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可以向恐龙学习的事情可多了!
三度登上Discover杂志年度科学故事
发现无畏龙、知名古生物学家拉科瓦拉亲笔分享他的探险与领悟
◎用一本书告诉你恐龙全史与人类可能的未来
◎保育人士珍古德:「一本与众不同的恐龙书籍,将令你眼界大开。」
◎流言终结者节目制作人萨维奇:「这本书让我变得更聪明。」
恐龙在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中灭亡,牠们死于天灾而非自己的过错。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地球引发全球气候异常,也害死了称霸地球上亿年的恐龙。牠们无法预见那场引发灾难的气候变迁,也没得选。但我们可以选择。
恐龙的衰亡向我们警示,目前人类正大规模引发生态灾难,绝对可称作第六次大灭绝。我们正在使地球暖化、冰河融化、海面上升;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这次,我们就是那颗小行星!
古生物学与化石纪录帮助我们了解现代世界的环境灾难跟过去有何不同,以及人类在其中的角色。不同于恐龙,我们能看到这场即将来临的灾难,而且还来得及做出改变。如何选择在于我们自己。
理解古生物史与现代世界关联最精简之作
超人气TED演讲影片点阅破2,000,000次 他— 7岁就立志成为地质学家;
38岁开始投入探勘恐龙的超级任务;
40岁在埃及发现潮汐龙、53岁在阿根廷发现无畏龙……
整个世界就是他的动物园,
每一次大探险都为了揭露一、两页地球历史传说。
他说— 大自然常会带来惊喜,常识往往不可靠;
科学是克服偏见的最佳工具,偏见是人类带到自然世界的;
「现在」带有一种必然的气息,却是无数偶然的产物;
在演化历史中有92%的时间,人类和恐龙有相同的祖先;
称霸地球上亿年的恐龙是历经亿万次演化实验的成果;
我们能向恐龙学习的事情可多了!
透过4大主题— 地质的故事、时间的本质、化石的意义,以及我们在生命之树的位置,
拉科瓦拉带你一起踏上不可思议的旅程,回到恐龙漫步在地球的时代,
你会遇见许多令人惊奇的恐龙,如安祖龙(就像一只230公斤重的鸡)、
甲龙(将近12公吨重的坦克)、拉科瓦拉发现的无畏龙(比7只霸王龙加起来还要重),
令人大开眼界的深入探讨,用一本书告诉你恐龙全史,让你重新领悟生命意义。
他的建议- 气候变迁是攸关人类存亡的威胁,眼前该做的是觉醒与改变。
TED Books系列 TED Books是介绍重要观念的轻快阅读系列,由TED团队策划制作,找专精领域又善于说故事的讲者与作者,规划出涵盖多元领域的一系列TED Books。每本书的篇幅短到可以一口气读完,但是也长到足以深度解说一个主题,主题非常广,从建筑、商业、太空旅行、到爱情,包罗万象,是任何有好奇心、爱广泛学习的人的完美选择。在TED.com上,每一本书都有搭配的相关TED Talk演讲,接续演讲未尽之处。十八分钟的演讲或播下种子、或激发想像,许多演讲都开启了想要知道得更深、想学得更多的渴望,需要更完整的故事。TED Books轻快阅读系列正满足了这个需求。
名人推荐 吕冠纬|诚致教育基金会执行长
林之晨|TEDxMonga 讲者、AppWorks 合伙人
洪 兰|中央认知神经科学所教授
翁启惠|前中央研究院院长
许毓仁|TED×Taipei创办人
张辉诚|台北市中山女高教师
童子贤|和硕科技董事长
黄哲斌|新闻工作者
叶丙成|台大电机系教授
郑国威|Pansci 泛科学总编辑
刘安婷|Teach for Taiwan创办人
(按姓氏笔划排序)
专业审订 颜圣纮∣中山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
专文推荐 徐仁修∣荒野基金会董事长
张东君∣金鼎奖科普作家
黄贞祥∣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泛科学专栏作者
杨子睿∣古生物学家、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人员
萧语富∣古生物化石修复工作者
好评推荐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恐龙书籍,将令你眼界大开。拉科瓦拉将人类在地球出现的短暂时光,与恐龙统治的上亿年期间做对照。说明对过去的理解,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现在。恐龙并未参与终结牠们时代的那场大灭绝,相反的,如今正在发生的这场大灭绝,我们人类扮演主要的角色。除非我们改变方式,如果我们继续破坏自然世界,必然会导致自己的灭绝。和恐龙不同的是,我们有能力扭转局面。—珍古德(Jane Goodall)博士、保育学家、珍古德协会创办人、联合国和平大使
拉科瓦拉热爱恐龙,热爱科学,很少有非小说家文字带着这么多诗意与强烈情感。读了之后,让我觉得自己变得更聪明了。—萨维奇(Adam Savage),「流言终结者」制作人及主持人
壮阔、令人心怀敬畏,而且感到深刻的谦卑。拉科瓦拉揭露了恐龙如何改变我们对于时间、世界,以及我们自身的理解方式。—罗伯兹(Alice Roberts),解剖学家、人类学家、教授
我们很难去爱我们不理解的东西,要改变一个社会、一个人通常也非常困难,本书帮助我们真确理解地球的奥祕,以及生命的意义!—徐仁修,荒野基金会董事长
为什么恐龙研究如此重要?因为从未有任何一群陆生嵴椎动物曾经在地球上如此成功、如此多样,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适应地球环境的变动并演化出各种令人赞叹的型态与生态。—颜圣纮,国立中山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
作者对恐龙如数家珍,还挖掘并命名了不少恐龙,看这本书,我们就会知道恐龙为什么很重要。—张东君,科普作家
认识恐龙能够让我们了解过去的世界,以及今天的世界是如何被形塑出来的。古生物学家拉科瓦拉带我们穿越到恐龙主宰的世界去寻幽探祕。为了预测不确定的未来,研究过去的世界无比关键。—黄贞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
保护环境之责,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刻不容缓。-杨子睿,古生物学家、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员
《失落的文明:探寻人类历史的未解之谜》 人类历史的迷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邃。 翻开历史的卷轴,我们看到的是王权更迭、战火纷飞,文明如潮水般涌现又退去。然而,在这已知的叙事背后,隐藏着无数光怪陆离、令人费解的断章残篇。本书并非对既有历史的简单梳理,而是深入到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被时间尘封的角落,试图以全新的视角,重构一幅关于人类文明兴衰的宏大图景。 我们常常将目光聚焦于近现代的科技飞跃,却忽略了远古时代那些看似“原始”的社会所展现出的惊人智慧。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那些在地理学、天文学和工程学上达到令人难以置信高度的失落文明。 第一部分:失衡的地理学与失落的城市 我们的旅程始于地球的版图变迁与地理认知的重塑。长久以来,教科书告诉我们河流的冲积、板块的漂移塑造了今日的地理面貌。但本书将检视一系列令人不安的考古发现:例如,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处发现的巨石结构,其精确度足以比拟后世的精密仪器;以及在撒哈拉沙漠腹地发现的古代水利系统遗迹,其规模和复杂性远超当地气候条件下的必要性。 我们会深入分析“波塞冬之城”的传说,不仅仅是作为神话来解读,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关于特定地理知识失传的隐喻。书中将呈现最新的地质雷达勘测数据,指向那些可能被快速地质事件掩埋的定居点。我们考察的重点是:这些文明是如何掌握了超越其时代背景的地理学知识,并为何会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以至于现代地理学家对其存在与否争论不休? 例如,在苏丹和埃及交界处发现的一些几何图形,其精确度与现代三角测量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我们必须追问:在没有望远镜和精密计算工具的时代,他们是如何实现这种精度的?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一套我们尚未破译的数学或观测体系? 第二部分:天文学的悖论与古代的星图 古代文明对星空的观测能力常常被低估。本书将聚焦于那些显示出高度天文学知识的古代遗迹,例如中美洲的某些金字塔群的朝向,以及欧洲巨石阵的复杂校准功能。这些结构并非仅仅是宗教崇拜的产物,它们似乎更像是记录着数千年天文周期的超级计算机。 我们特别关注那些被认为属于“神话”记载的特殊星象事件。如果我们将这些记载视为一种历史数据而非寓言,它们是否指向了人类历史上曾经遭受过比小行星撞击更为频繁和剧烈的“宇宙冲击事件”? 书中将对比不同大陆古代文明在记录星体运行上的惊人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难以用简单的文化传播来解释。这是否意味着,在某个遥远的过去,存在一个全球性的、共享知识的“观测者网络”?如果存在,这个网络是如何建立的?更重要的是,它为何会瓦解? 第三部分:技术的断层与材料的谜团 历史记载中常常出现关于“失落技术”的描述:比如古印度吠陀文献中提及的“飞行器”或古埃及关于如何切割和搬运巨石的“某种能量”的描述。本书将审视这些描述,不是盲目相信超自然力量,而是以现代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的极限视角进行“反向工程”分析。 我们调查了那些至今仍困扰现代科学的材料谜团。例如,某些古代金属合金中发现的微观结构,其提炼工艺在工业革命后几百年里都无法重现;或者某些陶瓷制品的抗热性和硬度,似乎挑战了当时的冶金技术水平。 书中将分析“工具的断层”现象:一个文明突然放弃了其最先进的技术,转而使用更为粗糙的工具。这种倒退通常被归咎于资源枯竭或社会崩溃,但我们提出另一种可能性:关键的“知识载体”——可能是特定的文字、口头传承的复杂配方,或是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的精英阶层——的彻底消失。当知识无法有效传递时,技术水平的倒退是必然的。我们试图找出导致这些知识载体断裂的具体历史节点。 第四部分:社会结构的脆弱性与记忆的重构 文明的终结往往不是因为外部入侵,而是内部的系统性崩溃。本书探讨了那些曾经高度复杂和组织化的社会,如何在短时间内陷入无序状态。我们分析了气候变化、流行病爆发的已知影响,但更深入地挖掘了社会记忆和认知结构对文明存续的重要性。 很多失落文明的覆灭,其特点是“信息的大规模清除”。不是所有的文物都被摧毁,而是那些记录了社会运行规则、法律体系和科学知识的文本或口头传统被系统性地遗忘了。这可能源于对特定知识的恐惧、对旧秩序的彻底反叛,或是对文化遗产的集体性选择性失忆。 我们审视了古代神话中反复出现的“大洪水”或“大动荡”叙事,它们或许并非是单一的地理事件记录,而是对“认知环境剧变”的集体记忆——即一个社会忽然发现自己无法理解周围世界运行的基本逻辑时产生的恐慌。 结语:从废墟中寻找未来的蓝图 《失落的文明》的目的,不在于简单地赞叹古代的辉煌,而是要理解“如何失去”。每一个失落的文明,都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份沉重的警告。它们证明了,即使是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知识和技术,也并非永恒。 通过对这些“未解之谜”的细致考察,我们得以洞察人类社会在面对巨大变革时的反应模式——信息过载、知识断层、以及对既有范式的彻底否定。我们试图理解,在那些辉煌的顶点之后,究竟是哪一步骤导致了知识链条的断裂,从而使一个曾经高度发达的社会,退回到蒙昧的起点。理解这份脆弱性,是我们确保自身文明长久延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