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克与华生发现的 DNA 结构,以及此结构对于生物学的全面影响,乃是本世纪科学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小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
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振奋的科学成就之一。 —— 美国政治家 爱德华‧甘迺迪(Edward Moore Kennedy)
半世纪不衰的超级科学经典 ● 1968年出版后,盘据《纽约时报》畅销榜十六週,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卖出一百多万册 ● 美国国会图书馆选为「塑造美国之书籍」( Books That Shaped America ) ● 纽约公共图书馆选为「世纪之书」( Books of the Century ) ● 科学史的现场重建;科学界远比你想的更「丛林」 ● 加入图片、注释,让读者彷彿亲临科学界的顶尖对决 ● 连作者都不知道的史料,统统在这本《解密双螺旋》
这本书提出精采的概念,认为基因是活细胞的关键成分,想要了解生命是什么,必须先知道基因如何作用。在薛丁格写这本书当时(1944 年),普遍认为基因是特殊类型的蛋白质分子。但几乎是在同一时期,细菌学家艾佛瑞正在纽约洛克斐勒研究所进行实验,结果显示,遗传特征可能借由纯化的 DNA 分子从细菌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菌细胞。
由于已知 DNA 存在于所有细胞的染色体中,艾佛瑞的实验强烈暗示,进一步的实验将会证明,所有的基因都是由 DNA 组成的。果真如此,对克里克来说,这代表蛋白质并非揭开生命真正奥祕的罗塞塔石碑(编注:Rosetta Stone。引申为要解决谜题或困难事物的关键线索)。反而 DNA 才是关键所在,让我们得以了解基因如何决定各种特征,例如我们的头发及眼睛的颜色,很可能还有智力高低、甚至取悦他人的潜在能力等等。
当然也有科学家认为,支持 DNA 的证据没有说服力,宁可相信基因是蛋白质分子。不过克里克并不担心这些质疑者。老是押错赌注、自以为是的草包可多了。不少科学家不仅心胸狭隘、迟钝,而且简直是愚昧,这和报纸上以及这些科学家的母亲们普遍拥护的形象恰恰相反。要是不明白这一点,便称不上是成功的科学家。
然而,克里克那时还没打算一头栽进 DNA 的世界里。单凭它本质上的重要性,似乎不足以让他离开才研究两年、刚刚开始掌握要领的蛋白质领域。况且,卡文迪西的同事对核酸兴趣缺缺,而且就算是经费充裕,要建立新的研究群,专门利用 X 射线来检视 DNA的结构,也得花上两、三年的时间。
不但如此,在私底下,这样的决定也会造成尴尬的局面。当时在英国,DNA 分子研究基本上是威尔金斯的个人专利,他任职于伦敦国王学院,是个单身汉。和克里克一样,威尔金斯本来也是物理学家,同样也是利用 X 射线绕射做为主要的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