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3版)

植物营养学(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植物营养学
  • 植物生理学
  • 农业科学
  • 园艺
  • 土壤学
  • 作物营养
  • 植物学
  • 营养元素
  • 肥料
  • 植物生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尤其是对维持生命的食物格外关注,其中一般大众最熟悉的是利用有机农业生产的有机食物及近年来陆续被科学家发现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植化素。这两项食品自从被商品化后,多强调其优点,忽视了生产环境与生产过程。以一位站在多年来从事台湾农业发展研究者的立场,有义务也有责任提醒农业生产者:在进行有机栽培时是否对栽培环境进行过详尽的调查与评估?提醒消费者:在享用有机产品时可曾注意到它的安全性?因此,本书希望借第三版能从植物营养的角度对有机农业及植化素做适当的补充,继续唿吁社会大众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农业的生产环境,并督促政府及早制定合乎永续发展的农业政策,彻底解决全民赖以生存的食的问题。

  本书最终的目标是希望揭开「植物营养学」学术面纱,除了整合有系统的知识,供研习植物营养学的学生及农业生产者或研究者参考外,更希望一般民众能透过本书对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植物生产与营养有深入了解。并体会到唯有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与社会,植物的营养与人的营养健康才有保障。
 
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作者: 李明华,张伟 出版社: 农业科技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页数: 480页 开本: 16开 ---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园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和虫害,旨在为园林工作者、花卉种植户以及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一本全面、实用且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参考手册。 园林景观的质量直接受到病虫害的影响,轻则影响观赏价值,重则导致植物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本书紧密结合当前园林绿化的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立足于科学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识别特征、发生条件及综合防治策略。全书内容结构严谨,图文并茂,力求将复杂的病虫害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实践技术。 第一部分:园林植物病害诊断与管理 本部分聚焦于影响园林植物健康的主要真菌、细菌、病毒及生理性病害。 第一章:园林植物病害概述与诊断基础 详细介绍了园林植物病害的分类体系、环境因素在病害发生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田间快速诊断的基本流程和方法。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观察叶片、茎干、根系和果实的异常症状,初步判断病害类型,并介绍了常用的病原物采集与初步鉴别技术。 第二章:主要真菌性病害的识别与控制 真菌性病害是园林植物最常见的病害类型。本章细致描绘了白粉病、黑斑病、锈病、霜霉病、炭疽病、立枯病、猝倒病等十余种重要真菌病的形态特征、侵染周期和环境偏好。 叶部病害的深入分析: 针对玫瑰黑斑病、月季白粉病等,提供了从休眠期清园到生长季的连续防治方案,强调了病菌孢子传播的季节性规律。 茎干与枝条病害: 详述了枝枯病、溃疡病等,着重介绍了修剪工具的消毒规范,避免交叉感染。 根部病害: 重点阐述了根腐病(如由镰刀菌引起的)的土壤防治策略,包括土壤改良、轮作和健康种苗的选择。 第三章:细菌性与病毒性病害的防控 细菌性病害如叶斑病、软腐病,以及病毒性病害如花叶病,因其传播迅速和难以根除的特性,构成了重要的防控挑战。本章介绍了细菌性病害的传播途径(水、伤口、工具)和抗药性问题。对于病毒病,侧重于无症状传播的识别,强调无病源健康种苗的引进和带毒植株的及时拔除与销毁,因为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治疗方法。 第四章:生理性障碍与营养失衡引起的病症 植物在非生物胁迫(如极端温度、水分胁迫、土壤pH值不适、养分缺乏或过量)下也会表现出类似病害的症状。本章提供了对比分析指南,教导读者区分环境胁迫和生物病害,并提供了针对性的环境调控和水肥管理措施,例如镁缺乏导致的叶片黄化与真菌性叶斑病的鉴别。 --- 第二部分:园林植物虫害诊断与绿色防控 本部分聚焦于园林中最常发生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咀嚼式口器害虫以及潜伏性害虫的识别与管理。 第五章:园林主要害虫识别与生物学特性 系统介绍了蚜虫、介壳虫(盾蚧、粉蚧)、红蜘蛛(叶螨)、粉虱、潜叶蝇、天牛幼虫等关键害虫的形态特征、发育历程及为害特点。特别针对城市绿化中易被忽视的地下害虫(如蛴螬),详细描述了其识别方法和检测技术。 第六章:刺吸式害虫的精准防治 蚜虫、红蜘蛛和介壳虫是园林绿化中最顽固的害虫群。本章详细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季节的种群动态,并强调了针对不同抗药阶段的化学干预策略。 抗性管理: 介绍如何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如新烟碱类、吡唑类等),避免害虫产生系统性抗药性。 物理与生物控制: 推广使用粘虫板、人工清除,以及释放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的生物防治技术。 第七章:咀嚼式害虫与潜食性害虫的治理 针对食叶性害虫(如刺蛾、尺蠖)和蛀干性害虫(如天牛、木橑蛾),本书提出了“预防为主,主动干预”的原则。对于天牛等木质部蛀害,详细介绍了钻孔注药和物理堵孔的综合处理流程,以及利用性信息素诱捕成虫的技术。 --- 第三部分:综合病虫害管理(IPM)与绿色技术应用 综合病虫害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是现代园林养护的核心理念。本部分将病害与虫害的管理策略融为一体,倡导环境友好型、低毒高效的防治模式。 第八章:IPM理论在园林中的实践 系统阐述了IPM的五大核心要素:监测预警、经济阈值确定、农业防治、物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合理使用。本书提供了多种园林类型(如草坪、乔木、灌木、花坛)的IPM模型示例。 第九章:现代绿色植保技术 介绍了当前推广的前沿技术: 1. 生物农药应用: 重点介绍了苏云金芽孢杆菌(Bt)、印楝素(Neem Oil)、球孢白僵菌等生物源农药的作用机理、安全间隔期及最佳使用时机。 2. 精准施药技术: 讨论了无人机施药、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在大型园林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风速、湿度选择最佳施药窗口,最大限度减少农药漂移。 3. 植物抗逆性诱导: 探讨了如何通过激发植物自身的防御系统(SAR/ISR)来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例如使用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辅助管理。 附录: 常见园林病虫害速查图谱(包含高清彩色图片和关键鉴别点)。 本书特色: 实操性强: 案例多来源于一线园林管理实践,注重现场快速判断和应急处理。 绿色导向: 大力倡导非化学防治手段,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图文并茂: 包含数百幅高清病虫害实物照片和病理结构图,便于读者直观学习和辨认。 本书是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城市绿化管理部门、园艺技术人员、林业检疫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园林、植保相关专业师生的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则周


  现职
  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兼任教授
  板桥社区大学主任

  学历
  台湾大学农学博士
  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研究所植物营养组硕士
  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土壤肥料组学士

  经历
  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教授
  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副教授
  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讲师
  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助教
  环保署公害纠纷裁决会委员
  环保署及台北县环保局环评会委员
  美国国际肥料发展中心(IFDC)研发缓效性氮肥
  四一〇教育改造联盟首届召集人
  公义生态社会联盟召集人

  荣誉
  荣获中华土壤肥料学会1999年度「学会奖」
 

图书目录

第一章植物营养学简介
什么是营养
植物营养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
植物营养学在农业生产上所处之地位
植物营养学与其他学科之关系
研究植物营养学的方法
 
第二章植物营养学发展简史
土和水与植物生长关系的探索期(公元1700年以前)
空气与植物生长关系的探索期(公元1700-1840年)
矿质营养说确立期(公元1840-1900年)
矿质营养说发展期(公元1900-1960年)
生长因子综合理论期(公元1960年-迄今)
 
第三章植物生长需要什么养分?
物质与能量的生物循环
植物吸收的元素来自环境
植物的组成成分
植物营养元素之分类
植物需要营养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第四章植物对养分的摄取
植物摄取养分的器官及途径
根部对养分的吸收
叶部对养分之摄取
养分通过细胞膜之各种方式
 
第五章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木质部的运输
韧皮部的运输
 
第六章养分吸收、运输和环境的关系
影响养分吸收的因子
植物对逆境的适应
 
第七章植物对能的转换与物质的代谢
太阳能的利用与碳的固定
唿吸作用与能量的转移
植物营养素的代谢
植物次级产物的应用价值
 
第八章植物生长要怎样调节营养
植物的生长与生长因子
植物各生育期的营养特性
施肥与营养调节
 
第九章土壤及植体分析与营养诊断
分析前的初步诊断
土壤分析
植体分析
诊断系统在台湾农业上之应用
营养诊断的前瞻
 
第十章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有机农业发展的背景
有机农业的定义
有机农业的兴起与演变
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
有机循环暗藏的危机
粮食主权是落实有机农业的必要条件
从有机农业走向永续农业
 
第十一章人的营养和农产品品质
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素
人类的食物为什么有主食与副食之分
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如何判定
植物营养及农产品品质
怎么才能吃到安全而又健康的农产品
 
附录一怎么吃才能有营养
附录二你不可不知的台湾农业
附录三高品质的农产品才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保障
附录四政府施政,人民应有参与和监督的机制
附录五21世纪的显学:土壤科学
附录六土地利用整体规划让人与自然和谐
附录七动土与弃土,应有整体规划
附录八由联考及有机蔬菜看事实真相
附录九作物参数资料档
参考文献
索引
 

图书序言

再版序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尤其是对维持生命的食物格外关注,其中普遍被大家重视的有两类:一类为经由有机农业生产的有机食物(organic food),另一类为近年来陆续被科学家发现植物体中含有不同的对人体健康有益之植化素(phytochemicalo)。

  依现代人的观点,认为有机食物与植化素对人体的营养与健康有明显的效果,是近代科学上两大创新与发现。实际上我们的先民在发明农业的初期,利用自然迁移、混作、间作、轮作、动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原理,所生产之健康多样的产物,就是我们目前希望积极推动的以有机农法或生态农法所生产的多种多样的产物,其中就包含了数百种、数千种的植化素。但是目前植物的生产环境与先民的耕种环境是迥然不同的。现在因为科技发展,人口增加,自然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科学家们虽然利用高科技的方法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并改良了品质,但作物是否已遭到环境的污染?基改作物对人体与环境是否有害?一直受到质疑。这也是植物营养学的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作者希望利用此次再版的机会,把大众关心的有机农业与植化素,从植物营养的角度做一些剖析与补充。首先把植化素加到第七章做为植物次级产物的补充,并向消费大众提供一些建议。有机农业部分则另辟一章,先说明它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以及有机农法实施的条件,希望借此能引发产官学民各界共同的讨论与重视。

  正如我们卷头语及新制的关系图显示,不论是植物的健康或人体的健康,都应从人与自然共生,全人类相互关爱、和谐相处做起。植物营养学虽是一门专业的学问,但若要发挥它真正的功能,必须要与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结合,并在全民素养不断提昇,建立起理想的现代公民社会,制定符合全民永续发展的制度、法律与政策,且能切实执行时,依照植物营养学的原理,调节植物生育、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功能,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大家都在做隐藏潜在危机的事,台湾如此,世界亦复如此。笔者衷心期盼台湾政府与人民能早日认真思考我们子孙的未来,早日觉醒,并立即付诸行动!

  在本书增订过程,承蒙台大农艺系郭华仁教授,提供他多年来有关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永续农业精心研究的成果;谢兆枢教授赠其大作「蓬莱米的故事」;中兴大学董时叡教授赠其大作「有机之谈」,这些宝贵的资讯与深刻的思想对作者取材构思都有莫大的启迪与帮助,在此特申衷心地感激。女儿张仁在百忙中及时寄来英国有机农业的最新讯息及专访伦敦郊区另类自然农法的实录,在此也一併表达谢意。笔者所知有限,仓促付梓,读者若发现书中有任何不妥之处,请惠予批评指正,笔者将于再版时做适当修正,谢谢!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植物营养学简介
 
◎什么是营养
 
在说明植物营养学之前,先谈一下有关营养的几个基本概念,以下提出三个问题,首先我们先谈什么是营养及营养素。
 
营养及营养素
 
一般人常把营养与营养素混为一谈,譬如馒头,我们只能说它含有营养素(nutrient)或营养物质,但说它有营养则不一定是对的。因为是否有营养应对特定对象而言,如果某人胃肠不好,不适合吃馒头,那馒头不但对他无营养,反而会使他的病情加重,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地区分营养素与营养。所谓营养素是生物所需或作为食物的任何物质。至于营养(nutrition)则是指生物自其生长环境中摄取营养素,将其代谢以致排泄的全部过程,我们可以图 1-1 表示。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营养及营养素后,以下将再谈谈不同的营养形式。
 
营养形式
 
由于生物的种类很多,除了本书所着重的植物外,还有动物及微生物。它们的生长与代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它们的营养形式则有很大差异。一般常把生物依照营养形式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称为自营生物(autotroph),第二类称为异营生物(heterotroph)。
 
自营生物(autotroph):是指能利用光(主要为太阳光)或无机的化学能作为能量来源,并能利用无机碳(如二氧化碳)、氮(如硝酸盐、铵盐)等作为生物合成的起始物质之任何生物。若能利用光能者,称为光自营生物(photoautotroph),植物和某些细菌是属于这一类;若能利用无机物的化学能者,称为化学自营生物(chemoautotroph),属于这一类的生物主要为细菌。
 
异营生物(heterotroph):只能从有机化合物中获取碳源及能量,以合成其生物体之物质。所有的动物、许多原生生物、微生物,以及多数的真菌均属于这一类。
 
实际上有些生物既是自营又是异营,我们称其为兼营的(facultative),包括很多细菌以及寄生或食虫植物。
 
若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也可以把自营生物归属于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异营生物归属于消费者(consumer),后者又可分为初级、次级等不同等级的消费者。很明显的,植物是提供异营者食物的最大来源,不同等级的消费者构成食物链,人类在目前已是超级消费者了。除了对人有毒或是人不能消化的生物体外,人几乎可以通吃。最后我们谈谈与营养有关的第三个问题:植物营养与动物营养有什么不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植物營養學(3版)》的出版,對於台灣的農業界來說,無疑是一劑及時雨。作為一位長期關注台灣精緻農業發展的人士,我深切體認到,要讓台灣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保有競爭力,就必須不斷提升我們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而植物營養學,正是這一切的基石。 我非常讚賞書中對於台灣常見作物,如稻米、蔬菜、果樹等的營養需求和管理重點的論述。這些內容貼近台灣的實際生產情況,能夠讓農民朋友更直接地將書中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田間地頭。書中不僅關注了常見的巨量和微量元素,還探討了 pH 值、土壤鹽分、有機質含量等影響養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這些都是在實際生產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它還提供了許多解決方案和建議,例如如何進行土壤和葉片診斷,如何根據診斷結果制定合理的施肥計畫,以及如何預防和糾正營養失調的問題。這些實操性的內容,讓這本書的價值大大提升,它不僅是一本知識的傳播者,更是一位實際的指導者。我相信,這本書的普及,將會為提升台灣農業的整體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帶來積極的影響。

评分

翻開這本《植物營養學(3版)》,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結構非常清晰,內容也很紮實。我本身是一位正在學習農業技術的學生,對於植物的生理生化過程一直感到非常有興趣,但又覺得很多時候課本上的知識有點零散。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從總論到分論,一步步地帶領讀者深入了解植物體內複雜的營養吸收和代謝機制,我覺得非常有條理。 書中對於各種礦物營養元素的「身分證」介紹,鉅細靡遺。從它們在土壤中的形態、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到它們具體的生理功能,以及缺乏或過量時的表現,都有著非常科學且精確的描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養分拮抗作用的講解印象深刻,了解哪些元素會相互影響,可以幫助我們更科學地進行施肥管理,避免顧此失彼。 此外,這本書的圖文並茂,很多重要的概念都配有精美的插圖和圖表,這大大地降低了學習的門檻。以前看純文字的書籍,有時候會覺得枯燥乏味,難以想像。但這本書透過視覺化的方式,讓抽象的科學原理變得更加生動易懂。對於我們這些正在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寶貴的參考書。它不僅能幫助我們打下紮實的理論基礎,更能啟發我們對未來農業技術發展的思考。

评分

這本《植物營養學(3版)》真的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入門讀物,特別是對於想了解作物健康和生長原理的台灣讀者。我原本對植物營養學的認知僅止於課本上一些基礎的概念,很多時候種植作物就像是在「摸石頭過河」。然而,這本書的出現,就像是為我提供了一張清晰的地圖,讓我能夠更有系統地去理解植物的「飲食習慣」。 書中對於不同生長階段的植物,對養分的需求有著詳盡的闡述。例如,在苗期,植物需要哪些關鍵的養分來奠定基礎;在開花結果期,又有哪些養分是促進產量和品質的關鍵。這些詳細的說明,讓我能夠更精準地判斷什麼時候該施肥,該施什麼樣的肥,而不再是隨意地跟著別人說的或是習慣性地去施肥。書中也提到了一些現代化的施肥技術,像是葉面施肥、水肥一體化等,這些都讓我大開眼界,了解到原來還有這麼多科學有效的方法。 我特別欣賞書中將科學理論與實際應用結合的做法。很多時候,我們在書本上讀到的理論,實際操作起來卻會遇到很多問題。但這本書很貼心地提供了許多實際的案例分析,甚至還有一些常見的栽培問題的解答,這對我這樣的業餘園藝愛好者來說,幫助非常大。它讓我能夠更有信心地去處理一些種植上的難題,也讓我更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而不是僅僅「怎麼」做。這本書絕對是提升種植技巧、讓作物更健康強壯的好幫手。

评分

哇,拿到這本《植物營養學(3版)》真的有種挖到寶的感覺!身為一個在台灣務農多年的老農夫,常常覺得很多關於植物生長的學問,傳統上都是靠經驗傳承,一代接一代,但總有些時候,會遇到一些瓶頸,像是作物長得不好,或是遇到病蟲害,卻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這本書就像是幫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讓我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到底需要什麼,它們又是如何吸收養分的。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各種營養元素的詳細介紹,像是氮、磷、鉀這些大家比較熟知的,書裡有更深入的解釋,而且也講到一些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微量元素,像是硼、鋅、錳等等,到底它們在植物體內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缺乏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症狀,書裡都有很清楚的說明。而且,不只是理論,書中也結合了很多實際的例子,有照片對照,這樣一來,我就可以對照我田裡作物的情況,更容易判斷問題出在哪裡。 最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把所有東西都講得很學術,而是用一種比較親切、易懂的方式來解釋,即使我不是科班出身,也能夠慢慢吸收。裡面的圖表也很豐富,可以幫助我們更直觀地了解植物的生理機能。以前總覺得植物營養學是個很艱深的學問,但這本書讓我感覺,其實只要用心去學,每一個農夫都能夠成為自己田地裡的「植物營養師」。這對提升作物品質、產量,甚至減少浪費,都有非常大的幫助。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把書裡的知識應用到我的田裡,看看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