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现代化的传奇推手:南天王陈济棠自传

广东现代化的传奇推手:南天王陈济棠自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广东历史
  • 陈济棠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地方史
  • 民国史
  • 粤军
  • 广东现代化
  • 自传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陈济棠借由主导《广东三年施政计划》,在短短八年期间让广东一跃成为国民政府黄金十年的模范省!

  陈济棠,粤系军阀代表,主政广东期间(1929-1936),兴建广东最早的发电厂,新开三十多条公路,完成粤汉铁路及天河机场,重要的工厂、港口、学府亦在此时陆续出现,使古老的广州蜕变成为能比肩上海的大城市,故有「南天王」之称。

  在民国二十五年以前,先后称雄于南粤(广东省)者,有所谓「三济」──即龙济光、李济深和陈济棠是也。陈氏(陈济棠)由民十八起,继李济深之后,为第八路总指挥……据粤凡八年,时间之长久,为龙、李二人所不及,其治粤之成绩,亦远在龙、李二人之上。──汪希文〈南天王陈济棠外传〉

  陈济棠出生在一个亦耕亦读的家庭,曾参加讨袁(世凯)倒龙(济光)战争,集广东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宁粤和谈后蒋介石决定在广州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和「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简称西南两机关),陈济棠担任常务委员。表面上,全国党政复归于统一,但两广仍维持半独立局面,陈济棠实际上已成为握有军政大权的「南天王」。

  1936年6月至9月爆发「两广事变」(亦称「六一事变」),广西的新桂系和广东的陈济棠粤系,以抗日运动之名义,挑战蒋介石主政的南京国民政府。该政治事件最终以双方达成妥协而告终,随后也结束了陈济棠对广东的割据局面。陈济棠垮台后,在农林部长、两广台湾宣慰使、海南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等虚职上短暂停留后,便一直赋闲无事。当年名声显赫的「南天王」,再也没有回到万人瞩目的「舞台」。

  本书是作者对其一生事蹟简明扼要地回忆,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北伐、抗战、国共内战等。因是作者晚年所写,牵涉许多事情难免有所讳饰,文史专家蔡登山另找到汪希文所写〈「南天王」陈济棠外传〉一文做补充,两相参阅可知全貌。汪希文,是汪兆镛之子,汪精卫的胞姪。对于陈济棠,有其近身的观察,相较他人所写的传记,当有更珍贵的史料价值。而这长文当年仅发表于香港《天文台》报纸上,有鑑于资料的可贵,乃重新打字校对,合为一书,以期让读者更加了解这位当年叱咤中原的「南天王」。

本书特色

  ★借由主导《广东三年施政计划》,陈济棠让广东在短短时间成为国民政府黄金十年的模范省!
  ★本书是作者对其一生事蹟简明扼要地回忆,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北伐、抗战、国共内战。
  ★特别收录〈「南天王」陈济棠外传〉,与原书两相参阅可知当时历史全貌,另有文史专家蔡登山专文导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济棠(1890—1954)


  字伯南。广东防城县(今广西防城港)人,自六岁起,陈济棠便入读村塾,接受了完整的传统儒家教育。在学期间,由该校教官邓仲元介绍与同班同学邓演达等秘密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并参加了辛亥革命。1935年晋升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曾长时间主政广东,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方面颇有建树,有南天王之称。主政广东时,广州工商业和市政建设成绩卓着,为广州打下现代化基础。1949年,任海南行政长官兼海南警备司令。1950年到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54年11月3日卒于台北,获厚葬于阳明山。

编者简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制作及编剧《作家身影》纪录片,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干、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开探索作家心灵风气之先。着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色戒爱玲》、《鲁迅爱过的人》、《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读人阅史──从晚清到民国》、《叛国者与「亲日」文人》、《杨翠喜‧声色晚清》、《多少楼台烟雨中:近代史料拾遗》、《多少往事堪重数:百年历史余温(1890-1990)》等十数本着作。
 

图书目录

「南天王」陈济棠和其传记/蔡登山

一、家世述略
二、童年生活
三、投笔从戎
四、陈炯明叛变
五、伐沈之役
六、西江督办公署
七、整肃滇桂军
八、赴苏考察
九、斡旋宁汉
十、绥靖粤西
十一、两广部队之编遣
十二、胡汉民事件与粤局
十三、广东三年施政
十四、反对闽变
十五、赴欧考察
十六、全面抗日
十七、出长农林
十八、战后琐忆
十九、南海风云
二十、由琼来台
二十一、兴学概述

附录一:香港脱险记
附录二:「南天王」陈济棠外传/汪希文

 

图书序言



「南天王」陈济棠和其传记

蔡登山


  陈济棠(一八九○~一九五四),字伯南,出生于广东防城,粤系军阀代表,一级上将,曾集广东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有「南天王」之称。

  陈济棠出生在一个亦耕亦读的家庭,六岁入私塾读书,十六岁时应乡试,榜列第三。一九○七年,陈济棠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次年,与同班同学邓演达等祕密加入了同盟会。一九一二年再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一九一三年毕业后,在广东地方部队任排长,不久升任连长。一九一五年,他参加讨袁(世凯)倒龙(济光)战争,失败后,辗转到肇庆投护国军的林虎部。一九一八年,他奉命率部驻防阳江剿匪。乱平后,他率先以兵工作修桥建设,因而积功升任营长。一九二○年粤桂战争中,他脱离了林虎部。十一月,粤军参谋长邓铿组建粤军第一师,他应邀在该师任第四团(团长陈铭枢)第一营营长。一九二二年六月十六日,陈炯明策动反对孙中山,围攻观音山大元帅府。团长陈铭枢不久离职去上海,第四团暂时由陈济棠统领,回驻肇庆。年底,孙中山联络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入粤讨伐陈炯明,陈济棠表示支持孙中山。在李济深的布置下,陈济棠与邓演达、张发奎配合滇桂军合力进攻,击败了陈炯明的叛军,重新佔领了广州。一九二三年一月,陈济棠升任第一师第二旅旅长。四月,桂军沈鸿英部进攻广州,陈济棠指挥第二旅配合张发奎、邓演达部攻破肇庆城,并乘胜佔领了西江。七月,两广革命势力在梧州会师,成立西江督办公署,李济深任督办,陈济棠兼任督办公署参谋长。一九二五年十月,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任军长,陈济棠升任第十一师师长。一九二六年率领第十一师与张发奎独立旅渡海攻打海南岛。

  一九二七年春,以国府代表名义,赴苏联考察。同行者有政治部主任林翼中,暨空军及其他技术人员二十余人,当他抵莫斯科时,值国内清党,苏俄对其态度骤变,既阻其转赴欧洲,复欲迫之加入共党,几经交涉,遂于六月间返国。宁汉分裂后,他回到广州,他复任第十一师师长。一九二九年在蒋桂战争中失利败回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便倾全桂之兵,向广东进攻,于五月上旬佔领西江各县。粤军第五军军长徐景唐也举兵回响,直逼广州。陈济棠採取各个击破的战略,以一部兵力(蔡廷锴旅)牵制徐景唐部,集中主力于花县的赤坭、白坭地带向桂军进行全力反攻,将李、白部战败,并乘胜追至广西边境,以香翰屏旅会同蒋介石的第四路军分途入桂。打败李、白部后,即增兵粤东,反攻东江的徐景唐部。于七月十日将徐部四面包围于信丰,全部歼灭。一九三○年中原大战展开,张发奎由宜昌率一师之众,与桂军联合,东下攻粤。陈济棠调蒋光鼐、蔡廷锴两师赶返,一面急电请中央增援。不久,中央派第六路军朱绍良的三个师入粤助战。陈济棠临危不乱,使用总预备队,并尽调左翼部队,先击破张发奎军,继瓦解桂军,卒反败为胜。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和张发奎,为策应冯玉祥、阎钖山作战,乃放弃广西,挥军入湘。蒋介石急电陈济棠派兵入湘,截击张桂军,在衡阳与张桂军决战,大败之。经此一役,西南局面大定。陈济棠命蒋光鼐、蔡廷锴两师,开赴山东、河南同冯、阎两部作战,将冯部主力击破。中央论功行赏,将蒋蔡两师合编为十九路军。

  一九三一年蒋介石与胡汉民意见不合,胡汉民被幽禁于南京汤山。讯息传开,军政各界都极为震动。胡派首脑人物古应芬等逃往广州,到处点火,掀起了反蒋高潮。孙科、陈济棠、汪精卫、唐绍仪等在广州通电反蒋并驱走广东省长陈铭枢,成立广州国民政府,陈济棠任第一集团军司令。十二月宁粤和谈,蒋介石下野。

  决定在广州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和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简称西南两机关),陈济棠和李宗仁均任常务委员。表面上,全国党政复归于统一,但两广仍维持半独立局面。胡汉民只主持西南政务,陈济棠实际上已成为握有军政大权的「南天王」。陈济棠平生最为人称道的,大概应是他「治粤八年」的种种业绩;而他生平最得意的「作品」,却当属《广东三年施政计画》。

  该计画洋洋洒洒四十万字,描绘了广东一九三二~一九三五年的美好蓝图,可看作「陈济棠神话」的一个提纲。他在主粤期间,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权分庭抗礼,使广东省长时间处于半独立半割据状态,但在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方面均很有建树,为广州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三十多条新开马路、一大批工厂、港口公路、大中小学等纷纷出现,而物价相对稳定,市场繁荣,市民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使古老的广州一跃成为能比肩上海等现代大城市,也使广东省在国民党黄金十年发展期间一跃成为模范省。

  陈济棠把广东变成自己的独立王国,轰轰烈烈地干「事业」,蒋介石自然不会视而不见,蒋介石的步步紧逼,胡汉民等反蒋元老派的一再施压,方士们「机不可失」的乩语之下,迫使陈济棠在反蒋与维持现状之间痛苦地徘徊逡巡。他既不愿冒天下之不韪成为挑起内战的元兇,更不愿放弃「南天王」的宝座。然而,历史并没有给他留下太多回旋的余地。一九三六年五月十二日,胡汉民猝死广州,使得南京中央和以广东为首的西南联盟之间的固有矛盾顿时激化。六月一日,陈济棠以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的名义通电全国,唿吁国民政府领导抗日。四日,以陈济棠、白崇禧为首的西南数十名军事将领,联名通电响应西南两机关,并于八日将两广部队向湖南方向开进。这场由陈济棠等人发动的反蒋运动,一出炉就引起了全国震动,成为中外人士都十分关注的重大政治事件,史称「两广事变」(亦称「六一事变」)。六月下旬,蒋介石暗向西南调集军队。此时,被蒋介石派到广州活动的蒋伯诚,对分化和收买陈济棠的部下也收到效果。七月四日,陈济棠部余汉谋由广州到大庾,召集第一军将领商议,一面打电报给南京政府,向蒋介石报告请示,一面集中兵力准备向南雄、韶关推进,对陈济棠进行兵谏。六日,第二军副军长兼东区绥靖主任李汉魂挂印离职赴香港,翌日通电反陈。此时,西南两机关的萧佛成、陈融、刘庐隐、邓青阳、杨熙绩和广东省主席林云陔、广州市长刘纪文等纷纷出逃,陈济棠借以发号施令的西南两机关随即解体。十三日,陈济棠被南京国民党政府免除本兼各职。十四日,余汉谋在大庾宣誓就任蒋介石任命的第四路军总司令和广东绥靖主任,并发表通电,敦促陈济棠于二十四小时内离开广东。同日,第二军军长张达也被蒋介石收买,声明服从「中央」,并着手迎接余汉谋来广州上任。十八日,空军司令黄光锐、参谋长陈桌林分乘三架飞机于香港机场降落,各种飞机七十二架先后飞到南昌机场投靠蒋介石。陈济棠见众叛亲离,大势已去,只得于七月十八日电余汉谋以广东治安相托,并发表告袍泽,告同胞书,声言下野。黄昏之际,他携带平日聚敛的两千六百万元白银,与其兄陈维周及卫士十多人一道从黄埔鱼珠炮台登上「海虎」号军舰,悄悄离开了广州。晚上九时许,陈济棠一行换乘英军「蛾」号军舰,踏上了逃亡香港的行程。这天,天气十分恶劣,海上风雨交加,军舰行进缓慢。陈济棠一个人呆坐在舰舱,沉默无语,黯然失神……「南天王」生涯骤然落幕,纷扰了五十多天的「两广事变」遂告结束,同时也结束了陈济棠对广东的割据局面。

  陈济棠到香港后,蒋介石派黄镇球去安慰他,说将来借重他的地方还多。此后陈即出洋考察。一九三七年春,赴奥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及土耳其等国考察,在土耳其时,忽患恶性疟疾,痊癒后,转赴希腊游览,旋再至瑞士修养。抗战爆发后,陈济棠由欧洲回国,虽然一再对蒋介石表示忠心,可皆未问鼎要职,只任国民政府委员及最高国防委员和战略委员。一九四○年春,更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此职为蒋介石安置下野军阀的专用职位,东北的沈鸿烈、新疆的盛世才均担任过这一职务)。一九四二年,又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日本投降后,陈济棠奉命为两广宣慰使,由重庆回到广州。一九四九年四月,陈济棠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琼崖行政长官。一九五○年陈济棠去了台湾,任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常委及总统府资政。他正欲在台设德明中学校,以纪念孙中山先生,不料于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三日在勘察校址时,突然患脑血管栓塞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陈济棠垮台后,在农林部长、两广台湾宣慰使、海南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等虚职上短暂停留后,便一直赋闲无事。当年的「南天王」,再也没有回到万人瞩目的「舞台」。

  《陈济棠自传稿》是作者对其一生事蹟简明扼要地回忆,其中所涉,包括辛亥革命、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北伐、国民党内部斗争、抗战、国共内战等。其中许多内容与军国大计相关,富有史料价值。然而因为是作者晚年所写,牵涉许多事情难免有所讳饰,因此编者又找到汪希文所写〈「南天王」陈济棠外传〉一文做补充。汪希文,是汪兆镛之子,汪精卫的胞姪。汪希文生于光绪十六年九月初六日(一八九○年十月十九日),只比汪精卫小七岁而已。汪希文是国民党元老古应芬的高足,民国六年护法之役,孙中山在粤称大元帅,汪希文在内政部为签事(居正、叶夏声分任部长、次长)。汪希文在抗战前,不过曾任广东番禺县长,后来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简任秘书、汪伪政府时任行政院参事,外放浙江省政府委员,兼粮食局长,又调社会福利局局长,再调浙江省第四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论官阶不过简任一级。汪希文晚年流落香港,他也是命理学家,于当时的术数界颇负盛名。汪希文于迟暮之年,而尤需卖文为活;以他的诗书传家,竟效君平卖卜,我们可以体味到他晚景的孤寂凄凉,与生活的清苦艰窘。一九六○年二月十五日,他服安眠药自杀于香港沙田万佛寺。

  汪希文也属于粤人,当年对于粤系军阀有特别深入的研究,如粤系「三济」—即龙济光、李济深和陈济棠都有长文论及。其中对陈济棠,有其近身的观察,较之他人所写的传记,当有更珍贵的史料。而这长文当年仅发表于香港《天文台》报纸上。从未结集出版过,因此知者甚少。笔者鑑于其资料之可贵,乃重新打字校对,合为一书。使其对当年诸事之颠末,有其脉络可循,当有助于对其整个历史背景的了解。
 

图书试读

【十一、两广部队之编遣】
 
时李济琛为中央参谋部长兼第八路总指挥,兼又粤省主席。余认为粤省已趋安定,为使符合民主政治,应即实行军政分治,故极力主张李氏辞卸粤主席之职,而交陈真如接任。至民国十八年春,李氏乃自动辞去,由陈真如接替。
 
民国十八年三月十五日,中央召开三全大会。陈真如、李济琛与余均为代表,乃欲共同赴京出席。陈氏至港,住皇后酒店,因遇火警由楼上跳下,折一腿,遂不能去,余因候余妻由高州返,故行稍迟,李氏则先行,抵达后,即被留在南京,余到上海时,蒋先生即发表余任广东编遣特派员,嘱即返粤,不必入京。
 
李氏被留南京,黄绍城(季宽)即由梧州至穗与第八路总部参谋长邓世增(益能)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出师,由湖南北上,并议决共拥余任第八路总指挥。余第四军所部,大部分亦已调往北江,时余兄维周在穗,曾劝第四军各师,应请示军长以决定行止,不应未奉命即擅自行动。于是,乃有黄质文等三团仍在河南不动。
 
蒋先生发表余任编遣特派员,乃系派李仙根携手令来沪交余者,当时余曾托李仙根转报蒋先生,如要余负此新任务,请其不必用兵,因北伐军事尚未完成,如革命军内部即自相倾轧,对于革命前途自极为不利,且如此亦可免除彼此加深裂痕,余返粤亦可较易有所作为,蒋先生深以为然,促余速返粤,本此意旨做去,余乃啣命南返。时有副官处长林时清及财政厅长冯祝万等随行,江防司令陈策亦与余同船。返至香港,黄埔军校教育长李扬敬,受粤中各师长之托来港与余会晤,并报告各方面军事情形。时陈真如在港,腿已折不能行动,以无法助余为憾,嗟叹不已。余见此局势如此恶化,恐难挽回,乃于是晚九时电余所部三师长来港研商。盖余甚不欲贸然至穗,免为役等所挟持,难以应付。后阅当日广东报纸,获悉各方面军队,均已纷纷调动,粤币已跌至四成五,人民损失惨重。风声鹤唳,大有岌岌不可终日之势。至十时,因念半生革命,不知几历艰辛,目前局势如此恶劣,将何以收拾,不禁为之泪下。乃即前往医院晤陈真如,请其秘书代余拟接受中央命令发表就职通电。并请陈氏即电其旧部各师长,按受余之命令。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