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从《孤狗少年》中看见真实的友谊 林克,一位积极争取荣誉,表现良好的科技少年;阿福,一位生活并不优渥,颇无自信的孩子,同为七年级且同班的他们,究竟会发展出什么样感人的故事?在他们懵懂的七年级求学生涯中,又是谁会来担纲智慧老人的角色,巧妙的将这两位同学的生命经验交缠在一起?
Google,对现在离不开网路的青少年而言,再熟悉不过。林克在父亲的影响之下,生活不乏新颖的3C产品,这天他又从爸爸手中接获了台崭新的平板电脑,同时,也跟随爸爸的指示,在每天起床后于Google中输入一个未知的问题,并且寻找答案。对于在科技公司工作的林克父亲而言,带着儿子徜徉在广泛无边的网路世界,求知若渴的上天下海搜寻增长知识,帮着儿子参加各式竞赛,夺下一面面、一座座代表荣耀的奖牌奖盃,这是他身为父亲最大的喜悦。然而,在网路的背后,有多少学不到的事,却是身陷网路迷城的林克所浑然不察的。
相较于林克,从小因为家庭因素离开父母亲生活的阿福,有着不一样的际遇。林克的生活被新知围绕,阿福却得时时浑身灰头土脸的帮忙阿嬷及姑姑一家整理资源回收,努力打点着基本的生活开销。这样的环境好不好?对于从未受过苦的同学来说,阿福的生活未免太过天方夜谭,然而,对身处其中,老是必须在脏乱的环境中打滚的阿福,他却能转换心境,看淡一切。同为旧货回收商的银爷爷默默成了阿福背后心灵的支撑,聆听银爷爷的故事,阅读平日回收的二手书,都让阿福因而拥有不同于同学,敏锐而细腻的心思。
境遇如此不同的两人,因为阿德老师的建议得编在同一组完成微电影竞赛作业,他们一方觉得对方功课不好家境又差,一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一定会在小组作业中拖累大家,彼此心有芥蒂。然而,当林克的父亲知道儿子因为同学无法决定的因素,而排斥与他分在同一组时,他知道自己必须扮演智慧老人的要职了,帮助孩子,为他点灯引路,给他一个正确的方向。最后,林克决定採纳爸爸的意见,他说:「有个能够信赖的大人给自己建议,真是再好不过的了。」林克父亲适时的介入,让林克的生命价值有了不一样的高度。
林克父亲的话语,未尝不是作者陈榕笙想要告诉小读者的:「人不可能永远都只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而所谓的「团队工作』呢,就是尽量挖掘每个人的优点,发挥各自的专长!」未来,是属于团队合作的年代,林克父亲深知,尽管他可以让孩子顺着便利的网路通往全世界,却不能帮他在未来的团队中,不倚赖其他人,单打独斗的撑过未来的每一场硬战。所以,他更必须担负启迪的要职,在对的时机点上,点醒儿子。林克也总不负父亲期待,在实际看过阿福的生活过后,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上网查到的资料,只不过是一些数字而已……眼前阿福口中说出来的,才是真实的生活:他同班同学的生活。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不断的示例提醒,大人也得提供孩子一个正确的方向依循,什么是友谊?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真正的有能力?陈榕笙的《孤狗少年》淡淡掠过,轻轻提起这些会发生在孩子生活当中的鸡毛蒜皮,简单,却重要。作者巧妙的将孩子们共创的微电影以剧中剧的方式包裹在《孤狗少年》中,Google是机器人,带着满满的知识与能力来到这个世界;Google也是林克,总以为拥有搜寻知识的能力,他就能拥有全世界。Google机器人接收到「朋友」一词的定义,开始逐一唸出搜寻结果,然而,小琪却回答它:「『朋友』不是解答你所有疑问的人,而是陪在你身边,一起找寻答案的人。」是啊!友谊是奠基在情感面上的,友谊是彼此尊重且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特点,能够看到,并且彼此共好,这才会是一个在未来「提得起,放得下」的人啊!
微电影末,Google机器人看着银爷爷,脸上露出了笑容;故事末,林克郑重介绍完成剧本的阿福是「王牌编剧」;阿福离开校园,听到学校方向传来一阵欢声雷动的鼓舞声,面对摇着尾巴向他冲来的狗儿,露出开心的微笑……这些微笑,明明白白,都是友谊真实深耕心灵的喜悦。
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硕士 杜惠玲
推荐序二
想像的再现──从文字到影像 2016年底,我和班上孩子很幸运的获得《孤狗少年》新书试读机会,并尝试将书中筹拍微电影的情节转化为实际行动,真实体验微电影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其间充满许多值得我们感恩与感动的故事,获益匪浅!
首先,《孤狗少年》是一个以孩子日常生活为起点发展出来的故事,从书名开始就很能引发孩子阅读与讨论兴趣,陈榕笙老师笔下的人物角色个性鲜明,取材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很能捕捉到时下孩子关注的议题,特别是书中主角的个性特质、人际互动、及其面对问题试图解决的状态,都很贴近现在孩子真实生活情境,容易引发孩子的共鸣,让孩子理解故事的诉求,进而产生更多的联想与讨论,包含:「人我关系」、「看重自己」、「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及「未来科技发展的限制」……等几个重要议题,孩子都很乐于分享自己的阅读所得。
再者,一个好的故事拥有一种魅力,就是引发读者的想像,从而展开自己的创作之路。《孤狗少年》看似一个完整的故事,细腻描写出每个角色随着故事发展在人际相处中态度与言行的转变,但其实内含许多未竟之语,如同留白的天地,提供孩子许多想像与创作的空间。
当班上孩子和故事主角们一样获邀进行微电影的创作后,孩子们首先思考问题点的其实不是自己要演哪一个角色,而是书中微电影剧本情节的发展:「改变世界的可能性」指的是什么?Google机器人除了跟着银爷爷外,还可以有那些不同结局?机器硬体设备老旧就只有报废一途吗?朋友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其实微电影的情节某种程度上唿应了书中林克这群孩子们的经历,剧中崭新的Google机器人如同故事中的3C产品一样受孩子欢迎,当机器人待报废时,则像老钢笔尚可使用却难免有小问题……等,部分问题不只是单纯的故事内容讨论,而已经涉及到人生哲学的层面。
微电影拍摄完成后,我重读了一次《孤狗少年》,惊奇的发现,班上孩子阅读与创作的过程,与书中的许多片段重叠了,如林克不坚持自编自导自演的情节,就真实的发生在参与演出同学身上,孩子们不是主动争取自己想要演出的角色,而是以相互推荐的方式来决定演出人选。这究竟是阅读潜移默化的影响,抑或是陈榕笙老师精准的臆测到人性走向呢?此外,班上孩子将我们曾经前往养护中心参与服务学习课程的经验,融入至剧情的发展结果,认为Google机器人可以投身于长辈与幼儿的关照活动中,并贴心考量到老人院场景布置不易,改以校内既有的幼儿园作为最后一幕,从第一次共读剧本到正式进行拍摄,每位参与同学都努力的想要诠释故事情节,不但将台词记得很清楚,对于角色的装扮也都自己打理完备,并且主动完成场景布置与复原的工作,展现出孩子对生活周遭人事物的留心与顾念,成熟稳健的表现亦值得赞赏。这段微电影创作历程,使我深深体悟到一件事情: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就是提供他们为选择负责的机会。孩子们会用自己的表现向成人展示他们可以做到的程度,其成果总能超乎我们的想像!
与孩子一起进行阅读活动时,我们总是不经意的在故事中发现自己的存在,也许是投射或是移情的缘故所致,转化成具体行动去展演故事情节时,往往又能让我们以不同的角度检视自己,从而认识一个新的自我。诚如书中角色阿福,从安于孤独的少年,自微电影剧本的创作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最终获得同学们的认同与赞赏。我们班上的孩子也在阅读本书以及微电影的创作活动中,各自找到自己能发挥的部分,这种不分彼此、无私付出,共同齐心完成一件事情的喜悦,是凝聚一个班级向心力最美好的过程,能够让每个孩子在教室里找到自己感觉舒适的位置,发觉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更是我们衷心期望达到的目标。
最后,《孤狗少年》还让我们留下两个悬念,一是人类可以容许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二则是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什么是永恆不变或不应改变的呢?
日新月异的科技应用为人类带来更加便利的生活,然而我们可以容许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界线在哪儿?若说科技始于人性,那么科技应用的终点是否也要服膺于人性的需求,成为人类相互理解、关照的好帮手呢?相较于漫长的生命,转瞬即逝的人事物中,你是否曾有过想要捕捉却闪逝而过的画面?你是否曾经想像过永恆的可能?文字与影像可以为我们留下珍贵的回忆纪录,那么无法倚靠文字与影像留下来的又是什么呢?两相对照下,「不变」似乎是更难以捉摸的课题,同时也更值得我们深刻去思考。
有些问题在当下的讨论中不一定能形成某种程度的共识,然而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么深刻的议题时,我们已经开始着手记录一些重要的讯息,并且试图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构想,这便是阅读与讨论能开展知识视野的最佳写照。感谢陈榕笙老师带给我们这么一个以孩子角度出发且充满想像空间的故事,感恩四也出版公司提供我们参与书籍试读与微电影创作的机会,您们为阅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能透过不同的方式去诠释、开展自己对于阅读的理解,从而留下动人的一幕幕画面。
桃园市龙星国小教师 古智有
序
当挫折来敲门,礼物就在后面
张素卿 总编辑、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博士生
「林中有块空地。只有迷路时才看得到。」──瑞典‧川斯楚马
几年前,我因为家庭遭逢巨变,不知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经常借故加班到半夜才回家,来逃避面对孩子的窘境。当时我的好邻居知道了以后,担心这孩子没有饭吃,一个人孤零零在家,他们组了一个「吃饭团」,让孩子每天晚上六点半固定过去吃饭,每逢週二,几个邻居家庭约末十多人,约定不加班,一起放下手边的工作,陪伴这孩子吃晚饭。他们没有过问我任何事,只是等待;直到第七个月,我厚着脸皮,鼓起一点点勇气,踏进去「吃饭团」,跟大家一起坐了下来。看似不起眼的家常菜,热腾腾的米饭却香到不行,好吃透顶,充满了「陪伴的温度」;我的日子开始起了变化,好像长出了一点小翅膀,相信自己还有几个人喜欢,可以继续往前走。
后来,我接受国中校长的邀请,尝试陪伴高关怀少年,为他们说一本书,倾听他们平日跟人的冲突、遇到的困境,以及听起来很不切实际的梦想。我没有否定那些梦想,反而认真的为他们找到该行业的专家,让他们跟专家面对面,听听过来人经历的种种磨难,认识真正的工作内容,和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甚至进到知名义式餐饮集团的厨房实习。
当天下午,餐厅最重要的两位主厨站在门口迎接七位国中少年,事先准备了七套厨师服,让他们更换,带他们进入厨房正式实习四个小时。期间,七位少年全程和主厨、厨师们站着,跟着一起剥虾子、腌鸡肉等等,学习处理食材。我以为结束时,少年们会抱怨连连,甚至可能为手上被虾壳刺伤而暴怒;未料,他们个个眼神发亮的走出厨房,高兴得不得了,自此他们跟人相处、在学校上课的态度有了转变,甚至开始尝试读我推荐的读物,当作他们人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
此刻,我才明白,陪伴、尊重、专注一件事的成就感、无条件的爱与信任,是重要的几把钥匙,不需要碎碎念,也不需要时时刻刻提醒,而是在适当时刻递出去一把,对方自然可以感受到与接收的到,就有机会唤醒 「喜欢自己」、「肯定自我」的力量,瞧见迷路森林中的那一片空地,看见历程中获得的美好礼物,找到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去,我也曾遇见迷路犯罪入狱、一切归零的人,当他们出狱希望重返社会,所必须面对自己和群体的勇气,以及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旁人所无法想像的,更何况并非每次的迷路犯罪,都有机会重新开始。于是,「迷鹿系列」诞生了,从探讨网路成瘾的《孤狗少年》、网路隐私和正义魔人的《猫脸少女》,到原生家庭和环境困境的《爱的奇妙兽医院》、《我的青春不要只有一坪大》、《夏天已过去》,贫穷与梦想权利的《零下十八度的愿望》,以及情感迷思的《雨男孩 雪女孩》等等。我们期待透过故事,让「被迫迷路」或「不小心迷路」的大人孩子,跟着各个故事中的主角,开始一趟英雄旅程。
看似危机重重、找不到路的黑暗森林,只要不放弃,不设想前方有多么的困难,按下手电筒的开关,往眼前一丁点路照过去,就可以顺着亮光往前走几步;然后,再继续照亮前面的几步路,慢慢就会发现,过去不确定的路,方向出来了,过去烦躁的心,可以勇敢、平静一点了。「迷鹿」系列,所要传递的理念很简单,就是当挫折来敲门时,只要「不放弃」,愿意相信后面必然送来好礼物,给自己尝试「改变」的时间,就会长出寻找出口的翅膀,从历险中归来,成为比想像中更好的人。
作者序
给新世代的少年们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叛逆」与「家庭因素」让我提早在国中时期,就体会到「孤独」的滋味。
父母亲很早就离异,我是妈妈一手拉拔长大的;可能因为家里缺乏一位处处「管教」我的严父角色,兄姐们又早早离家求学与工作,刚进入青春期的我,与妈妈便时常发生冲突;其实在那时候,我已经逐渐意识到单亲家庭对我的影响──觉得自己少了什么、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对于「家」这个词汇感觉不到归属感……明明知道家人都是爱着我的,但当时的我却选择了各种拙劣的方式,包含争执、在外游荡或不好好读书,来表达我的不安。
当时我国二,几次冲突之后,我正式「离家出走」,搬到离家不远的旧家独居;当时的我赌气似的出走,现在想想应该伤了妈妈的心吧?不过,也许是当时独自面对生活的经验,让日后的我走上了写作之路也说不定。
刚开始一个人住,真的挺可怕的呀!旧家是一栋有着旧式斜瓦屋顶的平房,当时已经好一阵子无人居住,庭院杂草丛生,屋内天花板也因为屋瓦漏水而破损;我刚搬过去时,屋子里空荡荡的,我的心里也忐忑不安,晚上睡觉不敢关灯;虽然已经上了国中,可是害怕的东西比小时候更多。
不过,那段「独居」的时光,却也让我成长不少:除了要克服各种恐惧,还得自己起床上学,料理三餐(大多是外面买啦),还有自己安排下课后的所有时间,要唸书、玩乐或是睡大头觉通通没人管;不过,感受到「孤单」的时刻也变多了。
在学校时,至少还有同学们可以聊天嘻闹,但是每当下课后,同学们一一回家吃饭,享受天伦之乐,这时候「孤单」的感觉便会找上我。当时,「网路」还未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既没有行动电话也没有电视及网路的我,唯一可以简单获得的娱乐,就是「阅读」。我到图书馆办了借书证,开始了长期的阅读摸索──随自己心情与喜好,什么都读,小说、散文、新诗或是童话、传记、科普、漫画……纸本阅读的乐趣实在是太美妙了!我在阅读时,早已忘记了孤单、课业压力与独自生活的种种不便,也渐渐平息了叛逆期那种无处可发洩的怒气。
阅读,对年少的我而言,就像一位安安静静的朋友;他是如此博学多闻,与他独处时,他会告诉我许多故事与知识,让我在自由而孤独时,感到心安。
新世代的少年们,你们的身边是否还留着「阅读」这位朋友?时代的进步带来很大的便利性与改变,现在我们的阅读或多或少受到「网路」的影响,不用我说,大家早已知道:我们生活在资讯爆炸的世代……网路以及电子产品也深深的影响生活与阅读,甚至也影响我们如何与朋友互动呢!
我并不认为「网路」会对青少年的阅读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相反的,我好羡慕生活在这个世代的少年们──每天都有那么庞大又即时的资讯要阅读,无论是社会新闻、国际大事或是课业上的难题、都可透过网路找到更多的资料或解答;更别提每天要阅读那么多好友的动态、照片与贴文,甚至是随时敲响的LINE聊天讯息……少年们必须很快地判读这些资讯,还要能够立刻作出回应,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可是,这些「阅读」也会干扰我们的生活。因为伴随着网路上的阅读而来的,是更多眼花撩乱的图文资讯,甚至还包含了令人着迷的游戏、影片等等吸引我们目光的事物;当「阅读」不再是安安静静的朋友,而是吵着跳着不断吸引我们目光的小丑时,难免会让我感到心慌──这个世代的少年们,你们会不会感到怀疑?对于网路上的各种讯息你们愿意相信多少?或是在朋友群组里面,一群人同时飞快打字的时候,你却不知道如何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有点孤单,希望有人陪你面对面聊聊天……
我的心里,还住着一个不愿长大的少年。有点叛逆、有点孤僻、又热衷学习新知识……面对网路时代的瞬息万变,这个少年有时会感到迷惑,可是总是不断往前,追求更勇敢的自我。
希望这份勇敢,也能传递到阅读这本书的少年们心中。
陈榕笙
作者接招 1.在您的成长过程中,你最重要的「朋友」是谁?他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成长过程中,我拥有许多朋友,故事中的林克、王嘉琪都是借用小时候好友的名字(当然,只是借用名字,故事中的人物与实际人物并无关联),很可惜在成长过程中,朋友们因为搬家、升学、新的友谊或是各种难以理解的细故,各自走向不同的道路。
每一位朋友都给我不同的启发,但那些早已失去联络的朋友,则教会我珍惜,珍惜回忆与现在的友谊。
2. 您在青少年时期和现在这个成熟年纪,与朋友相处方式有什么差别?您可以给新生代青少年一个「跟朋友一起」应该如何珍惜的建议吗?
如今「网路」已经影响我们与朋友相处的方式,但如果可以和朋友面对面的时候,请暂时将手机或平板电脑收起来,好好的用最轻松的方式和朋友相处吧!
3.您觉得透过「网路」阅读资讯或搜寻资料,应该注意什么?优缺点是什么?
网路上得到知识的过程就是「快」,但别因为「快」而忽略了应有的「尊重」;例如在引用资料时,记得先征询同意,并註明出处,尊重别人智慧的结晶。
4.「纸本书閲读」对身为作家的您来说,最棒的事是什么?为什么有了网路閲读,纸本书閲读仍有存在的价值与必要?
纸本书籍带给我一种「简单」的阅读方式,不用充电、不怕折弯、不怕摔,这样的「简单」就很吸引我。「他」就像一位安安静静的朋友,是如此博学多闻,与他独处时,他会告诉我许多故事与知识,让我在自由而孤独时,感到心安。
5.「迷鹿」系列名字取自「迷路」,您个人怎么看待「迷路」这件事?您有过这样的经验吗?您可以给正在「迷路」的青少年和大人们一些建议吗?
从小方向感佳、地理观念不错的我,很少「迷路」;可是在「人生方向」中,有时候我会感到无助、困惑,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或是觉得眼前的路看起来危机重重……我想,这些都是正常的。「迷路」会让我们思考更多事情,看见截然不同的壮丽风景。
只要相信自己正在走的路,就是人生必经的旅途,那么无论眼前的路多么崎岖,都算不上是「迷路」喔。
6. 您有收藏的「古物」或「旧物」吗?那是什么?为什么您这么重视它?
我喜欢「古物」,因为每一件古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这对写小说的人来说非常迷人,举例来说:我曾经在日本的古物市集里,找到一部不起眼的老相机,相机本身没什么,可是在上网调查相机的资料时,却无意间发现了一篇文章,介绍爱用此款相机摄影家,再进一步搜寻摄影家的生平时,一连串感动人心的作品与故事就在眼前展开……对我而言,接触古物最迷人的地方,是在于接触到它们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7.为什么在上一本书《猫村开麦拉》和本书,您都创作了拍摄微电影的桥段,是因为「拍电影」是您的梦想吗?
我喜欢看电影,不过没有想要自己拍电影耶!但是我很喜欢写剧本时,在脑海中构思画面的那种感觉,对我来说,写小说时要思考很多层面,包含故事背景、每个人物设定、对话、情节的发展,就很像在脑海中拍电影一样。
8.最后,请给新世代青少年一句关于「梦想」的勉励话。
别只是上网搜寻「梦想」的关键字,有时候你必须先放开电脑,才能空出双手来打造你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