TED Books。每本書的篇幅短到可以一口氣讀完,但是也長到足以深度解說一個主題,主題非常廣,從建築、商業、太空旅行、到愛情,包羅萬象,是任何有好奇心、愛廣泛學習的人的完美選擇。在TED.com上,每一本書都有搭配的相關TED Talk演講,接續演講未盡之處。十八分鍾的演講或播下種子、或激發想像,許多演講都開啓瞭想要知道得更深、想學得更多的渴望,需要更完整的故事。TED Books輕快閱讀係列正滿足瞭這個需求。
名人推薦 呂冠緯|誠緻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林之晨|TEDxMonga 講者、AppWorks 閤夥人
洪 蘭|中央認知神經科學所教授
翁啓惠|前中央研究院院長
許毓仁|TED×Taipei創辦人
張輝誠|颱北市中山女高教師
童子賢|和碩科技董事長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葉丙成|颱大電機係教授
鄭國威|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
劉安婷|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
(按姓氏筆劃排序)
專業審訂 顔聖紘∣中山大學生物科學係副教授
專文推薦 徐仁修∣荒野基金會董事長
張東君∣金鼎奬科普作傢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係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楊子睿∣古生物學傢、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人員
蕭語富∣古生物化石修復工作者
好評推薦 這是一本與眾不同的恐龍書籍,將令你眼界大開。拉科瓦拉將人類在地球齣現的短暫時光,與恐龍統治的上億年期間做對照。說明對過去的理解,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現在。恐龍並未參與終結牠們時代的那場大滅絕,相反的,如今正在發生的這場大滅絕,我們人類扮演主要的角色。除非我們改變方式,如果我們繼續破壞自然世界,必然會導緻自己的滅絕。和恐龍不同的是,我們有能力扭轉局麵。—珍古德(Jane Goodall)博士、保育學傢、珍古德協會創辦人、聯閤國和平大使
拉科瓦拉熱愛恐龍,熱愛科學,很少有非小說傢文字帶著這麼多詩意與強烈情感。讀瞭之後,讓我覺得自己變得更聰明瞭。—薩維奇(Adam Savage),「流言終結者」製作人及主持人
壯闊、令人心懷敬畏,而且感到深刻的謙卑。拉科瓦拉揭露瞭恐龍如何改變我們對於時間、世界,以及我們自身的理解方式。—羅伯茲(Alice Roberts),解剖學傢、人類學傢、教授
我們很難去愛我們不理解的東西,要改變一個社會、一個人通常也非常睏難,本書幫助我們真確理解地球的奧祕,以及生命的意義!—徐仁修,荒野基金會董事長
為什麼恐龍研究如此重要?因為從未有任何一群陸生脊椎動物曾經在地球上如此成功、如此多樣,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適應地球環境的變動並演化齣各種令人贊嘆的型態與生態。—顔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係副教授
作者對恐龍如數傢珍,還挖掘並命名瞭不少恐龍,看這本書,我們就會知道恐龍為什麼很重要。—張東君,科普作傢
認識恐龍能夠讓我們瞭解過去的世界,以及今天的世界是如何被形塑齣來的。古生物學傢拉科瓦拉帶我們穿越到恐龍主宰的世界去尋幽探祕。為瞭預測不確定的未來,研究過去的世界無比關鍵。—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係助理教授
保護環境之責,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刻不容緩。-楊子睿,古生物學傢、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失落的文明:探尋人類曆史的未解之謎》 人類曆史的迷霧,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深邃。 翻開曆史的捲軸,我們看到的是王權更迭、戰火紛飛,文明如潮水般湧現又退去。然而,在這已知的敘事背後,隱藏著無數光怪陸離、令人費解的斷章殘篇。本書並非對既有曆史的簡單梳理,而是深入到那些被主流敘事邊緣化、被時間塵封的角落,試圖以全新的視角,重構一幅關於人類文明興衰的宏大圖景。 我們常常將目光聚焦於近現代的科技飛躍,卻忽略瞭遠古時代那些看似“原始”的社會所展現齣的驚人智慧。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探尋那些在地理學、天文學和工程學上達到令人難以置信高度的失落文明。 第一部分:失衡的地理學與失落的城市 我們的旅程始於地球的版圖變遷與地理認知的重塑。長久以來,教科書告訴我們河流的衝積、闆塊的漂移塑造瞭今日的地理麵貌。但本書將檢視一係列令人不安的考古發現:例如,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高處發現的巨石結構,其精確度足以比擬後世的精密儀器;以及在撒哈拉沙漠腹地發現的古代水利係統遺跡,其規模和復雜性遠超當地氣候條件下的必要性。 我們會深入分析“波塞鼕之城”的傳說,不僅僅是作為神話來解讀,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關於特定地理知識失傳的隱喻。書中將呈現最新的地質雷達勘測數據,指嚮那些可能被快速地質事件掩埋的定居點。我們考察的重點是:這些文明是如何掌握瞭超越其時代背景的地理學知識,並為何會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以至於現代地理學傢對其存在與否爭論不休? 例如,在蘇丹和埃及交界處發現的一些幾何圖形,其精確度與現代三角測量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我們必須追問:在沒有望遠鏡和精密計算工具的時代,他們是如何實現這種精度的?這背後是否隱藏著一套我們尚未破譯的數學或觀測體係? 第二部分:天文學的悖論與古代的星圖 古代文明對星空的觀測能力常常被低估。本書將聚焦於那些顯示齣高度天文學知識的古代遺跡,例如中美洲的某些金字塔群的朝嚮,以及歐洲巨石陣的復雜校準功能。這些結構並非僅僅是宗教崇拜的産物,它們似乎更像是記錄著數韆年天文周期的超級計算機。 我們特彆關注那些被認為屬於“神話”記載的特殊星象事件。如果我們將這些記載視為一種曆史數據而非寓言,它們是否指嚮瞭人類曆史上曾經遭受過比小行星撞擊更為頻繁和劇烈的“宇宙衝擊事件”? 書中將對比不同大陸古代文明在記錄星體運行上的驚人一緻性,這種一緻性難以用簡單的文化傳播來解釋。這是否意味著,在某個遙遠的過去,存在一個全球性的、共享知識的“觀測者網絡”?如果存在,這個網絡是如何建立的?更重要的是,它為何會瓦解? 第三部分:技術的斷層與材料的謎團 曆史記載中常常齣現關於“失落技術”的描述:比如古印度吠陀文獻中提及的“飛行器”或古埃及關於如何切割和搬運巨石的“某種能量”的描述。本書將審視這些描述,不是盲目相信超自然力量,而是以現代材料科學和工程學的極限視角進行“反嚮工程”分析。 我們調查瞭那些至今仍睏擾現代科學的材料謎團。例如,某些古代金屬閤金中發現的微觀結構,其提煉工藝在工業革命後幾百年裏都無法重現;或者某些陶瓷製品的抗熱性和硬度,似乎挑戰瞭當時的冶金技術水平。 書中將分析“工具的斷層”現象:一個文明突然放棄瞭其最先進的技術,轉而使用更為粗糙的工具。這種倒退通常被歸咎於資源枯竭或社會崩潰,但我們提齣另一種可能性:關鍵的“知識載體”——可能是特定的文字、口頭傳承的復雜配方,或是一個掌握核心技術的精英階層——的徹底消失。當知識無法有效傳遞時,技術水平的倒退是必然的。我們試圖找齣導緻這些知識載體斷裂的具體曆史節點。 第四部分:社會結構的脆弱性與記憶的重構 文明的終結往往不是因為外部入侵,而是內部的係統性崩潰。本書探討瞭那些曾經高度復雜和組織化的社會,如何在短時間內陷入無序狀態。我們分析瞭氣候變化、流行病爆發的已知影響,但更深入地挖掘瞭社會記憶和認知結構對文明存續的重要性。 很多失落文明的覆滅,其特點是“信息的大規模清除”。不是所有的文物都被摧毀,而是那些記錄瞭社會運行規則、法律體係和科學知識的文本或口頭傳統被係統性地遺忘瞭。這可能源於對特定知識的恐懼、對舊秩序的徹底反叛,或是對文化遺産的集體性選擇性失憶。 我們審視瞭古代神話中反復齣現的“大洪水”或“大動蕩”敘事,它們或許並非是單一的地理事件記錄,而是對“認知環境劇變”的集體記憶——即一個社會忽然發現自己無法理解周圍世界運行的基本邏輯時産生的恐慌。 結語:從廢墟中尋找未來的藍圖 《失落的文明》的目的,不在於簡單地贊嘆古代的輝煌,而是要理解“如何失去”。每一個失落的文明,都為我們現代社會提供瞭一份沉重的警告。它們證明瞭,即使是建立在堅實基礎上的知識和技術,也並非永恒。 通過對這些“未解之謎”的細緻考察,我們得以洞察人類社會在麵對巨大變革時的反應模式——信息過載、知識斷層、以及對既有範式的徹底否定。我們試圖理解,在那些輝煌的頂點之後,究竟是哪一步驟導緻瞭知識鏈條的斷裂,從而使一個曾經高度發達的社會,退迴到濛昧的起點。理解這份脆弱性,是我們確保自身文明長久延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