剋裏剋與華生發現的 DNA 結構,以及此結構對於生物學的全麵影響,乃是本世紀科學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 諾貝爾物理學奬得主 小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
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令人振奮的科學成就之一。 —— 美國政治傢 愛德華‧甘迺迪(Edward Moore Kennedy)
半世紀不衰的超級科學經典 ● 1968年齣版後,盤據《紐約時報》暢銷榜十六週,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賣齣一百多萬冊 ● 美國國會圖書館選為「塑造美國之書籍」( Books That Shaped America ) ● 紐約公共圖書館選為「世紀之書」( Books of the Century ) ● 科學史的現場重建;科學界遠比你想的更「叢林」 ● 加入圖片、注釋,讓讀者彷彿親臨科學界的頂尖對決 ● 連作者都不知道的史料,統統在這本《解密雙螺鏇》
這本書提齣精采的概念,認為基因是活細胞的關鍵成分,想要瞭解生命是什麼,必須先知道基因如何作用。在薛丁格寫這本書當時(1944 年),普遍認為基因是特殊類型的蛋白質分子。但幾乎是在同一時期,細菌學傢艾佛瑞正在紐約洛剋斐勒研究所進行實驗,結果顯示,遺傳特徵可能藉由純化的 DNA 分子從細菌細胞傳遞到另一個細菌細胞。
由於已知 DNA 存在於所有細胞的染色體中,艾佛瑞的實驗強烈暗示,進一步的實驗將會證明,所有的基因都是由 DNA 組成的。果真如此,對剋裏剋來說,這代錶蛋白質並非揭開生命真正奧祕的羅塞塔石碑(編注:Rosetta Stone。引申為要解決謎題或睏難事物的關鍵綫索)。反而 DNA 纔是關鍵所在,讓我們得以瞭解基因如何決定各種特徵,例如我們的頭發及眼睛的顔色,很可能還有智力高低、甚至取悅他人的潛在能力等等。
當然也有科學傢認為,支持 DNA 的證據沒有說服力,寜可相信基因是蛋白質分子。不過剋裏剋並不擔心這些質疑者。老是押錯賭注、自以為是的草包可多瞭。不少科學傢不僅心胸狹隘、遲鈍,而且簡直是愚昧,這和報紙上以及這些科學傢的母親們普遍擁護的形象恰恰相反。要是不明白這一點,便稱不上是成功的科學傢。
然而,剋裏剋那時還沒打算一頭栽進 DNA 的世界裏。單憑它本質上的重要性,似乎不足以讓他離開纔研究兩年、剛剛開始掌握要領的蛋白質領域。況且,卡文迪西的同事對核酸興趣缺缺,而且就算是經費充裕,要建立新的研究群,專門利用 X 射綫來檢視 DNA的結構,也得花上兩、三年的時間。
不但如此,在私底下,這樣的決定也會造成尷尬的局麵。當時在英國,DNA 分子研究基本上是威爾金斯的個人專利,他任職於倫敦國王學院,是個單身漢。和剋裏剋一樣,威爾金斯本來也是物理學傢,同樣也是利用 X 射綫繞射做為主要的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