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不性,有关系?(修订版):认识生命科学必读的性博物志

性不性,有关系?(修订版):认识生命科学必读的性博物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性与性别
  • 性科学
  • 生命科学
  • 博物学
  • 科普读物
  • 性教育
  • 生物学
  • 进化论
  • 动物行为
  • 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五届吴大猷科学普及着作奖创作类金签奖〉得奖作品

  生命科学轻松入门──
  以各种有趣的动物、植物、昆虫和细菌性知识,
  让你快速理解生物生殖策略多样性,以及其中相关的知识!

  刚刚步入性成熟阶段的生物,或是人类的青少年男女,有时候会苦于性的慾火。这是生物界的自然现象:只要是有活跃性腺的动物,就会有情慾,不管是鸟、是鱼、还是人。于是,我们不免要问,要繁衍,就一定要有性吗?其实不然,有些生物,如线虫可以自体受精;或是如一种巨蜥科摩多龙和双髻鲨,国外就有多件处女生殖的案例!

  在本书中,作者不讨论人类性事,而介绍各种有趣的生物「性」知识。比如,蜜蜂的命运随着性别差异有很大的不同,女王蜂疯狂似的产卵、工蜂(都是雌蜂)终日操劳、雄蜂一生不是等着交配就是等死。而造成阶级差异的,就是它们的性基因。
更稀奇的例子还比比皆是,如蚜虫,居然在还没有出生之前,就已经「珠胎暗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还有,居然有一种红鲑会因为温度变动、影响鲑鱼性腺发育,而产生雄鱼变性的情况。

  看完有趣的例子,作者也介绍了造成性别的性染色体X、Y基因、贺尔蒙与大脑的关系,以及基因是否可以决定性取向,如男性和女性的性取向?同性恋是否是基因所致?还有一个案例,是一个因意外而失去性器官的小男孩,成为「教养会改变性别意识」的实验对象,从小被教养成女孩,以致他和双胞胎弟弟从此人生大相迳庭。

  看完书中各种动物、植物、昆虫与细菌的有趣案例,生物的各种「性,不性」,果真大有关系!

好评推荐(依姓氏笔划序)

  展现科学的重要条件,源始于事物的好奇,作出仔细认真的观察,收集一手的资料,然后,分析作结论。……林正焜的书都符合这些条件。甚至,他还自己做插图,简单拙朴,但都是有效表达。──国立台湾大学动物研究所暨生命科学系教授 于宏灿

  本书用很平易近人的白话口语方式,以很浅显的实例来解释深奥的生物繁殖现象与相关的理论。因而我要极力推荐这一本你想知道却不好意思问的性问题的上好科普书籍。──中央研究院临海研究站研究员 严宏洋
《探寻生命的律动:超越表象的生物学之旅》 导言:一窥生命奥秘的宏大叙事 生命,这个由无数复杂过程编织而成的奇迹,其核心驱动力与存在形式,远比我们日常所见的表象更为深刻与精妙。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主题的专论,而是旨在搭建一座通往现代生命科学殿堂的桥梁,带领读者穿越学科的边界,领略从分子到生态系统层面,生命运作的普遍规律与非凡设计。我们将深入探究生命体赖以生存、繁衍、适应环境的底层逻辑,而非仅仅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 第一部分:生命的基石——分子与细胞的精微工程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把视线聚焦于生命最微小的建筑单位——细胞。细胞不仅仅是一个装载了生化反应的“小隔间”,它是一个动态、自组织、高度信息化的微观工厂。 第一章:遗传的蓝图与信息的传递 生命信息的存储、复制与表达,是其得以延续的关键。我们不会仅仅提及DNA的双螺旋结构,而是会深入剖析表观遗传学的复杂调控网络。基因表达的“开关”如何被环境、年龄乃至行为所影响?我们将探讨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等机制,如何决定了同一个基因组在不同细胞类型中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功能。此外,RNA在基因调控中的多面性,如siRNA和miRNA在沉默基因和精细调控中的角色,将作为重点被详尽解析。这部分内容旨在揭示遗传并非一成不变的刻板命令,而是一部可以实时编辑的活态文本。 第二章:能量的炼金术——新陈代谢的驱动力 能量是生命活动的燃料。本书将细致描绘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精细化学路径,超越教科书式的公式罗列,重点关注这些反应的热力学效率与酶促反应的精密度。我们将探讨线粒体——细胞的“能量中心”——是如何通过跨膜的质子梯度,实现高效ATP合成的。对于植物和部分微生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的量子效率与光化学系统(PSI和PSII)的协同工作机制,将占据重要篇幅。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生命体如何以极高的效率利用环境中的资源。 第二部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多层次的生命组织 生命体的复杂性并非源于组件的堆砌,而是源于结构与功能之间无可替代的绑定关系。 第三章:蛋白质的折叠艺术与错误代价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我们不仅要理解氨基酸序列如何决定一级结构,更要深入研究蛋白质折叠的物理化学驱动力,包括疏水效应、氢键网络等。重点将放在分子伴侣(Chaperones)的作用上,它们如何确保新生肽链能在细胞环境中正确地折叠成具有生物活性的三维结构。同时,当折叠发生错误时,例如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观察到的错误折叠蛋白的聚集和毒性,将作为反面案例,凸显结构精确性的极端重要性。 第四章:免疫系统的双刃剑——识别与防御的复杂博弈 免疫系统是生命体维持自身完整性的高级防御体系。我们将跳出“抗原-抗体”的简单模型,着重探讨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协同演化。树突状细胞如何作为信息传递者,在两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T细胞受体(TCR)的重排机制的随机性与特异性如何平衡?此外,本书将详细讨论免疫耐受(Tolerance)的建立过程,揭示为何免疫系统在攻击外来病原体的同时,能避免对自身组织的破坏,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发生时的失调机理。 第三部分:动态的适应——进化、发育与行为的宏观视角 生命体并非静止的,它们在时间尺度上不断变化、成长并对环境作出反应。 第五章:发育生物学的时空编程 从一个受精卵到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是一个惊人的分化和形态发生的奇迹。我们将探讨形态发生素(Morphogens)梯度如何精确地设定身体轴线和器官边界,例如著名的Hox基因在动物体节形成中的保守作用。我们还将关注可塑性(Plasticity)的概念——环境因素如何在发育的敏感期内“微调”基因表达程序,影响成年后的表型表现。这不是一个预设好的剧本,而是一个在特定时空窗口内被动态执行的程序。 第六章:进化的驱动力与适应的限制 进化不是一个随机的漂移过程,而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标准的自然选择理论,本书将审视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在小群体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基因流(Gene Flow)如何塑造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讨论功能冗余和进化上的权衡(Trade-offs)。为什么某些性状的进化会受到特定结构或能量成本的制约?例如,某些生物为了获得快速繁殖的能力,可能必须牺牲其寿命或抗病性。进化是在现有资源和历史路径上进行的“修补匠工作”,而非完美设计师的创造。 第七部分:生态互动与生物圈的反馈 生命体从不孤立存在,它们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命网络。 第八章:物种间的复杂关系网 生态学关注的是互动。本书将深入分析竞争、捕食、共生等基本关系背后的动态数学模型。例如,洛特卡-沃尔泰拉(Lotka-Volterra)方程如何描述捕食者与猎物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我们将特别强调互利共生关系的进化稳定性——为何两个物种选择互相帮助而非欺骗?这涉及囚徒困境的生物学应用以及合作的进化起源。 结论:未来的展望与未解之谜 生命科学的疆界仍在不断拓展。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当前研究的前沿领域进行展望,包括合成生物学如何重塑生命的设计原则,以及我们对生命起源(Abiogenesis)这一终极问题的最新假设。生命,是一个既有清晰物理化学基础,又充满无穷复杂性的研究领域。理解生命科学,就是理解我们自身存在于这个宇宙中的根基与可能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正焜

  台大医学系毕业,前台大医院医师,现为开业医师、OneGene Biotech Inc.研发顾问。着有《认识DNA》、《细胞种子》。
《认识DNA》一书介绍DNA,《细胞种子》介绍干细胞,本书则以性为主轴,兼及简介达尔文如何用开阔的心胸看待这个世界,也是这一系列的终曲。

  作者期待透过这三本着作,让喜爱科学的读者能从书中得到一些阅读的乐趣,同时体验到文明浪潮扑身而来的震撼;更期盼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听到「是什么」、「所以如何如何」的时候,要追究「为什么」。

  相关着作:《细胞种子(2019增修版):干细胞和脐带血的故事》《性不性,有关系:认识生命科学必读的性博物志》《细胞种子(修订版):干细胞和脐带血的故事》《认识DNA(全新增修版):基因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性不性,有关系──有趣的性博物志》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本对「性」最率真、最科学的讨论 国立台湾大学动物系暨生命科学系教授 于宏灿
〈推荐序〉你想知道却不好意思问的问题  中央研究院临海研究站研究员 严宏洋
〈作者序〉除了爱与不爱,性还有什么?

第一章  性,有时候是一种陷阱吗?
性爱大餐──螳螂和蜘蛛的爱与死/雄性的对策/为什么要性食同类
兰花色诱──兰花打扮妖艳可以增加交配机会吗/强力春药费洛蒙/诱惑与演化

第二章  命定的性,命定的阶级
蜂、蚁性史──蜜蜂家族巡礼/结婚式/基因互补造就雌蜂/蚂蚁的性和阶级
性、阶级与演化──真社会性动物/造就真社会性的力量/牺牲的算法/有真社会性基因吗
边栏:发现蜜蜂生殖之秘的奇才

第三章  性跟生殖可以自己来吗?
雌雄同体为主的线虫──线虫性史/性染色体/雄虫是多余的吗/台湾也有线虫科学
还没出生就怀孕的蚜虫──无性和有性流转的性史/性染色体的数量/法兰克斯坦二世

第四章 处女生殖是怎么一回事?
动物园里的柯摩多龙──孤独母龙/孤雌之路/双髻鲨的孤雌生殖──DNA证据/孤雌生殖不是克隆
人类可以孤雌生殖吗──生殖的条件/人类孤雌干细胞

第五章 变男变女变变变
鱼的形形色色的性──配备雄性基因的母鲑鱼/台湾的吴郭鱼/决定性别的因素/杂交变性/孙悟空变成一条鱼
与性脱不了关系的水产养殖──长得快又好的三倍体(灰格)/单性养殖/亚马逊女战士的性/变性的技法/基因工程和基改水产
边栏:温度与性别的关系

第六章 性的起源:细菌有性生活吗?
附身还是转世──死菌让活菌转型/是DNA让细菌转型
如何证实细菌有性行为──接合中的细菌/细菌有性别吗?
基因宅急便──性的胶囊/细菌如何获得抗药性?

第七章 最初的有性生殖
细胞核是怎么产生的──细胞联姻/横的移植/酵母的性生活──酵母变性/有性生殖的好处
永恆的婚姻──西塔隐藻企业集团/不稳定的合伙关系
漂泊的疟原虫──漂泊的性/性的算计

第八章 抢钱、抢粮、抢娘们的恶霸客
恶霸客抢地盘的绝招──肥水不落外人田/让寄主处女生殖、雌性化/恢复果蝇生育力
恶霸客间接危害人类──河盲/想办法利用恶霸客

第九章 X、Y,到底是什么东西?
性的层面──性器、性腺、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运动员性别鑑定
决定性别的系统──性染色体是一种工具包/决定果蝇性别的过程
从X到Y──Y的历史/Y的地图/历史的Y
边栏:沉淀在化石里的幽情

第十章 一则关于变性的无妄之灾
性别:不详──要不要变性/性别是教养的产物吗/解剖大脑看到脑性别意识中心/性别改造的悲剧
不一致的性──性器官出错/性别意识跟着错吗?

第十一章 基因可以决定性取向吗? 
贺尔蒙、脑、性取向──性由脑管理/男女的回路
有没有同性恋基因,重要吗?──孪生研究/发现同性恋基因/同性恋基因的重要性
科学家有办法改变生物的性向吗?──果蝇的性向/操作基因雌转雄

第十二章 性的世界
性择──男性的拚斗/性的炫耀
演化是什么?──物种如何产生/演化的动力
性是演化的秘中之秘──基因大杂烩/性的好处
我们是谁──「族群」不是生物名词/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附录〉专有名词对照

〈附录〉主要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一本对「性」最率真、最科学的讨论

于宏灿/国立台湾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暨生命科学系教授


  我自美国学成回国到台大教书已经接近15个年头。每天需要处理的事务多如牛毛,最难的一件事,就是要决定处理的优先顺序。替林正焜写这篇序绝对是第一优先。倒不是因为林正焜是我的高中同学,或是死党之类的理由。其实,从毕业32年以来,我几乎不曾与他本人见过。我们高中唸丙组,就是现在的第三类组,全班同学除了我以外,后来几乎全当了医生。我唸了台大动物系之后出国留学唸演化生物学,自然是没什么机会与老同学见面。

  知道林正焜近况,也不是和他会面,而是唸了他写的书,《细胞种子》和《认识DNA》这两本。也算是和老同学的另一种「见面」吧!老同学会面,最兴奋的事,不外是回忆当年。然而,和林正焜再「见面」,最兴奋的事,是他在作一件不寻常的事,是一般台大医科毕业的开业医不会做的。他在探索一个本业之外的领域,他在理解生物医学之外的生物学,这是何其大的志业。而且,在严肃的学术殿堂之外,这是很不寻常的尝试。最重要地,他做的真是太好了!

  高中时,林正焜给我的印象是气质彬彬略带忧愁,有赤子心。他的书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有「赤子之心」。展现科学的重要条件,源始于对事物的好奇,作出仔细认真的观察,收集一手的资料,然后,分析作结论。使用的方法,可以简单原始,但是都是实际的心路历程。他的书都符合这些条件。甚至,他还自己做插图,简单拙朴,但都是有效表达。在一个凡事「Powerpoint」的台湾社会,林正焜告诉我们,「反璞归真」,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推荐序

你想知道却不好意思问的问题

严宏洋/中央研究院临海研究站研究员


  2008年11月7日我应邀在由国立台湾大学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主办的「2008展望秋季系列」给一个科普演讲,我给主持人孙维新教授的讲题是〈你想知道却不好意思问的问题:生物的性生活与演化的关系〉。这是我羁旅美国23年后,所想到的美国式的俏皮讲题,因而没预料会产生任何问题的。

  没想到一接近演讲的日子,孙教授的秘书连续来了几次电话,告知有家长们来询问,演讲内容是否适合高中学子们?我个人甚至接到一位家长来电子邮件,责问我为何要给这种伤风败俗的演讲呢?这件事实所反映的是: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把有关性的议题当作禁忌,能够不提最好。

  但另一方面,《缓慢性爱实践入门》(亚当德永着;陈昭蓉译)这本书,却又是从2008年11月翻译发行以来,金石堂书局连续四个月的畅销书之一。这事实表露了我们的社会公开上避讳谈有关性的议题,但私底下却又到处在找有关这议题的资料的矛盾心态。因而,有关这性主题的科普书籍,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急切需要的。

  林正焜医师是位在台中市开业的小儿科医师,业余则致力于科普书籍的写作。过去曾写过《认识DNA:下一波的医疗革命》(商周出版)以及《 细胞种子——认识干细胞与脐带血》(商周出版)这两本科普书籍。时隔三年,林医师再次推出《性不性,有关系──有趣的性博物志》(编按:本书第一版书名)这本很有挑战性议题的科普书籍。本书共有十二章,涵盖了以细菌、酵母、隐藻、果蝇、螳螂、蜘蛛、兰花、线虫、蚜虫、柯摩多龙、双髻鲨、鱼类,为模式研究生物,所获致的有关性及演化的知识。

  可是读者们不要错以为这是一本谈性行为细节的书籍,事实上这是一本谈生物生殖策略多样性以及所牵涉到的基础学理的科普书籍。我个人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念博士学位时,所研究的博士论文工作就是有关鱼类生殖策略的演化。因而读过林医师这本书时,有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同时也很佩服林医师在撰写本书时,所必须要花费的工夫。读者们只要花新台币260元(编按:2009年时价格),就可获得许多新知识,这会是很好的对个人知识增长的最好的投资。

  我在2009年2月7日的第二届「寻找科普接班人」科普写作研习营高雄场的演讲中,提到台湾人不爱看书,尤其是不看科普书籍这事实,这或许与过去科普书籍艰涩难懂有关。林医师在这本书里,则是用很平易近人的白话口语方式,以很浅显的实例来解释深奥的生物繁殖现象与相关的理论。因而我要极力推荐这一本你想知道却不好意思问的性问题的上好科普书籍。

作者序

除了爱与不爱,性还有什么?


  刚刚步入性成熟阶段的生物,或是人类的青少年男女,有时候会苦于性的慾火。这是生物界的自然现象:只要是有活跃性腺的动物,就会有情慾,不管是鸟、是鱼、还是人。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情慾,也是人生的一大患。生物必须面对生存竞争,因此繁殖之际必须有性,性伴随而来的情慾就往往令人近乎疯狂了。就如自由思想哲人卢梭所写的:「在激动人心的各种情慾中,使男女需要异性的那种情慾,是最炽热也是最激烈的。这种可怕的情慾能使人不顾一切危险,冲破一切障碍。当它达到疯狂程度的时候,彷彿足以毁灭人类,而它所负的天然使命本是为了保存人类的。」情慾是为了完成性的任务,也就是有性生殖,演化出来的渴望与奖赏,可是有时候却成了大患,成了痛苦的根源。生命就是这么奇妙,总是在交互衍生、环环相扣的生物机制当中,摇摇摆摆寻求出路。从情慾衍生出来的产物,不论是情色作品或是催情春药,也都自有其趣味在。

  但是,性不但不只是情慾的另一个名称,更有无比繁复的内涵,例如性的法律面、心理面、社会经济面、文化面、宗教面、医学面、生物面等等。在每一个层面中,都有已经出现问题、仍待人类智慧解决的死角。作者对这些庞大的话题没有置喙的能力,只是试着探索性的生物面:性到底有什么功用?繁殖都要有性吗?当真有处女生殖这种事?有性生殖比无性生殖好吗?性别是固定的?以及介绍一种新奇的寄生细菌,看它如何以寄主的性为媒介争取生存空间;也有一些章节试着引介性别的话题:当今科学界对性别的自我认知有什么样的看法?性别意识究竟来自基因还是教养?性取向呢?终章则冀望读者能从演化的高度,宽心看待族群问题。

  近些年撰写了几本跟生命有关的科普书籍,一书介绍DNA,一书介绍干细胞,本书则以性为主轴,兼及简介达尔文如何用开阔的心胸看待这个世界,也是系列的终曲。这三本书背负着我的两个愿望:一、但愿喜爱科学的读者能从书中得到一些阅读的乐趣,同时体验到科学文明浪潮扑身而来的震撼;二、但愿越来越多的人在听到「是什么」、「所以如何如何」的时候,要追究「为什么」,这么做便能让许多妖孽言论化为乌有。这些愿望或许太渺茫,却是我的肺腑之言。

作者 谨识

图书试读

第1章 性,有时候是一种陷阱吗?
 
性爱大餐
 
亲爱的,要不要上我的床?来一段销魂的激情,让我拥有你的精华,留下你的灵魂,你升天吧!
 
开玩笑吗?当我是你的食物还是玩物啊!
 
可是,还真有一些生物,不知道那是多么要命的,就是要性。某些螳螂及蜘蛛就是最有名的例子,明知危险,也要交配。
 
螳螂和蜘蛛的爱与死
 
我们来看看着名的法国昆虫诗人法布尔(一八二三~一九一五),怎么描述一只公螳螂的爱与死:
 
我无意中撞见了一对极其恐怖的螳螂。雄螳螂沉浸在重要的职责中,把雌螳螂抱得紧紧的,但是这个可怜虫没有头,没有颈,连胸也几乎没有了。而雌螳螂则转过脸来,继续泰然自若地啃着她温柔的爱人剩下的肢体。被截肢的雄螳螂竟然还牢牢地缠在雌螳螂身上,继续做他的事!
 
以前有人说过,爱情重于生命。严格说来,这句格言从没有得到这么明显的证实。脑袋被砍掉、胸部被截去、这么一具尸体仍然坚持要授精。只有当生殖器所在的部位──肚子被吃掉时,他才松手。
 
如果说在交配结束后把情郎吃掉,把那衰竭的、从此一无用处的小矮子当作美食,对这种不大顾及感情的昆虫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理解。然而,还在进行交配的当时,就咀嚼起情人,是远超出任何一个残酷的人所能想像的。但是我却看到了,亲眼看到了,而且至今还没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摘自《法布尔昆虫记全集》第五册,远流出版)
 
螳螂除了头部之外,腹部也有一个神经中枢,也就是螳螂有两个脑。这便是牠在交配时,就算整个头都被吃掉了,也还能继续授精一两个小时的原因。
 
除了螳螂,许多雌蜘蛛也有交配时吃掉配偶的习性。例如,对黑寡妇家族成员之一的澳洲红背蜘蛛来说,身为男子汉,生命的极致就是性爱和死亡。幸运的雄蜘蛛还能在死亡之前完成交配,留下自己的种;不幸的雄蜘蛛则在交配前就被雌蜘蛛当成美味充饥了。身上有血色沙漏图案的黑新娘,在交配之后会情不自禁吃掉新郎,寡妇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性」,我們平常可能比較習慣用社會、倫理或心理的角度去解讀,但這本書《性不性,有關係?(修訂版):認識生命科學必讀的性博物志》,卻把「性」拉回了最根本的生命科學層面,這點讓我感到非常新奇。我本身對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就有點興趣,尤其喜歡探討物種如何為了生存和繁衍而發展出各種奇特策略。這本書聽說會從演化的角度,深入淺出地介紹「性」在生命延續中的重要性,以及為何會有如此多樣的生殖方式。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比較前沿的性科學研究,例如基因層面、或是不同物種在繁殖行為上的適應性演化。而且,它提到「性博物志」,這讓我聯想到,可能會包含許多我們平時不易接觸到的生物的性行為,用一種科學的、客觀的態度來呈現,而不是帶有預設立場的價值判斷。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建立一個更全面、更客觀的「性」的科學圖像,從生命的本質去理解這個現象。

评分

這本《性不性,有關係?(修訂版):認識生命科學必讀的性博物志》,實在是一個能讓人顛覆既有觀念的好讀物。老實說,我以前對「性」的認知,大多來自於一些比較傳統的教科書,或是坊間比較通俗的資訊,總覺得有點零散,甚至帶有刻板印象。這本書的出現,好像要從一個全新的、更科學的維度,來重新梳理我們對性的理解。我對生物演化和生態學的部分特別感興趣,很想知道書裡是如何將「性」這個主題,連結到物種的生存、繁衍、甚至整個生態系的運作。我想,它應該會帶我們去看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生物,牠們獨特的性行為、求偶方式,以及這些行為背後所蘊含的演化壓力。我特別期待書中能解答一些關於「性別」的迷思,像是性別是怎麼決定的?為什麼有些生物有多種性別?這些問題聽起來很學術,但我相信這本書會用一種更生動、更有趣的方式來呈現,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也能獲得扎實的科學知識。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被這本書吸引,純粹是因為它的書名很有話題性,帶點俏皮又引人遐想。但真正讓我決定入手,是因為我對生命科學的底子一直都沒打得很穩,對很多生物的演化過程、性別的定義等等,都抱持著一種「好像知道,但又不太確定」的模糊感。這本書看介紹,似乎是用一種非常親切、貼近讀者的方式,來解構「性」這個概念。我特別好奇的是,它會不會把原本比較嚴肅的科學知識,用比較生活化、甚至帶點幽默感的方式呈現,讓原本可能讓人感到彆扭的性話題,變得更加輕鬆自在。我對生物的繁殖策略很有興趣,像是為什麼有些生物需要伴侶,有些則可以單性生殖?這種演化上的差異,又是如何影響牠們的生存和繁衍?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這些問題的科學解答,而且希望是用一種不會讓人覺得像在聽大學課堂報告的方式。它強調「認識生命科學必讀」,這讓我感覺這是一本能為我打下良好基礎的入門書,如果能透過它,對生物界的「性」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那就太好了。

评分

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性」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較表面的、社會文化賦予的框架裡,很少從根本的生命科學角度去思考。這本書《性不性,有關係?(修訂版):認識生命科學必讀的性博物志》,光是書名就點出了一個核心問題:性,到底在生命體系中扮演著什麼樣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對生物學裡的演化論和遺傳學都頗感興趣,尤其想到「性」在基因交換、物種演化中所扮演的關鍵推手,就覺得這本書絕對有深度。我想它不會只是一本講述生理構造或人類行為的書,而是會更廣泛地探討,從最基礎的單細胞生物,到複雜的動物和植物,性是如何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發展出千變萬化的形式和功能。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剖析,為什麼大多數生物體會發展出有性生殖,這種方式的演化優勢在哪裡?而且,當我們談論「性別」,這在不同的物種裡,又有哪些令人驚訝的定義和運作方式?這本書聽起來就像一個充滿知識寶庫的指南,能引導我去探索生命最核心的奧秘。

评分

欸,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滿有意思的書,書名是《性不性,有關係?(修訂版):認識生命科學必讀的性博物志》。我不是那種會特別去鑽研性學的人,但平常對科學、對生命的好奇心一直都蠻重的,加上書名聽起來就帶點哲學思考,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翻了翻目錄,發現裡面討論的面向很廣,從生物演化、性別的形成,到繁殖的策略,甚至觸及人類社會的文化和倫理,都涵蓋在內。我對演化論本身就很有興趣,想到書裡面會用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性」這個看似理所當然,但其實充滿奧秘的現象,就覺得很吸引人。書裡不會只是冷冰冰的學術理論,聽說還會透過很多生動的例子和有趣的知識,把複雜的科學概念變得容易理解,這點對我來說很重要,畢竟我不是那種科班出身的,希望閱讀體驗能輕鬆有趣,而不是枯燥乏味。感覺這本書就像打開了一扇通往「性」這個宏大主題的窗口,從科學的視角出發,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的多樣性和生存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