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双螺旋:DNA结构发现者华生的告白

解密双螺旋:DNA结构发现者华生的告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mes D. Watson
图书标签:
  • DNA
  • 双螺旋
  • 科学史
  • 自传
  • 华生
  • 分子生物学
  • 诺贝尔奖
  • 科学普及
  • 回忆录
  • 结构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世纪之书《双螺旋》图文註释版

  自达尔文《物种起源》以来,
  最重大的生物学事件


  克里克与华生发现的 DNA 结构,以及此结构对于生物学的全面影响,乃是本世纪科学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小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

  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振奋的科学成就之一。
  —— 美国政治家 爱德华‧甘迺迪(Edward Moore Kennedy)

  半世纪不衰的超级科学经典
  ● 1968年出版后,盘据《纽约时报》畅销榜十六週,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卖出一百多万册
  ● 美国国会图书馆选为「塑造美国之书籍」( Books That Shaped America )
  ● 纽约公共图书馆选为「世纪之书」( Books of the Century )
  ● 科学史的现场重建;科学界远比你想的更「丛林」
  ● 加入图片、注释,让读者彷彿亲临科学界的顶尖对决
  ● 连作者都不知道的史料,统统在这本《解密双螺旋》

  ◇周成功教授审订

  1950年代,英、美三组科学家竞逐解开DNA的谜题。当时初出茅庐的华生与克里克,率先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8年,华生所着的超级经典——《双螺旋》出版。他以犀利、率直的口吻,记录这科学史上的重要一役,更鲜活呈现科学家在工作与生活的各种样貌。

  本书是《双螺旋》的图文註释版,除了完整保留经典故事,两位编辑甘恩、维特考斯基,更发挥侦探般实力,把故事中提及的细节、人物资料统统挖掘出来。像是华生被指导老师痛骂「你这该死的混蛋」;与克里克因为《双螺旋》的出版差点闹翻,这些珍贵信件都可在这本《解密双螺旋》看到。还有,如果你好奇故事中提及的「剑桥第一美男子」是谁?华生看胃病的医师竟然得过奥运金牌!这些原版并未细说的小故事,在本书都有进一步追溯。

  感谢劳苦功高的编辑团队,重现这段科学史上的重要一步,让后世读者彷彿亲临英国剑桥、与科学家并肩见证这段科学革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华生James D. Watson


  1928年生,美国分子生物学家。15岁就读芝加哥大学,主修动物学;22岁获得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噬菌体。

  1962年,华生与克里克因为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与同僚威尔金斯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曾任哈佛大学教授、冷泉港实验室首任总裁。

编者简介

甘恩 Alexander Gann


  冷泉港实验室华生生物科学院的教授。

维特考斯基 Jan Witkowski

  冷泉港实验室华生生物科学院的教授。

审订者简介

周成功


  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国立阳明大学退休教授。

译者简介

黄静雅


  台南市人,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硕士(主修大气环境),着有《台湾天气变变变》(合着),译有《看云趣》、《观念地球科学》(合译)、《第六次大灭绝》、《如果这样,会怎样?》、《萨克斯自传》、《水之书》、《爱因斯坦最大的错误》等,曾获第八届、第九届吴大猷科普翻译类佳作。

  除了大气科学专长,也曾出版音乐专辑「看月娘」、「生活是一条歌」;创作儿童音乐专辑「春天伫陀位」、「幸福的孩子爱唱歌」「最棒的就是你」等。曾获金曲奖传统艺术类最佳作词人奖、入围金曲奖最佳台语女歌手奖。2002年之后定居加拿大温哥华,却心系台湾的一举一动,自称是「用母亲的眼睛与关怀万物的心,跨界地球大气与原创音乐」的家庭主妇。

 

图书目录

《解密双螺旋》序
小布拉格爵士为原版《双螺旋》所写的序
原版《双螺旋》序
原版《双螺旋》前言
 
第1章  初识克里克
第2章  生命是什么?
第3章  选择
第4章  威尔金斯的照片
第5章  鲍林登台
第6章  寻找落脚处
第7章  激盪
第8章  闹翻
第9章  克里克与欧蒂
第10章  富兰克林的演讲
第11章  牛津行
第12章  模型
第13章  尴尬的会面
第14章  冷冻
第15章  米奇森家族
第16章  幌子
第17章  出席会议
第18章  查加夫来了
第19章  鲍林现身
第20章  性
第21章  鲍林捷足先登
第22章  虚惊一场
第23章  第51号照片
第24章  剑桥第一美男子
第25章  乍现
第26章  我们发现生命的祕密
第27章  威尔金斯姗姗来迟
第28章  宣布
第29章  终章
 
原版《双螺旋》后记
诺贝尔奖
附录一:最早描述DNA模型的信函
附录二:《双螺旋》之遗珠
附录三:华生及默克奖助金委员会的纷争
附录四:《双螺旋》之写作与出版
附录五:查加夫的书评及引发之争议
致谢
参考书目
各章注释出处
图片来源

图书序言



  2010年6月,某天晚上,在冷泉港(Cold Spring Harbor)的布莱克福酒吧里,布瑞纳(Sydney Brenner)建议我去翻阅他最近捐赠给冷泉港实验室档案馆的文件。

  在这些他的文件当中,他清楚有些是克里克(Francis Crick)的信函。他在剑桥与克里克共用了二十年的办公室,因此克里克的信函跟他自己的全混在一起了。

  几天之后,我们发现,这批珍贵文件包含了克里克的往来信函,时间正是剑桥的克里克与华生、伦敦的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与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这两组人马分别寻找DNA结构的那段时期。

  五十多年前,这些信函被放错了地方(克里克认为是「被效率过高的祕书随手一扔」),导致在1960年代,最早开始研究这个新领域的分子生物学史专家,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信。这些信函为DNA故事的来龙去脉提供了不少新的见解,尤其是故事主人翁的人际关系。

  DNA故事最着名的记述,正是华生的小说体传记《双螺旋》。这本书以二十三岁美国人的眼光,描述1950年代初在剑桥大学发生的种种事件。华生笔下的《双螺旋》,用的既不是正式的自传口吻,也不是历史学家的字斟句酌,在1968年出版当时,他辛辣又惊悚的叙述遭到某些人的抨击,也受到许多人的赞誉。

  在撰写关于克里克之遗失信函的文章时,我们自然重新拜读了《双螺旋》。令我们感到震撼的是,对于信函里所发现的当时人物与事件,华生在书中描述得活灵活现,不仅是对于克里克与威尔金斯的描叙,还有华生对于自己的描述。

  书中凸显的活动,例如忙碌的社交应酬、打网球、上法文课、渡假等(克里克一律称之为「八卦」),都记录在华生剑桥时期每星期写给妹妹伊丽莎白的信函中。书中涵盖的科学内容,在当时写给戴尔布鲁克(Max Delbrück)等友人的信函中也有所讨论,不但有DNA的研究,还有华生在细菌遗传学及菸草嵌纹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方面的研究,这些在故事中都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在这批当时的信函里,华生本人的性格表露无遗,一如他书中所描写的青年──盛气凌人、自信,但偶尔也自贬。我们所找到的当时纪录,都令我们深深着迷──不只是华生、克里克、威尔金斯的信函中所披露的内容,就连富兰克林、鲍林(Linus Pauling)等人的信函也是如此。

  我们也注意到,《双螺旋》书中出现了不少其他的角色──很多都与主要的科学故事不相干。为了保持叙事的流畅性,华生往往只提供最简要的资讯,有时甚至没提到最逗趣的小角色的身分。我们无缘得知「当地医师」的趣事(他竟然把划船桨挂在手术室的墙上),也不知道「雅好古风的建筑师」的身分(他的房子里既没有瓦斯、也没有电)。我们对于佛卡德(Bertrand Fourcade)也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剑桥「第一美男子」。而且我们很想知道,在故事中,华生当时读到关于「剑桥大学教师不当性丑闻」的小说,到底是哪一本?

  于是,《双螺旋》注解版的想法逐渐成形,此版本将增添一系列的观点与心声作为注解,以背景资讯与插图充实内容。成果正是读者手上的这本书。除了大量的照片(很多都是首度公开),我们也转载了许多信函与其他文件的完整或部分摹本。参观档案馆的乐趣之一,正是可以亲眼看见、亲手触摸原始文件。虽然我们无法为读者提供相同的经验,但我们希望,读者会很乐于看到这些信函及手稿,就跟最初收件者见到它们时一样开心。

  我们的注解所使用的素材来源众多,有发表过的,也有未曾发表的。发表过的资料中,我们用到很多书籍──包括该领域的历史与传记,这些都列于书末的参考书目。在未曾发表的资料来源中,华生写给妹妹及父母的信函,提供了他在剑桥生活的样貌:而他写给戴尔布鲁克、卢瑞亚(Salvador Luria)等人的信函,则提供了科学方面的内容。

  除了华生的文件之外,我们也採用了克里克、威尔金斯、鲍林、富兰克林等人的文件,并收录了葛斯林特地为此版本撰写的回忆录。葛斯林在当年与威尔金斯、富兰克林都合作过,最着名且最有影响力的DNA绕射照片,事实上正是葛斯林拍摄的。每篇注解的出处,都一一列入书末的参考文献清单。

  除了注解与插图,我们还添加了几篇别的文章。我们收录了华生荣获诺贝尔奖的记载,这篇文章原先发表在他写的《避免无聊人士》(Avoid Boring People)一书中。在华生获得诺贝尔奖五十週年之际,这样的故事结尾似乎很合适。

  我们还补充了五篇附录,其中一篇附录是1953年时、最早叙述发现DNA的信函摹本,分别来自华生与克里克;另一篇则是首度公开《双螺旋》手稿中的遗珠章节,正式发表的原版书中删除了这一章。虽然此章节并未描述任何有关DNA研究的新内容,但这篇遗珠章节,填补了华生1952年夏天在阿尔卑斯山区避暑的故事。

  必要时,我们会以添加注解的方式,订正某些与事实不符的错误,但华生的原文并未更动。

  《解密双螺旋》显然不是详尽的学术论文。相反的,我们所选取的史料,都是深深吸引我们的。但愿新读者及熟悉原版《双螺旋》的读者,都能从这本略显古怪的精选文集中获益,并且获得乐趣。

亚历山大‧甘恩
杨‧维科夫斯基
2012年写于冷泉港

图书试读

第 2 章  生命是什么?
 
在我来到剑桥之前,克里克对于去氧核糖核酸(DNA)及它在遗传过程中的角色,仅是偶尔思考一下而已。并不是因为他觉得无趣,其实正好相反,他之所以舍弃物理学,对生物学发生兴趣,一大因素是他在 1946 年读了《生命是什么?》这本书,作者是着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薛丁格。
 
这本书提出精采的概念,认为基因是活细胞的关键成分,想要了解生命是什么,必须先知道基因如何作用。在薛丁格写这本书当时(1944 年),普遍认为基因是特殊类型的蛋白质分子。但几乎是在同一时期,细菌学家艾佛瑞正在纽约洛克斐勒研究所进行实验,结果显示,遗传特征可能借由纯化的 DNA 分子从细菌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菌细胞。
 
由于已知 DNA 存在于所有细胞的染色体中,艾佛瑞的实验强烈暗示,进一步的实验将会证明,所有的基因都是由 DNA 组成的。果真如此,对克里克来说,这代表蛋白质并非揭开生命真正奥祕的罗塞塔石碑(编注:Rosetta Stone。引申为要解决谜题或困难事物的关键线索)。反而 DNA 才是关键所在,让我们得以了解基因如何决定各种特征,例如我们的头发及眼睛的颜色,很可能还有智力高低、甚至取悦他人的潜在能力等等。
 
当然也有科学家认为,支持 DNA 的证据没有说服力,宁可相信基因是蛋白质分子。不过克里克并不担心这些质疑者。老是押错赌注、自以为是的草包可多了。不少科学家不仅心胸狭隘、迟钝,而且简直是愚昧,这和报纸上以及这些科学家的母亲们普遍拥护的形象恰恰相反。要是不明白这一点,便称不上是成功的科学家。
 
然而,克里克那时还没打算一头栽进 DNA 的世界里。单凭它本质上的重要性,似乎不足以让他离开才研究两年、刚刚开始掌握要领的蛋白质领域。况且,卡文迪西的同事对核酸兴趣缺缺,而且就算是经费充裕,要建立新的研究群,专门利用 X 射线来检视 DNA的结构,也得花上两、三年的时间。
 
不但如此,在私底下,这样的决定也会造成尴尬的局面。当时在英国,DNA 分子研究基本上是威尔金斯的个人专利,他任职于伦敦国王学院,是个单身汉。和克里克一样,威尔金斯本来也是物理学家,同样也是利用 X 射线绕射做为主要的研究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二、 探尋知識迷霧的啟程**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科學發展的讀者,DNA 的雙螺旋結構絕對是近代科學史上最令人振奮的里程碑之一。但每一次提到這個發現,總是圍繞著「沃森-克里克模型」這樣一個既定的事實。我總覺得,歷史的真相往往比教科書上描繪的更加斑駁陸離。這本書的標題,就彷彿為我打開了一扇未曾開啟的門,讓我能從另一個角度,深入瞭解這項偉大發現的內幕。我不只是想知道「是什麼」,更想知道「為什麼」和「如何」。華生的「告白」,聽起來就像是他在多年後,終於願意卸下一切偽裝,向世界揭示那段充滿挑戰與創新的時光。這其中必然牽涉到許多學術上的競爭、人際關係的微妙,甚至可能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他對於當時的證據、理論的演變,以及其他關鍵人物(如莫里斯·威爾金斯、羅莎琳·富蘭克林)的角色,究竟有著怎樣獨特的見解。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解開許多歷史上的謎團,讓我們更全面地理解科學進步的真實軌跡。

评分

**五、 勇於直視過去的勇氣** 「告白」二字,總是帶著一股卸下心防、直面過往的重量。當這個詞與「華生」和「DNA結構發現」聯繫在一起時,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種不同尋常的吸引力。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不僅僅是想從中獲取關於 DNA 結構科學知識的更新,更多的是想從一個親歷者的視角,去感受那段歷史的真實脈絡。華生,作為這項偉大發現的關鍵人物之一,他的「告白」必然會包含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個人化的評價,甚至可能是一些關於他自身行為的反思。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那個充滿智慧碰撞、也可能存在著複雜人際關係的時代,去體會科學家們在追求真理時所面臨的挑戰與掙扎。我相信,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告白」,必然是坦誠而深入的,它不會迴避可能存在的爭議,也不會掩飾個人的侷限。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看到,即使是偉大的科學發現,也深深地烙印著人性的痕跡。

评分

**四、 穿越時空的學術對話** 身為一位對科學史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華生與克里克發現 DNA 雙螺旋結構的故事,早已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然而,每每在閱讀相關文獻時,總會覺得教科書的敘述,過於簡潔,缺乏了那種身臨其境的臨場感。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華生的告白」這幾個字,給了我一種強烈的預感:這將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學術對話,一次來自當事人的第一手證詞。我非常想知道,在那個缺乏現代科技輔助的年代,科學家們是如何透過觀察、實驗、推理,一步步逼近真相的。更重要的是,華生對於當時的其他研究者,特別是羅莎琳·富蘭克林,所提出的「告白」,將會是怎樣的評價?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揭示隱藏在學術光環背後的人性光輝與幽暗。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更細緻入微的觀察,更具體的細節,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段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是如何在激烈的學術氛圍中誕生的。

评分

**三、 關於天才與遺憾的沉思** 「解密雙螺旋」這幾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的吸引力。而「華生的告白」則更進一步,讓人聯想到一位科學巨匠,在回首人生重要時刻時,所展現出的真實情感與反思。我總是對那些站在時代前沿的天才們充滿敬意,但也同時對他們在追求卓越過程中可能付出的代價感到好奇。科學發現的背後,往往隱藏著無數的汗水、淚水,以及可能錯過的風景。華生的「告白」,我猜測,或許不僅僅是對科學過程的回顧,更可能是一種個人化的敘事,其中夾雜著他的驕傲、他的失落、他對於某些決策的後悔,以及他對於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深刻體悟。科學上的成功,是否意味著人生其他方面的圓滿?在這場以發現 DNA 為名的競賽中,他又是如何權衡得失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觸及那些較少被提及的個人情感層面,讓讀者在了解科學史的同時,也能夠對「天才」這個概念,以及人類在追求知識的道路上,所面臨的普遍困境,產生更為深入的思考。

评分

**一、 歷史的迴響與科學的浪漫** 第一次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封面,就被那「告白」兩個字深深吸引。華生,這個名字對很多人來說,或許只是一個 DNA 結構的共同發現者,一個科學史上的符號。但「告白」這詞,卻瞬間將他拉下了神壇,變成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我一直對科學發現背後的「人」充滿好奇,想知道那些偉大的成就,究竟是如何在平凡甚至複雜的人性中誕生的。這本書,彷彿就是一扇通往那個時代、那個實驗室、那個充滿激情的科學家們內心世界的窗戶。它不僅僅是關於 DNA,更是關於一個時代的縮影,關於探索未知的勇氣,關於科學家們的掙扎、喜悅、甚至嫉妒。我想知道,在那個改變世界的時刻,華生究竟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他對自己、對同事、對科學本身的看法,是否如教科書上那般簡潔明瞭?「告白」這詞,預示著一種坦誠,一種不加修飾的真實,這正是我對這本書最期待的部分。它讓歷史的洪流變得觸手可及,讓科學的浪漫不再遙不可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